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4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的波音777-200客机“失联”整整一个月。
这700多个小时,对于家属们来说,每分钟都是煎熬,在丽都饭店的日子里,家属们表现各异,有人长时间不说话、有人死死盯着手机屏幕,有人两眼无神看着前方,有人在无声地流泪。似乎在这个地方,不管什么样的悲伤姿态,都不为过。
虽然心情各异,但是在最初的日子里,家属们对于心理干预专家的态度却是出奇的一致——不理解、不理睬或者不相信心理干预的作用,“那些人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感受外人岂能体会?”
但是,在经过近一个月的陪伴后,大多数亲属选择了接纳、相信甚至对专家们倾诉心中的秘密。这几个身穿鲜亮黄马甲的心理医生,成了他们在现场最希望看到的人。这其中就包括马航失联心理应急保障工作组组长、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王健。
“消息四处流通,家属内心紧闭”
3月8日,王健和大多数人一样,怀着愉悦的心情迎接着这个初春的周末,中午11点半他的手机响了。
“接到通知我就直接去了机场,在路上通过手机了解了些‘失联’的情况,飞机上我们的同胞比较多,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一个多小时后到了机场,不少家属在机场等着不愿离开,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稳住家属,让大家在丽都饭店等消息。”王健说。
迅速赶到突发事件相关人员身边进行心理疏导,对于王健来说是工作常态。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灾区自然灾害发生后,王健都是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心理危机救援。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心理救援俨然已经成为灾难发生后应急及处置必备的重要环节。MH370“失联”的当天下午,针对马航失联的家属的心理救援也迅速展开,王健与同事张东、李献云、陈红梅等医生以尽可能短的时间赶到家属身边。
而在这个牵动着所有人心的危急时刻,马航的工作人员、家属、国内外记者、警察、医护人员、志愿者一齐涌了进来,每一个“飘”过来的“小道消息”都足以让很多人心情出现重大变化。王健说,在那一刻,不少家属都在默念着同一句话,“如果他能活着回来,我一定会怎么怎么样,我真的不应该……”
遇到重大的情感打击,当事人的心理可能会急剧退行到婴幼儿水平,许多空难家属刚开始说不出话来,拒绝和任何人交流,这是空难者家属要经历的第一个心理时期:情感惊吓期。
此时的家属由于过度悲伤,身体的反应较为强烈,如浑身颤抖、喘不上气、抽搐,甚至血压升高等,心理干预要密切观察到这些反应,及时缓解他们的不适,这种状态一般要持续到三天左右。
“其实当天下午的环境特别不好,空间小,空气差,所有人的情绪都很低落,甚至麻木,因为他们根本接受不了事实,当然这也符合我们心理救援的规律,因为灾难发生以后,他们没有清醒过来,懵懵懂懂的。”王健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有效对话,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当普通医护人员或者志愿者,把心理救援跟实际的帮助结合在一起,没有神秘的专业技巧,没有主动问询的关切,只有默默地陪伴和耐心的守候,这就是心理救援的开始。”
当然,这种陪伴和守候并不简单,而是要渗透到生活的细节小事。从家属驻地菜谱的变化就能感觉出来。一开始考虑到家属们南方、北方人都有,菜肴的设计上有南方人喜欢的辣菜,后来发现吃辣容易上火,赶紧撤下来。家属们普遍没什么胃口,只有白米粥能喝进去,但白粥喝起来又没什么味道,王健带领的心理干预工作组就建议多配各种小咸菜,家属们明显比较能接受。
“那简直是一场噩梦”
仅仅过了48个小时,家属的情绪就开始有了起伏,王健知道这和他以往处理的地震、爆燃事故等心理救援不同。那些情况下人们有准确的信息源,能真实地看到遇难的亲人;这次信息发布变化莫测,极为混乱,就拿8日凌晨来说,航班最后一次报告位置之后的60个小时,新浪微博中的相关微博数量就多达几百万条,飞机失事、劫机、迫降……各种事故“真相”的版本浮出水面。看着各种各样的“谣传”,家属们的心理有些失衡,“是不是还活着?”“他们究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回家?”这样的问题浮现在众多家属的脑海中,因为他们有期盼,他们感觉有希望。
王健说:“其实我知道,在那会儿,他们特别想找人说话,15号之前主动找我说话的人就已经很多了。他们会说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有多么开心,即使偶尔有些小矛盾,在那一刻也显得很快乐。对于家属来说,这些只是为了表达他们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称这种状态叫‘闪回’,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一直说下去。其实我能够理解他们,因为一点点希望都会让他们感到振奋,但随之消息被否定,他们又会非常失落,就像过山车一样。”
一般来说,灾难发生后,人们的心里状态会经历三个阶段,开始的48小时是过度惊吓期,心理恐慌拒绝沟通之后进入情绪波动期,这其中的反映会非常激烈,最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情感康复期。但是马航事件一波三折,让家属们很长时间停留在第二个阶段。
