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鄂温克族自治旗拥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传统美育资源,其传统美育资源具有丰富性、生活性、不可再生性和渗透性等特性。开发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有以下几种路径: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美,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美,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寻找美。
关键词: 地理教学 鄂温克族自治旗 美育资源
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大草原南端,滨洲铁路海拉尔站南侧,以东街大兴安岭脊梁为界,地理坐标东经118°48′02″~121°09′25″,北纬47°32′50″~49°15′37″。东与牙克石市接壤,南同扎兰屯市、兴安盟的科右前旗交界,西和新巴尔虎左旗为邻,北邻海拉尔区、陈巴尔虎旗。旗域如下垂的枫叶状,北缘自海拉尔市断桥距南端的伊和高古达山178.75公里,东部界山伊和布德尔距西部辉河流向北湾处173.25公里。全旗土地总面积为19111平方公里。“鄂温克”为鄂温克族人的自称,意为“住在山林中的人”。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为30505。现在(2011年)只有243人了。鄂温克族自治旗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更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传统美育资源,其地域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犹如一颗明珠积淀着民族艺术传统,极具审美价值和功能。挖掘和有效利用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既是鄂温克教育发展主体的需求,更是地理美育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的特征
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可以分为传统物质文化美育资源(自然名胜古迹等)和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民间音乐、舞蹈、工艺、戏曲、故事、谚语、服饰、建筑、节日等)两部分。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可分为艺术美育资源和社会美育资源。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具有其他教育资源不具有的特性。
(一)丰富性
鄂温克族自治旗美育资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这里有莽莽苍苍的大兴安岭千里松涛,婀娜多姿的白桦林中出没着獐狍熊鹿,朵朵白云掩映鹰击长空,千山万壑间飘来潺潺流水。走出大山,扑面而来的就是辽阔无垠的鄂温克草原,蒙古包如点点星河洒落在夕阳西照间,袅袅的炊烟升腾牧人千年不变的守候。有彰显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艺术美育资源,如“爱大哈喜愣舞”、“阿罕拜”等。民族文学类有瑰丽奇幻的萨满神话,民间工艺类有刺绣、剪纸、木雕等;还有巴彦呼硕敖包祭祀民俗活动、鄂温克族传统节日“瑟宾”节、那达慕暨赛牛大会传统节日。特色的民族节日是倡导和祈求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生活性
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大多来源于生活。鄂温克族自治旗民间文学中的传说和故事就与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民间故事《兴安岭的故事》、《狐狸姑娘》、《猎人和老虎》等,多采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显示了鄂温克族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鄂温克族人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跺步”的特点,又有天鹅舞、跳虎、猎人舞等反映牧区和半山区生活的特色。另外,在鄂温克族民间还流行着反映鄂温克人狩猎生活的舞蹈,如“阿罕伯舞”和“爱达哈喜楞舞”等,鄂温克族人通过这些舞蹈,充分表现他们的勤劳、勇敢、豪迈和乐观的性格。猎区的舞会多在晚间围绕篝火举行,鄂温克族民间流行一种名叫“崩努克”(口弦琴)的乐器。鄂温克族人随着口弦琴的乐声,边歌边舞,动作粗犷,节奏鲜明,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
(三)不可再生性
鄂温克族自治旗拥有丰富的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它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和风格在当今社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非物质文化大多是通过口耳相传、口手相授传承下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鄂温克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正在损毁、消失,面临失传的重大危机。一些鄂温克族儿童不知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历史、不穿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服饰、不会唱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歌,鄂温克族自治旗的一些传统地技艺已经失传。显然,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的工作刻不容缓。
(四)渗透性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具有渗透胜,它常常在无形无意之中给学生启迪,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志趣爱好和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鄂温克民族民间艺术美强烈的感染性和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不可再生性,“孕育”或“催生”出儿童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的职业意愿和职业兴趣,决定他们未来的职业理想及职业选择。我校学生假期进入鄂温克族博物馆做讲解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集体参加瑟宾节舞蹈表演,场面凝重庄严,这种训导环境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部族民众的教化。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民族民间艺术活动是一个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渗透本民族历史教育的大课堂。
地理与美育,前者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后者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与美育的关系还相当密切。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弘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下面我就这几方面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二、地理教学融合美育的基本途径
(一)开展课外后动让学生体验美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郊游、社会劳动、开展对美的鉴赏和评价活动,以提高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能力,陶冶健康情操。我设立地理橱窗、制作地理资料卡、组织气象小组活动、地理游艺活动等,上网收集有关地理信息资料等多彩、自主的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又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去领略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例如,通过星空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领略宇宙的神秘美,激发探索宇宙的激情。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美
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由静变动,更能激发学生的美感。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单一;而多媒体教学能克服这一缺陷,给学生营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地理课堂教学生动、直观、形象。多媒体的人机交互、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了高中学生想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较差的缺点。如我在讲解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的歌词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制作课作,把学生引进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寻找美
乡土地理引导学生置身于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地理世界。通过真切的感受、自由的体验、悉心的探究、真心的感动,在获得真知、增强能力、提高兴趣的同时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升华了认识,使学生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世界更强烈的关心、热爱之情,并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一些重点问题和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乡土建设出谋划策。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吴松年.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1.
