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型教育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f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势科学理论对于教育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就在于揭示了教育过程信息相互作用的本质,因而最好的教育就是信息相互作用最强烈的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生产最大的信息量、从而营造最大的教育信息势的教育,同时能够使教育过程作用量最小的教育,即集约型教育。给出了实现集约型教育的五个条件和十个向度。
  [关键词]势科学;集约型教育;教育改革: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1-0011-05
  
  1 集约型教育的概念意义、时代背景及逻辑基础
  
  集约型教育即“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的教育。所谓“作用量最小”指教育过程的路径最短,阻尼最小,效率最高,具体说,包括语言精炼清晰、表达流畅、字体公正、图表清楚、方法得当、情景合适、联系生活体验、关照知识背景、强调逻辑思维等等,也就是常规教育所倡导的各种教育教学细节,是教育过程的技术性保障。所谓“信息量最大”则是教育过程的战略性选择,强调教育过程的各种教育要素和教育内容差别最大联系最紧,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知识或问题差别最大联系最紧,而差别最大联系最紧的系统常常呈现为非线性系统,所以,集约型教育的本质是非线性教育。
  在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中,笔者从不同侧面论述了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误导,在这里,还要指出,传统社会是一个应用知识的社会,因而传统教育是一种“点性知识”教育,只注重单个知识的教育,不关注知识与知识、知识与问题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不考虑知识相互作用的“线性教育”,线性教育理论的逻辑根基是叠加原理,即认为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成长符合叠加性,只要今天学到“1”、明天学到“1”,后天的知识就是“1+1=2”。这种教育在以自然经济和农业经济及半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因为他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实践:自给自足的社会生产使知识之间的关联度很小,一般情况下,学会一种知识,就学会一种操作,只要掌握单个的知识就能应对生产或生活的现实,所以,也常常被人们称为“知识就是力量”。
  在信息人社会中,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联系越来越紧,由此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和物质产品的极其丰富(甚至产能过剩成为目前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转型:从产品性生产到服务性生产、从劳动性生产到知识性生产、从物质性生产到信息性生产,使以往几十年不变的生产发展到迅速变化的生产,用于生产性的知识的寿命越来越短,知识的时效性越来越差、淘汰速度越来越快,许多应用性知识从个体“独具性的默化”到整体“格式性的显化”速度越来越赶不上生产的需要。而个体独具性的默化的知识是在个体具有的广泛的知识联系和工作实践中产生的,是一种个体应对生产需要的“潜在的创新性知识”(所以叫做“潜在的”,是因为这种“默化”的知识一来不能明确的表述,二来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格式化为可以明确表达的“显化”的、能被公众所普遍使用的知识,才成为真正的创新性知识),所以,信息化时代成了一个不是应用知识、而是应用“知识的知识”即“创新的知识”的时代,也就是托夫勒针对创新性时代所说的: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这就要求个体能在生产实践中迅速将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从而产生哪怕是默化的不能明确表达的“潜在的创新性知识”以应对工作的需要。由此,传统的点性的、线性的知识教育方式无法再适应现代化非线性生产的要求,信息化的生产现实需要的是“面性的”、甚至是“立体的”差别大联系紧的“非线性教育”。非线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不受叠加性原理支配,今天学到“1”、明天学到“1”,如果这两种知识是紧密联系的,那么后天的知识就是“1+1≥2”,否则,如果两种知识是毫无联系的,后天的知识就可能是“1+1≤2”(这在传统社会一般是不会有的,因为传统社会的生产也是线性的,但在信息化社会则成为人人面对的现实,因为零散的知识不能产生正确的判断反而往往会干扰判断)。所以,在非线性集约型教育中,知识积累的实际效果是跨越式的,从而使小孩的成长成为跨越式的非线性成长。
  实际上,正像社会实践总是超越社会理论,教育实践也总是超越教育理论,对于集约型教育来说,在人们还没有集约型教育的概念之前,学生集约型成长的现实已经“闪亮登场”。如果按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经典,在信息化社会,人要成才一百年也不够了,因为“信息爆炸,知识翻番”。高德胜指出“现在一年生产的知识几乎可以超过过去时代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知识总量。从个体的角度看,现在一个星期所遭遇的信息量甚至超过过去时代一个人几十年,甚至一生的信息量,需要学的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但看看学生成才的现实:在大学,好学生没有毕业就已超过老师的比比皆是;在IT业,十几岁的小孩有关网络和计算机的知识可以给专家上课:据统计,少年作家作品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了所有名家的作品之和:十来岁的小孩就能考上大学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继不少类似的报道之后,西安晚报2009.8.3,又以题为“12岁女孩考上湖南师大”报道了被称为“女神童”的12岁李延以超出湖南一本线16分的成绩被湖南师大录取),等等。人才成长的现实已逼迫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得不设身处地重新思考信息人社会教育的内在逻辑,提出真正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科学的逻辑内涵的教育学理论——_集约型教育应运而。
  
