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巨蟒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um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4月,美国科学家在一段视频中重现了史前泰坦巨蟒的真面目。泰坦巨蟒可长达13~15米,重达1100千克以上,是继恐龙灭绝之后占据统治地位的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史上最巨大的蟒蛇。
  史上最巨大的蟒蛇
  在哥伦比亚北部远离加勒比海岸的热带丛林里,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矿场——塞雷洪煤矿,它的占地面积比华盛顿市还要大,雇佣了10万名工人,每年生产3000多万吨煤。塞雷洪碰巧也是世界上化石埋藏最丰富,发掘出重要化石最多的化石沉积层,如快照一般为科学家重现了当恐龙灭绝、新的环境形成时地球的面貌,正如一位古生物学家所说:“塞雷洪是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能纵观地球完整古代热带生态系统的窗口,这里曾经存在着植物、动物和其他一切,在热带其他地方找不到和它相同的区域。”
  在5800万年以前,塞雷洪是一片比现在更炎热、更潮湿的广阔的沼泽丛林,平均气温为29~32%,有时甚至更高。树上长着比现在更大的树叶,表明那时的降水更为丰沛——每年超过380厘米,而现在亚马孙地区的降水大约是每年200厘米。从北面流下来的河水每年都会泛滥,将树林和小山丘淹没,使得植被腐烂,并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经年累月,在沉积层中便形成了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化石。已发现的塞雷洪化石包括:体形巨大的龟,外壳足有井盖的两倍大;身长达到3~4米的鳄鱼;甚至还有身长超过两米的肺鱼,其体形是如今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它们的近亲的2~3倍。然而,这片丛林真正的霸主是一种惊人的生物——身长超过13米、体重超过1100千克的一种史前巨蟒。这种巨蟒的外形和现代陆生蟒蛇差不多,但生活习性却和现代水生蟒蛇相似,它们居住在沼泽里,是可怕的捕食者,捕食任何进入它们视线的猎物。它们身上最粗壮的部分和成年男子的腰差不多粗细。这是有史以来最巨大的蟒蛇。
  如果说这种巨大蟒蛇的个头还不足以震慑最有经验的化石猎人,那么,它们曾经真实存在这个事实对科学家来说则意义重大,因为它可以帮助科学家更清楚地认识地球生命的过往,甚至还可能帮助他们预测地球生命的未来。
  狩猎化石的人们
  环顾塞雷洪巨大的矿场,它在远古时曾经树木葱笼的证据随处可见。每开采运走一层煤,下面的泥板岩便会暴露出来,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化石,有的像来自异域的植物的枝叶,有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远古动物。对塞雷洪远古生物的研究始于18年前,当时哥伦比亚地质学家亨利·加西亚在塞雷洪矿场偶然发现了一块不同寻常的化石,他将它标注为“石化树枝”并放进煤矿公司的展示柜里,之后他便忘记了这件事情。9年后,哥伦比亚工业大学学生费边·埃雷拉到塞雷洪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他在煤田和矿场中行走时,随手捡起一块砂岩,发现在砂岩的背面有树叶化石清晰的印痕;他又捡起一块砂岩,发现上面也有化石——几乎每块上都有。
  埃雷拉将他的发现告诉了当时在国家石油公司工作的贾拉米洛,后者早就猜测在塞雷洪可能有比煤更能引人入胜的东西。2003年,埃拉雷和贾拉米洛组织了一个科考队,对塞雷洪开始了全面考察。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经验,大多数动物和植物的化石要么发现于温带地,区,要么发现于拥有独立生态位的热带地区,例如沙漠和高海拔地区(当大风将岩石上层的沙土侵蚀后,岩石中包含的远古痕迹就会显露出来),而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化石被深埋在厚厚的泥土和植被下,是很难被发现的。但在塞雷洪,人们为了开采煤矿,剥除了地表的植被,将含有丰富化石的泥板岩岩层暴露了出来。
  科考队在塞雷洪呆了四个月,从矿井中搜集到了2000多块植物化石标本,其中包括可可树、椰树、香蕉树和豆类,虽然不如今天的种类丰富,却都是今天生长在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植物们的祖先。