[2]黄京鸿.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关键词: 地理教学 鄂温克族自治旗 美育资源
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大草原南端,滨洲铁路海拉尔站南侧,以东街大兴安岭脊梁为界,地理坐标东经118°48′02″~121°09′25″,北纬47°32′50″~49°15′37″。东与牙克石市接壤,南同扎兰屯市、兴安盟的科右前旗交界,西和新巴尔虎左旗为邻,北邻海拉尔区、陈巴尔虎旗。旗域如下垂的枫叶状,北缘自海拉尔市断桥距南端的伊和高古达山178.75公里,东部界山伊和布德尔距西部辉河流向北湾处173.25公里。全旗土地总面积为19111平方公里。“鄂温克”为鄂温克族人的自称,意为“住在山林中的人”。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为30505。现在(2011年)只有243人了。鄂温克族自治旗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更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传统美育资源,其地域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犹如一颗明珠积淀着民族艺术传统,极具审美价值和功能。挖掘和有效利用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既是鄂温克教育发展主体的需求,更是地理美育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的特征
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可以分为传统物质文化美育资源(自然名胜古迹等)和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民间音乐、舞蹈、工艺、戏曲、故事、谚语、服饰、建筑、节日等)两部分。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可分为艺术美育资源和社会美育资源。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具有其他教育资源不具有的特性。
(一)丰富性
鄂温克族自治旗美育资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这里有莽莽苍苍的大兴安岭千里松涛,婀娜多姿的白桦林中出没着獐狍熊鹿,朵朵白云掩映鹰击长空,千山万壑间飘来潺潺流水。走出大山,扑面而来的就是辽阔无垠的鄂温克草原,蒙古包如点点星河洒落在夕阳西照间,袅袅的炊烟升腾牧人千年不变的守候。有彰显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艺术美育资源,如“爱大哈喜愣舞”、“阿罕拜”等。民族文学类有瑰丽奇幻的萨满神话,民间工艺类有刺绣、剪纸、木雕等;还有巴彦呼硕敖包祭祀民俗活动、鄂温克族传统节日“瑟宾”节、那达慕暨赛牛大会传统节日。特色的民族节日是倡导和祈求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生活性
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大多来源于生活。鄂温克族自治旗民间文学中的传说和故事就与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民间故事《兴安岭的故事》、《狐狸姑娘》、《猎人和老虎》等,多采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显示了鄂温克族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鄂温克族人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跺步”的特点,又有天鹅舞、跳虎、猎人舞等反映牧区和半山区生活的特色。另外,在鄂温克族民间还流行着反映鄂温克人狩猎生活的舞蹈,如“阿罕伯舞”和“爱达哈喜楞舞”等,鄂温克族人通过这些舞蹈,充分表现他们的勤劳、勇敢、豪迈和乐观的性格。猎区的舞会多在晚间围绕篝火举行,鄂温克族民间流行一种名叫“崩努克”(口弦琴)的乐器。鄂温克族人随着口弦琴的乐声,边歌边舞,动作粗犷,节奏鲜明,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
(三)不可再生性
鄂温克族自治旗拥有丰富的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它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和风格在当今社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非物质文化大多是通过口耳相传、口手相授传承下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鄂温克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正在损毁、消失,面临失传的重大危机。一些鄂温克族儿童不知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历史、不穿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服饰、不会唱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歌,鄂温克族自治旗的一些传统地技艺已经失传。显然,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的工作刻不容缓。
(四)渗透性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具有渗透胜,它常常在无形无意之中给学生启迪,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志趣爱好和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鄂温克民族民间艺术美强烈的感染性和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不可再生性,“孕育”或“催生”出儿童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的职业意愿和职业兴趣,决定他们未来的职业理想及职业选择。我校学生假期进入鄂温克族博物馆做讲解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集体参加瑟宾节舞蹈表演,场面凝重庄严,这种训导环境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部族民众的教化。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民族民间艺术活动是一个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渗透本民族历史教育的大课堂。
地理与美育,前者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后者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与美育的关系还相当密切。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弘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下面我就这几方面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二、地理教学融合美育的基本途径
(一)开展课外后动让学生体验美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郊游、社会劳动、开展对美的鉴赏和评价活动,以提高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能力,陶冶健康情操。我设立地理橱窗、制作地理资料卡、组织气象小组活动、地理游艺活动等,上网收集有关地理信息资料等多彩、自主的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又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去领略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例如,通过星空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领略宇宙的神秘美,激发探索宇宙的激情。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美
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由静变动,更能激发学生的美感。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单一;而多媒体教学能克服这一缺陷,给学生营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地理课堂教学生动、直观、形象。多媒体的人机交互、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了高中学生想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较差的缺点。如我在讲解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的歌词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制作课作,把学生引进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寻找美
乡土地理引导学生置身于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地理世界。通过真切的感受、自由的体验、悉心的探究、真心的感动,在获得真知、增强能力、提高兴趣的同时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升华了认识,使学生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世界更强烈的关心、热爱之情,并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一些重点问题和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乡土建设出谋划策。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吴松年.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1.
[2]黄京鸿.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