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积怨一瞬消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23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瑞杰:前驻埃塞俄比亚、斯里兰卡兼马尔代夫大使
  谭 静:前驻韩国使馆一秘
  
  谈判
  
  1992年8月24日,中国和韩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十年来,中韩关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韩建交使两国关系的发展获得了广阔的空间,对促进本地区安全与稳定,改善我国周边环境十分有利。作为中韩建交谈判的当事人之一,我对此也有深切感受。回想起当年中韩建交谈判的一些情景,至今仍回味无穷。
  
  我被任命为谈判副代表
  
  1992年5月初,我被告知,中韩两国高层已经有所接触,韩国方面希望尽快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根据钱其琛外长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一个月前达成的协议,双方要建立秘密接触渠道,先就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中方首席代表由徐敦信副外长担任,副代表由我担任。具体商谈在双方副代表之间进行。
  
  首轮谈判:我们充当“清道夫”
  
  5月13日上午,韩方副代表权丙铉大使率领一个七人代表团抵京。5月14日~16日,双方进行了第一次会谈。由于是第一次见面,双方都只是原则上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和主张。不同的是,韩方在谈判伊始就明确表示,希望尽快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而且没有任何先决条件。
  我是第一次同韩国官员正面接触,开始时又不清楚韩方意图究竟如何,因此,在第一轮谈判时,我的发言主要是谈形势、谈原则;谈及两国关系时,表示愿进一步发展关系,但未提建交字眼,也没提关系正常化。台湾问题自然是我方要着重强调的,而且不容商量。没想到,权丙铉在我发言后当即回应:中方谈的内容同韩国政府立场一致,他们完全赞成;韩方希望尽快消除两国关系的不正常状态,尽快建立外交关系。他还表示:“我们此行是充当清道夫的角色,让我们一起把路上的垃圾打扫干净,以使两国建交的道路畅通无阻。”这虽然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但同时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韩方很积极,希望尽快建立外交关系。韩方似乎也感到,中方虽然谨慎,但并不消极。因此,在首轮会谈中,双方实际上已经接触到建交这一实质问题了。
  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不难看出,韩方事先进行了充分研究,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建交时在台湾问题上的提法也一清二楚。所以,他们在原则上并未提出异议,甚至表示赞成。但在具体谈判的时候,他们以“韩台关系特殊”为由,要求中方对韩国放宽尺度,使其在处理同台湾的关系时灵活性更大些。
  第二轮会谈半个月后在北京进行,其间涉及的都是有关建交的实质问题,台湾问题是重点。韩方曾一再努力,以争取我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有所松动。经过双方会上会下反复商讨,韩方理解了中方的原则立场。在有关的其他问题上,我们也做了必要的表态。至此,涉及两国建交的重大原则问题基本上都得到解决。
  第二轮会谈结束后,韩方代表情绪高涨,似乎是卸下了重担,一身轻松。在参加了我方的宴请后,他们仍觉得酒兴未尽,回到房间后,又向服务员要来茅台接着喝,而且又唱又跳,直至深夜。
  半个月后,第三轮会谈在汉城举行。我们准备好了有关建交的文本草案。那时,北京和汉城没有直达航线,需要绕道香港或东京。6月19日一早,我们登上飞往香港的班机,在启德机场等了五个多小时,然后换乘飞机,晚上7时半才抵达汉城。现在只需一个半小时的路程,那时却用了近12个小时。
  
  第三轮谈判: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第三轮会谈于6月20日至21日进行,主要内容是逐项落实建交公报文本。此间,韩方仍想在台湾问题上争取中方作出松动,而且在先前已经同意不提的朝鲜战争和《中朝友好条约》这两个问题上,再次提出我方不能接受的要求。会谈一度僵持,经过双方共同努力,终于就建立外交关系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韩台“断交”、废约、撤馆、移交馆舍和停止官方往来等问题达成一致,并就建交公报达成协议。我们的汉城之行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7月29日,中方首席代表徐敦信副外长、韩方首席代表卢昌熹外务次官在北京草签了建交公报。8月23日,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到北京,与钱其琛外长举行会谈。韩方允诺让台湾在中韩宣布建交后72小时内降旗、摘牌,一个月之内撤走“使馆”,并按协议将台湾在韩财产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次日,中韩两国外长在建交联合公报上郑重签字,两国关系跨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有道是:积怨四十载,化解在瞬间。▲
  
