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不应只是枯燥、乏味的数字组合,而应该是充满着惊喜和快乐的求知过程。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断在实践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观念,思考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如何让学生真正地享受快乐数学?喜欢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如果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巧妙地安排一些游戏,就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高效、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兴趣,在游戏中体验智慧的挑战,培养思维能力,在游戏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适时引入游戏,让每一个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枯燥、单调的,而是充满着惊喜和快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导入游戏,激发兴趣
儿童的天性就是玩。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要使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一种快乐的享受,首先是要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兴趣。激发兴趣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刚开始上课时,他们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在教学刚开始时就引入游戏,开篇激趣导入,抓住了学生好胜好奇的心理特点,一开始就牢牢把握住了学生的注意中心,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迅速进入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教师先安排了3个男生和3个女生进行30秒套圈比赛(每人可以投掷10个圈),老师还先让学生预测一下哪一组会取得胜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活动。比赛结果是男生一共套了15个,女生一共套了12个。接着老师安慰女生,让她们再选2个小朋友加入套圈。这时有些男生开始不太高兴了,低声嘀咕说老师有些偏心。比赛继续进行,结果是男生一共套了18个,女生一共套了25个,教师宣布这次比赛女生获胜。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女生高兴地跳了起来,男生集体抗议比赛不公平,要求再次比赛。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大家觉得不公平呢?”学生表示由于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不能光看套圈的总数。那既然有不公平的地方,就要解决,这时引入了“平均数”的教学。教师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选用了游戏,淡化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更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游戏中有意打破了人数之间的平衡,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按捺不住创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思维,做到了变“要我”为“我要”,为学生以后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开心地、无负担地体悟知识的构建,进行有效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感性活动过渡到抽象思维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无意注意又受到兴趣的影响。在教学新授环节中引入游戏,可以使得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让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让感性活动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降低思维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一课,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迫切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课前在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分别藏了一些学生喜欢的玩具,课堂上在复习了以前所学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告诉学生玩具放在“东北方向”,先让学生想想“东北”指的应该是哪个方向,让学生去寻找那里的玩具。当学生找到玩具后,再请他们说说是在哪个方向找到的,借机让学生认识四个新的方向。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新知的抽象与枯燥乏味,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鲜活、形象和有趣的数学游戏,突破了平图上的方向和生活中的方向缺乏联系的困难,形成正确的方位观念。
“活的数学”的创造与应用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练习巩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临下课前五分钟,低年级学生身心疲劳,情绪低落,往往不能有效地进行巩固与练习。因此,要让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我们可以在这时设计一些带有竞赛性的游戏,可把原本枯燥的练习结尾推向新高潮。
例如:皮卡丘是学生所熟悉和喜欢的卡通人物,它最大的本领就是可以释放高压电。教师利用这个特点,在教学《十几减8、7》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智除炸弹的游戏。课件展示:两个数从左右两侧缓慢向中间靠拢,画面一侧有时钟显示所剩时间,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算出两数的差,解除炸弹,否则就要引发大爆炸。当然教师给学生的时间是相对充足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解答问题。开始时,学生很害怕,只有少数几个人愿意尝试。但当他们发现问题都是自己可以解答的,卡通人物又是大家喜欢的时候,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从“不愿意”到“争着、抢着”的这个转变过程很好的说明了游戏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游戏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学生、教材的特点有所选择。运用过多的游戏往往会造成干扰,不利于课堂教学。
我们的数学教育不应只给孩子们展示那一片灰色的天空。真正适合儿童的数学,应该是一种“活的数学”,一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儿童沉睡的想象力和激情的数学,一种快乐的数学。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教材特点创造鲜活生动的数学游戏,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露,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属于他们的快乐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东校区)
导入游戏,激发兴趣
儿童的天性就是玩。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要使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一种快乐的享受,首先是要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兴趣。激发兴趣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刚开始上课时,他们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在教学刚开始时就引入游戏,开篇激趣导入,抓住了学生好胜好奇的心理特点,一开始就牢牢把握住了学生的注意中心,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迅速进入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教师先安排了3个男生和3个女生进行30秒套圈比赛(每人可以投掷10个圈),老师还先让学生预测一下哪一组会取得胜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活动。比赛结果是男生一共套了15个,女生一共套了12个。接着老师安慰女生,让她们再选2个小朋友加入套圈。这时有些男生开始不太高兴了,低声嘀咕说老师有些偏心。比赛继续进行,结果是男生一共套了18个,女生一共套了25个,教师宣布这次比赛女生获胜。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女生高兴地跳了起来,男生集体抗议比赛不公平,要求再次比赛。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大家觉得不公平呢?”学生表示由于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不能光看套圈的总数。那既然有不公平的地方,就要解决,这时引入了“平均数”的教学。教师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选用了游戏,淡化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更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游戏中有意打破了人数之间的平衡,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按捺不住创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思维,做到了变“要我”为“我要”,为学生以后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开心地、无负担地体悟知识的构建,进行有效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感性活动过渡到抽象思维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无意注意又受到兴趣的影响。在教学新授环节中引入游戏,可以使得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让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让感性活动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降低思维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一课,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迫切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课前在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分别藏了一些学生喜欢的玩具,课堂上在复习了以前所学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告诉学生玩具放在“东北方向”,先让学生想想“东北”指的应该是哪个方向,让学生去寻找那里的玩具。当学生找到玩具后,再请他们说说是在哪个方向找到的,借机让学生认识四个新的方向。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新知的抽象与枯燥乏味,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鲜活、形象和有趣的数学游戏,突破了平图上的方向和生活中的方向缺乏联系的困难,形成正确的方位观念。
“活的数学”的创造与应用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练习巩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临下课前五分钟,低年级学生身心疲劳,情绪低落,往往不能有效地进行巩固与练习。因此,要让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我们可以在这时设计一些带有竞赛性的游戏,可把原本枯燥的练习结尾推向新高潮。
例如:皮卡丘是学生所熟悉和喜欢的卡通人物,它最大的本领就是可以释放高压电。教师利用这个特点,在教学《十几减8、7》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智除炸弹的游戏。课件展示:两个数从左右两侧缓慢向中间靠拢,画面一侧有时钟显示所剩时间,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算出两数的差,解除炸弹,否则就要引发大爆炸。当然教师给学生的时间是相对充足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解答问题。开始时,学生很害怕,只有少数几个人愿意尝试。但当他们发现问题都是自己可以解答的,卡通人物又是大家喜欢的时候,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从“不愿意”到“争着、抢着”的这个转变过程很好的说明了游戏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游戏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学生、教材的特点有所选择。运用过多的游戏往往会造成干扰,不利于课堂教学。
我们的数学教育不应只给孩子们展示那一片灰色的天空。真正适合儿童的数学,应该是一种“活的数学”,一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儿童沉睡的想象力和激情的数学,一种快乐的数学。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教材特点创造鲜活生动的数学游戏,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露,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属于他们的快乐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