  不久,古生物学家、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的植物化石馆馆长斯科特也应邀来到了塞雷洪。他要求到煤矿公司的小陈列室去看看,由于没有找到钥匙,他只是隔着展柜的玻璃拍了一些照片。回美国后,他将这些照片用电子邮件发给了佛罗里达大学的布洛赫,其中包括那块被亨利·加西亚在9年前发现并标注为“石化树枝”的化石的照片。经布洛赫辨认,这不是一块树枝化石,而是一块陆地动物的颚骨化石,来自一种现在已经灭绝的类鳄鱼。布洛赫为此兴奋不已,因为此前还没有人在南美洲热带地区发现过那个时期的陆生脊椎动物。这块化石发出了一个信息:在这个地区很可能还会发现其他陆生脊椎动物化石。
  布洛赫和斯科特立即动身前往塞雷洪,他们在那里和埃雷拉等人汇合。他们来到煤矿公司,从小陈列室里取出那块颚骨化石。接着,他们又去了当初发现它的矿点。他们在那里看到,煤层已被开采运走,剩下的是暴露在热带阳光下的广阔的泥板岩层,一块块龟壳覆盖在岩层上,已经被炽热的阳光晒得发白。科学家们收集到不少化石,然后返回佛罗里达。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美国和哥伦比亚的学生们一直在对塞雷洪地质层的化石进行发掘,并不断将照片通过电邮发给布洛赫。
  一条名叫拉彭特的矿沟覆盖了塞雷洪北部24平方千米的范围,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取得新发现的地方。这里地势险恶,地表覆盖着被流向下游湖泊的径流和地下水冲刷形成的松软的泥板岩,仅有的植被是在粗糙石子地上散乱生长的灌木。在古生物学家看来,泥板岩是颇有价值的东西,无论在哪里走动都能发现化石。发现的所有化石只要能随身带走的都装进塑料袋,太大的个体则用熟石膏浇灌塑形,然后运走。这些化石的个头都很大,种类有直径超过1.5米的龟壳,有类鳄鱼和其他一些动物的骨骼,包括肋骨、脊椎骨、盆骨、肩胛骨等。
  古生物学家的工作就像探矿一样,他们带着刷子和镊子,独自漫步在荒野上,地上的每块石头都要翻看一遍,直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把小石块装进塑料袋里,做好标注,如果是大石块,便用GPS标出地标,第二天再带着石膏和防水布来浇灌塑形。如果间隔时间长了,GPS标注的地标就会失效,因为下过雨以后,雨水会将很多东西都往下游搬运,你可能再也找不到。当然,有时雨水也会带来好运——让新的化石暴露出地表。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化石被源源不断地送到佛罗里达大学,在那里得到深入的研究。许多动物看起来和现代动物相似,只是体形更大一些。有一块龟壳有1.7米长,比现在最大的亚马孙河龟还大67%。虽然现在已经没有类鳄鱼,无法与化石进行比对,但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生阿历克斯·黑斯廷斯还是尝试着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长达4.6~6.7米;是“捕食多面手”,能够捕食大型龟;拥有巨大的咽喉;还有就是“死亡一咬”——可以一口咬穿0.45米厚的龟壳边缘。在阿历克斯看来,这是很大型的动物。   “这是一条蛇吗?”
  2007年,阿历克斯在一个标注为“鳄鱼”的塞雷洪化石箱子里,发现了一块巨大的脊椎骨。以他训练有素的眼光看来,那不是鳄鱼身上的骨头。他将这块化石拿给爬行动物专家杰森·伯格看,后者立即做出了判断:这是蛇身上的骨头。在对学校里的爬行动物标本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现代蟒蛇的脊椎骨进行解剖分析后,伯格指出,这块脊椎骨和现代蟒蛇的脊椎骨十分相似,只是后者偏小一点。于是,科学家开始对塞雷洪标本群进行排查,并派出新的科考队前往塞雷洪,以寻找到更多的蛇化石。最后,科学家从28种动物化石中筛选出了100块蛇的脊椎骨化石。
  当布洛赫将“一整串”脊椎骨样品通过视频展示给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教的杰森·海德时,他问道:“这是一条蛇吗?”后者在看到化石的当天便从多伦多飞到盖恩斯维尔。在对这些化石进行研究后,布洛赫和海德初步判断:这些化石来自于两条蛇。海德注意到,这种未知的生物长着T字形的脊椎,其很多特征都符合蟒科动物。蟒科动物包含蟒亚科和蚺亚科,蟒和蚺是今天南美洲常见的动物,巨蟒可以长到4.3米长、45千克重,巨蚺可以长到超过6米长,227千克重。在塞雷洪发现的蛇骨化石与蟒亚科更为接近,但塞雷洪远古时的环境与现代水生蚺生活的环境更接近,现代水生蚺喜好在湍急的河流和沼泽中活动。
  这种远古巨蟒到底有多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大的障碍是,科学家没有找到成串整齐排列的脊柱,大多数脊椎骨都是单个被发现的,有的两块在一起,运气好的话能发现三块在一起的。除非能判断这些零散的脊椎骨处于脊柱的哪个位置,否则很难判断这种生物的长度。这可是一件需要反复考证的枯燥的工作,需要将每块小骨头与现代蟒蛇的骨头标本作精细的对比。海德和印第安纳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戴维·波利花了两年时间,最终构建了这种远古蟒蛇的脊柱模型,并推测其长度为13~15米,平均体重大约为1134千克。这表明,在塞雷洪各种远古动物中,巨蟒才是真正的巨兽。科学家将其命名为“泰坦巨蟒”。它们是可怕的捕食者吗?
