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主题教学内涵入手,对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主题教学具体实践过程从探索以及形成和相应的深化三阶段进行研究,以期为语文教育以及主题教学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教学实践
近些年,国家对于小学阶段的课程予以深化改革,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成为众多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初探主题教学内涵
所谓主题教学,是指依据小学阶段学习语言规律以及生活经验和发展特点等确定的语文关键词语,更是生发语文教学动态化以及立体化的价值群,集中表现了语文教学发展现状以及传承的意义价值体系。确定主题,需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主题选择以往通常是静态过程,而随着语文教师执教经验的积累,主题选择则转变为依托于课堂教学的动态化过程,即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实现主题构建,而学生也能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自我构建主题。
二、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主题教学具体实践过程
1.实践之探索阶段
语文课程教学经历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1995~2001年,探索过程则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超越教材的探索。教师要依托于教材开展教学,但是教材又并非教学唯一应用资源,在对教材予以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对教材实施良好改造和科学加工,尤其是需要对自选课程以及阅读内容做到有意识拓展。其二是超越课堂的探索。课堂仅仅是实施教学的小天地,而外部环境才是发展教学的大课堂,简单来讲就是教师不能仅仅将教学拘泥于有限时间的课堂中,而是要带领学生勇敢地在社会中以及在自然中开展教学。其三是超越教师的探索。教师一方面是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引领者,另一方面也需要陪同学生实现共同成长。而这三方面的超越从其本质上讲要实现整体布局更加需要依托教学内容向序列化以及结构化发展,由此主题教学方面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2.实践之形成阶段
2002~2008年是主题教学应运而生并得以基本成型的阶段。具体来讲,2002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小范围区域小学语文课程开始对碎片化的单篇课文尝试以主题形式予以整合并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将《朋友》等数篇文章统一定为“友情”主题课文,而该主题也在后续教学中得以良好应用。通过主题的设定,以一篇带动多篇课文实施良好讲解,更加将听说读写在主题系列文章中得以融会贯通。随后,2003年著名研究学者窦桂梅正式将“主题教学”概念在权威杂志《人民教育》中提出,针对这一新型教学概念进行了专题报道。著名学者霍懋给予主题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依托教学内容,而又站在教学框架之外集约化教学内容,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良好统一的展现”。之后,各个省市区域众多小学开始广泛地在语文课程中添加主题教学,通过主题形式来对课程资源予以良好优化。如一些语文教师在《秋天怀念》中提取主题“好好活”,之后通过该主题对学生拓展文章《合欢树》以及《我与地坛》,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关爱生命以及珍惜生命的无限深思。到了2007年,随着主题教学广泛应用,还有省市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开始尝试将不同文体课文进行主题整合,如在诗词《村居》中提取主题居安思危,并拓展到其他叙述文课文中。
3.实践之深化阶段
主题教学在实践形成之后过渡到深化阶段,深化阶段主要集中在2009年至今。主题教学的深化是关注主题思想走进现实,依托于多种系统理论进而对教学体系予以的良好完善。深化过程更是强调了对于学科分立的突破,在重建日常课堂形态基础上,健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于一体的教学系统。简单来讲,就是关注主题教学中教了什么以及怎么教。
深化阶段的主题教学实践成效则集中展现在了两方面。其一是课文内容的重新构建。对语文教材予以实际主题整合,并确定略读篇目以及精读篇目,其中精读篇目将课文内涵以及文学素养包含在内容中,整个教学贯穿于文字对话以及文本对话中,而略读篇目则需要关注课文难点突破以及新词生字的有效掌握等方面。而划分精读以及略读篇目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广泛积累文化知识并获取多样阅读方式。其二是重新设定主题教学长课时以及短课时和微课时。为了推进主题教学的发展并落实精读课文,实现经典诵读学习,将课时予以良好划分,长课时集中在60分钟左右,重点对精读相应主题课文进行探究实践。短课时集中在35分钟左右,重点对略读相应主题课文进行分享以及学习。微课时集中在10分钟左右,主要是利用主题课文予以习字以及诵读的练习。
综上所述,相较于数学课程而言,语文课程包含较多教学内容,在内涵方面也更为深厚,但是整体上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同时存在较为严重的碎片现象,教师需要将主题教学良好地应用其中。
参考文献:
[1]李春光.浅谈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3):30-31.
[2]罗光辉,陈兵安,李奇志.小学语文“坐标式”主题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4-5.
