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家”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ixia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是每个人身心的寄托。无论年龄几何,无论行得多远,“家”都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那么,这个人人都离不开的“家”是怎么来的呢?
  “家”在甲骨文中主要有两种字形:一种是,外面像房屋的轮廓;里面像一头猪,并且腹部带有雄性特征,这是“豭(jiā)”的早期写法,意思是公猪,同时也表示整个字的读音跟“豭”接近。另一种字形是,跟前一种字形的区别主要在于里面表示猪的部分并没有强调其性别特征,可以视为前一种字形的简省形式。之后诸字体中的“家”大多是在后一种字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直至今天楷书简化字当中上“宀”下“豕”的写法。
  “宀”下有“豕”,说明“家”最初是养猪的地方,也就是“猪圈”“猪栏”之类的场所。那么,这个字是怎么跟人类居所产生联系的呢?对此,文字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原因,养猪通常是在人居住的场所进行,所以“家”也就被用来表示人居住的地方了。也有人认为,由于猪生崽数量较多,而人也要生育繁衍,所以就把原本表示豬圈的“家”借来表示人居住的场所了。
  无论采用哪种意见,可以肯定的是,“家”在表示人的居所之后,其最初表示猪圈的含义也就随之停止使用了。当然,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比如以许慎为代表的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家”最初即指人的住所,《说文解字》对“家”的注释是“家,居也”。
  《诗经·周南·桃夭》:“宜其室家。”又,《大雅·绵》:“古公亶(dǎn)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室”和“家”都是居住场所,而根据前人的注释,二者在大小范围等方面有所差异:“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室内有家”。
  有“家”就有“人”,反之,有“人”才有“家”,因此,“家”也可以指人。就夫妻双方而言,彼此都是对方的“家”。《孟子·滕文公下》:“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此处的“家”指丈夫。《左传·僖公十五年》:“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此处的“家”指妻子。同样道理,“家”“室”连用,组成“家室”或“室家”,既可以指住所,也可以指夫妇。


“家”字的字形演变

  “一门之内”为“家”,那么,居住在一门之内的人也就形成一个“家庭”“人家”或“家族”,这是“家”从古至今常见的意义和用法。《墨子·尚同下》:“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孟子·梁惠王上》:“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学术上的流派,其内部成员就好像家族成员一样聚集在一起,故而也称为“家”。《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又:“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汉代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沿着这个脉络进一步发展,“家”又可以指掌握某种专门知识、从事某种专门活动、从事某种行业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比如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具有家庭的含义,“家”还可以用作谦辞,用于对别人称呼自己家中辈分高或年纪长的成员,如家严、家尊、家父、家君等都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而家慈、家母等则是对人谦称自己的母亲,另有家兄、家姐等。这跟用“舍(shè)”谦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是有严格区别的。
  “家”由指家庭,进一步可以指“家庭饲养或培植的(动物或植物)”,通常跟“野”相对。例如唐代齐己《野鸭》:“野鸭殊家鸭,离群忽远飞。”又如,“家羽”指家养的鸟。
  “家”除了它的常见读音jiā外,还读jiɑ和jie。当“家”读jiɑ时,通常用在某些表示人的词语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比如姑娘家、小孩子家、学生家等。当“家”读jie时,作用大致相当于“地(de)”,比如“成天家忙”“整天家哭丧着脸”。不过,现在表示这种意义时,写成“价”的情况比较多。这两种用法的“家”在意义上都比较虚了。
其他文献
《吕氏春秋·离俗览·贵信》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b,鲁请比关内侯以听c,桓公许之。曹翙谓鲁庄公曰d:“君宁死而又死乎e?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翙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  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翙皆怀剑至于坛上f。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g,曰:“鲁国去境数百里
期刊
曾子问听狱之术。孔子曰:“其大法有三焉:治必以宽,宽之之术,归于察。察之之术,归于义。是故听而不宽,是乱也;宽而不察,是慢也;察而不中义,是私也。私则民怨。故善听者,言不越辞,辞不越情,情不越义。《书》曰:‘上下比罚,无僭乱辞。’”(《刑论》)  曾子问审理狱讼的方法。孔子说:“大的原则有三个方面:治理百姓一定要宽宏,对待百姓宽厚的方法在于体察民情,体察民情的根本在于义。因此,听取诉讼却不宽容是扰
期刊
《史记·五帝本纪》中,太史公自述在各地考察“五帝”传说的情形:“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又对照文献记载,以为“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于是感叹:“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可见,司马迁的史学调查和史学思考,非常重视对民间口述资料中文化信息的采集。司马迁所关心的,还有“谣”“谚”。  民谣是民众心声的
期刊
美国著名史学家史景迁曾写有《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一书,书中的主人公张岱,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传世作品很多,我们熟知的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琅嬛文集》等。他还编纂了一本颇有特点的百科全书,即《夜航船》。  一、从浮华到苍凉:张岱的一生  (一)家世  张岱,一名维
期刊
中国哲学是一种有着大用的智慧之学,学习中国哲学,一是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方法,二是体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智慧。智慧是浓缩了的思想,是思想的升华,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哲学,认为中国哲学太抽象玄虚、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则大谬矣。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有一天,庄子和他的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高耸云端。庄子忍不住问树旁
期刊
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  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唐]释福全《汤戏》  别看我是一名茶文化工作者,可与人约着谈事时,却还是首选咖啡馆。倒不是本人“吃里扒外”,只是咖啡馆优点实在不少。其一,数量众多。几乎每一个大商场,都会有若干家咖啡馆。就近选一家,方便快捷。其二,价格适中。咖啡一杯要二三十块钱,虽说算不上便宜,但也能为一般人所接受。其三,简便快捷。有时候约人去茶馆谈事,
期刊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古人尊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等。孔子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还有学贵力行、躬行践履的精神,他以勤奋学习、勤勉修身、改造社会为己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创立了儒家学派。“学而时习之”——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期望自己的学术、学说能够用世,指导当时的社会实践。如果自己的信念能够变成现实,那一定是令人
期刊
“书香”一词,古已有之。原指古人为防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后常常被人们引申为读书风气。  阅读所品味出的书香,是源自心灵的味道。是世间的人情冷暖,是豐富的道德情操,是悠久的文化传承,是壮丽的大好河山……每一本书,诉说的是一个故事,一种情怀。而每一个故事包含着不同的酸甜苦辣,每一种情怀包含着不同的理想!所以,
期刊
随着晚唐末日的挽歌四起,唐朝走向了灭亡,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军阀的混战,王朝的更迭,使得乱世的文化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中原是文化传统最深的地区,虽屡经战乱,却不乏短期“小康”时光;唐末的文人学士在丧乱之际隐遁逃亡,保存并散布了文化创造的种子;南北文化上的联系也没有断绝,一些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而提倡文化活动,使这时的文化没有完全黯然失色。  此时的书法艺术处于唐宋交替之间,最主要的特点是唐代以
期刊
王夫之是我们所熟知的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他的一生著作颇丰,岳麓书社出版有《船山全书》,煌煌16巨册,是迄今为止对王夫之学说和著作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整理成果。不仅如此,王夫之的议论也十分深切,为后世所推崇;“船山学”的研究至今如火如荼。在他的史论著作中,《读通鉴论》无疑是很有名的一种,有学者认为,要想了解《资治通鉴》中的智慧、思想,就应该读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甚至把《读通鉴论》作为阅读《资治通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