  2 集约型教育的可行性
  
  集约型教育的必要性,前已述及,但为什么信息化社会可以进行集约型教育,即集约型教育的可行性还需论证。
  集约型教育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农业社会及前工业时代,没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化技术,没有使信息可以随意汇集的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各种可以作为教育内容的信息既无法聚集也无法按教学设计来集成,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也没有众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结构,所以,无论是教育技术、教育手段、教育媒体还是教育主体,都既无法营造极大的教育信息量使“信息量最大”,又无法使教育过程有效地剔除无谓的信息干扰而做到“作用量最小”,因而集约型教育就无法实现。当然还有传统教育价值观的约束,不能否认某些时候,传统教育在主观上是将知识“藏起来”,为了保持成人的优势,“该学的时候才让你学”,所以小孩只能按部就班地线性的成长。
  高德胜详细阐述了以书本为主的印刷媒体时代与以互联网为主的电子媒体时代学生成长环境和条件的本质差别,他指出“’:“首先,电子媒介不像印刷媒介那样在儿童面前竖起一道通向成人世界的高墙,而是带领儿童自如地进入成人世界。以电视为核心的电子媒介以影像为代码来展示世界,而影像代码不像文字代码那样难以掌握,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就可以理解”。另一方面, 他引用约书亚·梅罗维茨的论述指出:“电视的电子信号代码,复制了日常生活的图像和声音,它的难易程度基本上是1。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看一种电视节目,那么你基本上掌握了如何去看所有的电视节目”。也就是说,“印刷媒介有高下等级序列,你只有掌握了入门的技能才能进入下一序列的学习,而你掌握了某一序列的技能并不意味着你能触类旁通。电子媒介则不同,其呈现的东西,基本上处在同一个层面上,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掌握了…个技能,意味着掌握了几乎所有的技能。这样一来,在电子媒介这一新型媒介环境里,代际不对称性就缩小了,成年人相对于未成年人的优势大幅降低。儿童不再需要通过多年的学习就能使用电子媒介,在人生的早期,儿童几乎已经具有了与成年人一样的电子媒介使用能力”。
  并且,“在印刷媒介时代,年轻一代因为读写能力的欠缺而知识缺乏,而电子媒介则因为其低门槛甚至是无门槛将知识信息向所有人开放。借助电子媒介的帮助,年轻一代不但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许多成年人知道的东西,甚至还知道了许多成年人不知道的东西。电子媒介对很多在印刷媒介环境下长大的成年人来说是‘半路杀出来’的新事物,成年人对这些新事物的适应明显存在着心理和能力上的障碍。比如,对移动通讯设备、电子游戏等新型媒介,许多成年人存在着心理上的排斥、能力上的匮乏和适应上的困难。而年轻一代就降生在电子环境下,这些新型媒介伴随其成长的历程,所以他们对新型媒介的享用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在电子媒介的适应和使用上,我们的时代可以说已经进入‘后喻文化’时代。对成年人而言,不再是知识的优势问题,而是知识和观念落伍的问题;对年轻一代来说,不再是知识差距的问题,而是成年人跟不上节奏、观念保守的问题州”。