  趣闻
  
  转眼间,中韩建交已经十年。作为建交谈判中方代表团的一员,今天回想起当时谈判的情景,恍如昨日,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除谈判时唇枪舌剑外,双方人员的交往中还有一些趣闻,至今想起仍令人忍俊不禁。
  
  北京汉城关“禁闭”
  1992年5月13日,几位韩国人秘密来京,住进钓鱼台国宾馆东南角偏僻的14号楼。他们像关“禁闭”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劝他们到院子里散散步,也被他们婉拒。他们就是以韩国外务部权丙铉大使为首的韩中建交谈判代表团。
  代表团成员关自己的“禁闭”也是事出有因。在汉城的台湾“大使馆”对中韩接触异常敏感,到处刺探韩方的动静,于是韩总统府下令,与中方谈判一事必须“绝对保密”,这成为谈判班子的一条不可动摇的纪律,每个人必须严格遵守。
  韩方谈判班子由七人组成,直接受青瓦台领导,外务部除长官外,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自班子组成那天起,他们就搬出外务部,在离青瓦台较近的地方租了几间办公室秘密办公,而且一待就是两三个月。
  他们来自外务部的不同部门。每个人都编造了不同的理由暂离工作部门。权丙铉大使以身居农村的老父病重、须回乡照顾为由,向外务部请了假;担任中文翻译的李英百在尚不知自己是谈判班子成员的情况下,早晨上班时在外务部门口被莫名其妙地“绑架”到另一秘密地点去上班。他们还以同样的理由瞒过了家人。后来听权大使夫人说,那时她全然不知丈夫去了何处,直到有一天她洗衣服时,在权大使衬衣口袋里发现一张去北京的机票,才猜出个七八分,但她始终没再问什么,一直默默地替丈夫保着密。
  韩建交谈判共进行了三次,前两次都在北京。韩方人员第一次来京是白天到达的,大概他们担心会被人察觉,第二次即选择了夜班飞机。我们带着他们在机场摸黑上了汽车,又摸黑进了钓鱼台,进楼后才见到灯光。谈判期间,他们从不与外界接触,每次谈判结束后便立即离京。我们曾提议去颐和园一游,被他们婉拒,就连钓鱼台的美景他们也未曾欣赏过。现在说起这件事,他们还遗憾不已。
  我方谈判班子也是七人,由张瑞杰大使牵头。我们赴汉城与韩方进行第三轮谈判时,前来迎接的权大使等人因为怕暴露目标,不敢进机场,将汽车停在一个不易被人发觉的墙旮旯等我们。
  到达驻地时,我眼前一亮,“喜拉登华克山庄”几个大字正闪耀着它那迷人的霓虹灯。我们正准备下车,汽车却又拐进了一条僻静的小路,并在一座别墅前停下。权大使说,这是该饭店的一个“别庄”,与饭店隔开,周围静谧,便于保密。入住后,我们同样被他们“禁闭”在这里,不能出大门一步。直到谈判结束后,韩方才让我们在游人不多的汉城南山上“放了放风”。
  
  左倾右盼费脑筋
  每次会谈时双方都是摆开阵势,分坐在长桌两边。我方张瑞杰大使前面不过是有几页发言提纲,其他人前面有几张白纸便于记录而已。对方则是名副其实的“阵势”,只见权丙铉大使每次都用皮包兜一大包文件放在脚底下,要查阅什么就随时从底下取上来,其他人也各自提一兜文件。会谈开始后,张大使总是简明扼要地一次说清我方立场,其他人很少再作补充。而韩方人员因来自不同部门,对一些问题的立场观点不尽相同。分坐在权大使左右的这些人不时给他递条子、出点子。事后权大使开玩笑说:“我真羡慕张大使,他胸有成竹,别人也不干扰,我则是左倾右盼,颇费脑筋。”
  其实,权大使是个谈判能手。他举止稳健,说话声音虽然不高,但却流露出勇气和魄力。会谈中每在重要问题上,他总能及时作出决断,使谈判较快取得成功。▲
  