  不过,科学家更关心的不是泰坦巨蟒的身长,而是它们的头骨。头骨化石不仅能提供关于泰坦巨蟒的很多信息,例如特征、体形和饮食等,还可以帮助科学家比较泰坦巨蟒和其他蛇类之间的异同,帮助他们在进化树上找到泰坦巨蟒的位置。
  蛇的头骨是由许多细小的骨头组成的,这些骨头契合得不是很紧密,所以当蛇死了以后,其头骨通常会四散开来,不容易被找到。当科学家在塞雷洪搜集化石的时候,他们感到要找到泰坦巨蟒头骨化石是多么渺茫的事情!不过,他们居然找到了一块。
  泰坦巨蟒的头骨化石给出了一些什么信息呢?泰坦巨蟒的颚骨碎片显示,这种巨蟒的头的长度可能超过0.6米。一块方形的骨头连接着下颚和头盖骨,显示巨蟒的下颚可以一直延伸到大脑之后,这就是说,巨蟒的嘴可以张得非常大。在巨蟒的颚骨碎片上有许多小孔,据推测是巨蟒密集的牙齿,比现代蟒蛇的牙齿密集多了。长着如此密集的牙齿,应该很容易咬住长着鳞片的滑溜溜的鱼。那么,它们是专门捕食鱼类的可怕的捕食者吗?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在远古时期,泰坦巨蟒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既吃鳄鱼和龟,也吃鱼。甚至还有人推测,这是一种又大又懒的蛇,专门埋伏在水底守株待“鱼”。
  它们为什么能长这么大?
  泰坦巨蟒庞大的体形令科学家感到吃惊。布洛赫说:“我们保存这些蛇化石已经多年了,但我没有认出它们是蛇的骨头,因为以前我看见过蛇的脊椎骨,我以为这样的骨头不会是蛇的骨头。这就好像有人拿着一块老鼠那么大的骨头对我说:‘这是老鼠的一块骨头’,我很难相信这是真的。”
  泰坦巨蟒庞大的体形还引来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它们为什么能长这么大?现代的蟒是冷血动物,其体温取决于栖息地。研究泰坦巨蟒的科学家推断:泰坦巨蟒生活在气温30~34%的环境中,比今天热带雨林的平均气温27.8℃要高。爬行动物在较温暖的地区,可以汲取足够的能量来维持身体的代谢速率,因此体形可以长得较大。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在热带的昆虫、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体形比生活在温带的同种动物要大的原因。以这个观点来看,较高的环境温度是让蛇长成巨兽的原因。同样,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塞雷洪发现的龟和肺鱼的体形都比它们现在的亲属更大。
  科学家对塞雷洪树叶化石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大气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今天高出50%,这导致了陆地上的高温。如今,地球大气正被温室效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迅速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如果不加以遏制,那么将会有大量的生物因为不能适应越来越热的气候而死亡。比如当气温升高,在某些时刻植物不能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不能有效散热,它们就会死掉。
  在泰坦巨蟒生活的时期,塞雷洪地区到处都是繁茂的森林,各种动物繁荣而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是不是说,即使全球变暖也不会带来生态系统的大灾难,至少对于一部分植物来说是如此?换言之,现代植物会不会也有同样的能力应对生态系统的改变?研究泰坦巨蟒的科学家指出,如果你有上百万年的时间来适应气候变热的趋势,那么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就会容易一些;但如果这样的变化是在200年内发生的,如现在的温室效应,或者是在2000年内发生的,那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古生物学家将再次返回塞雷洪,以寻找更多的关于5800万年前赤道附近是什么样子的证据。当然,要确切地还原远古的样子是很难的,那时和现在真的是太不一样了。