王健和自己的同事一直陪伴着家属度过这个阶段,“我们那时就是做心理守候,和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比如你渴了,我们帮你接水,你需要填表,我们来帮你填,慢慢地取得家属的信任。”但越来越多对航班去向猜测的报道,冲散了家属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不少人开始认为,飞机和乘客目前仍安然无恙。
但是3月24日晚10点,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召开的紧急发布会,将所有人的心情带到了谷底,纳吉布说:“我很沉痛地地告诉大家,根据新的数据分析,MH370航班在印度洋南部坠毁。我希望在座的媒体朋友尊重家属的隐私,这一时刻对他们来说非常艰难。”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随后发表声明称,马航在排除合理怀疑之后认为,失联的MH370客机上无人幸存。
丽都饭店的通报会大厅内,出现了从失联消息传出以来最大的一次场面失控。王健说自己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一刻。有人在跺脚、捶墙,有人在地上打滚。王健赶紧让人把倒地的人用担架抬走,他自己就抬走了4个人,怕他们被踩伤。 “那一刻大家都非常得悲伤,我自己也哭了,这应该是我做医生近30年来第一次吧,很多人平静下来以后就躲在角落里不出声。我所能做的就是给那些看上去特别消沉,甚至麻木的家属递上一瓶水,然后蹲下来聊一聊,真的记不住那天晚上和多少人说话了。”王健说,“我是真不希望3月24号那个晚上再来一次,那简直是一场噩梦,但它可能还会再来。你知道它‘邪’在哪里么?如果找到碎片了,那就绝对到了最低点,但说失事却拿不出证据,家属的情绪就永远还差一点到底,永远是向下的一个过程,永远有一丝希望,永远不能回升,也永远忍受着折磨。”
三十载心理救援工作
从事医生工作近30年,王健在心理救援方面的经验显然越来越专业。
2008年“汶川地震”,王健随队在地震发生四五天后进入震区,“我们医院去了22个人,安定医院15个,北医六院6个,加起来40多人,代表卫生部去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跟灾情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灾情越重、所谓“破坏性压力”这种应激因素就越大,受灾人群出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我们最终救援力量的投入跟灾情是科学匹配的。”地震救援后,王健留在了当地,用一周时间给当地的医务人员做培训,宏观地说整个心理救援的组织,微观地说怎么跟灾民做有效的接触,让当地医护人员受益匪浅。
2010年4月,王健被卫生部医政司任命为全国玉树地震灾区心理救援医疗队队长,在到达灾区后的几天里,王健队长就马不停蹄地为当地医务人员、志愿者和家属开展心理救援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心理救援的原则、程序、方法和技巧,让当地在短时间内就具有一支相对专业的心理救援队伍。在完成了三天400余人的培训后,王建还带领来自浙江七院、沈阳中国医大和当地的精神科专家10余人,负责西宁市15家医院正在接受救治的地震伤员进行会诊、查房,开展心理评估、心理筛查和心理干预。
当他来到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时,看到一名24岁的女性出现精神异常,王健当即为该病人进行了会诊,并给出了治疗指导意见。这个会诊还没完,又接到青海省交通医院的会诊请求,王健顾不上吃晚饭,就又奔向了交通医院,在该医院外科病房,他对一名受到地震惊吓伤员作了心理辅导,这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该院的外科主任不好意思地又向王健提出请求,是否能对另外一名老奶奶进行会诊,老奶奶这些天一直不说话、不吃饭。王健二话没说,又对这位老太太进行了细心的会诊,最后考虑她是因为身边没有亲人,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在志愿者的翻译下,王健对这位老人做了心理辅导,老太太的情绪有了很大好转。回到住地,已经是晚上9点半,王健简单地吃了点儿晚饭,就又和其他专家一道,继续召开每天的工作总结会,准备明天的工作,一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多才睡下。
2013年“芦山地震”,在这一次震后的心理救援中,王健又一次冲在了最前面,而在这一次他又有了新体会。王健注意到微博上大家传播“心理急救”知识的人多了,同时劝告大家不要盲目奔赴一线的消息也多了。
王健说,他的手机上有很多马航事件家属的联系方式,并且一直与他们保持联系。“在北京的时候,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每天都还在竭尽全力地跟谁对话,或者去寻找家属的信息,但是等他们回到家中,一切都恢复原样,突然发现亲人已经不在身边了,原本的生活俨然不再平静。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会出现,这才是我最担心的,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得到医院或者主管部门的认可,建立一个马航事件家属专门的心理门诊,在未来的日子里,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责任编辑 张小华
这700多个小时,对于家属们来说,每分钟都是煎熬,在丽都饭店的日子里,家属们表现各异,有人长时间不说话、有人死死盯着手机屏幕,有人两眼无神看着前方,有人在无声地流泪。似乎在这个地方,不管什么样的悲伤姿态,都不为过。
虽然心情各异,但是在最初的日子里,家属们对于心理干预专家的态度却是出奇的一致——不理解、不理睬或者不相信心理干预的作用,“那些人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感受外人岂能体会?”
