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仅仅是中国版东大门

来源 :纺织服装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iii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圣和圣韩国馆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和报道,人们常用“中国版东大门”来形容圣和圣。“将原汁原味的东大门搬到了上海。”这是外界对圣和圣最多的评价。但这是最高的评价吗?上海圣和圣服饰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丽伟并不这样认为。
  2009年至今,圣和圣韩国馆花了七年时间发展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韩风”服装专业市场。用张丽伟的话来说,一个市场要做到纯粹的、整体统一的韩国风,并不容易。国内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圣和圣花了七年,也只能算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小名声”、“小成绩”。
  根植于“东大门文化”,托生于“东大门品牌”的圣和圣,有着更远的目标和更大的梦想。


  “CHIC向圣和圣打开了一扇门,门后是一个韩国东大门以外的世界。我们希望通过与CHIC的一次次联结,为韩国商户找到自我展示的平台,为中国商户提供拓宽业务的渠道。”
  今年十月,张丽伟带着圣和圣的部分优质商户到CHIC2015韩国馆进行了一次观摩和对接,这个来自中国的韩国城,在韩国馆参展商户间激起了不小的水花儿。其实,这并不是张丽伟第一次来到CHIC韩国馆。
  “今年三月份是我第一次去CHIC,主要是去了解一下韩国馆的品牌情况。圣和圣的商户基本上主要品牌来源就是韩国东大门,我们也希望能找到很多其他的韩国品牌,探索一下合作的可能性。经过了解发现,韩国品牌对于中国市场的需求还是有的,而且蛋糕也不小。但是怎么把韩国品牌跟中国市场结合起来,还需要一些合适的平台,进行进一步的对接。”
  经过三月份的一次探索,圣和圣花了半年的时间筹备和调整,在今年十月就组织了市场中一些优秀的商户一起组团前往秋季展,正式进行对接。
  “商户们去了之后都反馈说参加这种活动非常有意义,在与韩国品牌的对接过程中,能够把真正的需求和不足都暴露出来,主办方也给了很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同时我们配合主办方展开了一些活动,还是稍微有成果的,后续还会继续跟进。”


  “如果直接把东大门照搬过来,那么批发商们为什么不自己直接去东大门?所以,我们要做的绝对不是照搬,也从来不照搬,而是进行中国特色的筛选。这个环节才是圣和圣的灵魂。”
  韩国的服饰文化渗透力强,影响深远。人们常说,如今没去过“东大门”就等于没去过韩国。张丽伟介绍,圣和圣的所有商户中,四分之一是韩国的商户,四分之三是中国商户运营韩国品牌,其中绝大多数品牌来自韩国。
  那么,如果有批发商想选择韩国品牌,为什么不亲自去东大门用更低的价格进货,而要选择圣和圣呢?张丽伟说,圣和圣承担了一个二次筛选的工作,这是圣和圣七年经营经验换来的宝贵财富。
  “我们选择的是最适合中国市场的韩国品牌,这是最大的吸引力所在。”张丽伟说,“东大门的品牌覆盖面是非常广的,品牌太多、品类太杂,在东大门选货非常考验批发商的眼光。圣和圣的商户刚开始与东大门合作的时候,也经常遇到拿到的在韩国畅销的货品在本土滞销的情况。韩风虽然在中国影响深远,但从审美到色彩,从尺寸到板型,从材质到价位,中国消费者和韩国消费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的商户经过七年的市场磨练,已经拥有了非常精准的眼光,能从东大门的品牌海洋中,‘淘’出最适合中国市场的品牌。下游批发商直接到圣和圣选购,不仅仅是时间、路程上的方便和节约,更是规避了大部分产品滞销、水土不服的风险。”
  他也强调,下一步希望能够多接触一些韩国的设计师品牌,拿到一些别人都没有的独创的设计。即使价格上稍微贵一些,但能够做到真正把客户群锁定、拔高。


  “有时候策划一个项目的初衷只是A,而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除了完成了A,你还会得到B和C,这些意外的收获是市场的服务过程中最有成就感的事。”
  除了做好专业市场的日常服务之外,圣和圣韩国馆还有一项特殊职责:中韩文化交流。张丽伟说:“在本土打造一个纯韩国服饰品牌的市场,除了做生意,更大程度上来说其实是做文化的交流。去年,圣和圣投资几千万元,直接把东大门一些韩国商户请进来,给他们一些优惠的待遇让他们在圣和圣落地,让他们在中国扎根下去。韩国商户来到中国之后,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招营业员、用户登记、语言沟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市场有些时候甚至要帮商户解决住宿问题和饮食习惯等问题,繁琐的小事非常多,服务的层面很细碎,也很费神。”
  他认为,只有这种360°全方位的细致服务,才能确保这些韩国商户能够在异乡扎根,安心地在中国经营下去。
  除了韩国商户之外,占四分之三比重的中国商户的服务也不能放松。“中国商户需要更全面的知识的培训,包括设计师和营业员的培养、商铺陈列的培训、带优秀商户走出去观摩和参展等。我们经常组织中国商户到韩国的大品牌企业参观学习。另外,很多韩国品牌希望通过中国商户牵线搭桥,把品牌引入中国,商户单独谈把握不大的时候,市场都会出面替商户跟韩国品牌洽谈,这样做能够增加韩国品牌的信任感。”
  在圣和圣方方面面的细致服务中,让张丽伟感触最深的却是语言方面的培训过程。近年来,致力于搭建中韩时尚文化交流平台的圣和圣韩国馆为馆内商户提供了一项特殊的服务——在韩国馆5楼客户服务中心免费教授中韩两国语言。推出这项免费教学课程的初衷,旨在为中韩商户解决彼此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以便更快地融入两国文化,让大家在韩国馆内安心稳定地经营生意。
