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研究了银行补充一级资本对银行贷款供给的影响.通过模型证明,一般情况下,补充资本会推动银行提高贷款增速,效果受银行资本调整成本和银行自身特征的影响,前者与资本工具发行门槛有关,后者与不良贷款率有关.若发行资本工具门槛过高或不良贷款率较高,银行补充资本不一定会增加贷款供给.本文基于2013-2019年151家国内商业银行数据建立GMM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一级资本工具对贷款增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类别的一级资本工具对贷款增速的影响不同,永续债等门槛较低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对贷款增速的正面
【机 构】
: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银行补充一级资本对银行贷款供给的影响.通过模型证明,一般情况下,补充资本会推动银行提高贷款增速,效果受银行资本调整成本和银行自身特征的影响,前者与资本工具发行门槛有关,后者与不良贷款率有关.若发行资本工具门槛过高或不良贷款率较高,银行补充资本不一定会增加贷款供给.本文基于2013-2019年151家国内商业银行数据建立GMM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一级资本工具对贷款增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类别的一级资本工具对贷款增速的影响不同,永续债等门槛较低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对贷款增速的正面影响更强,门槛高的公开股份发行对贷款增速的作用效果不显著.一级资本补充对“好银行”贷款增速的作用效果更强,不良贷款率高、资本充足率低会削弱补充资本对贷款扩张的促进作用.国有大行、中小银行补充一级资本可以有效提高贷款增速,但股份制银行补充一级资本对贷款增速的影响不显著.本文研究认为,中央银行调节对银行的资本约束可以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其他文献
国际经验表明,低储蓄率与高杠杆率的组合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构建了包括国民储蓄率、内外债杠杆率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统一分析框架,提出了解释国民储蓄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关系的三个假说,并利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第一,高内债杠杆率下,国民储蓄率下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较低;高外债杠杆率下,国民储蓄率下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较高.第二,在国民储蓄率下降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净流入同时增加了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经济增长乏力增加了发达经济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本文基于2009-2017年创业板上市的340家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自贸区设立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路径机制.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能显著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创新路径而言,其往往会通过“内源性创新+外延式创新”双路径方式实现自身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就创新机制而言,自贸区试错式的制度设计及投资贸易便利化举措所带来的企业家风险容忍度的提升以及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将在驱动企业创新投入中发挥明显的协同作用.上述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整体而言,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找到了自贸区挂牌建设对企业创
国家风险是汇率制度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界定国家风险的广义内涵,将其细分为货币、银行部门、主权债务、经济结构和政策风险五类,通过梳理不同细分风险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机制,利用EIU国家风险模型,选取92个经济体1997—2018年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家风险因素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五类细分风险中,货币、银行部门、主权债务和政策风险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较大,经济结构风险仅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有重要影响.该实证结果在替换汇率制度选择指标和工具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均成立.此外
本文参考Forbes&Warnock (2020)的研究,构建65个经济体1999年第一季度—2020年第一季度资本账户子项目极端流动数据库,从三个维度探讨极端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三个维度分别是资本账户类型(直接投资、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与银行/其他投资)、投资者属性(本国与外国投资者)和资本流动方向(流出与流入).实证结果发现:第一,资本账户四个子项目极端流动的经济影响与总资本极端流动的经济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第二,资本账户四个子项目极端流动的经济影响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特别是股权投资的经济影响不同于
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视角,将财政支出类型和货币政策规则纳入DSGE模型中,讨论了财政支出类型与货币政策规则组合的有效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第一,积极的财政支出有利于熨平政府支出冲击对投资的影响,温和的财政支出有利于熨平政府支出和政府债务的波动,而产出和通货膨胀对财政支出类型变动的反应不大.第二,在货币政策规则调整过程中,面对政府支出冲击,货币政策更倾向于采取价格型规则为主、数量型规则为辅的混合型规则;面对货币政策冲击,单一的数量型规则更有效.第三,从财政支出类型与货币政策规则的组合效应来看,积极的财政
本文利用2008-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数据,基于投资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了沿线国家金融开放度和相对制度质量对东道国获得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道国金融开放度对获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良好的制度安排能够显著影响东道国金融开放度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正向促进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2013年正式提出和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规模的快速增加,这种正向效应和促进作用均显著下降.按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划分为海上和陆上不同区域的分析表明,为提升对外直
本文基于离在岸汇率传导机制,阐释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离在岸价差的理论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实证检验了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离在岸价差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逆周期因子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外汇资产配置影响人民币离在岸价差,逆周期因子在有效抑制人民币离在岸价差的同时显著降低价差的波动幅度.在中美贸易摩擦等重大不确定性因素冲击影响下,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离在岸价差的调节效果依然稳健.值得注意的是,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离在岸价差的调节具有显著的非对称特征.人民币贬值情况下,逆周期因子显著缩小了人民币离在岸价差和波动幅度;人民
打破投资者对债券按期全额兑付的预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地方国有企业信用债违约为背景,重点考察了投资者适应性预期对其按期全额兑付预期的影响.本文选取了2014—2019年我国信用债市场上成功发行的地方国有企业信用债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度量了投资者按期全额兑付预期对债券发行溢价的影响,证明了投资者对债券按期全额兑付的预期会因适应性预期的调整而消失.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应性预期会因债券发行的地区、有无担保、发行金额及期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消除投资者按期全额兑付预期、完善债券发
在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需建立完善的跨境风险防控体系.本文以沪港通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分析法量化得出外资大幅流出A股时期的风险跨境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沪股通资金大幅流出事件发生会加剧港股的跨境风险传染作用,并使沪市行业风险上升.其中,沪股通配置型资金持股比例较低的行业对跨境风险溢出更加敏感;工业和材料等第二产业受跨境风险传染的影响程度强于信息、电信和金融等第三产业.第二,港股向沪市的对应行业扩散风险以后,风险会进一步在沪市行业间传导.由于沪市信息与电信行业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共振关系,沪市内部的
"双支柱"调控是中国在金融调控体系调整中的有益尝试,本文基于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实践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总指数和分类指数,利用2009—2019年244家中国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研究"双支柱"调控下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协调配合效应.实证结果显示,第一,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削弱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效应.第二,不同类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有效性不同.第三,"双支柱"调控效果因银行性质存在异质性.第四,"双支柱"调控通过影响银行资产回报率和盈利波动性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第五,"双支柱"调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