[3]吴建荔.《图画书在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J].儿童发展研究,2015(3):16-19.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教学实践
近些年,国家对于小学阶段的课程予以深化改革,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成为众多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初探主题教学内涵
所谓主题教学,是指依据小学阶段学习语言规律以及生活经验和发展特点等确定的语文关键词语,更是生发语文教学动态化以及立体化的价值群,集中表现了语文教学发展现状以及传承的意义价值体系。确定主题,需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主题选择以往通常是静态过程,而随着语文教师执教经验的积累,主题选择则转变为依托于课堂教学的动态化过程,即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实现主题构建,而学生也能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自我构建主题。
二、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主题教学具体实践过程
1.实践之探索阶段
语文课程教学经历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1995~2001年,探索过程则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超越教材的探索。教师要依托于教材开展教学,但是教材又并非教学唯一应用资源,在对教材予以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对教材实施良好改造和科学加工,尤其是需要对自选课程以及阅读内容做到有意识拓展。其二是超越课堂的探索。课堂仅仅是实施教学的小天地,而外部环境才是发展教学的大课堂,简单来讲就是教师不能仅仅将教学拘泥于有限时间的课堂中,而是要带领学生勇敢地在社会中以及在自然中开展教学。其三是超越教师的探索。教师一方面是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引领者,另一方面也需要陪同学生实现共同成长。而这三方面的超越从其本质上讲要实现整体布局更加需要依托教学内容向序列化以及结构化发展,由此主题教学方面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2.实践之形成阶段
2002~2008年是主题教学应运而生并得以基本成型的阶段。具体来讲,2002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小范围区域小学语文课程开始对碎片化的单篇课文尝试以主题形式予以整合并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将《朋友》等数篇文章统一定为“友情”主题课文,而该主题也在后续教学中得以良好应用。通过主题的设定,以一篇带动多篇课文实施良好讲解,更加将听说读写在主题系列文章中得以融会贯通。随后,2003年著名研究学者窦桂梅正式将“主题教学”概念在权威杂志《人民教育》中提出,针对这一新型教学概念进行了专题报道。著名学者霍懋给予主题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依托教学内容,而又站在教学框架之外集约化教学内容,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良好统一的展现”。之后,各个省市区域众多小学开始广泛地在语文课程中添加主题教学,通过主题形式来对课程资源予以良好优化。如一些语文教师在《秋天怀念》中提取主题“好好活”,之后通过该主题对学生拓展文章《合欢树》以及《我与地坛》,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关爱生命以及珍惜生命的无限深思。到了2007年,随着主题教学广泛应用,还有省市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开始尝试将不同文体课文进行主题整合,如在诗词《村居》中提取主题居安思危,并拓展到其他叙述文课文中。
3.实践之深化阶段
主题教学在实践形成之后过渡到深化阶段,深化阶段主要集中在2009年至今。主题教学的深化是关注主题思想走进现实,依托于多种系统理论进而对教学体系予以的良好完善。深化过程更是强调了对于学科分立的突破,在重建日常课堂形态基础上,健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于一体的教学系统。简单来讲,就是关注主题教学中教了什么以及怎么教。
深化阶段的主题教学实践成效则集中展现在了两方面。其一是课文内容的重新构建。对语文教材予以实际主题整合,并确定略读篇目以及精读篇目,其中精读篇目将课文内涵以及文学素养包含在内容中,整个教学贯穿于文字对话以及文本对话中,而略读篇目则需要关注课文难点突破以及新词生字的有效掌握等方面。而划分精读以及略读篇目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广泛积累文化知识并获取多样阅读方式。其二是重新设定主题教学长课时以及短课时和微课时。为了推进主题教学的发展并落实精读课文,实现经典诵读学习,将课时予以良好划分,长课时集中在60分钟左右,重点对精读相应主题课文进行探究实践。短课时集中在35分钟左右,重点对略读相应主题课文进行分享以及学习。微课时集中在10分钟左右,主要是利用主题课文予以习字以及诵读的练习。
综上所述,相较于数学课程而言,语文课程包含较多教学内容,在内涵方面也更为深厚,但是整体上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同时存在较为严重的碎片现象,教师需要将主题教学良好地应用其中。
参考文献:
[1]李春光.浅谈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3):30-31.
[2]罗光辉,陈兵安,李奇志.小学语文“坐标式”主题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4-5.
[3]吴建荔.《图画书在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J].儿童发展研究,2015(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