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既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的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应联起手来,齐心协力共同筑造一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线,引导学生快速有效的解决心理问题,成长为阳光健康的社会主义青少年。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学校 家庭 社会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青少年中间,约1/5左右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究其原因,不外如下:
1. 学习压力大
很多心理问题都与力的大小有关,特别是压力较大的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升学、就业等各种压力的压迫。 不能够更好地面对学习压力,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2.人际关系不协调
在成长的过程中,中学生的独立性远远要大于小学生,大多学生往往是住宿制,很多中学生在住宿制的学习环境之下,就更容易与同学产生摩擦。这些都导致了中学生人际交往压力的产生, 进而导致中学生的情绪焦虑及不能够更好地应对实践中的心理问题。
3. 自信心不足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就预示了中学生在处理相关成年人问题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偏颇。面对一些较小的挫折和困难,中学生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这些悲观的情绪也容易感染到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这些行为共同构成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够全面地处理自己的事务,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容易丧失自信心的问题。
4. 缺乏良好的性格品质
健康健全的性格品质,是中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性格品质及坚强面对困难的意志,都会导致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面对各种困难和困境,只能以自己尚不完全的认知来解决,这是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一旦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就会导致中学生的性格出现缺陷,对问题的认识容易走向极端,心理健康问题油然产生。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題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
为此,我们提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的教育模式,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校占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地位
在当前的教育行为中,学校教育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占着据中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在学校从这四方面来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 要教育学生理性地看待压力
学习压力是每一位学生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中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性地教导学生面对学习压力,并且要指导中学生真正把学习压力看成学习的一种常态,要学会释放压力,要真正能够把学习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指引之下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让中学生化解学习的压力,获得求知的乐趣。
2. 要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
教师是中学生成长的见证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担当起重要推动者的角色。在中学生成长中,教师要鼓励中学生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并在各种困难的挑战之下,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信心,敢于突破自我,向自我挑战,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也才能够让学生面对困难更加坚毅。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良好的性格品质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对中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品质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要善于发现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的解决放到与中学生沟通的方面来。并在不断沟通过程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些中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采取极端行动,这些都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教师要不断对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进行多方面的矫正,让他们对自己的各种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 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和受到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这种情况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减少很多,他们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也会真正得到加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学校在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寻找切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
二.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据调查表明,76%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农村家长,大部分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心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着期望值过高、干涉过多、 过分关爱等多种问题。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其实,孩子能否接受家长的教育,关键取决于孩子在内心如何看待家长,如果孩子根本就厌烦,根本就不想接受家长的引导,这种情况下越努力教育就越没用! 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与学生沟通。不是单方倾诉,粗暴要求,而是在和谐的氛围内,把孩子当做与自己地位等同的个體,友好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孩子真正的问题成因,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学校也有责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指导,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社会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
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社会服务提供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工作机构建设以及队伍建设近年来也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中也有着自身强大的优势。那么,社会工作如何介入?这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实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增加关系链接。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并吸引家长参与,增加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增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和睦关系,形成良好的朋辈关系和家庭关系。在教育和教学中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授生活技能。即学校社会工作者帮助学生掌握与人合作、冲突解决方法、沟通和压力管理等技能。
3.提供关怀和支持。即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及时介入处于困难状态的学生,同时,也必须积极关注和鼓励每位学生。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个人认识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朋辈之间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学习的问题等等,甚至有的中学生心理的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中区别对待和人本主义的原则。
总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学以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同时,积极发挥家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充分地担当起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推动者,不断发现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促进中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杨燕《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4(9):18-18
【2】《社工填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空白》 欧雅琴 段思午 陈思映 《中国社会工作》 2013(27):28-29
【3】《初中生家校社三结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白春雷 李远 《中国家庭教育》 2014(2):22-28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研究报告》 张丽纳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2003(4):30-33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学校 家庭 社会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青少年中间,约1/5左右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究其原因,不外如下:
1. 学习压力大
很多心理问题都与力的大小有关,特别是压力较大的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升学、就业等各种压力的压迫。 不能够更好地面对学习压力,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2.人际关系不协调
在成长的过程中,中学生的独立性远远要大于小学生,大多学生往往是住宿制,很多中学生在住宿制的学习环境之下,就更容易与同学产生摩擦。这些都导致了中学生人际交往压力的产生, 进而导致中学生的情绪焦虑及不能够更好地应对实践中的心理问题。
3. 自信心不足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就预示了中学生在处理相关成年人问题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偏颇。面对一些较小的挫折和困难,中学生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这些悲观的情绪也容易感染到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这些行为共同构成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够全面地处理自己的事务,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容易丧失自信心的问题。
4. 缺乏良好的性格品质
健康健全的性格品质,是中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性格品质及坚强面对困难的意志,都会导致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面对各种困难和困境,只能以自己尚不完全的认知来解决,这是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一旦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就会导致中学生的性格出现缺陷,对问题的认识容易走向极端,心理健康问题油然产生。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題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
为此,我们提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的教育模式,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校占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地位
在当前的教育行为中,学校教育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占着据中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在学校从这四方面来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 要教育学生理性地看待压力
学习压力是每一位学生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中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性地教导学生面对学习压力,并且要指导中学生真正把学习压力看成学习的一种常态,要学会释放压力,要真正能够把学习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指引之下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让中学生化解学习的压力,获得求知的乐趣。
2. 要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
教师是中学生成长的见证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担当起重要推动者的角色。在中学生成长中,教师要鼓励中学生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并在各种困难的挑战之下,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信心,敢于突破自我,向自我挑战,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也才能够让学生面对困难更加坚毅。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良好的性格品质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对中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品质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要善于发现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的解决放到与中学生沟通的方面来。并在不断沟通过程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些中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采取极端行动,这些都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教师要不断对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进行多方面的矫正,让他们对自己的各种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 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和受到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这种情况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减少很多,他们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也会真正得到加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学校在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寻找切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
二.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据调查表明,76%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农村家长,大部分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心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着期望值过高、干涉过多、 过分关爱等多种问题。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其实,孩子能否接受家长的教育,关键取决于孩子在内心如何看待家长,如果孩子根本就厌烦,根本就不想接受家长的引导,这种情况下越努力教育就越没用! 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与学生沟通。不是单方倾诉,粗暴要求,而是在和谐的氛围内,把孩子当做与自己地位等同的个體,友好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孩子真正的问题成因,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学校也有责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指导,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社会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
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社会服务提供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工作机构建设以及队伍建设近年来也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中也有着自身强大的优势。那么,社会工作如何介入?这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实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增加关系链接。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并吸引家长参与,增加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增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和睦关系,形成良好的朋辈关系和家庭关系。在教育和教学中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授生活技能。即学校社会工作者帮助学生掌握与人合作、冲突解决方法、沟通和压力管理等技能。
3.提供关怀和支持。即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及时介入处于困难状态的学生,同时,也必须积极关注和鼓励每位学生。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个人认识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朋辈之间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学习的问题等等,甚至有的中学生心理的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中区别对待和人本主义的原则。
总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学以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同时,积极发挥家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充分地担当起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推动者,不断发现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促进中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杨燕《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4(9):18-18
【2】《社工填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空白》 欧雅琴 段思午 陈思映 《中国社会工作》 2013(27):28-29
【3】《初中生家校社三结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白春雷 李远 《中国家庭教育》 2014(2):22-28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研究报告》 张丽纳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2003(4):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