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马铃薯高产技术环节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y61032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膜马铃薯具有早播、高产、早上市、效益高等特点,发展地膜马铃薯对丰富城乡人民的菜篮子,实现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关键技术为:
  
  一、深耕整地,蓄足底墒
  
  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和膨大,需要深厚、疏松而湿润的耕作层。
  1、选地以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与豆类、禾谷类作物轮作,不宜与茄科和块根类作物连作。
  2、深耕前作收获后,要及时深耕,以23~25厘米为宜,播前浅耕1~2次。
  3、蓄墒深耕后要及时打碎土块,拾净石块、前茬根茎,早春耙耱保墒。播前底墒不足,要结合浇粪水或灌水,保证底墒充足。
  
  二、配方施肥,施足基肥
  
  1、需肥规律 马铃薯是喜钾忌氯作物,以优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对氮磷钾需要量的比例为2:1:5。
  2、需肥水平 一般亩产2500公斤左右的田块,应亩施有机肥2000~2500公斤、尿素10公斤或碳酸氢铵25~30公斤、过磷酸钙30~35公斤、硫酸钾30公斤。3、施肥方法地膜栽培采取“一炮轰”,在播种的垄面中心开深20~25厘米施肥沟,全部施入所需肥料。
  
  三、选用良种,规格种植
  
  1、良种 应选用脱毒克新1号、2号、安薯56、沙杂15等中熟种薯。
  2、精选薯种 播前挑选薯形整齐、芽眼鲜明、无病虫害、无创伤、大小50克左右的幼龄薯。
  3、种子处理 播前20~30天,保持在15~18℃的酿热温床或电热线温床催芽,待幼芽萌发绿豆大小时,切块需要2个以上芽眼,拌草木灰后播种。
  4、规格种植 采用80厘米宽幅、厚0.005毫米微膜,种两行马铃薯,行距45~50厘米,纯种每亩6000~6500窝,套种4000~4500窝。
  
  四、适期早播,起垄栽培
  
  1、播期 地膜栽培的马铃薯播期比露地提前20~25天,垄栽并覆膜、防冻保温。当土壤解冻、地下10厘米土温稳定在70℃左右时,即可播种。
  2、播种方法 起垄栽培的马铃薯,结薯多、薯块大,垄高20~25厘米、垄顶宽55~60厘米,在垄面相距40厘米处各开两条深15~20厘米的播种沟,顺垄沟摆放种薯,然后覆土整平垄面,覆膜并压严膜边。
  
  五、加强田管,适期收获
  
  1、放苗 当马铃薯幼芽破土长出1~2片叶时,及时放苗,放出苗后立即用细土封严放苗口,慎防高温烫坏幼苗。
  2、叶面喷肥 马铃薯膨大期,用2%的尿素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肥,若遇干旱,應泼浇淡粪水或灌水抗旱。
  3、防止徒长 地膜马铃薯生长势强,茎叶茂盛,要及时控上促下,徒长田亩用0.05~0.1%的矮壮素或亩用30~40克多效唑兑水50公斤叶面喷洒,也可采取摘心、摘花蕾。
  4、病虫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和28星瓢虫是主要病虫害,在拔除晚疫病中心病株的同时,对发病田地喷施“三唑酮”或“农抗120”每亩0.1~0.2公斤兑水50公斤;28星瓢虫为害,可选用250%“神星出击”40~45毫升或48%“乐斯本”4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
  5、收获 马铃薯植株枯萎,中下部茎叶变黄时即可收获,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在市场价值最佳时及时收获上市。
  
  (作者单位:166500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三站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福兴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其他文献
微细尺度的对流换热与常规尺度的有很大不同,采用比较法研究了微细尺度水平氮化硅表面空气自然对流换热的问题。利用标准CMOS工艺和简单的post-CMOS工艺制作出微热板(MHP)测试
媒体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决定了媒体公信力是媒体的核心价值。传播学者对媒体公信力早有认知与研究,但对其定义至今没有达成共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
修辞格作为增加汉语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的频繁而发生改变,当代语言的丰富性、创新性造成了“紧谐”与“紧反”等新修辞格的出现。
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向着纵深方向发展。本文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论述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路径。在内容生产层面上,再造生产流程,整合全媒体信息资源,保持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
滴灌是温室蔬菜灌水最理想的设施之一,但工程造价较高。黑龙江省嫩江县菜农,冬季在温室蔬菜中使用了一项简易滴灌新技术,效果很好,而且造价低廉。这种简易滴灌在设计布局上可分为2种形式。  1、条形地表布置在地表上,地膜下,菜行中,每隔1m放1条长度为50m左右,管径为15mm,管壁上扎有孔径为1.2mm、孔距为35cm的水平单眼塑料细管做毛管,用25mm塑料管与毛管垂直布置做支管,用38mm塑料管做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