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盟”先天不足,胎死腹中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粮食计划署日前宣布,由于高涨的米价使其购买粮食的经费捉襟见肘,联合国已经无法完成援助全球多个饥荒地区的任务。而就在这一敏感时刻,泰国却抛出了组建一个类似于欧佩克模式的大米输出国组织的提议。
  4月29日,泰国总理沙马在与缅甸总理登盛会谈后宣布,缅甸同意加入OPEC组织,而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也不例外。5月2日,泰国政府发言人苏扎触宣布,上述5国的商业部长将商讨建立OPEC的具体步骤,并称“虽然我们是世界粮食中心,却对粮价没什么影响力……我们进口昂贵的石油,却非常廉价地出售大米,这对我们不公平,损害我们的贸易平衡”。
  尽管沙马总理一再声称OPEC不同于OPEC,“稻米集团的性质只是个单纯的5国集团,目的是协助各国在世界市场的稻米交易”,但亚洲近邻们并不相信。作为东南亚最大金主、也是主要大米消费国的日本,率先通过其掌控的亚洲开发银行表示强烈反对。而世界第一大稻米进口国菲律宾的反对声音 更为激烈,菲律宾议院多数党团领袖弗朗西斯·潘希利南明确表示,这一设想“是一场对穷人的战争”,是绝对“行不通”的。
  10%的大米需求依赖进口的菲律宾最近为买米四处碰壁。总统阿罗约曾亲自打电话给越南领导人,紧接着又邀泰国总理访问,菲政府甚至向美国等“非传统”大米供应国发出求救信号,还请求世界银行出面,说服大米出口国取消出口禁令,但都没有大的进展。假如大米真如泰国所保证的那样敞开供应,哪怕价格高点都无所谓,只可惜往往是有价无市,菲律宾当然不愿意面对一个比泰国更难以说上话的大米输出国组织,哪怕它打的旗号是促进成员国大米增产。
  就在泰国积极打消菲律宾等国对组建米盟顾虑的同时,缅甸遭受“500年一遇”的特大风灾,过半稻田被袭,可能由大米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的消息传来,犹如一盆凉水浇在了沙马总理头上。原本宣称“很快便会举行第一次会议”的“米盟”的组建工作便就此停顿下来。5月5日,泰国外长诺巴敦·巴达玛在与6个亚洲大米出口国的大使会面时,暗示泰国将弃设OREC。他说:“如果泰国建立大米‘欧佩克’并没定一个价格,那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以致威胁食品安全。”次日,泰国外长诺巴东正式宣布取消在东南亚成立米盟的计划。
  从提出OREC构想到宣告破局不过短短一周时间,泰国政府的决定何以如此草率?其实,上任未久的沙马政府算的不仅仅是经济账,更有其对于国内政治的考量。泰国稻米种植区的一半位于该国东北部,作为人民力量党基本盘的泰东北部农民,是他信-沙马政府最可依赖的力量,2006年泰国军事政变时,农民们开着拖拉机来到曼谷支持他信的场景至今仍令人难忘。沙马政府自2007年末成立以来,一直给人以“他信傀儡政府”的印象,且庸碌无为,其在国内的政策,更是延续了他信政府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不仅重拾他信任内对农民和小业主的优惠贷款政策,更是积极修改宪法,以图他信的“王者归来”。也正是因为其对内政策的回归,引起了军队的不安,近日沙马提出修宪之后,泰国国内更是频传军队即将政变的谣言。沙马政府此刻鼓吹成立大米输出国组织,显然是为了巩固其国内基本盘,防范军方和反对党营造反对现政府的氛围。而政客许愿,只要能适时表达自己的所谓善意即可,常常不顾其最终能否兑现,并且一旦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则溜之大吉。
  