  不但实际的电子生活为集约型教育提供了环境场所和基本条件,而且,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在学校的课堂上也提供了有效地集成教育信息的有力工具,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集成各种有用的教育信息,而且,在教育的价值观提升和各种科学知识的迅速交叉耦合的推动下,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都有力地强化了教师驾驭集成信息和集成知识的能力,因而为集约型教育的可行性铺垫了基础。加之信息化通过网络及各种媒体使知识再也不可能被遮蔽,小孩随时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或其他媒体得到他们喜欢和想要的知识。各种差别很大的知识通过各种媒体集结到小孩的甚或空白的脑海中时,建构起“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的势作用机制,节约了资源,缩短了成长的路径,使知识的链接营造的强势达到临界值而相变和分岔的几率大大提高,从根本上催生了小孩非线性非平衡的“集约型”成长的可能性,都为集约型教育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3实现集约型教育的基本条件是生产有效
  信息量营造教育信息势
  在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一和之二中已述及,为了区分科学与哲学中有关信息的不同含义,将科学及势科学中所说的信息量叫做有效信息量,有效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所谓教育信息势,就是教育过程中有关要素信息之间的差别×联系,也就是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有效信息量。在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之四中,详细论述了在教育过程的六个环节中营造教育信息势的路径。这些内容可以集约性地归纳为集约型教育的五个条件。
  其一,课堂有效信息量,简单说就是不说废话,“就事论事”和重复的话都是废话,而“海阔天空”毫无联系的话也叫废话,有效信息量就是“差别大联系紧”的问题阐述和用一个道理阐述所有问题的逻辑演绎。
  其二,教材有效信息量,教材是教育信息量的重要载体,教材的有效信息量体现在教材撰写的内容差别大联系紧,一般来说总是将生活体验、定理公式和没有结论的探索集为一体融会贯通,而不是像现在的许多教材成为定理与公式的堆积,以致使书本像手册一样,加上老师的照本宣读,教书就变成了念经,课堂就变成了教堂。
  其三,专业有效信息量,就是要求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差别大联系紧,避免开设同类型的课程形成知识的重复和线性相关,力求课程之间由内容的巨大差别形成知识张力生产有效信息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倡开设跨学科交叉性课程。
  其四,学校有效信息量,就是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差别大联系紧,各个专业之间要通过最基础的普适性理论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地推进教学,避免“各搭各的台子各n昌各的戏”,“讲文的不讲理”,“讲理的不讲文”而使学校教育的整体有效信息量消减,势科学的普适性理论为营造学校有效信息量开辟了有效的逻辑途径。
  其五,教师有效信息量,这是最基本的有效信息量,就是要求教师个体的知识结构差别大联系紧,教师集体的个性化和专业化差别大联系紧,跨学科的知识建构应该成为教师个体提升教育素质的根本路径,互补性、对称性的教师专业组合和个性化组合是教师集体构建教育信息势的基本路径。
  实现集约型教育的以上五个条件,也是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这种注重于教育过程的评价恰恰为当下的动态的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有效方法,而过去许多评价指标实际上是以静态的方法评价以往实施的教育的质量,而不是当下正在实施的教育质量。这种动态的有效的教育过程评价将从根本上改变由于教育学理论的逻辑缺失造成的评价困惑和教育误导。很显然,一种教育评价如果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地追求新知识和进行跨学科的知识建构,这种评价就是有效的,如果一种评价使得教师只能拘泥于现有的知识中谨小慎微地进行技术性教学安排,那么这种教育评价必然是失败的。
  
