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探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渗透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探索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学会归纳总结、类比推理、数据搜集与整理、最佳方法或最佳途径的选择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研究既会成功,也会遭遇失败,必须做到不骄不躁、沉着冷静,养成良好态度。
二、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既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要不断地开阔思路,寻找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一)材料——探究的起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亲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就要提供给学生有结构的材料。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充实学生认识事物的经历来磨炼学生科学素养。鼓励孩子们经历认识材料的实践过程,从总体上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获取材料。在科学教学中,对客观事物的表象与实质的认识无外乎通过观察与实验来实现的。教学中应鼓动学生认真地观察与实验,如实地记述观察与实验的各项结果。而实验、观察材料的提供则应恰当。只有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让他们来搞科学研究,才会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2、整理材料。与任何科学研究一样,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众多复杂的事实材料。那么,如何去辨别这些材料的真与伪、表象与实质是在获得丰富的事实材料后必须认真完成的一项任务。对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实际上是要找出说明事物性状的主要材料。整理这些复杂的材料过程是一个初步的思维加工过程。加工的结果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事物的知觉水平的认识。
3、材料分析。丰富的、精炼的材料作为学生思维的素材,提供给学生进行思维加工,抽象得出事物的特征、性质或事物间的联系、运动变换的规律等,最后获得的结论,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语言说出来。这就是一个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例如《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提供口琴、简易琴、直尺、鼓、音叉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来。学生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物体发出声音。通过对实验中的事实材料的整理,学生发现所有物体发出实验时某一部位都在振动。而后学生经过对各种物体发声时性状的分析,发现所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这时学生会经过抽象、概括形成一个具体的科学概念,即物体发声要振动。
(二)氛围——探究的家园
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事实材料,细心整理研究事实材料,经过思维加工获得科学的结论,形成抽象的、理性的、概括的认识是人类研究事物表象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一过程中应从“趣、序、理”等方面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积极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1、激发兴趣。兴趣是孩子活动的动力源泉,只有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孩子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兴趣方法很多。可以在课的开始以一个成功的导入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新颖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等。《声音的产生》一课,提供给学生鼓、弦琴、小方管、音叉、笛、口琴、钢尺、发音喇叭等实验装置,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发声情况感兴趣,探究就积极主动。
2、循序渐进。序指教学秩序与教学顺序。小学生往往因为探究有趣而忘了遵守纪律,造成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故教师需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使教学活动符合教育规律。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顺序来引导学生探究,既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同时也使学生经历完整的认知过程。
3、明白道理。理指科学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在科学教学中要以科学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来贯穿始终。探究是有目的的,要得到科学道理与做人的道理,在探究过程中求得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发展。其中,做人的道理在探究中是较隐性的。
(三)合作——探究的灵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师生间的愉悦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生生之间的合作更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相互合作,积极探索,积极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如《简单电路》一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电池、导线、电珠、开关,要求使小电珠亮起来,就没有必要把怎样实验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错误的连接后不要急于直接告诉他们方法,而要安心当个“观察者”。他们自己完全有能力找出好的办法来完成研究任务。正如刘默耕先生说:在科学学习中既要有“金子”(科学知识),也要学“点石成金”(科学能力)的本领,两者缺一不可。这些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两者相辅相成,只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探究学习的质量定会有所保证,有所提升。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渗透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探索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学会归纳总结、类比推理、数据搜集与整理、最佳方法或最佳途径的选择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研究既会成功,也会遭遇失败,必须做到不骄不躁、沉着冷静,养成良好态度。
二、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既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要不断地开阔思路,寻找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一)材料——探究的起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亲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就要提供给学生有结构的材料。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充实学生认识事物的经历来磨炼学生科学素养。鼓励孩子们经历认识材料的实践过程,从总体上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获取材料。在科学教学中,对客观事物的表象与实质的认识无外乎通过观察与实验来实现的。教学中应鼓动学生认真地观察与实验,如实地记述观察与实验的各项结果。而实验、观察材料的提供则应恰当。只有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让他们来搞科学研究,才会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2、整理材料。与任何科学研究一样,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众多复杂的事实材料。那么,如何去辨别这些材料的真与伪、表象与实质是在获得丰富的事实材料后必须认真完成的一项任务。对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实际上是要找出说明事物性状的主要材料。整理这些复杂的材料过程是一个初步的思维加工过程。加工的结果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事物的知觉水平的认识。
3、材料分析。丰富的、精炼的材料作为学生思维的素材,提供给学生进行思维加工,抽象得出事物的特征、性质或事物间的联系、运动变换的规律等,最后获得的结论,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语言说出来。这就是一个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例如《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提供口琴、简易琴、直尺、鼓、音叉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来。学生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物体发出声音。通过对实验中的事实材料的整理,学生发现所有物体发出实验时某一部位都在振动。而后学生经过对各种物体发声时性状的分析,发现所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这时学生会经过抽象、概括形成一个具体的科学概念,即物体发声要振动。
(二)氛围——探究的家园
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事实材料,细心整理研究事实材料,经过思维加工获得科学的结论,形成抽象的、理性的、概括的认识是人类研究事物表象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一过程中应从“趣、序、理”等方面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积极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1、激发兴趣。兴趣是孩子活动的动力源泉,只有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孩子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兴趣方法很多。可以在课的开始以一个成功的导入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新颖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等。《声音的产生》一课,提供给学生鼓、弦琴、小方管、音叉、笛、口琴、钢尺、发音喇叭等实验装置,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发声情况感兴趣,探究就积极主动。
2、循序渐进。序指教学秩序与教学顺序。小学生往往因为探究有趣而忘了遵守纪律,造成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故教师需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使教学活动符合教育规律。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顺序来引导学生探究,既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同时也使学生经历完整的认知过程。
3、明白道理。理指科学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在科学教学中要以科学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来贯穿始终。探究是有目的的,要得到科学道理与做人的道理,在探究过程中求得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发展。其中,做人的道理在探究中是较隐性的。
(三)合作——探究的灵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师生间的愉悦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生生之间的合作更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相互合作,积极探索,积极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如《简单电路》一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电池、导线、电珠、开关,要求使小电珠亮起来,就没有必要把怎样实验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错误的连接后不要急于直接告诉他们方法,而要安心当个“观察者”。他们自己完全有能力找出好的办法来完成研究任务。正如刘默耕先生说:在科学学习中既要有“金子”(科学知识),也要学“点石成金”(科学能力)的本领,两者缺一不可。这些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两者相辅相成,只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探究学习的质量定会有所保证,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