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丘东平以其独特的笔触坚持对正面战场进行创作。本文就丘东平笔下描写正面战场的阳光与阴影以及独特的战争书写风格进行分析,探究他书写的正面战场具有的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丘东平 正面战场 抗战文学
近代的中罔是个经历过无数场战争的罔家,其中抗日战争是为期最长且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罔战争。“抗战文学以浓墨重彩的正面表现正面战场,从前线战况到战局的发展,从战事的惨烈到官兵的爱罔胸襟和牺牲精神,从战场写实到哲理性的深思,展开了广袤而深邃的空间”。丘东平笔下的正面战场不仅有骁勇善战的一面,同时也有其令人痛心的阴暗面,他将正面战场书写得更加立体。
丘东平出生于一个农商之家,但他的少年时代就是在大革命的浪潮中度过的,独特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革命原来可以这样写,也应该这样写。革命是很人性的,崇高的人性只有在革命斗争中才有这样自然、完整的展现”,这是彭燕郊在悼念东平的时候写下的初读东平作品的感受。丘东平的一生都离不开抗战,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抗战史,他既有作家的思维也有军人的视角,“对于东平,战争不是一种题材,不是一种场景、一个故事,战争只是生活,即使是被扭曲了的生活,也还是生活”。
一、正面战场的书写
(一)正面战场的阳光画卷
丘东平参与了正面战场的战斗,目睹了一幕幕战场上的画面,使得他的正面战场的书写透露着对于人性、战争、生命的思考。关于军人的书写也不是一味地赞扬,而是充分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丘东平的《给予者》就是描写一个普通的卡车驾驶员逐渐走向战场奔向抗战的第一线,描写了其走上抗战前线的曲折经历,最后为了抗战痛失亲人的经历。黄伯祥,最初是一个卡车驾驶者,他对能够参与抗战有许多的憧憬,为自己能够给部队开卡车感到骄傲。但是部队的种种经历都让他感到不舒服,士兵对于他的嫌弃,让他感到痛苦,对于旧军队的丑恶行径他想要唾弃,但他也渴望能够有朝一日跟自己的兄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在今日,已经是一致对外,争取围家民族独立自由的时候,做一个战斗兵,就是戰死了倒在沟渠边,也比较贵重些”。误打误撞黄伯祥原本希望为自己兄弟战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安葬讨寻说法,而充满讽刺意味的是,本是想逃离黑暗生活的士兵却受到长官的赦免与嘉奖。黄伯祥由一个普通的民众逐渐走向抗战的前线,真正起到了鼓动人心的作用.使得读者深思与共鸣。
唐弢、严家炎在《现代文学史》上这样评价丘东平:“这些短篇小说往往具有被撞的时代色调,它们反映出战争初期人民奋起反抗、慷慨悲歌的感人情景。”丘东平以其独特的抗战体验、特殊的经验为根基展现了真实的作战场面,高度真实地再现了战争场面,《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就通过上校方叔洪口述自己的作战经历真实记录了江阴炮台战争。“拍张蒋秀……他攀附着坦克车的蚕轮,用驳壳枪对着车上的展望孔射击,而卒至给蚕轮带进了车底,碾成肉酱……”这样的描写不仅一方面展示了我军惊人的战斗决心,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日军的残忍杀戮。他的作品给人以真实的战争感受,对于战争的书写也不仅仅停留在战争表面的枪剑碰撞,而是能挖掘出美好的事物。丘东平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作品结合,他既是一名士兵,也是一位作家。
(二)正面战场的阴暗画卷
东平是战争场面忠实的记录员,对于战争的记录不仅仅是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场面或是人性的在战争中的矛盾,还有对战争中军队的腐败、上层管理问题的揭露,真实的事物总是有两面性。在《给予者》中,黄伯祥无意问发现自己战死的好兄弟高宗申战死之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安葬,“人都明白,在军队里,一个兵死了,就拔下了二十元的埋葬费,黄伯祥现在无异对连长做了露骨的指责,连长是把那安葬费吃掉了”。从一个小小的窗口可以看到军队内部的腐败、军队里上层的腐败机制,这对于当时面对强大的敌军无疑是非常致命的,军心涣散也会动摇军人们报罔的热情。《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也揭露了当时兵员们的训练不足:一个连的兄弟在敌机在我方上空飞行的时候不知道掩蔽自己,对于那些敌机反而抱着好奇的心态将自己的位置完全暴露给敌军,等炸弹开始爆炸才意识到危险,开始躲避,但为时已晚,林青史对他们进行屡次的斥责,但显然收效甚微。
