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因势利导,让课堂变得更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善于捕捉课堂生成。凸现学生不寻常的思维
课堂生成就是根据学情变化,师生共同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成分、因素、信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产生质变、飞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机械地去讲授新课,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势利导,及时调整自己教学过程、方式方法,不断优化,让学生课堂中更好地在探究知识。这样,课堂才会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状态,学习兴趣高涨,课堂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究的良好局面,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善于倾听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中有效的、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将这些课堂生成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更加精彩,激发学生思维,更激发学生认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讲授24时计时法后,当计算经过的时间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完成:“爸爸上午8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请问:爸爸一天工作几个小时?”面对这道题,我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最后进行汇报。
汇报1:下午5时=17时,17时-8时=9时。
汇报2:把爸爸上班的时间以12时为界线,分成上午和下午。从上午8时到12时,一共经过4小时;从12时到下午5时,一共经过5小时。所以爸爸一天上班9小时。
通过汇报反馈,我以为学生都是按照这两种方法去思考的,正想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我听到一个声音:“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想法。”
我一看,原来是平时最爱动脑筋、最具奇想的小彬,我连忙问:“你还有什么想法,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小彬说:“从上午8点到下午8点,刚好是12小时,下午5点到下午8点相差3小时,所以是12-3=9小时。”
全班同学纷纷认同小彬的回答,我也对小彬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同时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思维是不寻常的——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课堂生成,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表达的机会,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善于发挥学生的潜能,珍惜有价值的课堂生成
数学是一门研究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去研究、讨论、分析问题,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珍惜学生的每一次课堂生成,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这样,课堂就会充满活力,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
如在教学互质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互质数的意义,我要求他们举出不同的例子来说明两个怎样的数是互质数。学生分组讨论后,纷纷说出了下面的例子:
生1:1和任何自然数都是互质数。
生2:两个不同的质数是互质数,例如5和7。
生3: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是互质数,例如4和5、10和11、14和15。
这时,我根据学生举出的例子,要求学生分类说一说组成的互质数的两个数可以是什么数。
生4:两个数可以全是质数。
生5:两个数可以全是合数。
生6:一个数是质数,另一个数是合数。
生7:一个数是1,另一个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
通过共同研究,学生明白了互质数的含义,真正学会了判断两个怎样的数是互质数,也为学习“约分和最简分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善待错误生成,点燃学生的兴趣
除了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与众不同的课堂生成,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课堂生成。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教师是很容易处理的,但当发生意想不到的“插曲”时,许多教师就害怕自己处理不好,也怕学生寻根问底,偏离讲课的主题,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于是,就对学生的“意外”视而不见,不予理睬,或者是蜻蜓点水,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失去自信,课堂上也渐渐不敢大胆发言,扼杀了学生的敏捷思维。因此,遇到错误的生成,教师更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财富,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错误,错误在哪儿,如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更是值得教师反思的。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合作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樹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让全体学生认识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让学生在课堂上重新、全面认识问题,加深对错误的理解,从而获得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这样,学生才会敢疑、敢问、敢想、敢说,才会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出了道题让学生完成:把一根木料锯成5段,每锯1段要用4分钟,共需要多少分钟才能完成?题目刚说完,学生就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5×4=20分钟。我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要求学生用画一画、折一折的方法研究一下。学生发现把一根木料锯成5段,只要锯4次,每锯一次要用4分钟,一共要用4×4=16分钟。因此,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容许学生犯错,发现错误后,让学生去分析错误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关注课堂生成,让课堂生成成为一种教学资源。每一位教师都要珍惜和善待课堂生成,让课堂教学永远是动态的,使课堂教学因此变得更精彩。
一、善于捕捉课堂生成。凸现学生不寻常的思维
课堂生成就是根据学情变化,师生共同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成分、因素、信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产生质变、飞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机械地去讲授新课,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势利导,及时调整自己教学过程、方式方法,不断优化,让学生课堂中更好地在探究知识。这样,课堂才会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状态,学习兴趣高涨,课堂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究的良好局面,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善于倾听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中有效的、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将这些课堂生成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更加精彩,激发学生思维,更激发学生认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讲授24时计时法后,当计算经过的时间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完成:“爸爸上午8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请问:爸爸一天工作几个小时?”面对这道题,我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最后进行汇报。
汇报1:下午5时=17时,17时-8时=9时。
汇报2:把爸爸上班的时间以12时为界线,分成上午和下午。从上午8时到12时,一共经过4小时;从12时到下午5时,一共经过5小时。所以爸爸一天上班9小时。
通过汇报反馈,我以为学生都是按照这两种方法去思考的,正想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我听到一个声音:“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想法。”
我一看,原来是平时最爱动脑筋、最具奇想的小彬,我连忙问:“你还有什么想法,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小彬说:“从上午8点到下午8点,刚好是12小时,下午5点到下午8点相差3小时,所以是12-3=9小时。”
全班同学纷纷认同小彬的回答,我也对小彬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同时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思维是不寻常的——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课堂生成,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表达的机会,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善于发挥学生的潜能,珍惜有价值的课堂生成
数学是一门研究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去研究、讨论、分析问题,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珍惜学生的每一次课堂生成,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这样,课堂就会充满活力,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
如在教学互质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互质数的意义,我要求他们举出不同的例子来说明两个怎样的数是互质数。学生分组讨论后,纷纷说出了下面的例子:
生1:1和任何自然数都是互质数。
生2:两个不同的质数是互质数,例如5和7。
生3: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是互质数,例如4和5、10和11、14和15。
这时,我根据学生举出的例子,要求学生分类说一说组成的互质数的两个数可以是什么数。
生4:两个数可以全是质数。
生5:两个数可以全是合数。
生6:一个数是质数,另一个数是合数。
生7:一个数是1,另一个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
通过共同研究,学生明白了互质数的含义,真正学会了判断两个怎样的数是互质数,也为学习“约分和最简分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善待错误生成,点燃学生的兴趣
除了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与众不同的课堂生成,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课堂生成。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教师是很容易处理的,但当发生意想不到的“插曲”时,许多教师就害怕自己处理不好,也怕学生寻根问底,偏离讲课的主题,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于是,就对学生的“意外”视而不见,不予理睬,或者是蜻蜓点水,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失去自信,课堂上也渐渐不敢大胆发言,扼杀了学生的敏捷思维。因此,遇到错误的生成,教师更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财富,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错误,错误在哪儿,如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更是值得教师反思的。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合作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樹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让全体学生认识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让学生在课堂上重新、全面认识问题,加深对错误的理解,从而获得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这样,学生才会敢疑、敢问、敢想、敢说,才会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出了道题让学生完成:把一根木料锯成5段,每锯1段要用4分钟,共需要多少分钟才能完成?题目刚说完,学生就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5×4=20分钟。我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要求学生用画一画、折一折的方法研究一下。学生发现把一根木料锯成5段,只要锯4次,每锯一次要用4分钟,一共要用4×4=16分钟。因此,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容许学生犯错,发现错误后,让学生去分析错误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关注课堂生成,让课堂生成成为一种教学资源。每一位教师都要珍惜和善待课堂生成,让课堂教学永远是动态的,使课堂教学因此变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