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原谱】
太祖拳者,少林一脉。
传自赵宋,太祖匡胤。
【注解】
①太祖拳:太祖拳是泉州少林的古老拳种之一,千百年来传习不衰。《太祖拳谱》载:“一太祖,二罗汉,三达尊,四行者,五白鹤。”太祖拳盛行于福建省闽南一带,广泛流传于福建省、台湾省及南洋群岛诸国。
②少林一脉:属于武术中约定俗成的技术流派。凡与少林寺的拳技技理相似、特点相近的拳种都归于少林一脉。
③赵宋:指赵匡胤创立的宋朝。
④太祖匡胤:据《北拳汇编》载:“少林派亦称外家,赵匡胤其开山始祖也。匡胤挟其技,秘不示人。醉后曾与群巨俱言其奥蕴,寻悔之,又不欲食言,卒置其书于少林寺神坛中。其法以硬攻直进为上策。”太祖拳的老前辈相传,该拳种系宋太祖赵匡胤所传,宋室南渡后,设南外宗正司于泉州,太祖拳即随宋太祖的子孙传进泉州。
(二)
【原谱】
单技独马,天下无双。
龙骧虎步,帝王气象。
【注解】
①单技独马:以赵匡胤一条杆棒打下八百座军州的雄豪气概来形容太祖拳的雄猛。太祖拳的“技”指技击动作,“马”指步形步法。其技术特点大都是一个步形步法配出一个技击动作,故曰:“单技独马”。
②天下无双:形容太祖拳技艺高超。
③龙骧虎步:《三国志·魏志·陈琳传》:“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骥虎步,高下在心。”形容太祖拳的气概雄猛,威武大方。
④帝王气象:以外观言之,太祖拳声势逼人,形势勇猛,气势磅礴,技势刚猛,阳刚威逼。又言传自赵太祖,故形容该拳有“帝王气象”。
(三)
【原谱】
中权逼靠,尺寸争锋。
策近短打,硬马硬截。
【注解】
①中权:凡中心、重要之处皆谓之中权,本指主将所在的中军。《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权,后劲。”杜预注:“中军制谋。后以精近为殿。”引申为中枢。寓太祖拳术直取中路,通近中枢,靠近攻击为中权逼靠。
②尺寸:形容距离短或数量小。《国语·周语下》:“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
争锋:犹争胜。《汉书·张良传》:“愿上慎毋与楚争锋。”
太祖拳的技术特点是在短距离内交锋争胜,故曰:“尺寸争锋。”
③策近:闽南话为靠近的意思。
短打:泛指贴身近战、势险节短的攻防技手。明朝唐顺之《武编》:“遇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
太祖拳属短打特点突出的拳种。
④硬马:形容太祖拳的步形、步法架势刚强。
硬截:形容太祖拳在应招之时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四)
【原谱】
稳扎稳打,步步进前。
技手分明,理法简约。
【注解】
①扎:屯扎,如安营扎寨。稳扎稳打。太祖拳步法求稳,无虚花草步。凡进退攻防,必先求自身稳健而后出技手,故为稳扎稳打。
②步步进前:太祖拳以硬攻直进为上策。故其操练或应敌,都以步步进前为基本模式。
③技手:泉州少林拳称各攻防进退的组合动作为技手。
分明:指各组合动作目的清楚,演练时招式起止明了,不拖泥带水。
④理法:拳法拳理。
简约:简,简单,简省。《庄子·人间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约,简要。《荀子·不苟》:“故操弥约,而事弥大。”
理法简约:太祖拳术的拳法拳理简明扼要。
(五)
【原谱】
刚柔相济,四术兼备。
吞吐浮沉,衍化无穷。
【注解】
①刚柔相济:太祖拳家认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和谐、互养互用的劲力处理方法为刚柔相济。太祖拳术祟尚阳刚之美,拳势雄健刚勇,注重以快打慢,强调以力大打力小。它处理刚柔相济的方法是以刚劲为主导,以柔劲调剂刚劲。
②四术:太祖拳指组合动作中的踢、打、摔、拿。
四术兼备:指太祖拳的套路中同时包含有踢、打、摔、拿技法。
③吞吐浮沉:吞吐浮沉是太祖拳外练手劲、内练口气的方法。有拳家纳于手法之列,指出吞吐要明、沉浮要稳。