  当今世界最大的五种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大约3亿年。在地球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很多巨型爬行动物,但其中只有少数起源于爬行动物黄金时代的巨兽一直繁衍到今天。下面来看看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五种最巨大的爬行动物。
  科莫多巨蜥
  从学术上说,蜥蜴和蛇同属有鳞目,只不过大多数蜥蜴有腿,而蛇没有,所以我们划分出了有腿的有鳞目。科莫多巨蜥这种蜥蜴之王是致命的猎手,体长可达3米。这些坏男孩喜欢在下午捕食,利用它们的装备——强有力的利爪、强壮的尾巴和满口富含细菌的毒液来伏击猎物。科学界也叫它们“科莫多龙”,这个名字用来形容这种巨大的怪兽再适合不过了。虽然科莫多巨蜥不会喷火,但它们的唾液含有毒细菌,且这些细菌的繁殖速度异常迅速,被科莫多巨蜥咬上一口,这些细菌就会导致败血症和致命的感染。和神话传说中龙不会受到自己喷出的火焰的伤害一样,科莫多巨蜥对自己有毒的分泌物也有免疫力,科学家迄今还未揭开其中的奥秘。   咸水鳄
  咸水鳄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身长能超过6米,这些凶恶的巨兽能用强健的上下颚压碎牛的头骨,还能轻松地吃掉一整个人。在澳大利亚,经常有大型鳄鱼出没的地方都被立上醒目的警示牌,警示人们避开鳄鱼,以免变成鳄鱼的美餐。从东南亚南端一直到澳大利亚都是咸水鳄分布的范围。正如它们的名字一样,咸水鳄能够在海洋中生活,甚至能到达遥远的日本海域。鳄鱼的历史比恐龙更悠久,所以从它们身上我们能一窥远古巨兽的盛世。
  棱皮海龟
  棱皮海龟的体长能超过2米,鳍状肢完全展开可达3米,由于没有坚硬的骨质外壳,它们被划为独一无二的种类。棱皮海龟皮革一样的脊状外壳生长得很迅速,因此它们是生长得最快的爬行动物,也是体形最巨大的龟类。棱皮海龟游泳的速度很快,加上丰富的皮下脂肪,它们能在海洋中长途旅行,还能下潜到1200米以下的海洋深处。棱皮海龟的主要食物是水母,它们大量捕食水母,对水母的数量起到控制作用。但不幸的是,它们常常误把漂浮在海水中的塑料袋当成水母吃掉,很多海龟因此丧生。在马拉西亚、泰国和加勒比海一些地区,人们会把棱皮海龟蛋当作食物,这对海龟种群数量会产生致命影响,现在人们已经建立起了棱皮海龟信托基金会来保护这种巨大但易受攻击的动物。
  网纹蟒
  你知道网纹蟒是游泳能手吗?它们能在印度尼西亚到澳大利亚之间的海域和群岛间畅游。除了在水中生活外,它们还是攻击性很强的捕食者,在捕食时通过缠绕猎物使其窒息死亡,然后整个吞下。网纹蟒身长能达到6.95米,比咸水鳄瘦长一些,不过两者的体重都差不多。网纹蟒举世无双的长度曾受到绿森蚺的挑战,有人认为后者体形更大,不过后来发现的最长的森蚺长6.6米,比网纹蟒稍短一些。传说和电影使得蟒蛇成为了可怕的捕食者,但那都是真的,有记录表明蟒蛇的确曾经杀死并吞食人类。
  斑点楔齿蜥
  与其他入选者相比,北方斑点楔齿蜥的个头小得多,不过作为唯一幸存的喙头目成员,却是世界上现有的最大的楔齿蜥。虽然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蜥蜴和蛇,但斑点楔齿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生代,那时它们已从与其截然不同的群体中分化了出来。斑点楔齿蜥看起来很像蜥蜴,却拥有和两栖动物非常相似的腿和大脑,每只眼睛都有三个眼睑,头顶上长着第三“顶”眼,用来感知昼夜更替。脊椎骨与鱼类相似,肋骨更像鸟类,多刺的尾巴和背板更像鳄鱼。斑点楔齿蜥是当代爬行动物界里的怪物,仅分布在新西兰的海岛上。
其他文献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广东省教育系统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要义,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贯穿于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条主线,突出庆祝建党100周年,突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宣传教育,以“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为牵引,党史学
那年盛夏,我从地上捡起一片叶子,夹在一本名叫《大自然探索》的刊里。  叶子呈椭圆形,放在手掌里,刚好是一样的大小。它的落黄色就像醉夕阳的霞彩,也像秋稻田里一束束光的闪烁。  树上的叶子,长在高处,在阳光和风里翻飞,这个盛夏,对于它们来说,想必是个热闹繁盛的季节。  地上的它,可怜孤独地躺在小角落里,离开了母体,独自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可是,叶子,你还记得初次萌芽的欣喜吗?就像我在母胎里最初的记忆
