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说,又称为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它比短篇小说更精粹,更洗练,但意蕴丰富,贵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关于小小说的特点,美国评论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总结出三条:一是立意奇特,二是情节完整,三是结局出人意料。但它的最主要的特点,还是在于以小见大,“咫尺兴波”,文短意长。在选材上,往往截取生活的—个片段,—个镜头,—幅剪影;在布局上,不必求全,力求单纯;在表现手法上,大都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活起来,同时,讲究含蓄,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解读小小说,先要了解它的一些基本特点(如上所述),写作赏析短文时,才能高屋建瓴,洞察全局。还要尽量了解作者和相关的时代背景,理清情节结构,通解作品语言,这样才能准确了解人物形象,进而把握文章主题和构思艺术。
分析小小说人物形象可以从两个层面切入:第一个层面是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此外,还要注意作品中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以及故事情节,以此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味人物的独特气息,进而挖掘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第二个层面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典型的人物形象能反映一定地域和一定时期的社会人群的生存形态、价值取向以及形成这种价值取向的原因。
原 文
送报的青年
万欣兰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一阵轻捷的脚步声便急急的上楼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的时候,他便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为200多户人家送报,送的都是楼房住户,要爬18000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青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片,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烁着一双清亮的大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青年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青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爬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呼呼作响。每天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送报的青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青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衣服湿透了,像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做错了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不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了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打点行囊准备上学了。一天早上8点刚过,送报的青年准时出现在门口,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青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好。那青年补充道:“我爸是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请您多包涵!”
青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摘自《语文月刊》)
文本解读
本文短小精悍,意蕴深刻。很明显,文章所反映的是当代的社会生活。作者以生动细致的笔墨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青年形象,在对比中彰显文章主题。
送报青年出身贫苦,父亲是下岗工人,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他利用暑假替父亲送报,每天5点起床,要爬18000多级台阶,从来没有丝毫抱怨,而是“见人就腼腆地笑”,“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生活的艰辛练就了青年的坚毅,使得他以乐观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现实,并知道体谅下岗又身体不好的父亲,表现出一个未来成功者身上所具有的良好品质。
和送报青年形成对比的是万家少爷,“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这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他身上具有富家子弟所共有的懒惰与自私,骨子里有对人的轻蔑和不可一世的狂妄,视自己为天之骄子,看别人为毛毛虫。他慵懒的表现与大言不惭,令读者如鲠在喉。他虽然也有自己的理想,进大学,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但这一切都是出于一种极端的自私。从对送报青年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刻薄与狭隘。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不难读出作者对如此儿子的厌恶之情。
结尾出人意料,送报青年考上了北京大学,他的勤奋坚毅有了回报,他的谦恭真诚深深地感染着读者,且对于狂妄的万家少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到此,文章留给我们的是沉甸甸的思考: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读书是否要先学会做人?
赏析范例
简析“送报青年”的形象
本文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个当代社会中典型的优秀青年形象。
送报青年出身贫苦,父亲是下岗工人,他利用暑假替父亲送报。门没开时,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时,他有“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这表明他谦逊有礼。每天5点起床,要爬18000多级台阶,从来没有丝毫抱怨,而是“见人就腼腆地笑”,“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生活的艰辛练就了青年的坚毅,使得他能以乐观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现实。他能够替“身体不大好”的父亲送报,表明他孝顺、懂事;冒雨坚持送报,表明他有责任感、真诚守信。最后他被北京大学录取,表明他能够勤奋向上。另外,作者还把送报青年和自己的儿子进行对比,使得送报青年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读完全文,青年的谦逊孝顺、乐观坚毅、真诚刻苦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读者深深懂得青少年不仅要学习好,更要思想好、品质好,要读好书必先做好人,因为成功源自高尚品质。
编辑/姚晟
解读小小说,先要了解它的一些基本特点(如上所述),写作赏析短文时,才能高屋建瓴,洞察全局。还要尽量了解作者和相关的时代背景,理清情节结构,通解作品语言,这样才能准确了解人物形象,进而把握文章主题和构思艺术。
分析小小说人物形象可以从两个层面切入:第一个层面是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此外,还要注意作品中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以及故事情节,以此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味人物的独特气息,进而挖掘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第二个层面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典型的人物形象能反映一定地域和一定时期的社会人群的生存形态、价值取向以及形成这种价值取向的原因。
原 文
送报的青年
万欣兰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一阵轻捷的脚步声便急急的上楼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的时候,他便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为200多户人家送报,送的都是楼房住户,要爬18000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青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片,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烁着一双清亮的大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青年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青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爬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呼呼作响。每天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送报的青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青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衣服湿透了,像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做错了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不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了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打点行囊准备上学了。一天早上8点刚过,送报的青年准时出现在门口,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青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好。那青年补充道:“我爸是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请您多包涵!”
青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摘自《语文月刊》)
文本解读
本文短小精悍,意蕴深刻。很明显,文章所反映的是当代的社会生活。作者以生动细致的笔墨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青年形象,在对比中彰显文章主题。
送报青年出身贫苦,父亲是下岗工人,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他利用暑假替父亲送报,每天5点起床,要爬18000多级台阶,从来没有丝毫抱怨,而是“见人就腼腆地笑”,“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生活的艰辛练就了青年的坚毅,使得他以乐观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现实,并知道体谅下岗又身体不好的父亲,表现出一个未来成功者身上所具有的良好品质。
和送报青年形成对比的是万家少爷,“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这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他身上具有富家子弟所共有的懒惰与自私,骨子里有对人的轻蔑和不可一世的狂妄,视自己为天之骄子,看别人为毛毛虫。他慵懒的表现与大言不惭,令读者如鲠在喉。他虽然也有自己的理想,进大学,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但这一切都是出于一种极端的自私。从对送报青年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刻薄与狭隘。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不难读出作者对如此儿子的厌恶之情。
结尾出人意料,送报青年考上了北京大学,他的勤奋坚毅有了回报,他的谦恭真诚深深地感染着读者,且对于狂妄的万家少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到此,文章留给我们的是沉甸甸的思考: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读书是否要先学会做人?
赏析范例
简析“送报青年”的形象
本文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个当代社会中典型的优秀青年形象。
送报青年出身贫苦,父亲是下岗工人,他利用暑假替父亲送报。门没开时,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时,他有“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这表明他谦逊有礼。每天5点起床,要爬18000多级台阶,从来没有丝毫抱怨,而是“见人就腼腆地笑”,“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生活的艰辛练就了青年的坚毅,使得他能以乐观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现实。他能够替“身体不大好”的父亲送报,表明他孝顺、懂事;冒雨坚持送报,表明他有责任感、真诚守信。最后他被北京大学录取,表明他能够勤奋向上。另外,作者还把送报青年和自己的儿子进行对比,使得送报青年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读完全文,青年的谦逊孝顺、乐观坚毅、真诚刻苦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读者深深懂得青少年不仅要学习好,更要思想好、品质好,要读好书必先做好人,因为成功源自高尚品质。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