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随之也产生了一类特殊的弱势人群----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常年缺乏父母,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他们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如何来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关键还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之下一点一滴地渗透德育教育,促其快乐的生活,开心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 爱 德育 感恩
我所在的松柏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松柏镇地处偏远,是劳输出大镇。经调查了解全校7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不少的学生还是单亲家庭,我所带的八年级4班有75%是留守儿童,这对我的班主任工作来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的任务。身为他们的老师,身为他们的班主任,我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祖国好比花园,儿童则是这花园之中娇嫩的花朵,而留守儿童却是那其中生了病的“病之花”。而这些“病之花”同样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国家之栋梁。因此,对他们更应精心的培养,细心的呵护,这样他们才能花开得更加灿烂辉煌。而在这呵护培养的过程中,德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那应怎样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呢?成为我工作上的一道难题。
明朝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而,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对留守儿童倾注了更多的爱,让他们在“爱”中体会到温暖,在“爱”中得到希望,在“爱”中学会感恩。渐渐地我摸索出了对留守儿童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方法。
一、用心呵护留守儿童受伤的心
由于亲情的缺失、家庭德育教育的空缺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之下,留守儿童孤僻、抑郁、自卑等一系列的情绪随之产生,他们的心也变得敏感而脆弱。笑容渐渐远离他们,朋友也越来越少,学习也慢慢随之下滑……向外界封闭着他们心中那扇门,他们感觉自己像是被遗弃在一个角落一样。
俄国著名古典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心底里去关心学生、爱护和帮助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想成为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一切都要从“心”出发,用“心”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在对症下药。并更多地付出我们的耐心和爱心,以此来温暖孩子受伤的心灵。
真诚的关爱是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父母般的关爱对待留守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成长,教师对待学生必须真心。只有真心,他们才会感受到我们对他们好,真心真情最能打动人心。
我们要放低自身的身份,不再把自己当做他们的老师,而当做他们的朋友,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真诚而主动地接近他们,课后和他们一起交谈、组织一起参加活动,多去寝室走走,逐渐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使他们望见我不再敬而远之。珍惜每一次谈心交流的机会,真诚的交流,创造和谐美好的谈话气氛,很好的利用这把开启他们“心门”的钥匙。“以心换心”、“以情感人”,从点点滴滴中,在他们生活、学习上等给予贴心的关怀。
生活中,不要吝啬你的一句“今天,天很冷记得多穿件衣服”这样的真诚的询问和关心,真诚的去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的声音;学习上,不要忽视他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并多给与他们“你真棒!”“你这次进步真大”这样真心鼓励的话语;面对他们失败时,给与够多的包容,多一个关注的目光,多一句“没关系,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成功”这样的话语,来让他们找回自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颗孤独冷漠的心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往往我们的一句询问、一个动作、一个暗示,都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真诚的关心,体会到在老师眼里自身存在的价值,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那种浓浓的关爱,从而“亲其师”。靠真诚,搭起与他们沟通的桥梁,在他们心中洒下阳光,去慢慢融化他们冰封已久的心;靠耐心与恒心,逐渐打开他们尘封已久的心扉。
二、和谐的“家”是德育教育的乐土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乐园,班级是他们温暖的“家”。对于亲情缺失心灵受伤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呆在学校,与他们相处时间最长的是班上的同学。只有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优秀班集体,才会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快乐,学习的乐趣,童年的美好。
在班级管理上,教师把权力下放给学生,特别是让留守儿童多承担力所能及的事。以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起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制定一系列文明行为等班规,美化教师的活动,共同打造属于学生自己的家,形成一个有凝聚力而和谐的班集体。课堂上,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对留守儿童多一份关注,多一份鼓励,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留守儿童寻找“快乐学习小伙伴”,“知心好朋友”,来帮助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多组织主题形式多样主题班会,让留守儿童积极主动的发言谈论;课外,多开展一些有趣好玩、形式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让“留守孩子”在玩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引导下,教育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插缺管自信等人民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其中一份子并勇于承担起这个“家”中一员的职责;让他们体会到班级的温暖,同学的关爱,享受到集体生活带给他们的幸福。
三、培养感恩意识
留守儿童,这个词从产生到现在,在大量的报道和研究之下,它已不再是一个新名称。国家的高度关注,爱心人士的帮助,学校家长重视,留守的现状改善了很多。拿我所在是学校来说,学校积极关注留守身心健康,多次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社会上的爱心团体、个人也给予他们物质精神上的帮助,但我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在对待老师、爱心人干等的帮助时,从他们脸上的神情感觉很淡然,问他们:“这么多人帮助关心你,你应该怎么做”,很多学生是空洞的回答,觉得帮助他们是理所应当的事!还有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恩”,如何感恩?我们用“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因而,这需要我们加强对他们的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的同时,更懂得珍异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个榜样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的感恩教育活动,看有关感恩的电影,后交流感受;规定读书日,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感受爱;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到来时,开展相关的演讲、作文比赛、绘画等活动,让孩子懂得感恩。在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契机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学一篇课文,都是一次心灵的体会,如《永生的眼睛》这一课,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关爱,课程结束后,让他们谈论学完后的感想,并说说如果是你接受了他人的角膜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动物中,我们也经常看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些都告诉我们:人,应当懂得感恩。特别是留守儿童,在接受他人的恩惠的同时,更应该要懂得感恩,受心人把爱和温暖传递给他们,他们也应把这种爱继续传递下去。
德育,是教育最重要,最房屋的一项主题,更应加强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而关爱留守儿童应从“心”开始,用真挚的“爱心”,用真诚的“耐心”,用持久的“恒心”,用体贴的“细心”,给他们创造一个温暖的家,献出一份如父母般的爱,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下,看到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如何做最的班主任》,南京大学出版社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
