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医患纠纷中,医护人员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应建立针对医护工作者的心理疏导机制,通过心理干预,化解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以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关键词:医患纠纷 医护人员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45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282-01
近年来医患纠纷在呈上升趋势,甚至引发暴力性、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患关系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同情患者,视患者为弱势群体。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医护人员也是医患纠纷矛盾中的弱势群体。医患纠纷给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医护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时疏导,会影响医疗工作,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本文拟探讨造成医护工作者心理压力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疏导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压力。
1 造成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的因素
1.1 医闹。现代医学虽然高度发达,但医学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加上病人本身的个体差异,同样的病情、同样的治疗方案,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治疗效果。病人或家属由于医学知识的欠缺,对病情认识不足或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满足病人或家属的要求时,他们就会发泄对医护人员的不满。随着人们自主性意识的增强,对医护人员无理取闹的案例越来越多,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职业医闹。这种对医护人员打骂、威胁、甚至强押医护人员游街示众,给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也干扰了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
1.2 医疗机构施压于医护人员。医患纠纷发生之后,一些医疗机构为了社会声誉不受影响,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施压于涉事医护人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医护人员满足患者及家属的无礼要求。
1.3 私了。发生医患纠纷之后,按照正当途径应该经由法院或医疗仲裁机构裁决。事实上,很多医患纠纷最后都是采取“私了”的处理方式,这主要是医疗机构方想尽快结束纠纷,患者方想多获取一些经济赔偿。但这种处理方式,损失最终落到医护人员头上,造成医护人员的心理严重不平衡。
1.4 媒体片面化报道。出于同情患者的心理,媒体对医患纠纷的报道往往过度注重或者扩大患者所经受的医疗损失,对医护人员则是过度指责、猜疑。“在对医患纠纷的报道中,标题多用一句话概括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遭受的伤害、医疗机构或工作人员在医疗过程中所犯的过错。”(沈晓静、徐培,2012:32)在新闻网络化、碎片化的今天,新闻的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涉事医护人员面对这种铺天盖地的报道,会负荷过于沉重的心理压力。
1.5 工作失误。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也的确存在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疏忽、操作不当引起患者不适的现象。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往往会自责、过于紧张,甚至严重者导致精神恍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因医患纠纷导致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正常工作和生活,还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心理疏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轩岩,2011:27)为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医院工作的正常开展,维护社会和谐,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
2 心理疏导机制构建
2.1 人文关怀,增强心理安全感。人文关怀不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要从关心、理解医护工作者出发,充分考虑医护工作者的精神、心理需求,关心、爱护、尊重医护工作者,增强其心理安全感。比如,医院工会可以定期组织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使医护工作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身心得到放松。根据心理学知识,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健康程度是统一的。如果身体疲惫,心态就会焦虑不安,影响正常工作。此外,医院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关爱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2.2 以社会效益为重,化解医护人员心理失衡。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医院为了生存,要以盈利为经营方针,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医院各科室创收的多少来发放工资奖金。医院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平衡各科室医护人員的收入,以公平作为调节器,来化解医护人员因收入不平衡所导致的心理失衡。绝不能造成医院经济效益越好,医护人员的收入越悬殊、心理越失衡、积怨越深、医患关系越紧张的恶性循环。
2.3 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要对医护人员进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教育,并以此作为医护人员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医护人员的精神境界、树立职业荣誉感,提高医护人员在医患纠纷中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耐心和心理承受力。
2.4 加强事前心理干预。医护人员在平时工作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失落、不平衡、挫败感或不公正感,这些负面情绪极易转移到对待患者的态度上,加重医患关系紧张。医院管理方应成立专门机构或委员会,建立院情、医情汇集和反映机制,来加强医护人员心态的监测、评估及预警,调适、平衡医院工作体系,促进医护人员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比如,在医护人员进行重大医疗活动或医疗手术前,医院管理者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测评,若发现医护人员心理波动、起伏较大,焦虑、敏感情绪明显,则劝导此医护人员暂时规避重大医疗活动,重新安排心态更健康的同事从事该医疗工作。
2.5 强化事后心理援助。在医疗事故或者医患纠纷发生后,医院管理方应积极对涉事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恐惧的心理。对已经出现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咨询和治疗。医患纠纷处理完毕之后,医院方应组织专门的专家委员会对该医疗事故进行专业性的分析,帮助医护人员找出造成医疗事故的原因,以使其重树信心和面对患者的勇气。
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关乎其自身和患者的幸福。在医患纠纷频繁出现的背景下,应特别重视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及早发现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干预,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还应给予遭遇实际困难的医护工作者以专业指导,避免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沈晓静、徐培.医患纠纷报道话语剖析[J].青年记者,2012(10)下:32-33