  张丽伟说:“很多韩国商户进入中国的时候语言不通,对于中国商户而言,频繁地去韩国采购,语言也是他们要过的第一道坎。我们发现中国商户学韩语、韩国商户学中文的需求非常迫切,于是开了个语言班,没想到这个班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中国商户和韩国商户自发地组建了学习小组,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互相沟通经营理念,在流行趋势、商业走向等方面彼此互通有无,以语言学习为契机,反而打破了商人之间各自为营的隔阂,更加切实地了解了两国市场的真实情况和不为人知的数据分析。中国商户结交了来自东大门的朋友,更深入地了解了整个东大门的体系,获得了很多一手资源。”   “我们选择整个市场全部韩国化,做韩国品牌,并不是对韩流有什么长盛不衰的信心和把握。我们正在做的是自我内核的塑造,任何时尚潮流都不会经久不衰,但我们却可以打造一支能够经久不衰的团队。”
  “韩流”借助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在中国甚至全亚洲带动了一股“韩风”,十多年过去了,韩国时尚依然是在本土的海外风潮中经久不衰的服饰文化,从韩国品牌到韩系的中国品牌再到韩风的互联网品牌,都在市场中做得非常好,也越来越独立成一套风格,在服装行业站稳脚跟。“但是在专业市场方面,能把韩国风格做好的太少了,能坚持下来的也太少了,圣和圣几乎可以说是目前唯一一家形成体系和风格出来的韩国城,我相信以后也会有更多优秀的市场冒出来,但目前来说我们还是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的。”张丽伟的谈话低调却掷地有声。
  韩风兴起之后,很多市场一窝蜂地做韩国品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文化会不会渐渐消退,直至消失?张丽伟认为,做韩国时尚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的理念,而不是单一的品牌战。“我们坚持做韩国时尚七年,不是对韩风有绝对的信任,而是对团队、对模式有绝对的信任,我相信,未来的专业市场行业,拼的是运营管理,而不是现阶段开发式的品牌竞争。我们是从2009年就开始做,做了六七年才做到这个程度,彼此之间拥有了一定的信任度,也积累了相当的资源。但是,我一直认为我们目前只算是做到了最初级的一步,未来的目标是熟悉掌握整个东大门体系运营管理的思路,它跟中国的市场现象和消费习惯怎样结合好,怎么把产品落地,这是我们的团队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韩国也不只有一个东大门,韩国人很擅长创新,弄模式。我们做市场、做品牌,最终收获的是一支强大的团队,我们要把管理思路和系统架构起来。这些架构一旦成熟之后,无论市场环境怎么变化,我们始终能做到引领市场。”他说。
  “韩国的整个民族对美的东西是有共识的、有追求的。韩国女孩子即使出门买个菜,也会打扮、化妆,男性对服装时尚性的追求和自我风格的打造不逊色于女性,而且男性健身热度也很高。韩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其普遍性和渗透性,而我们要做的最终目标就是打造lifestyle式的全覆盖业态。”
  “去年和今年,全国的专业市场业态面临着非常明显和迫切的转型期。去年过度开发和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已经完全显现,直接导致了现在百货业状况非常差。很多人谈到圣和圣‘逆势上涨’,其实精髓就在于要做到小而美、小而精。”张丽伟说。
  张丽伟在韩国读研究生的两年半生活中,对韩国人的性格和消费习惯有了很深的体会。“韩国娱乐文化为什么能在全亚洲独占鳌头这么多年?主要归结于整个国家把娱乐产业和文化、时尚、品牌紧紧地结合起来。”他说,“韩国的影视剧和韩流明星是输出量最大、影响面最广的文化输出。而韩国人结合这一点,把品牌推广做到了极致。影视剧中穿着的韩国品牌服装、饰品、箱包,主人公所吃的食品、使用的化妆品、电子产品、汽车等,几乎全都是国产品牌,韩流明星代言的韩国品牌也经常打入中国市场,分掉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在品牌与文化的嫁接和渗透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学习的空间。”
  这也涉及了圣和圣的未来发展规划。张丽伟说,在上海这样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圣和圣一直坚持韩风。目前是批零结合、服装为主的业态,短期目标是把韩国文化主题概念做强做实。通过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对韩国优势的把握,进行积极的人才储备战略。“主题商业的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我们以后要跟同行业不断竞争,不断学习。以后跟开发商在全国市场做一些滚动式开发,做更多的业态。现在是批零市场为主,以后还打算做风情街这类的韩国时尚业态模式。
  韩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小而美,精致路线很重要。“我们的长远目标是以韩国文化为主题,拓展囊括衣食住行的lifestyle式的全覆盖业态,从小而美入手,把自己的内核做好,在管理上不断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
其他文献
日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CNTAC)印发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的印发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正式启动CNTAC团体标准工作。  《办法》规定,CNTAC团体标准是根据产业、市场、贸易需要,按市场化工作机制,由各类市场主体自主提出和广泛参与,中纺联统一管理、组织制定并发布实施的自愿性标准,供社会自愿采用。CNTAC团体标准是纺织行业市场标准体系的主体成分,是政
期刊