但是,在经过近一个月的陪伴后,大多数亲属选择了接纳、相信甚至对专家们倾诉心中的秘密。这几个身穿鲜亮黄马甲的心理医生,成了他们在现场最希望看到的人。这其中就包括马航失联心理应急保障工作组组长、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王健。
“消息四处流通,家属内心紧闭”
3月8日,王健和大多数人一样,怀着愉悦的心情迎接着这个初春的周末,中午11点半他的手机响了。
“接到通知我就直接去了机场,在路上通过手机了解了些‘失联’的情况,飞机上我们的同胞比较多,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一个多小时后到了机场,不少家属在机场等着不愿离开,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稳住家属,让大家在丽都饭店等消息。”王健说。
迅速赶到突发事件相关人员身边进行心理疏导,对于王健来说是工作常态。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灾区自然灾害发生后,王健都是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心理危机救援。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心理救援俨然已经成为灾难发生后应急及处置必备的重要环节。MH370“失联”的当天下午,针对马航失联的家属的心理救援也迅速展开,王健与同事张东、李献云、陈红梅等医生以尽可能短的时间赶到家属身边。
而在这个牵动着所有人心的危急时刻,马航的工作人员、家属、国内外记者、警察、医护人员、志愿者一齐涌了进来,每一个“飘”过来的“小道消息”都足以让很多人心情出现重大变化。王健说,在那一刻,不少家属都在默念着同一句话,“如果他能活着回来,我一定会怎么怎么样,我真的不应该……”
遇到重大的情感打击,当事人的心理可能会急剧退行到婴幼儿水平,许多空难家属刚开始说不出话来,拒绝和任何人交流,这是空难者家属要经历的第一个心理时期:情感惊吓期。
此时的家属由于过度悲伤,身体的反应较为强烈,如浑身颤抖、喘不上气、抽搐,甚至血压升高等,心理干预要密切观察到这些反应,及时缓解他们的不适,这种状态一般要持续到三天左右。
“其实当天下午的环境特别不好,空间小,空气差,所有人的情绪都很低落,甚至麻木,因为他们根本接受不了事实,当然这也符合我们心理救援的规律,因为灾难发生以后,他们没有清醒过来,懵懵懂懂的。”王健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有效对话,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当普通医护人员或者志愿者,把心理救援跟实际的帮助结合在一起,没有神秘的专业技巧,没有主动问询的关切,只有默默地陪伴和耐心的守候,这就是心理救援的开始。”
当然,这种陪伴和守候并不简单,而是要渗透到生活的细节小事。从家属驻地菜谱的变化就能感觉出来。一开始考虑到家属们南方、北方人都有,菜肴的设计上有南方人喜欢的辣菜,后来发现吃辣容易上火,赶紧撤下来。家属们普遍没什么胃口,只有白米粥能喝进去,但白粥喝起来又没什么味道,王健带领的心理干预工作组就建议多配各种小咸菜,家属们明显比较能接受。
“那简直是一场噩梦”
仅仅过了48个小时,家属的情绪就开始有了起伏,王健知道这和他以往处理的地震、爆燃事故等心理救援不同。那些情况下人们有准确的信息源,能真实地看到遇难的亲人;这次信息发布变化莫测,极为混乱,就拿8日凌晨来说,航班最后一次报告位置之后的60个小时,新浪微博中的相关微博数量就多达几百万条,飞机失事、劫机、迫降……各种事故“真相”的版本浮出水面。看着各种各样的“谣传”,家属们的心理有些失衡,“是不是还活着?”“他们究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回家?”这样的问题浮现在众多家属的脑海中,因为他们有期盼,他们感觉有希望。
王健说:“其实我知道,在那会儿,他们特别想找人说话,15号之前主动找我说话的人就已经很多了。他们会说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有多么开心,即使偶尔有些小矛盾,在那一刻也显得很快乐。对于家属来说,这些只是为了表达他们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称这种状态叫‘闪回’,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一直说下去。其实我能够理解他们,因为一点点希望都会让他们感到振奋,但随之消息被否定,他们又会非常失落,就像过山车一样。”
一般来说,灾难发生后,人们的心里状态会经历三个阶段,开始的48小时是过度惊吓期,心理恐慌拒绝沟通之后进入情绪波动期,这其中的反映会非常激烈,最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情感康复期。但是马航事件一波三折,让家属们很长时间停留在第二个阶段。
王健和自己的同事一直陪伴着家属度过这个阶段,“我们那时就是做心理守候,和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比如你渴了,我们帮你接水,你需要填表,我们来帮你填,慢慢地取得家属的信任。”但越来越多对航班去向猜测的报道,冲散了家属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不少人开始认为,飞机和乘客目前仍安然无恙。