  米盟的五大不足
  
  尽管“米盟”的设想甫一提出就让众多国家恐慌不已,但要实现它却也异常艰难。
  首先,OREC缺乏像沙特之于OPEC一样的核心国家,尽管泰国的大米贸易量可以达到全球份额的30%,但是作为一个政局不稳,国力不强,国际影响力很小的国家,泰国实在难以和作为阿拉伯国家首领以及和西方国家有着大量利益交集的沙特相提并论。当年对西方国家剥削石油生产国的同仇敌忾使得大量产油国聚集在沙特这面旗帜下,拿起了石油武器,将油价推上历史高位,而当泰国抛出OREC提议之时,正是粮价高得令许多弱国难以企及之时,泰国此举无疑将动辄得咎。其实泰国早在2001年国际米价触底时就曾提过组建类似组织的想法,终究未果,加上这次的失败,已经彻底说明了大米和石油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商品。作为贸易量不稳定、需求量大且均为刚性需求的大米,任何企图将其作为商品垄断起来的想法一定会受到国际社会道义上的谴责,更会受到与之有相关利益的大国的政治压力。
  其次,泰国所期望的OREC是一个包括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在内的5国集团,时机成熟后还要包括印度。然而,缅甸的粮食出口有限,主要供应南亚小国;老挝、柬埔寨近几年接纳了来自中国和韩国的许多农业投资,不少土地亦被承包出去,而中韩等并不希望亚洲出现这么一个“稻米卡特尔”;越南作为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国,其农业技术和产量远逊于泰国,主要出口低档次的籼米,一旦加入OREC,其低价的籼米是否还能保持廉价优势,泰国又会不会借此机会挤压越南的低价米市场,尚存疑问。至于出口国“老三”印度,相对于泰国近来不顾国内大米市场无米可卖也要保证出口的做法,历史上曾发生大饥荒的印度很难跟上趟,这也决定了该组织的规模很难越出东南亚范畴,更难以担当大任。
  第三,正如OPEC拿俄罗斯这个游离于体制外的产油国没办法一样,OREC同样也要面对美国这一粮食出口的巨无霸。实行轮耕制度的美国拥有粮食增产的巨大潜力,一旦其用提高补贴的方式挖掘这些粮食潜能,大米价格就远不是届时的OREC可以左右的。且粮食本身具有高度可替代性,大米不成,还有玉米、小麦;大米若贵,不买便是。若如此,OREC又拿什么来讨价还价?
  第四,OPEC成员国均为有丰富石油储备的国家,且只有少数石油公司负责生产,其产量基本不受自然因素影响,而东南亚的小农经济所具有的分散性和大米“靠天吃饭”的生产特性,决定了OREC根本无法控制其产量。正如《联合早报》所说:“大米输出国组织将不会取得成效,他们能做的只是就大米价格达成一致,但是他们无法像控制石油产量一样控制大米产量,因而也无法控制价格。比如一个油井,只要控制开关,就能对出口设置配额,但如何控制种植大米的农民?”这无疑是横亘在OREC面前的一个最实际的问题。
  最后,OREC还要面对远比OPEC更多的反对者。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数据统计,全球出口稻米超过10万吨的国家共有17个,其出口量占全世界的98.2%,集中程度不可谓不高。然而世界上大米消费国却极为广泛,消费1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100多个,进口过10万吨的国家则有46个,远比大米出口国要分散。而进口大米的大国,多为印尼、菲律宾、孟加拉、科特迪瓦、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其波及面之广远非OPEC可以企及。进口泰国大米的前十位国家中,也尽是贝宁、塞内加尔、喀麦隆之类极度贫穷的国家。此轮涨价之后,他们不仅要接受前宗主国的盘剥,更要承受大米集团所带来的高粮价。鉴于大米和石油完全不同的性质,与OPEC相比,OPEC天生就处在道德劣势,从全世界穷人嘴里抢粮食,名不正,言不顺。正如泰国最大的英文报纸《曼谷邮报》对沙马的诘问一样:“沙特可以坐在油井上等待买家而不用过问多少车主加不起汽油,但沙马是否可以安坐在米堆上等待买家而不管饿死的穷人呢?”
  
  作为贸易量不稳定、需求量大且均为刚性需求的大米,任何企图将其作为商品垄断起来的想法一定会受到国际社会道义上的谴责,更会受到与之有相关利益的大国的政治压力。
  
  世界粮食市场是一个被高度分割的市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自成体系,发展中国家彼此也不团结,好的时候互相调剂,差的时候就各自为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