11月5日,第五届中韩日纤维产业合作会议在深圳召开。作为中韩日三方纺织业加强对话与合作的桥梁纽带,会议今年延续了三方先前确定的主题,相互通报本国纺织行业现状与展望,并围绕自由贸易协定、环境和产品安全,以及时尚产业合作项目三个重要议题展开互动交流。  中方代表团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率领,团员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副会长夏令敏、会长助理徐迎新、杨世滨、陈大鹏等。韩、日代表团
期刊
11月4日,2015三技工业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对“十二五”以来纺织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形势及“十三五”国家环保管理政策进行研讨,并交流节能环保经验、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翔,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巡视员胥树凡,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名誉会长李金宝等领导、专家及青岛凤凰印染、盛虹集团、浙江三元纺织、三技工业集团等企业代表300余人出席会议。 
期刊
日前,即发60年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大会在山东即墨召开。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发来贺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青岛市副市长栾新等出席大会。来自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东丽株式会社、迅销株式会社、双日株式会社、丸红株式会社等世界500强企业的代表和海内外宾朋共同回顾与即发60年来的合作成果,商讨新常态下全球战略发展布局。  王天凯
期刊
10月30日,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和欧洲非织造布协会(EDANA)在北京进行会晤,确定双方将于2017年6月在北京联合组织“欧亚土工用纺织材料论坛(EAGS)”并签署谅解备忘录。  此次EDANA总经理Pierre Wiertz、可持续与公共事业部主任Pierre Conrath专程到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副会长郑俊林、秘书长李桂梅及中产协土工用纺织合成材料分会会长崔占明等领
期刊
10月30日,由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湖北省纺织产业发展研究会及武汉纺织大学承办的“武汉服装创意设计与流行趋势专题研修班”在武汉纺织大学东湖校区开班。来自武汉市的10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院校、商会、学会的企业家、设计师及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了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上,武汉纺织大学校长韦一良说,武汉纺织大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民族纺织工业共命运,坚持特色发展之路,
期刊
日前,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发文启动2015年度“纺织行业质量管理示范单位”评审工作。  文件指出,在全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已连续7年成功开展了“纺织行业质量管理示范单位”评审工作。此项评审工作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乃至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纺织行业追求质量管理典范。自评审工作开展以来,累计超过100余家纺织企业被评为“质量管理示范单位”,在
期刊
10月31日,2015年香港桑麻基金会颁奖典礼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香港桑麻基金会主席、查氏纺织集团董事长查美龙,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基金会高级顾问、受托人杜钰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基金会受托人孙瑞哲,基金会受托人查美莉,基金会受托人、查氏纺织集团董事王羽盛,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翔、孙晋良、姚穆、俞建勇,香港桑麻基金会其他受托人以及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
期刊
近日,2015厦门国际时尚周的重磅大戏—— 2015华人时装设计大赛决赛暨颁奖活动在龙山文创园精彩上演。  本次大赛以“丝·鹭”为主题,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厦门市纺织服装同业商会承办。经过激烈角逐,设计师史册从27位入围决赛的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得桂冠。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李当岐、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苏葆燕、厦门市发改委副
期刊
作为时尚的载体,T台秀逐渐成为各大时尚周争夺眼球、突出个性的焦点。  “2015柯桥时尚周暨深圳时装周走进中国轻纺城”系列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丰富,而其中各大发布秀和模特大赛更将活动的氛围推向高潮。  纵观整个时尚周,它已可以成为柯桥定期发布面料及服装流行趋势的平台,对柯桥面料、服装的生产和消费起到了重要的风向标作用,十分有利于“时尚柯桥”形象的塑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