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定谔之猫,[法]菲利普·福雷斯特著,黄荭译,海天出版社,2014
2014年6月29日下午,“海天出版社编译法国文献研讨会——从《薛定谔之猫》谈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该书作者菲利普·福雷斯特(他的头衔很多:法国知名作家、《新法兰西杂志》主编、文学教授、法国艺术文学军官勋章获得者)、编辑胡小跃和作为译者的我与读者分享了小说创作、著作版权引进和翻译的切身感受,并对法国文学的现状和一众与会记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不是福雷斯特第一次来中国,《薛定谔之猫》也不是他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书,福雷斯特和中国作家的交情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阅读都不算浮浅。早在2004年,他就参加过“中法诗人之春”的活动,2005年参加过“中法作家文学交流会”,他和莫言、毕飞宇、李锐、韩少功等中国一批知名作家都有联系,他很重视与中国作家的相遇,“中国作家给我带来了新的视野。在文化也遭受全球一体化、工业化和机械复制时代的冲击之际,全球的作家都在为保持文学的多样性而努力。也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我觉得中法作家的对话和交流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当我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时,我从中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学。”同样,福雷斯特给中国读者呈现的也是“不同的文学”,毕飞宇评价他是“语言的天才,写到哪里哪里就熠熠生辉”。
应该说,福雷斯特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源于他的生活。1995年冬,女儿波丽娜刚过完三周岁生日,热切盼望看到她生命中的第一场雪。而几周后的一个下午,一次例行的儿科健康检查打破了生活的秩序,小姑娘被查出患有尤文氏瘤,死神于次年4月掳走了这个稚嫩而无辜的猎物。也许没有这场变故,父亲福雷斯特会一直满足于做单纯的学者,教教书,写写关于法国先锋派的论文。“我知道自己无力胜任写小说,没有想象和观察力。我唯一的能力是在阅读时施展这种才能。”只是生活从来没有也许,从他的第一部小说《永恒的孩子》(1997年费米娜最佳处女作奖)开始,到《纸上的精灵》到《然而》到《薛定谔之猫》,他始终在挖掘自己的记忆,“我更愿意将我的小说称为自我的小说”,和上世纪80年代自传体新浪潮中兴起的“自我虚构”(autofiction,也译成自撰)小说相比,福雷斯特坚持认为,他的小说更多是承袭了普鲁斯特和罗兰·巴特的小说传统,“更接近日本文学中的私小说”。他的文学初衷就是“我通过描写个人的真实经历,去企及一种普遍性,以表现共同的人心”。在《薛定谔之猫》的中文版序中作者承认自己的“每一本书都在重写、重现我生命的故事,让我的生活变成一种新的梦境,为我打开不同的视野,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思考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奥秘、世界的奥秘、还有‘真’之不可破解的奥秘。”
福雷斯特说:“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结婚,总对未来和将要到来的孩子充满期待,但孩子死了,我们失去的不是一段向后的对过去共同生活的回忆,而是一段向前的回忆,再不能展望未来。面对死亡,人们总劝我们节哀顺变,与现实和解。但我拒绝安慰,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一种抵抗,拒绝被日常生活和现实腐蚀。”于是所有“未来之书”都带着哀悼的神情,拒绝安慰,拒绝happy ending,“在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娱乐化时代里,作家和文学的作用就在于,将世界试图掩藏的那些真正的悲剧揭示出来。”因为失去的不仅是过去,同样也是如期而至的未来。
福雷斯特的新作《薛定谔之猫》书写的依旧是这样一种失去。哈佛大学东亚系及比较文学系的王德威教授说它是“一本悲伤的书,也是一本穿越悲伤的书。细腻,神奇,深情。福雷斯特的小说直面创痛,思考救赎,却不轻易承诺救赎。重要的是,他让我们在生命的混沌中,看见‘别的东西’” 。别的东西或许得益于这本书的两个创作灵感来源:一是中国,一是量子物理。中国和量子物理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福雷斯特的笔下,竟然就这么隔空相遇,碰撞出满篇的哲理和诗意。
这本“不像小说的小说”开篇就扯到了孔子:
在黑夜里逮一只黑猫,有人说,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此。尤其是如果那儿没有。
我的意思是:尤其是如果我们四处找寻的夜里并没有猫。
