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状物类文本顾名思义就是描写事物的形状、色彩、性能等方面特征的文章。统编教材中状物类文本的篇目较多,教学时,是不是都采用相同的方法来完成呢?一般而言,状物类文本是根据所状之物的不同而采取的“状”法也各异,教师在教学不同的状物类文本时,引导学生从中学习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指向也是有区别的,毕竟不同状物类的文本中所出现的表达方法、所承载的语文要素等都具有特定性,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文本的学习要求进行确定,再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整体感知,理清状物之序
在进入状物类文本学习时,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文章的整体思路是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事物。这些看上去是理解内容方面的学习,其实任何语用学习都离不开具体内容的体现,表达形式如果没有内容做支撑,就是空架子,什么意义都没有。也就是说,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就是看清楚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所在,是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文章的状物顺序呈现出来。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所状之物为山川所包含的自然万物。教学这样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所描写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如果学生概括有困难,就要从自然段的概括出发,先将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再将多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综合起来进行概括,明确带有地域特色的小兴安岭的景色就是本篇课文所状之物。接着需要探究的是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状物的,这一点,行文之中有比较清楚的标志——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学生都能够顺利地抓住它。可能正是这篇课文表达顺序上的突出特点,成了学生在进行状物类习作时的范本,并且浓缩成了“四季歌”的套路,只要是写某一处景色,“春夏秋冬”的表达顺序就自动呈现了,但学生所表达的结果差不多是千人一面,没有写出所状之物真正的特色。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就是学习范本课文时,教师疏于指导,学生并没有真正把握课文表达上四季之序中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的秘妙所在。也就是说在理清课文表达顺序时,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小兴安岭的景色中,整体特点是什么,四季之中的景色都是围绕整体特点来呈现的(树木多);再以春天的表达为例,一是还有哪些景色可写,列举出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二是将夏天、秋天或者冬天的景色试着放到春天里来写,会出现什么感觉。经过这样的深入探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用四季的变化来表达小兴安岭景色特点的用意,以后借鉴课文用四季变化写景物时不至于再出现只有形式上的变化没有相关内容与之配套了。
二、咬文嚼字,品析精准之妙
学习状物类文本,毫无疑问需要关注其中的“状”法,也就是课文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精当写法,这些精当的表达是状物类文本中最出彩的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细处,找出那些带给人独特感觉的细腻表达,通过咬文嚼字来品析表达的秘妙所在。
1.细品独特处
有些状物类文本中,作者对事物或景物的描写恰到好处、耐人寻味,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这样的语言点组织学生进行品析、体悟其中的妙处所在。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其中“抽出”一词,就值得细细咀嚼。春天里树木开始发芽长叶是很自然的现象,作者在这里用“抽出”来表达“新的枝条”,“抽出”常常用来表达那些形状上比较长的东西,如果用“长出”就没有这种视觉效果方面的要求,随便什么样子都可以叫“长出”,枝条显然具有长的特征,与“抽出”极其匹配此其一;其二,“抽出”一词,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快的感觉,借着“抽出”一词表达出生长快的感觉,就能够让人觉得小兴安岭春天的蓬勃生机。
2.细品层次感
状物类文本的表达中,层次感是十分讲究的。这种层次有时候是事物的进程,有时候是景色的变化,属于“状”的着力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品读层次感中真正分出具体的层次,学习其中的表达。如《火烧云》一课中第4自然段描写形像马的状火烧云的变化中,从“马”的出现,到“马”的变化带来的感觉,最后写“马”的消失,层次分明,变化清楚,把读者也带进了观察那火烧云的境地之中。
3.细品画面感
画面感属于状物类文本表达效果的一种呈现,让所状之物达到如在目前,就是能够让人通过状物的文字清晰地感受到所状之物的形象。品读这样的文本,需要教师采取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来感受画面的独特和迷人之处,沉浸在画面的和谐美妙之境中。如教学《燕子》最后一个自然段,那几对飞倦了的小燕子闲散地停在杆与杆之间的电线上歇息,以嫩蓝的天空作背景,就形成了一幅图画。其中精准地表达就体现在画面感的营造上,教师引导学生以淡淡的忧伤来读出画面中的思乡情深,就能够准确地把握状物的妙处了。
三、多维结合,体悟表达之效
状物类文章读后能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单一方法是难以奏效的,需要综合运用叙事、描写、抒情等多种方法来表达。而不同的方法组合,理解起来也需要有不同的关注点。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不同状物类文本时,需要结合具体文本,选择出具有不同方法组合的语言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仔细体悟,以从中领悟作者表达上的匠心所在。
1.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在状物类文本中比较常见的表达方法之一,能够有效地呈现出所状之物的整体感觉,让人不觉得太乱又不觉得太单调。如《鸟的天堂》中,描写第二天早上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鸟的活动情形中,作者是先用广角镜头写鸟儿面上的活动情况“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这样表达出的结果自然是鸟多,然后作者用特写镜头写一只画眉鸟这个点活动的情形“……站在一根小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在这样的点面结合中,就让人感觉到这些鸟儿生活在大榕树上确实像生活在天堂一样。
2.动静结合
状物类文本在描写方法的选择上需要根据描写的内容确定;要想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比较可靠的方法是动静结合。如《草原》一课中,作者在课文第一自然段表达草原美丽景色时,既有静态描写像“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也有动态描写“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动静描写的对象不同,却做到了衔接自然如行云流水,好像一部风光片在眼前播放,让人有美不胜收的感觉。
学习状物类文本中多种维度表达方法的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方法的学习上,只有实践运用才能将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习作技能,最终迁移到状物类的习作表达之中。
