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的事物可以陶冶情操,催人奋进。我们自幼就可从音乐课中感受声音美,美术课中欣赏色彩美,体育课中体会力量美,那么在心理课上可否聆听心灵美呢?关键取决于健康的心理。如何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又取决于老师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这门受益终生的课程。本文主要从师者本身,翻转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影视、心理测试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改善与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目标,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指导;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何谓心理健康,国内外专家众说纷呈,较为普遍的认为: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特征。而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现状,其心理健康有八个方面的标准:即智力正常、情绪可控、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生活、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热爱生活和乐于学习工作、有完整和谐的人格。
然而在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如今的大学生有着多重的性格、矛盾的心理。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最重要的是激发大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那么,如何激发?如何引导?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高校的一线辅导员,同时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的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结合当下大学生心理特征,摸索一套适合当今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教学方法。
1、师者本身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本身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作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注意自身的人格形象,不仅是外在的仪表举止和相貌穿着,更是内在的气质言谈和礼仪修为。要想有效的实施教学方法,作为心理课的老师更应具备热情亲和、动情晓理、共情乐观等良好的人格品行,才能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构建心灵家园。
作为心理课的老师,不可忽视语言和表情这两大自身教学法宝,语言要有感召力,表情要有亲和力。心理课上尽量多用幽默的言辞,让学生感受课堂的活跃气氛,如此以往,心理课必不会枯燥乏味。曾有调查显示,在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师十大品质中“生动幽默”位居第一,可见语言的魅力之大,影响至深。
2、翻转教学法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其参与、互作用的教学相长过程。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作为心理指导课的老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大胆的想、说、做,勇敢的表达自己。例如:在第一节课的开始,在同学们相互不认识的情况下,我会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去掌控,鼓励学生以自我介绍的方式——“说出我自己”彼此认识。这种简单自我介绍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学生的勇气自信,也锻炼了语言表达力,更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我提倡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心理指导课中的实效性,因为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掌控整个课堂,学生被动参与,无法主动释放潜意识,因此教学效果不佳,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深化学生的自我认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相辅相成、生动有趣,同时进一步增进了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融洽。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俗称“讲故事”在众多的课程中都是倍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指导课也不例外。案例用得好,故事讲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以使书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形象化,更易于学生理解转化。关于案例教学法,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案例的选择。选取的案例要符合教学内容,正反案例均可,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贴近大学生生活。尽量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素材选择,也可选择自身的案例,进行现身说法,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案例中学习,在案例中思考并反观自身,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二是案例的解析。从教的人不同,讲述的角度和方法各不相同。自认为,关于解析一定要接地气,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学生的思维来分析案例,且不可用高大上的传统理论,强加被迫式的让学生接受其思想,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4、影视、心理测试法
谈到电影和心理游戏,乍一看这两个词,怎能用到教学课堂中呢?殊不知,这种特殊的轻松玩乐教学法,是每位学生都神往的。因为玩耍是人的本性,大学生更不例外。这种电影、心理游戏教学法,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声形色并茂,情景意交融,能通过测试和电影,引导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进而促使人格的自我逐步完善。
心理测试是现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测试方法,它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来衡量个体心理因素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的一种科学测试方法。而心理游戏教学法,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游戏,让全班学生其参与,共同探寻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数学能力、空间关系判断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帮助自己认知潜意识里隐藏的自我,从而更加全面的懂得自己。
随着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把电影引入心理课,这一教学资源,比其他任何一种都具有感召力,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挖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因为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尚且处在发展中,属正在发展中的青年,尤其是他们的潜意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尚未定性。课堂中,应选择与大学生心理特征相匹配的影视题材,可以引起其共鸣、激发其潜能,更大程度上注重心理感知,积极传播正能量,使得他们在影片中找寻自己,主动思考,自我调适,长久以往使得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时,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影视教学法运用合理,则可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无论是影视还是测试教学法,都并非依课本而言,毕竟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传播理论知识的课程,更倾向于学生自身的自我感知和认知。