有一句中国谚语就是这么说的,但作者不可考。相传是孔子……
中国(毋宁说是东方)的智慧把作者和读者引向一条思考虚实、生死、宇宙的路径。吠陀说“我即众生”,《摩诃止观卷》也说:“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阴一切阴,一切阴一阴,一切究竟一究竟……一法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一切法“缘起性空福雷斯特之所以受到佛学的吸引,或许就因为它可以帮助他放下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的过往,不分别,不妄念,不妄执。“空”对应的是黑夜,是梦,是故事,是世界的虚无和渐渐模糊的记忆。
那只在花园尽头的黑暗中突然窜出来又一溜烟消失不见的猫是虚无的使者,是埃尔温·薛定谔变态的假想实验的主角:把一只猫放进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包含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和一个装有毒气容器的实验装置。这个放射性原子核在一小时内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子将会触发这个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从而杀死这只猫。根据量子力学,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只有一小时后打开盒子,实验者才能看到“衰变的原子核和死猫”或者“未衰变的原子核和活猫”,二者必居其一。然而,只要我们不揭开盖子,那么这只猫既可以是活的,也可以是死的,它就可能有两个本征态。
如果不揭开盖子,如果生活可以有另一种可能,如果另一个世界存在另一个我。“如果我的女儿没有死。如果她没有生病。如果她没有出生。如果我拥有过别的爱情。如果我过着别人的生活。如果我是另一个人。如果我没有出生。”曾经的我,本应有的曾经,曾经幸福过、悲伤过、活过,“我想起来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幻想我本应成为另一个人。”是谁偷走了你真正的生活,留给你可笑的赝品,福雷斯特问:“我到底是谁?” 虽然“孩子的故事”还在那里,不过痛苦已经被磨平了棱角,不再尖锐得令人窒息。回忆在消解,就像波函数的塌缩,它不再暴胀侵占所有时空,而只是在某个平行世界里游弋,遥远得像一颗或许已经熄灭许久了的星星。一滴忧伤。“每个人都背负着一只承载忧伤的罐子,一滴微小的忧伤足以使它漫溢。而且一不留神,它会从四面八方流淌出来。我们感觉随时可能哭出来,但不知是为了什么事、什么人。这些眼泪和世上所有的悲伤一样,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是大悲还是小戚,因为它们同样表达了面对光阴无情的感伤。时间带走一切,它把我们钟爱的一切一个接一个推向虚无,不留给我们任何可以依赖的东西。”
从《永恒的孩子》《纸上的精灵》到《然而》到《薛定谔之猫》,福雷斯特的写作在经历一种稀释,仿佛一滴墨滴落在一池清水里,情节、情感和记忆慢慢晕染开,从有到若有到若无到无,这也是一个“悟空”的心路历程,很物理、很哲学也很宗教的命题。浓与淡,究其底还是那滴墨,还是那个哀悼的故事,只是痛苦已经被磨平了棱角,不再尖锐得令人窒息。回忆在消解,就像波函数的塌缩,它不再暴胀侵占所有时空,而只是在某个平行世界里游弋,遥远得像一颗或许已经熄灭许久了的星星。福雷斯特说所有的故事其实都是同一个故事,都始于神话中那个创世纪的混沌之初,我们生活在平行宇宙(而不自知),像《罗拉快跑》《盗梦空间》《云图》里的情节,你真的相信眼见为实?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李淼所言:“人们常用薛定谔之猫来意象化量子力学,以为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理,吊诡的是,并不存在‘我们这个世界’。或者说,你每次踏入的世界是无数平行世界中的一个,每一次踏入哪个无法预言。因此,生与死,有与无,苦与甜,幸福与不幸,不过彼此映照并同时存在罢了。”
面对生死,尽管有佛陀轮回的许诺,有量子物理平行宇宙的慰藉,福雷斯特终究还是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而在他看来,文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将我们不知道答案的终极问题放到我们眼前。”生死、因果、短暂和永恒,就像“薛定谔之猫”一样,充满了悖论和不确定。和传统的小说不同,福雷斯特把固有的叙事结构打散了,一切都在“裂变”,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模糊了,体裁也模糊了,作家说,应该把《薛定谔之猫》当作一首诗、一则童话、一则寓言去阅读,“我应该承认这是大家能够想象的最平淡的小说情节,但是如果大家有耐心去阅读这本书的话,在这本几乎没有情节的书里面,其实它会有非常多的东西慢慢地呈现,慢慢地展开,其实它给你提供的是一个非常丰盈的阅读世界。”