吞:双手拇指朝天,四指向前,双掌上提至胸,再翻掌如捧书状,气达腹部,随身转,再将气吊上胸部膻中穴。
吐:双手掌心向上由腋下压至腰,随身转,双掌再上提至胸并随即向下劈挡。此时胸中之气下运至腹部,并发声吐气。
浮:坐节起,桡骨在上,四指向前,由腰部上提至胸。然后拉至腋下,双掌心向前由腋下沉至腰,再用腰劲把它标出,同时发声吐气。
沉:由双标浮手顺势下沉,双手前技持直,双掌沉至腰,双腕上翘,指尖向上,双肘夹坠,气吊至腹部。
④衍:展延。《尚书·大虞夏传》:“至今衍子四海。”
衍化无穷:太祖拳以为由吞吐浮沉等可展延化生出无穷无尽的技法。
(六)
【原谱】
势雄劲猛,力点分明。
发拳响劲,穿壁洞石。
【注解】
①势雄劲猛:太祖拳姿势雄壮,演拳激烈,发劲威猛,以刚为主,富含阳刚之美。
②力点:攻击着力之处。
力点分明:太祖拳攻防目的清楚,攻击着力之处也明确。
③发拳响劲:太祖拳发力攻击,其劲多刚,崩崩有声,是为响劲。
④穿壁洞石:形容太祖拳的劲力十足,可打穿墙壁和巨石。
(七)
【原谱】
门户严正,矩镬肃谨。 进退有规,俯仰有矩。
【注解】
①门户:房屋的出入处,比喻险要之地。《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策谓责曰:‘兄今据豫章,是扼僮艺暇喉,而守其门户矣’。”
严正:严密,端正。
门户严正:表明太祖拳姿态端正,对身体各要害部位和战略要地都防守严密。
②矩镬:规矩,法度。《离骚》:“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镬之所同。”
肃谨:庄重严肃,慎重小心。
矩镬肃谨:表明太祖拳的拳法拳理法度严密。
③规:规则,章程。
进退有规:表明太祖拳的攻防进退自有一套规则章程可依。
④俯仰:随宜应付。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矩:法度。《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俯仰有矩:表明太祖拳随宜应付,自有法度。
(八)
【原谱】
前手如盾,后手如矛。
内蕴阴柔,外示阳刚。
【注解】
①盾:古代用以抵御敌人之兵刃矢石的武器。
前手如盾:太祖拳指前手如盾牌一样起防护作用。
②矛:古兵器名。陈祥道《礼书》:“矛之为器,上锐而旁句。”器利宜刺。
后手如矛:太祖拳指后手可以像矛一样攻击敌人。
③蕴:积聚,藏蓄。《左传·昭公十年》:“蕴利生孽。”
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
内蕴阴柔:太祖拳积聚在内的是阴柔劲气。
④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
阴阳,隐显也。
外示阳刚:太祖拳显示在外的是阳刚的劲气。
(九)
【原谱】
一阴一阳,变化无穷。
攻则硬猛,守则密捷。
【注解】
①一阴一阳:阴阳学说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古代思想家用它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太祖拳家把它用来解释攻守、进退、刚柔、俯仰、向背等规律。
②变化无穷:太祖拳家认为用阴阳理论来揭示拳法拳理的内蕴可以得出无穷无尽的技法来。
③攻则硬猛:太祖拳家认为进攻时应该刚硬勇猛。
④密捷,也可写成密集,是军事用语。队伍依次排列,紧密集合,谓之密集。
守则密捷:太祖拳家认为防守时,技法应该紧密快捷,如此方可胜任。
(十)
【原谱】
四正归中,墓牌身稳。
正气堂堂,易守中枝。
【注解】
①四正:原指东西南北四方位,又称基本方位。太祖拳家又指练拳术之时,身体应该端正大方谓之四正。
归中:中,中门,心胸正前方。
四正归中:即指拳家演拳应敌之时,除了自身要端正之外,又要兼顾东西南北中。
②墓牌:泉州人称墓碑为墓牌。
墓牌身稳:太祖拳家要求演拳应敌之时,自身要像栽在地里的墓碑一样端正,如此才能稳重。
③正气,中医学名词,与邪气相对而言,一般指人体的防御功能。正气充足,则邪气不能侵犯。《京问·刺法论(遗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堂堂:凡容貌丰盛、事物庄严壮大者,皆可以此形容之。《孙子·军争》:“勿击堂堂之陈。”太祖拳家形容人的正气充足,容貌丰盛,庄严壮大,则外人邪气不敢侵犯。