如果要讲有关“毁灭与古代智慧”的最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么最能激起人们兴致的肯定是“失落的文明”的故事,有限的事实常常被一些制片人和传奇作者为了故事好看而添油加醋。例如亚特兰蒂斯和复活节岛之类,其伪科学的描述远远超出事实。然而,对另一些“失落的文明”而言,尽管他们先前被忽视甚至全盘否定,最新研究却揭示出其传说背后惊人的事实真相。    亚特兰蒂斯    有人说它是西班牙南部海岸的一个地区;有人说它是直
一颗颗尘埃就像一片片雪花那样独特,但从未有人仔细关注过尘埃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直到最近,终于有了——    飘飞的尘埃    对常人而言,尘埃是细微的颗粒,是脱落的死皮,是你我都将“土归土、尘归尘”的状态。然而,对科学家来说,尘埃充满吸引力。地质学家、环境学家和健康学家甚至天文学家,都对风中飘飞的尘埃兴味十足。  尘埃的多样性堪称浩瀚。最大的尘埃微粒的直径超过2毫米,最小的还不到0.1微米(100
一、引言   数控铣实训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是实现使中职生从职校人到企业人的纽带和桥梁,尤其在广东省教育厅提出的职业教育“双精准”育人要求下,更使得中职专业实训教学环节的有效性要求更为突出。这就迫使,中职学校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进行教育革新、教学方式手段革新等。因此,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训质量,能使得学校实训更贴切工作实际,能使学校教学更精准与
有人以恐嚇信的方式向E公司勒索5万元现金。奥克斯警长悄悄布下包围网,准备人赃并获。
进化论的诞生    150年前,也就是1858年6月的一天,达尔文收到一封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信件,寄信人是一个名叫华莱士的年轻人,他寄来了20页手稿。达尔文在读完这些手稿后倍感震惊和沮丧,他发现华莱士居然仅以寥寥4000余字,便清楚明白地阐释了他本人辛劳数十年才琢磨出来的整个进化理论。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还得从达尔文的成长经历说起。  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小时候
科学家对最古老疾病的探索只限于传染病、病毒和细菌感染疾病等人类疾病,蛀牙、牛皮癣、痛风、肥胖、佝偻病、癫痫症、关节炎等困扰人类的其他病痛不包括在内。在下面罗列出来的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十大疾病中,没有包括流感、麻疹和黑死病,这是因为这些疾病是在人类开始聚集于城市生活并达到一定人口密度时,才有可能大规模爆发开来的。  霍乱  公元前400年左右,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编写的世界疾病编目中,霍乱列于其上。根
袋獾凭借残酷冷血的生存策略,保证了后代的健康和强壮,得以在澳大利亚繁盛一时。但由于人类的疯狂猎杀,目前袋獾已成为澳大利亚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袋獾是澳大利亚的一种珍稀野生动物,它毛色油黑,身材娇小,小眼睛,大嘴巴,长相虽然谈不上特别漂亮,但也还算娇憨可爱。就是这样一种小动物,却有一个难听且令人生畏的别名——“塔斯马尼亚恶魔”。袋獾在澳大利亚被视为祸害,遭到人们的疯狂捕杀,以致被逼到了灭绝的边缘
3岁未满的孩子应在游戏中掌握基本的运动能力,因此,小孩在大人面前背诵诗书并非必须。  激发大脑的三个阶段  近年来,为了给孩子入学争取竞争优势,不少家长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让孩子学习钢琴、外语、绘画等。的确,不少神童能够发挥天才的才能不单是有天生的资质而且与成长环境也有极大的关系。问题是,许多父母并不知道什么年龄让孩子学习最为合适,所以往往收效甚微。据实验心理学或教育学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