[3](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顺县松柏园艺中学)
[关键词]留守儿童 爱 德育 感恩
我所在的松柏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松柏镇地处偏远,是劳输出大镇。经调查了解全校7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不少的学生还是单亲家庭,我所带的八年级4班有75%是留守儿童,这对我的班主任工作来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的任务。身为他们的老师,身为他们的班主任,我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祖国好比花园,儿童则是这花园之中娇嫩的花朵,而留守儿童却是那其中生了病的“病之花”。而这些“病之花”同样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国家之栋梁。因此,对他们更应精心的培养,细心的呵护,这样他们才能花开得更加灿烂辉煌。而在这呵护培养的过程中,德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那应怎样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呢?成为我工作上的一道难题。
明朝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而,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对留守儿童倾注了更多的爱,让他们在“爱”中体会到温暖,在“爱”中得到希望,在“爱”中学会感恩。渐渐地我摸索出了对留守儿童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方法。
一、用心呵护留守儿童受伤的心
由于亲情的缺失、家庭德育教育的空缺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之下,留守儿童孤僻、抑郁、自卑等一系列的情绪随之产生,他们的心也变得敏感而脆弱。笑容渐渐远离他们,朋友也越来越少,学习也慢慢随之下滑……向外界封闭着他们心中那扇门,他们感觉自己像是被遗弃在一个角落一样。
俄国著名古典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心底里去关心学生、爱护和帮助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想成为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一切都要从“心”出发,用“心”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在对症下药。并更多地付出我们的耐心和爱心,以此来温暖孩子受伤的心灵。
真诚的关爱是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父母般的关爱对待留守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成长,教师对待学生必须真心。只有真心,他们才会感受到我们对他们好,真心真情最能打动人心。
我们要放低自身的身份,不再把自己当做他们的老师,而当做他们的朋友,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真诚而主动地接近他们,课后和他们一起交谈、组织一起参加活动,多去寝室走走,逐渐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使他们望见我不再敬而远之。珍惜每一次谈心交流的机会,真诚的交流,创造和谐美好的谈话气氛,很好的利用这把开启他们“心门”的钥匙。“以心换心”、“以情感人”,从点点滴滴中,在他们生活、学习上等给予贴心的关怀。
生活中,不要吝啬你的一句“今天,天很冷记得多穿件衣服”这样的真诚的询问和关心,真诚的去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的声音;学习上,不要忽视他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并多给与他们“你真棒!”“你这次进步真大”这样真心鼓励的话语;面对他们失败时,给与够多的包容,多一个关注的目光,多一句“没关系,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成功”这样的话语,来让他们找回自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颗孤独冷漠的心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往往我们的一句询问、一个动作、一个暗示,都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真诚的关心,体会到在老师眼里自身存在的价值,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那种浓浓的关爱,从而“亲其师”。靠真诚,搭起与他们沟通的桥梁,在他们心中洒下阳光,去慢慢融化他们冰封已久的心;靠耐心与恒心,逐渐打开他们尘封已久的心扉。
二、和谐的“家”是德育教育的乐土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乐园,班级是他们温暖的“家”。对于亲情缺失心灵受伤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呆在学校,与他们相处时间最长的是班上的同学。只有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优秀班集体,才会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快乐,学习的乐趣,童年的美好。
在班级管理上,教师把权力下放给学生,特别是让留守儿童多承担力所能及的事。以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起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制定一系列文明行为等班规,美化教师的活动,共同打造属于学生自己的家,形成一个有凝聚力而和谐的班集体。课堂上,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对留守儿童多一份关注,多一份鼓励,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留守儿童寻找“快乐学习小伙伴”,“知心好朋友”,来帮助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多组织主题形式多样主题班会,让留守儿童积极主动的发言谈论;课外,多开展一些有趣好玩、形式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让“留守孩子”在玩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引导下,教育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插缺管自信等人民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其中一份子并勇于承担起这个“家”中一员的职责;让他们体会到班级的温暖,同学的关爱,享受到集体生活带给他们的幸福。
三、培养感恩意识
留守儿童,这个词从产生到现在,在大量的报道和研究之下,它已不再是一个新名称。国家的高度关注,爱心人士的帮助,学校家长重视,留守的现状改善了很多。拿我所在是学校来说,学校积极关注留守身心健康,多次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社会上的爱心团体、个人也给予他们物质精神上的帮助,但我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在对待老师、爱心人干等的帮助时,从他们脸上的神情感觉很淡然,问他们:“这么多人帮助关心你,你应该怎么做”,很多学生是空洞的回答,觉得帮助他们是理所应当的事!还有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恩”,如何感恩?我们用“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因而,这需要我们加强对他们的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的同时,更懂得珍异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个榜样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的感恩教育活动,看有关感恩的电影,后交流感受;规定读书日,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感受爱;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到来时,开展相关的演讲、作文比赛、绘画等活动,让孩子懂得感恩。在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契机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学一篇课文,都是一次心灵的体会,如《永生的眼睛》这一课,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关爱,课程结束后,让他们谈论学完后的感想,并说说如果是你接受了他人的角膜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动物中,我们也经常看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些都告诉我们:人,应当懂得感恩。特别是留守儿童,在接受他人的恩惠的同时,更应该要懂得感恩,受心人把爱和温暖传递给他们,他们也应把这种爱继续传递下去。
德育,是教育最重要,最房屋的一项主题,更应加强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而关爱留守儿童应从“心”开始,用真挚的“爱心”,用真诚的“耐心”,用持久的“恒心”,用体贴的“细心”,给他们创造一个温暖的家,献出一份如父母般的爱,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下,看到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如何做最的班主任》,南京大学出版社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
[3](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顺县松柏园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