战斗力量还可以有待提高,但军队中的腐败问题要想根治恐怕要付出更多的气力。在《第七连——记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中就出现那种刻板的命令,在面对着敌人猛烈的炮攻的情况下,接到团长的电话:表示现在是立功留名最好的时机,要抱着与阵地共进退共生死的决心!这样一句让人奔赴战场的话却感动了“我”,但在被团长鼓舞之后连长随后在炮火的轰炸之下开始思考“与阵地共存亡”。“我”很冷静,“我”时刻防备着,恐怕会上这句话的当。连长的思考也是丘东平的思考,连长是第七连的灵魂,必须要活下来,但是上级“与阵地共存亡”这句话成为毒瘤一样蛊惑着许多士兵做出无谓的牺牲。《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结尾写道:“当我听到君山炮台的时候,我猛然地记起了那摆在炮台上的要塞炮。这要塞炮到底开过了没有呢?曾不曾击沉了敌人的一条炮舰?”只是一味地鼓励军人用生命堵住敌人的炮弹,最终死伤惨重败北而归。
丘东平在表现战争、士兵们大无畏精神的同时,也揭露武器军备匮乏、训练不足、军令教条和部队腐败等问题,对战争进行反思。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丘东平的正面战场书写是全面的,对正面战场进行了公平真实的审视。
二、正面战场的文学价值
丘东平的战斗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情节紧张,易营造悲壮、振奋人心的氛围。“作家与审美对象已经进行了最激烈的搏击,对象之中已经融入了作家的血肉生命,他希望以带有自己生命体验痕迹的对象来感染读者、打动读者,从而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
丘东平的正面战场书写与其他当时作家创作的抗战文学最大的特点,即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反思性。在丘东平的文本中不仅是在时间上第一时间对战争的具体情况进行书写,而且对于细节环境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试图还原真实的战争场面,同时注重对于人物的把握,在环境中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对于战争场面的布局和细节的交代使得他作品中的悲剧性更加具有无力感。《第七连》的丘俊背井离乡奔赴战场、《给予者》中离开了家乡的普通的货车司机,面对被打乱的生活,他们加入保家卫罔的队伍,随时准备好奉献生命。《第七连》中丘俊及其部队在前线镇守,只能吃一些又黑又硬的炒米,生活基本需求都没有办法得到保证。除了生活上的悲剧性,人物精神上的悲剧性也展现于无形当中,在《给予者》中,黄伯祥最后终于成为抗战的领军人物却意外地将自己的家炸毁,自己错手“杀”死自己的家人,将战争给人带来的无力与悲伤感上升到极点。
丘东平的战争文学在文学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他认为:“任何一部认真的现代文学史都记录着他从参加淞沪抗战到参加新四军先遣支队期间,那些蘸着自己鲜红的血在战地焦土上涂抹出来的文字。”将文学承担起革命的作用但又不去除文学自身的特质,不是将文学一味地为战争服务,而是创作出窥探人性探究生活引人深思的作品。丘东平是一位真正的战斗文学家,用其短暂的一生给当时的战争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将其正面战场的书写区别于一般的战争文学。“战争文学离不开战争,但战争文学不能仅仅是对战争历史的摹写,它更应当是作家从战争记忆中做出的一种人性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对战争整体的反思,而不是对战争中的任何方或某个历史事件的是与非的反思”。我想丘东平的战争书写一直践行着这一点并且真实做到了。
参考文献:
[1]张中良.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罗飞丘东平文存[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3]郭燕郊.丘东平文存·傲骨原来本赤心——悼念丘东平[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4]丘东平丘东平文存·给予者[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5]唐弢,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6]丘东平丘东平文存·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7]丘东平.丘东平文存·第七连——记第七连连长丘俊淡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8]周艳芬.执守反拨超越——七月派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0]王富仁.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J]河北学刊,2005(5).