總之,学习状物类文本,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类文本的自身特点,从大量文本的研习中慢慢理解、领会、习得相应的表达方法,并最终迁移运用到自己的状物类的习作之中,形成有效“状”物的技能。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开源小学(244000)
一、整体感知,理清状物之序
在进入状物类文本学习时,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文章的整体思路是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事物。这些看上去是理解内容方面的学习,其实任何语用学习都离不开具体内容的体现,表达形式如果没有内容做支撑,就是空架子,什么意义都没有。也就是说,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就是看清楚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所在,是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文章的状物顺序呈现出来。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所状之物为山川所包含的自然万物。教学这样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所描写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如果学生概括有困难,就要从自然段的概括出发,先将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再将多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综合起来进行概括,明确带有地域特色的小兴安岭的景色就是本篇课文所状之物。接着需要探究的是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状物的,这一点,行文之中有比较清楚的标志——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学生都能够顺利地抓住它。可能正是这篇课文表达顺序上的突出特点,成了学生在进行状物类习作时的范本,并且浓缩成了“四季歌”的套路,只要是写某一处景色,“春夏秋冬”的表达顺序就自动呈现了,但学生所表达的结果差不多是千人一面,没有写出所状之物真正的特色。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就是学习范本课文时,教师疏于指导,学生并没有真正把握课文表达上四季之序中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的秘妙所在。也就是说在理清课文表达顺序时,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小兴安岭的景色中,整体特点是什么,四季之中的景色都是围绕整体特点来呈现的(树木多);再以春天的表达为例,一是还有哪些景色可写,列举出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二是将夏天、秋天或者冬天的景色试着放到春天里来写,会出现什么感觉。经过这样的深入探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用四季的变化来表达小兴安岭景色特点的用意,以后借鉴课文用四季变化写景物时不至于再出现只有形式上的变化没有相关内容与之配套了。
二、咬文嚼字,品析精准之妙
学习状物类文本,毫无疑问需要关注其中的“状”法,也就是课文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精当写法,这些精当的表达是状物类文本中最出彩的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细处,找出那些带给人独特感觉的细腻表达,通过咬文嚼字来品析表达的秘妙所在。
1.细品独特处
有些状物类文本中,作者对事物或景物的描写恰到好处、耐人寻味,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这样的语言点组织学生进行品析、体悟其中的妙处所在。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其中“抽出”一词,就值得细细咀嚼。春天里树木开始发芽长叶是很自然的现象,作者在这里用“抽出”来表达“新的枝条”,“抽出”常常用来表达那些形状上比较长的东西,如果用“长出”就没有这种视觉效果方面的要求,随便什么样子都可以叫“长出”,枝条显然具有长的特征,与“抽出”极其匹配此其一;其二,“抽出”一词,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快的感觉,借着“抽出”一词表达出生长快的感觉,就能够让人觉得小兴安岭春天的蓬勃生机。
2.细品层次感
状物类文本的表达中,层次感是十分讲究的。这种层次有时候是事物的进程,有时候是景色的变化,属于“状”的着力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品读层次感中真正分出具体的层次,学习其中的表达。如《火烧云》一课中第4自然段描写形像马的状火烧云的变化中,从“马”的出现,到“马”的变化带来的感觉,最后写“马”的消失,层次分明,变化清楚,把读者也带进了观察那火烧云的境地之中。
3.细品画面感
画面感属于状物类文本表达效果的一种呈现,让所状之物达到如在目前,就是能够让人通过状物的文字清晰地感受到所状之物的形象。品读这样的文本,需要教师采取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来感受画面的独特和迷人之处,沉浸在画面的和谐美妙之境中。如教学《燕子》最后一个自然段,那几对飞倦了的小燕子闲散地停在杆与杆之间的电线上歇息,以嫩蓝的天空作背景,就形成了一幅图画。其中精准地表达就体现在画面感的营造上,教师引导学生以淡淡的忧伤来读出画面中的思乡情深,就能够准确地把握状物的妙处了。
三、多维结合,体悟表达之效
状物类文章读后能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单一方法是难以奏效的,需要综合运用叙事、描写、抒情等多种方法来表达。而不同的方法组合,理解起来也需要有不同的关注点。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不同状物类文本时,需要结合具体文本,选择出具有不同方法组合的语言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仔细体悟,以从中领悟作者表达上的匠心所在。
1.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在状物类文本中比较常见的表达方法之一,能够有效地呈现出所状之物的整体感觉,让人不觉得太乱又不觉得太单调。如《鸟的天堂》中,描写第二天早上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鸟的活动情形中,作者是先用广角镜头写鸟儿面上的活动情况“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这样表达出的结果自然是鸟多,然后作者用特写镜头写一只画眉鸟这个点活动的情形“……站在一根小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在这样的点面结合中,就让人感觉到这些鸟儿生活在大榕树上确实像生活在天堂一样。
2.动静结合
状物类文本在描写方法的选择上需要根据描写的内容确定;要想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比较可靠的方法是动静结合。如《草原》一课中,作者在课文第一自然段表达草原美丽景色时,既有静态描写像“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也有动态描写“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动静描写的对象不同,却做到了衔接自然如行云流水,好像一部风光片在眼前播放,让人有美不胜收的感觉。
学习状物类文本中多种维度表达方法的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方法的学习上,只有实践运用才能将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习作技能,最终迁移到状物类的习作表达之中。
總之,学习状物类文本,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类文本的自身特点,从大量文本的研习中慢慢理解、领会、习得相应的表达方法,并最终迁移运用到自己的状物类的习作之中,形成有效“状”物的技能。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开源小学(2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