[2] 轩岩.多一点心理疏导[J].党建,2011(6):27
关键词:医患纠纷 医护人员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45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282-01
近年来医患纠纷在呈上升趋势,甚至引发暴力性、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患关系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同情患者,视患者为弱势群体。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医护人员也是医患纠纷矛盾中的弱势群体。医患纠纷给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医护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时疏导,会影响医疗工作,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本文拟探讨造成医护工作者心理压力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疏导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压力。
1 造成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的因素
1.1 医闹。现代医学虽然高度发达,但医学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加上病人本身的个体差异,同样的病情、同样的治疗方案,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治疗效果。病人或家属由于医学知识的欠缺,对病情认识不足或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满足病人或家属的要求时,他们就会发泄对医护人员的不满。随着人们自主性意识的增强,对医护人员无理取闹的案例越来越多,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职业医闹。这种对医护人员打骂、威胁、甚至强押医护人员游街示众,给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也干扰了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
1.2 医疗机构施压于医护人员。医患纠纷发生之后,一些医疗机构为了社会声誉不受影响,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施压于涉事医护人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医护人员满足患者及家属的无礼要求。
1.3 私了。发生医患纠纷之后,按照正当途径应该经由法院或医疗仲裁机构裁决。事实上,很多医患纠纷最后都是采取“私了”的处理方式,这主要是医疗机构方想尽快结束纠纷,患者方想多获取一些经济赔偿。但这种处理方式,损失最终落到医护人员头上,造成医护人员的心理严重不平衡。
1.4 媒体片面化报道。出于同情患者的心理,媒体对医患纠纷的报道往往过度注重或者扩大患者所经受的医疗损失,对医护人员则是过度指责、猜疑。“在对医患纠纷的报道中,标题多用一句话概括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遭受的伤害、医疗机构或工作人员在医疗过程中所犯的过错。”(沈晓静、徐培,2012:32)在新闻网络化、碎片化的今天,新闻的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涉事医护人员面对这种铺天盖地的报道,会负荷过于沉重的心理压力。
1.5 工作失误。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也的确存在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疏忽、操作不当引起患者不适的现象。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往往会自责、过于紧张,甚至严重者导致精神恍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因医患纠纷导致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正常工作和生活,还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心理疏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轩岩,2011:27)为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医院工作的正常开展,维护社会和谐,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
2 心理疏导机制构建
2.1 人文关怀,增强心理安全感。人文关怀不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要从关心、理解医护工作者出发,充分考虑医护工作者的精神、心理需求,关心、爱护、尊重医护工作者,增强其心理安全感。比如,医院工会可以定期组织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使医护工作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身心得到放松。根据心理学知识,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健康程度是统一的。如果身体疲惫,心态就会焦虑不安,影响正常工作。此外,医院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关爱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2.2 以社会效益为重,化解医护人员心理失衡。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医院为了生存,要以盈利为经营方针,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医院各科室创收的多少来发放工资奖金。医院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平衡各科室医护人員的收入,以公平作为调节器,来化解医护人员因收入不平衡所导致的心理失衡。绝不能造成医院经济效益越好,医护人员的收入越悬殊、心理越失衡、积怨越深、医患关系越紧张的恶性循环。
2.3 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要对医护人员进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教育,并以此作为医护人员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医护人员的精神境界、树立职业荣誉感,提高医护人员在医患纠纷中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耐心和心理承受力。
2.4 加强事前心理干预。医护人员在平时工作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失落、不平衡、挫败感或不公正感,这些负面情绪极易转移到对待患者的态度上,加重医患关系紧张。医院管理方应成立专门机构或委员会,建立院情、医情汇集和反映机制,来加强医护人员心态的监测、评估及预警,调适、平衡医院工作体系,促进医护人员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比如,在医护人员进行重大医疗活动或医疗手术前,医院管理者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测评,若发现医护人员心理波动、起伏较大,焦虑、敏感情绪明显,则劝导此医护人员暂时规避重大医疗活动,重新安排心态更健康的同事从事该医疗工作。
2.5 强化事后心理援助。在医疗事故或者医患纠纷发生后,医院管理方应积极对涉事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恐惧的心理。对已经出现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咨询和治疗。医患纠纷处理完毕之后,医院方应组织专门的专家委员会对该医疗事故进行专业性的分析,帮助医护人员找出造成医疗事故的原因,以使其重树信心和面对患者的勇气。
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关乎其自身和患者的幸福。在医患纠纷频繁出现的背景下,应特别重视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及早发现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干预,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还应给予遭遇实际困难的医护工作者以专业指导,避免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沈晓静、徐培.医患纠纷报道话语剖析[J].青年记者,2012(10)下:32-33
[2] 轩岩.多一点心理疏导[J].党建,201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