  4 实现集约型教育的十个向度
  
  生产有效信息量、营造教育信息势的具体实施和评价,可以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根据学科特征拟定具体的评价原则,但就各学科共性而言,生产有效教育信息量可以考虑以下十个向度。
  1)从理论到实践的向度。理论与实践差别最大,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就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则将营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
  2)从简单知识到复杂知识的向度。这是知识纵向方面的向度,将差别巨大的简单知识与复杂知识联系起来,就具有丰富的教育信息量,将营造强大的信息势。这也就是一般专业内容教学的向度。
  3)从本学科知识到跨学科知识的向度。这是知识横向方面的向度,一般来说,学科知识差别越大联系的越紧,信息量就越大,营造的教育信息势就越大。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跨学科融合性教学的向度。
  4)从历史性知识到现代性知识的向度。历史性的知识往往是点性的就事论事的知识,但有一定的特点,与现代高度抽象的知识差别很大,通过一种普遍规律和原理的教学使二者紧密联系起来,用普遍规律来统帅历史性的点性知识就具有丰富的教育信息量,也将营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
  5)从专业知识到基础知识的向度。专业知识往往是具有深度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具有广度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的巨大差别向度上将知识紧密联 系起来就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则将营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
  6)从科学到哲学的向度。就是将所讲知识在哲学的高度上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差别巨大的科学实证与哲学思辨紧密联系起来,生产最大的教育信息量、营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
  7)从教师及著名人物的经历到学生个人体验的向度。教师及著名人物与学生的差别很大,但教师通过课堂介绍自己的经历就会使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情感方面与教师的紧密联系,通过介绍著名人物的成长经历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奋斗目标联系起来,生产最大的教育信息量、营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
  8)从成熟知识到未知可能性探索的向度。也就是现有知识与未知探索的向度,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展开丰富的形象直觉和具有逻辑理性的探索,将差别巨大的已知与未知紧密联系起来,就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则将营造强大的信息势。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个保持“问题”状态、构建“知识空缺”,使教育和学习过程成为开放系统的教学。耗散结构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开放系统。保持学习过程为开放系统的关节不是坐在教室里只用耳朵听讲而心不在焉。要保证学习过程成为真正的开放系统,必须构建“知识空缺”,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使“已知”与正在感受的“未知”和“问题”之间保持“接口”状态。这样就能在本身参与的各种信息交流(包括课堂学习)中,及时将接收的信息与学习中的“未知”或“问题”联系起来转化为“新知”,实现思维的分岔和创新。保持思维是开放系统的本质不是有信息流入思维的大脑中,而是进入大脑的信息必须与原有的信息进行充分的“作用”。如果不以“问题”或正在感受的“未知”为导向,进入的新的信息就会被搁置在一边,只是占据了大脑的储存空间,而不与原有信息发生作用,思维就不能实现开放系统的功能和特征。传统教学中强调“知识扎实”和教学中“要讲就讲透,讲到没有问题”的教学方式,把思维的大脑当成了存放知识的容器,只能适应“应用知识”的传统工业时代,无法适应“需要创新”的信息时代。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妨碍了思维的大脑中原有信息与新进入的信息之间的作用,实际上使学习过程成了封闭系统。试想,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追求知识扎实,最后扎实到像“铁板一块”,那可能就“刀枪不入”了,他还怎样进行学习呢?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营造“知识空缺”,以问题和正在感受的未知为导向,可以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渴望吸收信息和知识的激发态,始终保持对于外界信息的敏感,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并与原有知识进行作用、整合,从而产生思维的分岔和创新。损失一点扎实性,换来更多的激情、活力和成长,是未来的教育经济学应该研究的本质问题。
  9)从知识教学到课堂管理的向度。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是生产者单向推进的批量生产,现代信息化生产是生产者与客户双向互动的订单生产;传统教育是单向灌输的整体性教育,现代教育是双向互动的个性化教育;传统教育是决定论的、还原论的知识教育,现代教育是探索性的、非线性的创新性教育。所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过程的信息相互作用本质没有被揭示,呈现出的是与工业生产一样的物质生产特征。只有将教育真正变成双向互动的,教育过程的信息相互作用本质才能显现,才能真正培养出个性化的创新性人才。所谓双向互动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只是一个方面,互动教育的本质指的是“激励与反应的互动”,是激发热情与爱的互动,是使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冲动、从而使脑神经产生兴奋,保持对于信息刺激的敏感和积极回应,并且在回应中分析、反思、批判的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和思想的碰撞。而“激励”和“互动”恰恰是现代管理的关键词和基本特征。可见,现代教育正在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变为现代的育人管理,从知识教学变为信息管理。
  10)从课本的文字逻辑叙事到多媒体的跨领域视频组合的向度。尽管“教育动力学”倡导教材内容的撰写要兼顾生活与探索的张力,但一般来说,课本还是一个文字知识的逻辑体系,制约着教学过程营造更大信息量和教育信息势。信息化催生的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可以从不同视角将不同领域中差别很大但又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集成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为课堂提供更多的信息量、营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
  
  5 集约型教育在情境教学模式中的教育实践
  
  朱小曼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介绍了有关的情境教学模式:所谓情境教学,是指运用教师的语言与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至课堂的气氛,造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所谓场,就是一组有序元素信息的集合,就是一种“差别×联系”的结构,所以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势),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达到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具体来说有四个阶段:第一,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把言和形结合起来,进行片断的语言训练;第二,通过“观察情境教作文”引导儿童观察时,在情境中加深体验,展开联想,习作时在再现情境中构思,在进入情境中陈述,促使儿童情动而辞发;第三,通过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六种不同途径创设与教材有关的情境,对儿童进行美感教育,促进儿童:感受美而入境一热爱美而动情一理解美而晓理;第四,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运用形式上的新导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情境教学三原则,进一步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在朱小曼教授倡导的情境教学的四个阶段中,实际上始终围绕着集约型教育营造教学信息势(心里场)的主题:在第一阶段,是通过阅读将差别巨大的、具有对称意义的“言和形”联系(结合)起来营造教学信息势;在第二阶段,是通过“观察情境教作文”将差别巨大的、具有对称性意义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言表”联系起来达到m隋动而言发”营造教学信息势;在第三阶段,是通过六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演示和渲染,将差别巨大的、具有对称性意义的“审美感性”与“智慧理性”联系起来以致达到“感美而晓理”营造教学信息势;在第四阶段,则是在综合前三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形式上的新导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情境教学三原则”将所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联系起来营造一个综合的教学信息势“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可见,情境教学模式就是集约型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
  