作者:郑春珉,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关键词:丘东平 正面战场 抗战文学
近代的中罔是个经历过无数场战争的罔家,其中抗日战争是为期最长且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罔战争。“抗战文学以浓墨重彩的正面表现正面战场,从前线战况到战局的发展,从战事的惨烈到官兵的爱罔胸襟和牺牲精神,从战场写实到哲理性的深思,展开了广袤而深邃的空间”。丘东平笔下的正面战场不仅有骁勇善战的一面,同时也有其令人痛心的阴暗面,他将正面战场书写得更加立体。
丘东平出生于一个农商之家,但他的少年时代就是在大革命的浪潮中度过的,独特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革命原来可以这样写,也应该这样写。革命是很人性的,崇高的人性只有在革命斗争中才有这样自然、完整的展现”,这是彭燕郊在悼念东平的时候写下的初读东平作品的感受。丘东平的一生都离不开抗战,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抗战史,他既有作家的思维也有军人的视角,“对于东平,战争不是一种题材,不是一种场景、一个故事,战争只是生活,即使是被扭曲了的生活,也还是生活”。
一、正面战场的书写
(一)正面战场的阳光画卷
丘东平参与了正面战场的战斗,目睹了一幕幕战场上的画面,使得他的正面战场的书写透露着对于人性、战争、生命的思考。关于军人的书写也不是一味地赞扬,而是充分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丘东平的《给予者》就是描写一个普通的卡车驾驶员逐渐走向战场奔向抗战的第一线,描写了其走上抗战前线的曲折经历,最后为了抗战痛失亲人的经历。黄伯祥,最初是一个卡车驾驶者,他对能够参与抗战有许多的憧憬,为自己能够给部队开卡车感到骄傲。但是部队的种种经历都让他感到不舒服,士兵对于他的嫌弃,让他感到痛苦,对于旧军队的丑恶行径他想要唾弃,但他也渴望能够有朝一日跟自己的兄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在今日,已经是一致对外,争取围家民族独立自由的时候,做一个战斗兵,就是戰死了倒在沟渠边,也比较贵重些”。误打误撞黄伯祥原本希望为自己兄弟战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安葬讨寻说法,而充满讽刺意味的是,本是想逃离黑暗生活的士兵却受到长官的赦免与嘉奖。黄伯祥由一个普通的民众逐渐走向抗战的前线,真正起到了鼓动人心的作用.使得读者深思与共鸣。
唐弢、严家炎在《现代文学史》上这样评价丘东平:“这些短篇小说往往具有被撞的时代色调,它们反映出战争初期人民奋起反抗、慷慨悲歌的感人情景。”丘东平以其独特的抗战体验、特殊的经验为根基展现了真实的作战场面,高度真实地再现了战争场面,《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就通过上校方叔洪口述自己的作战经历真实记录了江阴炮台战争。“拍张蒋秀……他攀附着坦克车的蚕轮,用驳壳枪对着车上的展望孔射击,而卒至给蚕轮带进了车底,碾成肉酱……”这样的描写不仅一方面展示了我军惊人的战斗决心,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日军的残忍杀戮。他的作品给人以真实的战争感受,对于战争的书写也不仅仅停留在战争表面的枪剑碰撞,而是能挖掘出美好的事物。丘东平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作品结合,他既是一名士兵,也是一位作家。
(二)正面战场的阴暗画卷
东平是战争场面忠实的记录员,对于战争的记录不仅仅是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场面或是人性的在战争中的矛盾,还有对战争中军队的腐败、上层管理问题的揭露,真实的事物总是有两面性。在《给予者》中,黄伯祥无意问发现自己战死的好兄弟高宗申战死之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安葬,“人都明白,在军队里,一个兵死了,就拔下了二十元的埋葬费,黄伯祥现在无异对连长做了露骨的指责,连长是把那安葬费吃掉了”。从一个小小的窗口可以看到军队内部的腐败、军队里上层的腐败机制,这对于当时面对强大的敌军无疑是非常致命的,军心涣散也会动摇军人们报罔的热情。《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也揭露了当时兵员们的训练不足:一个连的兄弟在敌机在我方上空飞行的时候不知道掩蔽自己,对于那些敌机反而抱着好奇的心态将自己的位置完全暴露给敌军,等炸弹开始爆炸才意识到危险,开始躲避,但为时已晚,林青史对他们进行屡次的斥责,但显然收效甚微。
