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贸易》课程从2020年开始进入课改阶段,截止至2021年12月,主要做出了以下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国际贸易;课程改革;产教融合
一、教学设计上:
(一)对接企业岗位要求及学生现状,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做了重新梳理,主要体现为:
1.票据繁多,记忆点易混淆;
2.谈判技巧,法律条文错综复杂;
需要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基础基础知识。
(二) 深化产教融合,彰显职教本色
突出企业和学校“双主体”的教学角色,和完善“四共同”的课程教学过程,即:
1.共同开发课程;
2.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3.共同实施教学;
4.共同考核评价。
(三)对接学情分析情况,融入思政元素
通过对学生知识储备、能力储备的分析,我们找到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学生自信心不足、学习能力弱、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比较模糊、思想上对学习目的比较迷茫。从而重新对课程的各项目标做出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交易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运输、保险、结算、商检、不可抗力、索赔和仲裁等进出口合同的内容及其相关知识;熟悉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做法;熟悉国际贸易的习惯做法、贸易惯例和相关法律规定,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具备规避风险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国际贸易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并具备报价核算、进出口交易磋商、进出口货物买卖合同签订、进出口货物买卖合同履行等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
(2)方法能力目标
具有制订工作计划的能力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具有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四)运用翻转课堂,设计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包括外贸行业调研,对海关、商检等行政监管工作流程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
课程成绩=过程性评价(40%)+终结性评价(60%)
(五)对接教学实施过程,选定教学方法
对接课前驱动、课中训练、课后巩固的教学实施过程,依托腾讯会议、智慧职教等线上平台,本门课程以5人为1组,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分组讨论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实施上:
教学实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课中通过岗前培训、技能比武反复训练,课后通过任务巩固学以致用。
同时,我们自主开发了《国际贸易单证实訓》电子教材,将其设计为企业版:(内容多,信息量大,外语要求高)和实训版:(简洁易懂,可反复操练)供同学们学习和实训,在2020年的课内实训课上运用,取得一定的实训效果。
三、教学成效上:
(一)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课程借助钉定、腾讯会议、学习通等线上平台,依托课前驱动、课中训练、课后巩固的教学过程,通过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岗位实操的教学方法,学习自主性明显提升,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二)产教深度融合
至开课以来,合作企业反馈,学生安全意识、服务意识、风险管理意识较之前有明显提升;以下是我们的合作企业和他们提供的实训环节内容:
(三)以教学促进比赛:
学生在2021年运用所授课内容相关专业学生获得了与外贸知识相关货运代理的省级奖:
综上所述,我们在课改中实现了:
(一)线上+线下的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有效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二)育训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并加强与企业的深度与广度,以更好的顺应行业的发展;
(三)有所创新:
1、开发了外贸单证实训教程;2、开发了案例集锦;3、课程评价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包括外贸行业调研,对海关、商检等行政监管工作流程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4、随时将思政内容贯穿于课程,例如讲解疫情期间中国外贸对世界的贡献等。
诊断与改进:
诊断:课程实操性强;课程思政元素虽有融入,但内容不丰富;部分教学视频是从其他核心课程中引用的,与企业实操的内容匹配度不够高;部分实操内容的教师示范操作时间稍长,学生充分实操、感知、体验的时间不够长。
改进:根据课程内容,融入更多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录制与考核相匹配的操作视频,辅助教学;压缩示范操作时长,给学生预留充分的实操时间,再根据学生实操演练情况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郝凯,尚会英.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探索[J].对外经贸,2020,(11).140~143.
[2]王敏.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分析[J].商业文化,2020,(29).
[3]胡亚菊,舒玉敏.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2).
[4]黄珊珊,王会来,刘松年.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426-427,417.
关键词:国际贸易;课程改革;产教融合
一、教学设计上:
(一)对接企业岗位要求及学生现状,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做了重新梳理,主要体现为:
1.票据繁多,记忆点易混淆;
2.谈判技巧,法律条文错综复杂;
需要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基础基础知识。
(二) 深化产教融合,彰显职教本色
突出企业和学校“双主体”的教学角色,和完善“四共同”的课程教学过程,即:
1.共同开发课程;
2.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3.共同实施教学;
4.共同考核评价。
(三)对接学情分析情况,融入思政元素
通过对学生知识储备、能力储备的分析,我们找到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学生自信心不足、学习能力弱、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比较模糊、思想上对学习目的比较迷茫。从而重新对课程的各项目标做出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交易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运输、保险、结算、商检、不可抗力、索赔和仲裁等进出口合同的内容及其相关知识;熟悉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做法;熟悉国际贸易的习惯做法、贸易惯例和相关法律规定,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具备规避风险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国际贸易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并具备报价核算、进出口交易磋商、进出口货物买卖合同签订、进出口货物买卖合同履行等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
(2)方法能力目标
具有制订工作计划的能力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具有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四)运用翻转课堂,设计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包括外贸行业调研,对海关、商检等行政监管工作流程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
课程成绩=过程性评价(40%)+终结性评价(60%)
(五)对接教学实施过程,选定教学方法
对接课前驱动、课中训练、课后巩固的教学实施过程,依托腾讯会议、智慧职教等线上平台,本门课程以5人为1组,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分组讨论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实施上:
教学实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课中通过岗前培训、技能比武反复训练,课后通过任务巩固学以致用。
同时,我们自主开发了《国际贸易单证实訓》电子教材,将其设计为企业版:(内容多,信息量大,外语要求高)和实训版:(简洁易懂,可反复操练)供同学们学习和实训,在2020年的课内实训课上运用,取得一定的实训效果。
三、教学成效上:
(一)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课程借助钉定、腾讯会议、学习通等线上平台,依托课前驱动、课中训练、课后巩固的教学过程,通过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岗位实操的教学方法,学习自主性明显提升,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二)产教深度融合
至开课以来,合作企业反馈,学生安全意识、服务意识、风险管理意识较之前有明显提升;以下是我们的合作企业和他们提供的实训环节内容:
(三)以教学促进比赛:
学生在2021年运用所授课内容相关专业学生获得了与外贸知识相关货运代理的省级奖:
综上所述,我们在课改中实现了:
(一)线上+线下的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有效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二)育训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并加强与企业的深度与广度,以更好的顺应行业的发展;
(三)有所创新:
1、开发了外贸单证实训教程;2、开发了案例集锦;3、课程评价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包括外贸行业调研,对海关、商检等行政监管工作流程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4、随时将思政内容贯穿于课程,例如讲解疫情期间中国外贸对世界的贡献等。
诊断与改进:
诊断:课程实操性强;课程思政元素虽有融入,但内容不丰富;部分教学视频是从其他核心课程中引用的,与企业实操的内容匹配度不够高;部分实操内容的教师示范操作时间稍长,学生充分实操、感知、体验的时间不够长。
改进:根据课程内容,融入更多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录制与考核相匹配的操作视频,辅助教学;压缩示范操作时长,给学生预留充分的实操时间,再根据学生实操演练情况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郝凯,尚会英.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探索[J].对外经贸,2020,(11).140~143.
[2]王敏.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分析[J].商业文化,2020,(29).
[3]胡亚菊,舒玉敏.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2).
[4]黄珊珊,王会来,刘松年.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426-42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