但是3月24日晚10点,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召开的紧急发布会,将所有人的心情带到了谷底,纳吉布说:“我很沉痛地地告诉大家,根据新的数据分析,MH370航班在印度洋南部坠毁。我希望在座的媒体朋友尊重家属的隐私,这一时刻对他们来说非常艰难。”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随后发表声明称,马航在排除合理怀疑之后认为,失联的MH370客机上无人幸存。
丽都饭店的通报会大厅内,出现了从失联消息传出以来最大的一次场面失控。王健说自己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一刻。有人在跺脚、捶墙,有人在地上打滚。王健赶紧让人把倒地的人用担架抬走,他自己就抬走了4个人,怕他们被踩伤。 “那一刻大家都非常得悲伤,我自己也哭了,这应该是我做医生近30年来第一次吧,很多人平静下来以后就躲在角落里不出声。我所能做的就是给那些看上去特别消沉,甚至麻木的家属递上一瓶水,然后蹲下来聊一聊,真的记不住那天晚上和多少人说话了。”王健说,“我是真不希望3月24号那个晚上再来一次,那简直是一场噩梦,但它可能还会再来。你知道它‘邪’在哪里么?如果找到碎片了,那就绝对到了最低点,但说失事却拿不出证据,家属的情绪就永远还差一点到底,永远是向下的一个过程,永远有一丝希望,永远不能回升,也永远忍受着折磨。”
三十载心理救援工作
从事医生工作近30年,王健在心理救援方面的经验显然越来越专业。
2008年“汶川地震”,王健随队在地震发生四五天后进入震区,“我们医院去了22个人,安定医院15个,北医六院6个,加起来40多人,代表卫生部去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跟灾情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灾情越重、所谓“破坏性压力”这种应激因素就越大,受灾人群出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我们最终救援力量的投入跟灾情是科学匹配的。”地震救援后,王健留在了当地,用一周时间给当地的医务人员做培训,宏观地说整个心理救援的组织,微观地说怎么跟灾民做有效的接触,让当地医护人员受益匪浅。
2010年4月,王健被卫生部医政司任命为全国玉树地震灾区心理救援医疗队队长,在到达灾区后的几天里,王健队长就马不停蹄地为当地医务人员、志愿者和家属开展心理救援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心理救援的原则、程序、方法和技巧,让当地在短时间内就具有一支相对专业的心理救援队伍。在完成了三天400余人的培训后,王建还带领来自浙江七院、沈阳中国医大和当地的精神科专家10余人,负责西宁市15家医院正在接受救治的地震伤员进行会诊、查房,开展心理评估、心理筛查和心理干预。
当他来到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时,看到一名24岁的女性出现精神异常,王健当即为该病人进行了会诊,并给出了治疗指导意见。这个会诊还没完,又接到青海省交通医院的会诊请求,王健顾不上吃晚饭,就又奔向了交通医院,在该医院外科病房,他对一名受到地震惊吓伤员作了心理辅导,这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该院的外科主任不好意思地又向王健提出请求,是否能对另外一名老奶奶进行会诊,老奶奶这些天一直不说话、不吃饭。王健二话没说,又对这位老太太进行了细心的会诊,最后考虑她是因为身边没有亲人,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在志愿者的翻译下,王健对这位老人做了心理辅导,老太太的情绪有了很大好转。回到住地,已经是晚上9点半,王健简单地吃了点儿晚饭,就又和其他专家一道,继续召开每天的工作总结会,准备明天的工作,一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多才睡下。
2013年“芦山地震”,在这一次震后的心理救援中,王健又一次冲在了最前面,而在这一次他又有了新体会。王健注意到微博上大家传播“心理急救”知识的人多了,同时劝告大家不要盲目奔赴一线的消息也多了。
王健说,他的手机上有很多马航事件家属的联系方式,并且一直与他们保持联系。“在北京的时候,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每天都还在竭尽全力地跟谁对话,或者去寻找家属的信息,但是等他们回到家中,一切都恢复原样,突然发现亲人已经不在身边了,原本的生活俨然不再平静。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会出现,这才是我最担心的,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得到医院或者主管部门的认可,建立一个马航事件家属专门的心理门诊,在未来的日子里,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责任编辑 张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