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新时代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人性”的擘划而不仅仅是“物理”的安排;是可持续的综合发展而非单线的突进。
21世纪是人类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最近牛津大学一项对全球750个最大城市发展趋势和市场机会的研究,测定到2030年这750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占到世界的61%,其中中国上海2030年GDP总值将达到7340亿美元,上升为全球第二名(第一名纽约,GDP总值约8740亿美元)。
全球城市体系正经历转型,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科技化成为全球性趋势。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城市治理,特别是特大型超大型城市治理,推行精细化管理理念,已势在必行。
根据英国经济地理学家P.Dicken的理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呈现了地方化、国际化、全球化和区域化四个过程。以产业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正转变为以价值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塑世界经济社会的新秩序。如何提升我国城市体系在全球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是整体性提升中国城市能级、实现城市管理新跨越要解决好的问题。
精细化管理并非今天才有。在中国古代管理中有些地方就已相当出色。比如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举而三役济”故事。工匠就地取土,形成沟渠,然后引汴河水进沟渠,来回运送材料,再回填沟渠恢复原貌。
这是典型的精细化管理。精细化不只是“细致化”,更是一种科学调度、统筹安排、绿色节能的智慧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也并非只是推行网络化、人工智能、大数据,而是城市资源配置最优化、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运行合理化,它是一种有灵魂、有温度的最优管理。城市治理价值链的质量和核心如果缺乏精细化管理为支撑,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难有好的治理绩效。从粗放型管理形态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跨越,是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的命题。
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灵魂,不是技术理性,而是对生命价值的关怀,是使城市成为更优越的生命场所。除了要重视在技术界面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城市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标准化、智能化、网格化外,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文界面上完善城市结构,如优化新型理念和规则体系供给,提升城市事务中的人性指数,凸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面向新时代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人性”的擘划而不仅仅是“物理”的安排;是可持续的综合发展而非单线的突进;是发展多样性、弹性、软地带即拓展城市空间的多元人文结构,而非一味强化线性、刚性、非包容性。在推進精细化管理中,要防止技术理性至上、对于“数据治理”“指标管理”的迷信和对于行政手段的依赖。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推进城市升级,营建中国城市品牌的强大阵容,抢占全球城市文明的制高点。
21世纪是人类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最近牛津大学一项对全球750个最大城市发展趋势和市场机会的研究,测定到2030年这750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占到世界的61%,其中中国上海2030年GDP总值将达到7340亿美元,上升为全球第二名(第一名纽约,GDP总值约8740亿美元)。
全球城市体系正经历转型,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科技化成为全球性趋势。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城市治理,特别是特大型超大型城市治理,推行精细化管理理念,已势在必行。
根据英国经济地理学家P.Dicken的理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呈现了地方化、国际化、全球化和区域化四个过程。以产业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正转变为以价值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塑世界经济社会的新秩序。如何提升我国城市体系在全球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是整体性提升中国城市能级、实现城市管理新跨越要解决好的问题。
精细化管理并非今天才有。在中国古代管理中有些地方就已相当出色。比如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举而三役济”故事。工匠就地取土,形成沟渠,然后引汴河水进沟渠,来回运送材料,再回填沟渠恢复原貌。
这是典型的精细化管理。精细化不只是“细致化”,更是一种科学调度、统筹安排、绿色节能的智慧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也并非只是推行网络化、人工智能、大数据,而是城市资源配置最优化、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运行合理化,它是一种有灵魂、有温度的最优管理。城市治理价值链的质量和核心如果缺乏精细化管理为支撑,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难有好的治理绩效。从粗放型管理形态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跨越,是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的命题。
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灵魂,不是技术理性,而是对生命价值的关怀,是使城市成为更优越的生命场所。除了要重视在技术界面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城市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标准化、智能化、网格化外,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文界面上完善城市结构,如优化新型理念和规则体系供给,提升城市事务中的人性指数,凸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面向新时代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人性”的擘划而不仅仅是“物理”的安排;是可持续的综合发展而非单线的突进;是发展多样性、弹性、软地带即拓展城市空间的多元人文结构,而非一味强化线性、刚性、非包容性。在推進精细化管理中,要防止技术理性至上、对于“数据治理”“指标管理”的迷信和对于行政手段的依赖。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推进城市升级,营建中国城市品牌的强大阵容,抢占全球城市文明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