总之,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其目的都是为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中,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老师们不仅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归类教学,更应该用动情晓理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融入情境教学中,用情感感化学生,用情境感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心理健康指导课中,敞开心扉,悦纳自我,真诚友善,自信乐观,学有所获,体验成长。唯有这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才能真正实现引领学生、服务学生,促学生发展、助学生成长。(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颜弄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2] 王光芝,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第0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指导;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何谓心理健康,国内外专家众说纷呈,较为普遍的认为: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特征。而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现状,其心理健康有八个方面的标准:即智力正常、情绪可控、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生活、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热爱生活和乐于学习工作、有完整和谐的人格。
然而在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如今的大学生有着多重的性格、矛盾的心理。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最重要的是激发大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那么,如何激发?如何引导?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高校的一线辅导员,同时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的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结合当下大学生心理特征,摸索一套适合当今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教学方法。
1、师者本身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本身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作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注意自身的人格形象,不仅是外在的仪表举止和相貌穿着,更是内在的气质言谈和礼仪修为。要想有效的实施教学方法,作为心理课的老师更应具备热情亲和、动情晓理、共情乐观等良好的人格品行,才能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构建心灵家园。
作为心理课的老师,不可忽视语言和表情这两大自身教学法宝,语言要有感召力,表情要有亲和力。心理课上尽量多用幽默的言辞,让学生感受课堂的活跃气氛,如此以往,心理课必不会枯燥乏味。曾有调查显示,在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师十大品质中“生动幽默”位居第一,可见语言的魅力之大,影响至深。
2、翻转教学法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其参与、互作用的教学相长过程。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作为心理指导课的老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大胆的想、说、做,勇敢的表达自己。例如:在第一节课的开始,在同学们相互不认识的情况下,我会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去掌控,鼓励学生以自我介绍的方式——“说出我自己”彼此认识。这种简单自我介绍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学生的勇气自信,也锻炼了语言表达力,更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我提倡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心理指导课中的实效性,因为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掌控整个课堂,学生被动参与,无法主动释放潜意识,因此教学效果不佳,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深化学生的自我认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相辅相成、生动有趣,同时进一步增进了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融洽。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俗称“讲故事”在众多的课程中都是倍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指导课也不例外。案例用得好,故事讲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以使书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形象化,更易于学生理解转化。关于案例教学法,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案例的选择。选取的案例要符合教学内容,正反案例均可,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贴近大学生生活。尽量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素材选择,也可选择自身的案例,进行现身说法,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案例中学习,在案例中思考并反观自身,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二是案例的解析。从教的人不同,讲述的角度和方法各不相同。自认为,关于解析一定要接地气,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学生的思维来分析案例,且不可用高大上的传统理论,强加被迫式的让学生接受其思想,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4、影视、心理测试法
谈到电影和心理游戏,乍一看这两个词,怎能用到教学课堂中呢?殊不知,这种特殊的轻松玩乐教学法,是每位学生都神往的。因为玩耍是人的本性,大学生更不例外。这种电影、心理游戏教学法,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声形色并茂,情景意交融,能通过测试和电影,引导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进而促使人格的自我逐步完善。
心理测试是现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测试方法,它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来衡量个体心理因素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的一种科学测试方法。而心理游戏教学法,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游戏,让全班学生其参与,共同探寻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数学能力、空间关系判断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帮助自己认知潜意识里隐藏的自我,从而更加全面的懂得自己。
随着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把电影引入心理课,这一教学资源,比其他任何一种都具有感召力,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挖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因为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尚且处在发展中,属正在发展中的青年,尤其是他们的潜意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尚未定性。课堂中,应选择与大学生心理特征相匹配的影视题材,可以引起其共鸣、激发其潜能,更大程度上注重心理感知,积极传播正能量,使得他们在影片中找寻自己,主动思考,自我调适,长久以往使得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时,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影视教学法运用合理,则可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无论是影视还是测试教学法,都并非依课本而言,毕竟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传播理论知识的课程,更倾向于学生自身的自我感知和认知。
总之,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其目的都是为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中,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老师们不仅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归类教学,更应该用动情晓理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融入情境教学中,用情感感化学生,用情境感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心理健康指导课中,敞开心扉,悦纳自我,真诚友善,自信乐观,学有所获,体验成长。唯有这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才能真正实现引领学生、服务学生,促学生发展、助学生成长。(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颜弄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2] 王光芝,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