其他文献
有人认为,美国对伊动武在于刺激陷于衰退的美国经济。另有说法认为,美伊战争将会拖累经济的增长,对美国经济不利。那么,究竟如何看待战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战争对谁有利?又对谁不利?为此,记者采访了社科院张宇燕和李向阳两位研究员。我们不妨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战争对经济带来动力还是压力    张宇燕:●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是个经验问题●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很难将之分离出来●我们现在所享受的一切
期刊
朝鲜开始经济调整  确定建设“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探索社会主义原则下最大限度提高效益的经济管理方法;  最近,外电外报连续报道朝鲜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朝鲜媒体还没有正式对外介绍与此相关的内容,但从7月下旬开始,设在日本的与朝鲜政府关系密切的《朝鲜新报》互联网站(http://www.korea-np.co.jp),正陆续介绍有关的内容,为人们展示了当前
期刊
“不幸的亡国少年金成柱(金日成小时候的名字——引者注)和大富豪的儿子张蔚华同班同桌念书,看起来仿佛是历史的安排,通过这奇异的组合,我们的史无前例的友情开始发芽开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缘。”  ——引自朝鲜外文出版社中文版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第四卷    金日成与张蔚华故事    1924年年底,朝鲜抗日爱国人士金亨稷为逃避日寇追捕,流亡到中国东北小镇抚松。三个月后,金亨稷的儿子金日成步行千里
期刊
编辑本期话题的最后一天,也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日子,“反战”与“挺战”的声音仍不绝于耳。其实,早在伊拉克危机开始时,这两种声音就与之相生相伴。而随着危机的一步步演进,“反战”之声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围绕“反战”与“挺战”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前不久在中国也由一份反战声明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网上和媒体沸沸扬扬。我们发现在这场有关国际问题的争论中,几乎没有国际问题研究者的声音。我们想,他
期刊
英国核战略从来具有外向性;惨淡经营多年仍脱不了美国的“控制”。  6月16日英国《观察家报》披露:英国正在筹资数亿英镑,准备建设一座欧洲最现代化的核武器研制和生产基地。英国何以在此时有如此大的动作呢,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英国核武器的发展历史。    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    英国是较早开展核武器研究的国家之一。1941年英国就成立了代号为“管合金计划”的核研究机构,但由于当时英国面临的主要危险是法西
期刊
9.11事件过去一年了,此次事件对美国和世界造成的影响众说纷纭,研究美国领域的两位青年学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场对话。  □各方在评估反恐战争对于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影响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大多数人认为反恐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巩固了美国的强势地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将面临国际恐怖主义的巨大挑战,而美国借反恐之机穷兵黩武,扩张过度,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最终会使美国因
期刊
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对于人世间的种种关系而言,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国家间的关系,危机都会给关系的双方提供一次更清楚地认识对方和认识这一关系的机遇。  中美关系在过去30年间起起伏伏,经历了许多次危机,但是,这些危机基本上都是由直接发生在两国之间的事件所导致的:例如,1995~1996年因李登辉访美而产生的台海危机、1999年的炸馆事件、2001年的撞机事件。正因为这样,与中美关系没有直接联系的9.1
期刊
中国台湾:台独丑剧又一幕    8月3日,多次大放厥词的陈水扁再次声称,台湾与对岸的中国是“一边一国”,应通过“全民公投”来决定台湾的前途。这种说法与李登辉的“两国论”可谓是一脉相承。陈水扁这种置台湾广大民众利益于不顾的做法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岛内和国际舆论的谴责。据调查显示,陈水扁的支持率已降至41%的新低。可见,陈水扁妄图通过这种“台独”言论来为竞选连任拉选票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为配合陈水扁的“大
期刊
2002年4月,《金日成与张蔚华》一书在我社出版后,引起朝鲜方面的极大重视。朝鲜党史研究所认为,世界知识出版社为朝中友谊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为此,热情邀请出版社社长率团访朝。以下是代表团部分成员访朝的一些感受。  历史公元前后,朝鲜半岛一带出现高句丽、百济、新罗。公元7世纪,新罗在半岛占据统治地位。公元10世纪,高丽取代新罗。公元14世纪末,李氏王朝取代高丽,改国号为朝鲜。1910年8月沦为
期刊
8月5日,联大关于巴以问题的第十次紧急特别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军队立即从其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撤回到2000年9月以前的地方,并确保医疗和人道主义救援机构自由进入被占巴城镇。7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作出决定,接受以色列国防部长本·埃利泽提出的“以军逐步撤出巴自治区”方案。14日,以安全内阁正式批准了“约旦河西岸安全隔离墙”一期工程修建方案。  5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国防与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