④中枝:中门,也即中心重要之处。
易守中枝:太祖拳家认为正气充足,则中心重要之处容易防守。
(十一)
【原谱】
三角势法,便于进退。
守势在前,攻势在后。
【注解】
①三角势法:与墓牌身法相对而言。墓牌身中门正对前方,三角势法取侧身而对。双手一前一后,势取昭阳。
②便于进退:三角势法较为灵活,便于前进后退。
③守势在前:双手昭阴,在前者如盾可以防守。
④攻势在后:双手一前一后,在后者持蓄势可以乘机进攻。
(十二)
【原谱】
头为身主,气血会注。
诸经归之,其容必正。
【注解】
①头为身主:太祖拳家认为头为一身之主,头项可以影响整身的协调。
②气血: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的气和血。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都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经络之气等。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气与血作用不同,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气血会注:太祖拳家认为头是气和血会注的所在。
③经:经络,中医学名词,指经脉和络脉。经络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联系全身、运行气血的通路。
诸经归之:太祖拳认为它们会聚于头部。
④其容必正:太祖拳认为头项为一身之主,只有做到仪容举止端正,才能协调周身动作。
(十三)
【原谱】
头正身正,领起精神。
百会聚提,顶提头挺。
【注解】
①正:端正。《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
头正身正:拳家要求演拳应敌之时,只有头顶端正,身躯才会端正。
②领;头颈。《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
领起精神:拳家要求行拳时头颈必须竖起,不得欹斜,如此方有精神。
③百会:身体经络穴位之一,位于头顶之上。从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脖子后边的头发边上的正当中的地方。
聚提:指百会穴要正对上方。
百会聚提:拳家要求头颈竖起的具体技术要领之一。
④顶:头顶。
顶提头挺:是头颈竖起的技术动作,指要有意识地做到头顶向上提起。
(十四)
【原谱】
咬齿龈根,筋起项强。
直项收颔,山根宜起。
【注解】
①咬齿龈根:这是闽南话,有咬牙切齿的意思。太祖拳家要求行拳时必须咬紧牙根。
②筋:指人体颈部筋膜的椎前筋膜。
筋起项强:拳家要求行拳时,只有将颈部筋膜吊起,脖项才会刚强。
③颔:下巴。白居易《东南行》:“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
直项收颔:拳家要求行拳时颈项直起,下巴要略向下收。
④山根:人体部位名称,指鼻根部。
山根宜起:拳家要求行拳时山根部位皱起,配合眼睛圆睁可显出精神。
(十五)
【原谱】
机锋在眼,两目平视。
眼观六路,目光四射。
【注解】
①机锋:佛教禅宗名词,原指问答迅速,不落迹象,含有深意的语句。《人天眼目卷三·汾阳禅师》:“霹雳机锋著眼看,石火电光犹是钝,思量拟议隔千山。”
机锋在眼:拳家指明人的思维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莫不以目为契机。
②两目平视:拳家要求行拳之时,两目一般要向前平视。
③六路:指前、后、左、右、上、下。泛指自身周围。
眼观六路;拳家要求行拳或应敌之时,既要双眼平视,也要用眼睛的余光洞察周围的变化,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进而作出相应的反应。
④目光四射:拳家要求双眼要有精神,眼睛的余光要顾及自身周围。(待续)
