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内阻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性能指标,测量了不同温度、不同频率下的交流内阻、直流内阻及电化学阻抗,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电池交流内阻随频率降低而增加;相同低频下,交流内阻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高频(1 kHz)下,电池交流内阻对温度不敏感;低频下,交流内阻与直流内阻呈线性关系,而且电池交流内阻越大,直流内阻越大;相同频率下,交流内阻值与电化学阻抗值几乎一致.
【机 构】
:
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天津30038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阻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性能指标,测量了不同温度、不同频率下的交流内阻、直流内阻及电化学阻抗,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电池交流内阻随频率降低而增加;相同低频下,交流内阻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高频(1 kHz)下,电池交流内阻对温度不敏感;低频下,交流内阻与直流内阻呈线性关系,而且电池交流内阻越大,直流内阻越大;相同频率下,交流内阻值与电化学阻抗值几乎一致.
其他文献
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在粒子完全熔化条件下制备的Sr掺杂LaMnO3(LSM)阴极由于三相反应界面和贯通孔隙数量不足,其阴极阻抗较大.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在LSM微粉中加入20%(体积分数)亚微米石墨经团聚造粒获得LSM/石墨复合粉末,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在不同功率下制备了LSM阴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能量散射光谱(EDS)及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表征了阴极的组织结构和相结构,研究了电弧功率对LSM阴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的阴极在经过800℃热处理去除石墨后呈现稳定的钙钛矿结构,
超临界CO2辅助制备了1-丁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BMIm][TfO])离子液体填充海泡石纳米棒的一维离子凝胶(IL@SNR),其与Nafion溶液共混后浇铸制得适应低湿度环境用复合质子交换膜.结果表明:加入适量IL@SNR的复合膜表面平整,力学性能、吸水性和质子传导性均得到提升;当IL@SNR含量为2%(质量分数)时,复合膜断裂强度、吸水率和80℃、80%相对湿度条件下质子传导率分别比同等条件下Nafion 212膜高出89.8%、73.2%和91.6%,基于该复合膜的单电池65℃下功率密度峰
高温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HT-PEMFC)使用富氢重整气代替纯氢进料时,其中高浓度CO(可达3×10-2)会导致电极毒化,使电池性能降低.采用Pt/C和PtRu/C催化剂制备多层结构阳极,研究了不同阳极结构在重整气进料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优化得到最佳阳极结构(内侧Pt/C、外侧PtRu/C复合阳极).与传统Pt/C阳极相比,采用3×10-2 CO/H2进料,在160℃、0.5 A/cm2下,单体电池电压提高了48.2%(160 mV),并对该多层复合电极耐毒化机制进行了探讨.
研究了LiCoO2正极和氧化亚硅/石墨复合负极(LiCoO2-SiO/石墨)软包锂离子电池体系(LIBs)循环衰减机理,通过循环过程中电化学阻抗(EIS)、增量容量分析(ICA)、正负极形貌等分析了循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硅基负极材料在完全嵌锂状态下的体积膨胀不仅会导致SiO负极的颗粒破碎,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加剧,其膨胀应力还会造成电极的导电网络和粘结剂网络的破损,从而导致正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降低,降低SiO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此外,SiO负极的充放电电压平台较高,与石墨材料复合使用时,容易造成电池正极的
提出了由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衍生的菱形十二面体NiO-NiCo2O4空心多面体结构包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作为硫载体的设计方案,极性金属氧化物可以有效吸附多硫化物,抑制穿梭效应,空心结构可以有效缓解电极反应过程中的体积变化,rGO的引入可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电导率,促进正极硫的充分反应,进而提高硫的利用率,提高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0.5 C电流密度下,S/NiO-NiCo2O4-rGO复合材料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591 mAh/g,在1 C电流密度下,S/NiO-NiCo2O4-rGO
分别以普通铝箔、腐蚀铝箔和微孔铝箔为集流体,以活性炭材料为电极片活性物质,研究不同的浆料涂布厚度及集流体种类对单体超级电容器内阻、比电容和比能量的影响.用交流阻抗谱、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测试等进行电化学性能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电极片的涂布厚度相同时,微孔铝箔的活性物质负载量最大,并且其内阻最小、比电容最大,说明微孔铝箔与活性物质表面的接触更为紧密;而对于同一种集流体,当涂布厚度为90μm时,组装的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最大.
为了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短期输出功率的预测精度,建立了基于改进鸡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ICSO-SVM)的预测模型,在鸡群算法中引入动态惯性权重和自适应因子加强算法的寻优能力.通过计算得到对光伏发电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计算出待预测日期和历史日期之间的关联度,确定预测所需要的训练样本并对模型进行训练;利用训练好的预测模型对预测地区秋季平稳天气和突变天气的光伏阵列输出功率分别进行预测.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均方误差与改进前相比分别降低5.547%和0.080,与基
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非贵金属氮碳材料应用于氧还原催化可实现催化剂的低成本大批量稳定生产.通过在气体扩散层上电纺接收引入硝酸铁和葡萄糖的聚丙烯腈纤维前驱体,并通过二次热处理得到了从制备到负载一体化的高性能氧阴极双层组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证实葡萄糖对Fe原子的有效分散作用,并提升了体系的氧还原活性.该双层组件的催化层显示出与商业Pt-C电极相当的氧还原性能,半波电位为0.86 V,在1 mol/L抗甲醇测试中展现出优秀的耐甲醇性能.
针对退役锂离子电池单体之间由于生产过程及后续工作环境的不同产生的不一致性差异对分选后电池成组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放电平台期参数的锂离子电池分选方法.以磷酸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电池组不一致性的影响因素确定聚类的指标,进而进行放电实验,得到电池的电压、电流、容量等时序数据,并通过固定电压窗口的方法得到放电平台高度及长度数据;通过引入基于自动加权的Wkmeans聚类算法实现电池的分选.根据电池单体及成组后的充放电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显著降低电池模组的不一致性.
探究了针刺实验对不同连接方式下的锂电池组的影响,实验表明电芯串联时针刺剧烈程度比电芯并联时高.结果显示,不仅不同连接方式下电池组的针刺现象有较大差别,而且针刺后电芯表面不同位置处的产热量不同.对针刺时的温度曲线进行分析,提出了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电芯针刺模型,并对各种针刺情况分别进行说明.串联电芯针刺时同时存在内短路和外短路电流,而并联电芯针刺时存在内短路电流和环流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