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文影视赏析课程教学中的文学母题r——兼论《三块广告牌》中的身体影像叙事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a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文学母题切入,展开英文影像作品的分析,是提升英文影视课程的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之一,文章以奥斯卡获奖影片《三块广告牌》为影像文本,从文学中的“身体”母题出发,通过对该片的影像叙事分析,试证以文学母题导入影像作品分析模式在英文影视赏析课程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其他文献
针对物理模型实验成本高且存在比尺限制等问题,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自主研发数值波浪水槽,并与物理波浪水槽相结合应用于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波浪实验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践表明,数值与物理波浪水槽相辅相成,可为学生提供灵活机动的创新实验平台,基于数值波浪水槽的虚拟仿真实验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和主动学习的兴趣,为培养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领军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辩证思维指的是培养学生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客观联系为基础的世界观,把世界上一切事物联系起来,进一步认识和感知世界,尝试结合文本的内容发现、分析并解决各种问题.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与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改善小学生死读书的现象,开拓小学生的视野,使小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能深化情感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影响了小学生的思维和生活,小学生接触到更多新鲜的事物和思想,有些小学生会出现沉迷游戏、热衷网聊等不良行为,亟待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挖掘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吸引小学生参与到各类德育实践活动中,树立
期刊
比较阅读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内容、形式上有相似或相联关系的文章或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是一种研究性的阅读方法.在比较阅读中,学生能运用求同辨异的比较思维展开阅读,分析两种或两种以上作品的共性和个性,这样他们就能提升理解能力,发展鉴赏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展开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期刊
选入语文教科书作为课文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一般都能无疑问地确定其创作时间和出处,但朱自清散文《春》却是一个例外.长期以来,无论是文学界还是语文教育界,对于该文的创作时间和出处不能具体明确.考证和明确《春》的创作时间和出处,对该文的教学不无裨益.
期刊
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一核”为核心,概括了高考的核心功能,“四层”为考查内容,提炼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四翼”为考查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评价维度,这一体系的确立,将持续推进我国高考内容改革的深化,为高考评价机制建立了一套基本完善的科学系统,是高考命题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期刊
《鸿门宴》作为经典中的经典,从历史真相、作家情感、文本形态,到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被历朝历代的读者们作过无数的阐释.但“经学无底,史学无边”,笔者注意到,《鸿门宴》中的两个“默然”,前后对照,意味深长,既关乎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刻画,也表征司马迁驾驭语言的能力与《史记》有无相生的艺术,具有无声胜有声的功效,不失为有益且有趣的解读视角.
期刊
一个经典的作品背后,必然有着一个伟大的作者.阅读经典的过程,也必然是走近作者的过程.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艾青避战桂林;11月17日,艾青创作了一首诗歌,名叫《我爱这土地》;同年 12月发表于《十日文萃》.从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便如同长了翅膀一样,飞入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也因此,说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名诗[1],并不为过.事实上,时至今日,其依然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解读这一名篇,既需要面向
期刊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1]古诗词群诗联读将初中阶段的古诗词进行分类、整合,根据学情设计一系列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个性化见解,从中发现古诗词学习的规律.它力求改变教师围绕单篇机械讲解和分析的教学模式,[2]将零碎的学习聚焦到整体项目上来,通过多文本的系统阅读,挖掘诗歌教学的独特价值,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
期刊
细读《归去来兮辞》整篇文章,不难发现,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作者在向自己的心灵发出的辞官归隐的号令,召唤自己要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摆脱对官场的留恋,战胜内心的犹豫,回归到自己向往的田园,不违自己自然之质性.rn我们先看文章的第一段:rn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