战斗力量还可以有待提高,但军队中的腐败问题要想根治恐怕要付出更多的气力。在《第七连——记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中就出现那种刻板的命令,在面对着敌人猛烈的炮攻的情况下,接到团长的电话:表示现在是立功留名最好的时机,要抱着与阵地共进退共生死的决心!这样一句让人奔赴战场的话却感动了“我”,但在被团长鼓舞之后连长随后在炮火的轰炸之下开始思考“与阵地共存亡”。“我”很冷静,“我”时刻防备着,恐怕会上这句话的当。连长的思考也是丘东平的思考,连长是第七连的灵魂,必须要活下来,但是上级“与阵地共存亡”这句话成为毒瘤一样蛊惑着许多士兵做出无谓的牺牲。《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结尾写道:“当我听到君山炮台的时候,我猛然地记起了那摆在炮台上的要塞炮。这要塞炮到底开过了没有呢?曾不曾击沉了敌人的一条炮舰?”只是一味地鼓励军人用生命堵住敌人的炮弹,最终死伤惨重败北而归。
丘东平在表现战争、士兵们大无畏精神的同时,也揭露武器军备匮乏、训练不足、军令教条和部队腐败等问题,对战争进行反思。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丘东平的正面战场书写是全面的,对正面战场进行了公平真实的审视。
二、正面战场的文学价值
丘东平的战斗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情节紧张,易营造悲壮、振奋人心的氛围。“作家与审美对象已经进行了最激烈的搏击,对象之中已经融入了作家的血肉生命,他希望以带有自己生命体验痕迹的对象来感染读者、打动读者,从而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
丘东平的正面战场书写与其他当时作家创作的抗战文学最大的特点,即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反思性。在丘东平的文本中不仅是在时间上第一时间对战争的具体情况进行书写,而且对于细节环境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试图还原真实的战争场面,同时注重对于人物的把握,在环境中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对于战争场面的布局和细节的交代使得他作品中的悲剧性更加具有无力感。《第七连》的丘俊背井离乡奔赴战场、《给予者》中离开了家乡的普通的货车司机,面对被打乱的生活,他们加入保家卫罔的队伍,随时准备好奉献生命。《第七连》中丘俊及其部队在前线镇守,只能吃一些又黑又硬的炒米,生活基本需求都没有办法得到保证。除了生活上的悲剧性,人物精神上的悲剧性也展现于无形当中,在《给予者》中,黄伯祥最后终于成为抗战的领军人物却意外地将自己的家炸毁,自己错手“杀”死自己的家人,将战争给人带来的无力与悲伤感上升到极点。
丘东平的战争文学在文学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他认为:“任何一部认真的现代文学史都记录着他从参加淞沪抗战到参加新四军先遣支队期间,那些蘸着自己鲜红的血在战地焦土上涂抹出来的文字。”将文学承担起革命的作用但又不去除文学自身的特质,不是将文学一味地为战争服务,而是创作出窥探人性探究生活引人深思的作品。丘东平是一位真正的战斗文学家,用其短暂的一生给当时的战争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将其正面战场的书写区别于一般的战争文学。“战争文学离不开战争,但战争文学不能仅仅是对战争历史的摹写,它更应当是作家从战争记忆中做出的一种人性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对战争整体的反思,而不是对战争中的任何方或某个历史事件的是与非的反思”。我想丘东平的战争书写一直践行着这一点并且真实做到了。
参考文献:
[1]张中良.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罗飞丘东平文存[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3]郭燕郊.丘东平文存·傲骨原来本赤心——悼念丘东平[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4]丘东平丘东平文存·给予者[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5]唐弢,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6]丘东平丘东平文存·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7]丘东平.丘东平文存·第七连——记第七连连长丘俊淡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8]周艳芬.执守反拨超越——七月派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0]王富仁.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J]河北学刊,2005(5).
作者:郑春珉,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