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理性:论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中的人机伦理

来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jia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幻小说消解了人的主体地位,也打破了人与非人的界限。阿西莫夫“机器人”系列小说经历人机伦理的三种模态之后,最终赋予了机器人与人类对彼此情感及伦理的认同,彰显了二者主体性的融通,将人类命运与科学理性紧密相连,思考和探索了未来世界“人”的问题,在人类纪视域下前瞻了机器人与人类在“后人类”时代的生存状态。
其他文献
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是一桩悬而未决的公案,究其根由,是没有把问题放在一个合理的系统之下,从多种角度来考量。根据艾布拉姆斯的四元体系理论,文学应同时放在文本、作者、社会
乡绅阶级曾长期统治着英国社会,但进入20世纪之后,这个阶级及其绅士理想便迅速衰落了。福特的小说《好兵》展示了这一历史过程,并作了复杂的思考。借助艾略特的文化理论进行
《为拯救而书:路易斯•提尔档案》中,约翰•怀德曼通过对路易斯案件的探究,对美国司法系统的公正性提出了质疑。他借由“宏大时间”中多种时态并存的特性,采用双重时空叙事的
库切对南非的复杂感情可以具体概括为“卡鲁情怀”。这种情怀具有双重维度:既包括库切依恋卡鲁农场和卡鲁地貌的个人情感,也涵盖一种社会属性维度,即作家反思其祖先在南非的
学界对“唯美主义运动”的探讨中,鲜见对苏格兰著名作家史蒂文森的关注。本文认为,受英格兰学界话语所主导的唯美主义阐释共同体与受苏格兰民族文学批评话语所主导的史蒂文森
科伦·麦凯恩在小说《飞越大西洋》中运用后现代叙事手法,将小人物融入大历史,使家族史与人类历史进程实现紧密互动,体现了作家对战争与和平、奴役与自由、个体与他人的
美国作家塞林格将小说《弗兰妮与祖伊》的背景设置在二战后美国社会物质主义盛行和苏联威胁日盛的冷战时期,聚焦于“大学”这一特定的社会教育机构,对当时重物质利益、轻精神
萨科-樊塞蒂审判案是美国司法史上最声名狼藉的审判之一,案件激发了大量呈现往事、重提旧案的文艺创作。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长篇小说《波士顿》正是这个历史事件衍生出
威廉斯的共同体理念建立在互助友爱的基础之上,南希的解构主义共同体则强调个体的独一性,在这两类共同体中,宽容都应该成为重要内核。《达•芬奇密码》的宽容主题集中体现了
玻璃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建筑与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中世纪的“虚空”与“死亡”到浪漫主义时期“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