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得阅读者得天下”,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好坏。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多的承担了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常有“阅读文本匆匆过,语言知识时时讲”的情况发生,英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知识点传授、复习、掌握和操练上,对于阅读训练,尤其是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能力训练不足,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没得到实质的提高。由此看来,当前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英语教学课题。这就需要我们找出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
1.不良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声读(出声阅读)、指读(用手、笔指着词一个个地进行阅读),这不仅减慢阅读速度,还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错误的地方。有些学生过于精读,碰到不懂的单词时常停下来查字典,结果是句子读懂了,可对文章的把握却不知所述,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还扼杀了阅读兴趣。还有学生复读过于频繁,读完一句或一段会回过头来再读一遍。这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也是学生阅读自信心不强的表现。
2.忽略阅读技巧。大多数中学生在实际阅读中,都是简单地看似按顺序的操作,先文章再来做题。如果他们会灵活运用一些阅读技巧,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能力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3.阅读量小,知识面太窄。大多数学生只在课堂上进行相关阅读训练,很少通过报刊、杂志去丰富自己,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的陌生,同样给阅读带来不利影响。
4.阅读思维、语感的欠缺。部分学生满足于表层理解而忽视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对于不能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不知所措,缺乏对文章实质的理解及思考,缺乏英语语感,不会跟着感觉去做题。
二、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1.寻找合适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苏联教育家柯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会使东西被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语言情景,通过学唱英文歌曲、竞猜、抢答、表演等形式组织好课堂教学,让学生沉浸在课内阅读之中。
但是光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阅读一定要延伸到课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还应该补充一些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通过出声,仅用视觉来完成对文章大意的把握及细节的处理。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帮助学生改掉出声朗读这样的坏习惯,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避免嘴唇的蠕动或低声诵读,以免分散注意力、减慢阅读速度。其次,教师指导学生扩大视幅,减少回视。要培养学生从整个句子去理解,迅速的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第二个句子,以避免频频回视、重复阅读等不良现象。最后,教师可以采取限时阅读,在提供给学生阅读材料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有效的获取信息,加快阅读节奏,增加紧迫感,从而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阅读内容。
3.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是最为重要的。阅读的方法概括起来有精读、泛读、略读和寻读这几种形式。
(1)精读。精读就是仔细地阅读语言材料,对材料中的生词、语法、句法等难点进行详细地分析,通过阅读掌握系统的基础语言知识,训练语言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泛读。泛读就是宽泛地阅读大量不同体裁、题材的文字资料,阅读的时候,只要求理解和掌握所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即可。泛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速读能力以及阅读的兴趣,扩大词汇量,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的能力,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略读。略读就是通过快速浏览文章的标题、首段、尾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尾句)来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这是一种快速获取信息的阅读方法。略读的要点就是有侧重性,当我们要确定文章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文章的风格等,我们可以选择略读这种阅读技巧。
(4)寻读。寻读就是通过快速略读掌握文章主旨大意之后,从文章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的阅读策略。比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数字等,可以通过寻读从文章中直接找到。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将精读与泛读的巧妙结合,对文章细节的捕捉,就精读细读到段到句。对于与段意,文意的掌握相关的题目,教会学生通过泛读的方式获取。
4.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阅读理解的测试重点在词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三个方面。按测试题型可分为文章的话题、中心思想、结构、寓意、细节、词义推测及逻辑推理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才能在做题时得心应手。
总之,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个复杂的过程,必须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还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与阅读习惯。学生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方法,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加上平时持之以恒的阅读训练,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敏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
[2]高莉.高中英语阅读策略教学的缺陷及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
一、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
1.不良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声读(出声阅读)、指读(用手、笔指着词一个个地进行阅读),这不仅减慢阅读速度,还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错误的地方。有些学生过于精读,碰到不懂的单词时常停下来查字典,结果是句子读懂了,可对文章的把握却不知所述,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还扼杀了阅读兴趣。还有学生复读过于频繁,读完一句或一段会回过头来再读一遍。这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也是学生阅读自信心不强的表现。
2.忽略阅读技巧。大多数中学生在实际阅读中,都是简单地看似按顺序的操作,先文章再来做题。如果他们会灵活运用一些阅读技巧,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能力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3.阅读量小,知识面太窄。大多数学生只在课堂上进行相关阅读训练,很少通过报刊、杂志去丰富自己,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的陌生,同样给阅读带来不利影响。
4.阅读思维、语感的欠缺。部分学生满足于表层理解而忽视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对于不能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不知所措,缺乏对文章实质的理解及思考,缺乏英语语感,不会跟着感觉去做题。
二、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1.寻找合适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苏联教育家柯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会使东西被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语言情景,通过学唱英文歌曲、竞猜、抢答、表演等形式组织好课堂教学,让学生沉浸在课内阅读之中。
但是光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阅读一定要延伸到课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还应该补充一些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通过出声,仅用视觉来完成对文章大意的把握及细节的处理。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帮助学生改掉出声朗读这样的坏习惯,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避免嘴唇的蠕动或低声诵读,以免分散注意力、减慢阅读速度。其次,教师指导学生扩大视幅,减少回视。要培养学生从整个句子去理解,迅速的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第二个句子,以避免频频回视、重复阅读等不良现象。最后,教师可以采取限时阅读,在提供给学生阅读材料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有效的获取信息,加快阅读节奏,增加紧迫感,从而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阅读内容。
3.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是最为重要的。阅读的方法概括起来有精读、泛读、略读和寻读这几种形式。
(1)精读。精读就是仔细地阅读语言材料,对材料中的生词、语法、句法等难点进行详细地分析,通过阅读掌握系统的基础语言知识,训练语言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泛读。泛读就是宽泛地阅读大量不同体裁、题材的文字资料,阅读的时候,只要求理解和掌握所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即可。泛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速读能力以及阅读的兴趣,扩大词汇量,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的能力,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略读。略读就是通过快速浏览文章的标题、首段、尾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尾句)来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这是一种快速获取信息的阅读方法。略读的要点就是有侧重性,当我们要确定文章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文章的风格等,我们可以选择略读这种阅读技巧。
(4)寻读。寻读就是通过快速略读掌握文章主旨大意之后,从文章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的阅读策略。比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数字等,可以通过寻读从文章中直接找到。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将精读与泛读的巧妙结合,对文章细节的捕捉,就精读细读到段到句。对于与段意,文意的掌握相关的题目,教会学生通过泛读的方式获取。
4.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阅读理解的测试重点在词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三个方面。按测试题型可分为文章的话题、中心思想、结构、寓意、细节、词义推测及逻辑推理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才能在做题时得心应手。
总之,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个复杂的过程,必须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还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与阅读习惯。学生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方法,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加上平时持之以恒的阅读训练,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敏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
[2]高莉.高中英语阅读策略教学的缺陷及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