  6 结束语
  
  生理成熟与智力成熟的同步发展是人才和谐成长的最终目标。在传统教育的制约中,学生的生理成长与智力成长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成长过程导致了生理成熟与智力成熟的极大不对称,即小孩的生物性成熟早而智力成熟晚,致使学生不能用成熟的智力驾驭成熟的生理而产生种种焦虑、恐慌与浮躁,成为现代信息化环境下人才不能和谐成长的根源。根据势运行的基本机制,在集约型教育教学理论原则的主导下,生理成熟与智力成熟的同步发展将实现人类最终的和谐目标,中小学的12年课程,很多学生有可能在8年中完成。也许毛泽东早年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时代就要在集约型教育中到来!钱学森提出的18岁就硕士毕业的理想也只有通过集约型教育才可能实现。
  人的生理成长自古就是非线性的,从一个受精卵单细胞到胚胎形成及生长出四肢和五官等,是一个生理结构不断地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的成长过程,因而是一个非线性跨越式的成长过程,而在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智力成长,则是一个在大人将知识藏起来的受控条件支配下、按部就班的线性成长过程。在集约型教育的环境下,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供的各种方法及工具,按照势科学理论进行各种集约型教育教学设计,构建各种差别巨大而联系最紧的教学要素集合和教育教学情景,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生产最大的信息量、营造最大的信息势,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势,使情感势与意识流的作用处于最大限度地非线性状态,触及各种非线性分岔与非平衡相变的临界值,从而实现与生理成长同步的智力的非线性成长,使学生在生理成熟的同时达到智力上的成熟,从而用成熟的智力把握成熟生理而实现和谐成长的最终目标。
  所以,具有优势条件的学校,应该尽快抓住这样的教育发展机会,集中强势教育资源,根据势科学理论,实践“集约型教育”指导下的集约型和谐成长教育是谋求学校发展的有效路径。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H师范大学2007级的315名免费师范毕业生作为被试对象,对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教学质量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课程因素是影响免费师范生教学质量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教学实习和实践、教师因素和学校设施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质量满意度也构成影响;教学管理对免费师范生教学质量满意度没有直接影响。  [关键词] 免费师范毕业生;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矩阵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大学生在学习线性代数矩阵理论时,往往感到枯燥、难学、不易掌握。提出学好矩阵理论的几点建议,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了解某些概念的实际应用意义。并以非负矩阵为例,给出非负矩阵的分类及其谱理论。最后,指出可约矩阵、不可约矩阵及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在投入产出分析经济学中的具体经济意义。  关键词 非负矩阵;可约矩阵;中间投入系数矩阵;投入产出分析
期刊
[摘要]2008年秋天河南省普通高中采用了新编高中英语教材,新教材内容新颖、编排科学、图文并茂。新教材除了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传授语言知识外,还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培养。然而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们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有时甚至陷入困惑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材观;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摘 要] 在调研和分析国内各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及燕山大学的客观条件,进行了燕山大学机电液一体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分别从实验管理信息化、实验资源信息化、实验手段信息化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效果,并探讨了更深层次的建设规划。  [关键词]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建设;机电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根据“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特点,研究如何从让机器动起来的形象思维方式成功转型到只用数学公式表达机器运动的抽象思维方式,然后再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践化、工程化,实现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尽快掌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用控制论解决机械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控制论;思维方式;
期刊
[摘 要] 传统课堂教学开始逐渐滞后于干部培训需求的新变化。以学员参与和体验为中心,以学员参学动机的阶段性动态变化为依据,采用程式教学设计,是改良传统课堂教学使其具有现代实训功能的基本路径。在干部心理调适课程实施过程中,学员参学动机表现出“问题参与动机-问题感知动机-问题明了动机-问题解决动机”的层级递进特征,课程内容也就相应的设置为“课程引入-感知压力-透视人格-疏导压力”四个模块。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以A校为例,基于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原则,从教学状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四个维度,初步建立了学生评教指标认同度调查量表,并经过教师和学生认同度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全部样本各指标的均值比较以及因子分析等步骤,最终建立了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地方高校学生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地方高校;学生评教;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G42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摘 要]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传授与掌握程度,而且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的提高。相对于传统的专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其自身的教学特点。在教学与实践中构建与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流程,对于完善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
期刊
[摘要]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草拟学生评教指标体系预案并设计量表,面向师生群体分别进行问卷。借鉴综合集成赋权法思想,运用集值迭代法、层次分析法及“加法”集成法处理与统计数据。基于该数据分析和专家指导,构建一套涵盖6个维度12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经实证检验,该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
期刊
[摘 要] 研究本科生学习负担的状况以及促进和制约他们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以进一步考察减负政策的实施现状。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本科生总体学业负担偏重,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轻率地直接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是有比较大的风险的。要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还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本科生;学习负担;自主学习;减负增效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