【原谱】
太祖拳者,少林一脉。
传自赵宋,太祖匡胤。
【注解】
①太祖拳:太祖拳是泉州少林的古老拳种之一,千百年来传习不衰。《太祖拳谱》载:“一太祖,二罗汉,三达尊,四行者,五白鹤。”太祖拳盛行于福建省闽南一带,广泛流传于福建省、台湾省及南洋群岛诸国。
②少林一脉:属于武术中约定俗成的技术流派。凡与少林寺的拳技技理相似、特点相近的拳种都归于少林一脉。
③赵宋:指赵匡胤创立的宋朝。
④太祖匡胤:据《北拳汇编》载:“少林派亦称外家,赵匡胤其开山始祖也。匡胤挟其技,秘不示人。醉后曾与群巨俱言其奥蕴,寻悔之,又不欲食言,卒置其书于少林寺神坛中。其法以硬攻直进为上策。”太祖拳的老前辈相传,该拳种系宋太祖赵匡胤所传,宋室南渡后,设南外宗正司于泉州,太祖拳即随宋太祖的子孙传进泉州。
(二)
【原谱】
单技独马,天下无双。
龙骧虎步,帝王气象。
【注解】
①单技独马:以赵匡胤一条杆棒打下八百座军州的雄豪气概来形容太祖拳的雄猛。太祖拳的“技”指技击动作,“马”指步形步法。其技术特点大都是一个步形步法配出一个技击动作,故曰:“单技独马”。
②天下无双:形容太祖拳技艺高超。
③龙骧虎步:《三国志·魏志·陈琳传》:“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骥虎步,高下在心。”形容太祖拳的气概雄猛,威武大方。
④帝王气象:以外观言之,太祖拳声势逼人,形势勇猛,气势磅礴,技势刚猛,阳刚威逼。又言传自赵太祖,故形容该拳有“帝王气象”。
(三)
【原谱】
中权逼靠,尺寸争锋。
策近短打,硬马硬截。
【注解】
①中权:凡中心、重要之处皆谓之中权,本指主将所在的中军。《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权,后劲。”杜预注:“中军制谋。后以精近为殿。”引申为中枢。寓太祖拳术直取中路,通近中枢,靠近攻击为中权逼靠。
②尺寸:形容距离短或数量小。《国语·周语下》:“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
争锋:犹争胜。《汉书·张良传》:“愿上慎毋与楚争锋。”
太祖拳的技术特点是在短距离内交锋争胜,故曰:“尺寸争锋。”
③策近:闽南话为靠近的意思。
短打:泛指贴身近战、势险节短的攻防技手。明朝唐顺之《武编》:“遇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
太祖拳属短打特点突出的拳种。
④硬马:形容太祖拳的步形、步法架势刚强。
硬截:形容太祖拳在应招之时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四)
【原谱】
稳扎稳打,步步进前。
技手分明,理法简约。
【注解】
①扎:屯扎,如安营扎寨。稳扎稳打。太祖拳步法求稳,无虚花草步。凡进退攻防,必先求自身稳健而后出技手,故为稳扎稳打。
②步步进前:太祖拳以硬攻直进为上策。故其操练或应敌,都以步步进前为基本模式。
③技手:泉州少林拳称各攻防进退的组合动作为技手。
分明:指各组合动作目的清楚,演练时招式起止明了,不拖泥带水。
④理法:拳法拳理。
简约:简,简单,简省。《庄子·人间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约,简要。《荀子·不苟》:“故操弥约,而事弥大。”
理法简约:太祖拳术的拳法拳理简明扼要。
(五)
【原谱】
刚柔相济,四术兼备。
吞吐浮沉,衍化无穷。
【注解】
①刚柔相济:太祖拳家认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和谐、互养互用的劲力处理方法为刚柔相济。太祖拳术祟尚阳刚之美,拳势雄健刚勇,注重以快打慢,强调以力大打力小。它处理刚柔相济的方法是以刚劲为主导,以柔劲调剂刚劲。
②四术:太祖拳指组合动作中的踢、打、摔、拿。
四术兼备:指太祖拳的套路中同时包含有踢、打、摔、拿技法。
③吞吐浮沉:吞吐浮沉是太祖拳外练手劲、内练口气的方法。有拳家纳于手法之列,指出吞吐要明、沉浮要稳。
吞:双手拇指朝天,四指向前,双掌上提至胸,再翻掌如捧书状,气达腹部,随身转,再将气吊上胸部膻中穴。
吐:双手掌心向上由腋下压至腰,随身转,双掌再上提至胸并随即向下劈挡。此时胸中之气下运至腹部,并发声吐气。
浮:坐节起,桡骨在上,四指向前,由腰部上提至胸。然后拉至腋下,双掌心向前由腋下沉至腰,再用腰劲把它标出,同时发声吐气。
沉:由双标浮手顺势下沉,双手前技持直,双掌沉至腰,双腕上翘,指尖向上,双肘夹坠,气吊至腹部。
④衍:展延。《尚书·大虞夏传》:“至今衍子四海。”
衍化无穷:太祖拳以为由吞吐浮沉等可展延化生出无穷无尽的技法。
(六)
【原谱】
势雄劲猛,力点分明。
发拳响劲,穿壁洞石。
【注解】
①势雄劲猛:太祖拳姿势雄壮,演拳激烈,发劲威猛,以刚为主,富含阳刚之美。
②力点:攻击着力之处。
力点分明:太祖拳攻防目的清楚,攻击着力之处也明确。
③发拳响劲:太祖拳发力攻击,其劲多刚,崩崩有声,是为响劲。
④穿壁洞石:形容太祖拳的劲力十足,可打穿墙壁和巨石。
(七)
【原谱】
门户严正,矩镬肃谨。 进退有规,俯仰有矩。
【注解】
①门户:房屋的出入处,比喻险要之地。《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策谓责曰:‘兄今据豫章,是扼僮艺暇喉,而守其门户矣’。”
严正:严密,端正。
门户严正:表明太祖拳姿态端正,对身体各要害部位和战略要地都防守严密。
②矩镬:规矩,法度。《离骚》:“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镬之所同。”
肃谨:庄重严肃,慎重小心。
矩镬肃谨:表明太祖拳的拳法拳理法度严密。
③规:规则,章程。
进退有规:表明太祖拳的攻防进退自有一套规则章程可依。
④俯仰:随宜应付。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矩:法度。《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俯仰有矩:表明太祖拳随宜应付,自有法度。
(八)
【原谱】
前手如盾,后手如矛。
内蕴阴柔,外示阳刚。
【注解】
①盾:古代用以抵御敌人之兵刃矢石的武器。
前手如盾:太祖拳指前手如盾牌一样起防护作用。
②矛:古兵器名。陈祥道《礼书》:“矛之为器,上锐而旁句。”器利宜刺。
后手如矛:太祖拳指后手可以像矛一样攻击敌人。
③蕴:积聚,藏蓄。《左传·昭公十年》:“蕴利生孽。”
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
内蕴阴柔:太祖拳积聚在内的是阴柔劲气。
④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
阴阳,隐显也。
外示阳刚:太祖拳显示在外的是阳刚的劲气。
(九)
【原谱】
一阴一阳,变化无穷。
攻则硬猛,守则密捷。
【注解】
①一阴一阳:阴阳学说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古代思想家用它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太祖拳家把它用来解释攻守、进退、刚柔、俯仰、向背等规律。
②变化无穷:太祖拳家认为用阴阳理论来揭示拳法拳理的内蕴可以得出无穷无尽的技法来。
③攻则硬猛:太祖拳家认为进攻时应该刚硬勇猛。
④密捷,也可写成密集,是军事用语。队伍依次排列,紧密集合,谓之密集。
守则密捷:太祖拳家认为防守时,技法应该紧密快捷,如此方可胜任。
(十)
【原谱】
四正归中,墓牌身稳。
正气堂堂,易守中枝。
【注解】
①四正:原指东西南北四方位,又称基本方位。太祖拳家又指练拳术之时,身体应该端正大方谓之四正。
归中:中,中门,心胸正前方。
四正归中:即指拳家演拳应敌之时,除了自身要端正之外,又要兼顾东西南北中。
②墓牌:泉州人称墓碑为墓牌。
墓牌身稳:太祖拳家要求演拳应敌之时,自身要像栽在地里的墓碑一样端正,如此才能稳重。
③正气,中医学名词,与邪气相对而言,一般指人体的防御功能。正气充足,则邪气不能侵犯。《京问·刺法论(遗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堂堂:凡容貌丰盛、事物庄严壮大者,皆可以此形容之。《孙子·军争》:“勿击堂堂之陈。”太祖拳家形容人的正气充足,容貌丰盛,庄严壮大,则外人邪气不敢侵犯。
④中枝:中门,也即中心重要之处。
易守中枝:太祖拳家认为正气充足,则中心重要之处容易防守。
(十一)
【原谱】
三角势法,便于进退。
守势在前,攻势在后。
【注解】
①三角势法:与墓牌身法相对而言。墓牌身中门正对前方,三角势法取侧身而对。双手一前一后,势取昭阳。
②便于进退:三角势法较为灵活,便于前进后退。
③守势在前:双手昭阴,在前者如盾可以防守。
④攻势在后:双手一前一后,在后者持蓄势可以乘机进攻。
(十二)
【原谱】
头为身主,气血会注。
诸经归之,其容必正。
【注解】
①头为身主:太祖拳家认为头为一身之主,头项可以影响整身的协调。
②气血: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的气和血。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都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经络之气等。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气与血作用不同,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气血会注:太祖拳家认为头是气和血会注的所在。
③经:经络,中医学名词,指经脉和络脉。经络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联系全身、运行气血的通路。
诸经归之:太祖拳认为它们会聚于头部。
④其容必正:太祖拳认为头项为一身之主,只有做到仪容举止端正,才能协调周身动作。
(十三)
【原谱】
头正身正,领起精神。
百会聚提,顶提头挺。
【注解】
①正:端正。《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
头正身正:拳家要求演拳应敌之时,只有头顶端正,身躯才会端正。
②领;头颈。《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
领起精神:拳家要求行拳时头颈必须竖起,不得欹斜,如此方有精神。
③百会:身体经络穴位之一,位于头顶之上。从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脖子后边的头发边上的正当中的地方。
聚提:指百会穴要正对上方。
百会聚提:拳家要求头颈竖起的具体技术要领之一。
④顶:头顶。
顶提头挺:是头颈竖起的技术动作,指要有意识地做到头顶向上提起。
(十四)
【原谱】
咬齿龈根,筋起项强。
直项收颔,山根宜起。
【注解】
①咬齿龈根:这是闽南话,有咬牙切齿的意思。太祖拳家要求行拳时必须咬紧牙根。
②筋:指人体颈部筋膜的椎前筋膜。
筋起项强:拳家要求行拳时,只有将颈部筋膜吊起,脖项才会刚强。
③颔:下巴。白居易《东南行》:“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
直项收颔:拳家要求行拳时颈项直起,下巴要略向下收。
④山根:人体部位名称,指鼻根部。
山根宜起:拳家要求行拳时山根部位皱起,配合眼睛圆睁可显出精神。
(十五)
【原谱】
机锋在眼,两目平视。
眼观六路,目光四射。
【注解】
①机锋:佛教禅宗名词,原指问答迅速,不落迹象,含有深意的语句。《人天眼目卷三·汾阳禅师》:“霹雳机锋著眼看,石火电光犹是钝,思量拟议隔千山。”
机锋在眼:拳家指明人的思维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莫不以目为契机。
②两目平视:拳家要求行拳之时,两目一般要向前平视。
③六路:指前、后、左、右、上、下。泛指自身周围。
眼观六路;拳家要求行拳或应敌之时,既要双眼平视,也要用眼睛的余光洞察周围的变化,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进而作出相应的反应。
④目光四射:拳家要求双眼要有精神,眼睛的余光要顾及自身周围。(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