2004年《然而》获法国“十二月”文学大奖,理由是作者“投身于当今真正的文学创作”。而今天,作为法国著名文学期刊《新法兰西杂志》的主编,福雷斯特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学的意义,无论是对应个人的小历史还是世界的大历史,文学都应该带着反抗的姿态,抵抗裹挟着我们生活前行的庸常生活和时代浪潮的侵蚀。福雷斯特说:“我认为,英美的文学其实侵害到了其他国家的文学,不仅仅是法国,它侵害了所有的文学。关于文学,它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文学是想象的问题。现在满世界充斥的都是英剧美剧、好莱坞大片,大众的脑子都被这些东西格式化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者和读者的想象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凸显了另一种文学的重要性。”
今天,菲利普·福雷斯特的写作之于我们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他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想象的空间,另一种文学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责任编辑 农郁)
2014年6月29日下午,“海天出版社编译法国文献研讨会——从《薛定谔之猫》谈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该书作者菲利普·福雷斯特(他的头衔很多:法国知名作家、《新法兰西杂志》主编、文学教授、法国艺术文学军官勋章获得者)、编辑胡小跃和作为译者的我与读者分享了小说创作、著作版权引进和翻译的切身感受,并对法国文学的现状和一众与会记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不是福雷斯特第一次来中国,《薛定谔之猫》也不是他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书,福雷斯特和中国作家的交情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阅读都不算浮浅。早在2004年,他就参加过“中法诗人之春”的活动,2005年参加过“中法作家文学交流会”,他和莫言、毕飞宇、李锐、韩少功等中国一批知名作家都有联系,他很重视与中国作家的相遇,“中国作家给我带来了新的视野。在文化也遭受全球一体化、工业化和机械复制时代的冲击之际,全球的作家都在为保持文学的多样性而努力。也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我觉得中法作家的对话和交流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当我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时,我从中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学。”同样,福雷斯特给中国读者呈现的也是“不同的文学”,毕飞宇评价他是“语言的天才,写到哪里哪里就熠熠生辉”。
应该说,福雷斯特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源于他的生活。1995年冬,女儿波丽娜刚过完三周岁生日,热切盼望看到她生命中的第一场雪。而几周后的一个下午,一次例行的儿科健康检查打破了生活的秩序,小姑娘被查出患有尤文氏瘤,死神于次年4月掳走了这个稚嫩而无辜的猎物。也许没有这场变故,父亲福雷斯特会一直满足于做单纯的学者,教教书,写写关于法国先锋派的论文。“我知道自己无力胜任写小说,没有想象和观察力。我唯一的能力是在阅读时施展这种才能。”只是生活从来没有也许,从他的第一部小说《永恒的孩子》(1997年费米娜最佳处女作奖)开始,到《纸上的精灵》到《然而》到《薛定谔之猫》,他始终在挖掘自己的记忆,“我更愿意将我的小说称为自我的小说”,和上世纪80年代自传体新浪潮中兴起的“自我虚构”(autofiction,也译成自撰)小说相比,福雷斯特坚持认为,他的小说更多是承袭了普鲁斯特和罗兰·巴特的小说传统,“更接近日本文学中的私小说”。他的文学初衷就是“我通过描写个人的真实经历,去企及一种普遍性,以表现共同的人心”。在《薛定谔之猫》的中文版序中作者承认自己的“每一本书都在重写、重现我生命的故事,让我的生活变成一种新的梦境,为我打开不同的视野,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思考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奥秘、世界的奥秘、还有‘真’之不可破解的奥秘。”
福雷斯特说:“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结婚,总对未来和将要到来的孩子充满期待,但孩子死了,我们失去的不是一段向后的对过去共同生活的回忆,而是一段向前的回忆,再不能展望未来。面对死亡,人们总劝我们节哀顺变,与现实和解。但我拒绝安慰,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一种抵抗,拒绝被日常生活和现实腐蚀。”于是所有“未来之书”都带着哀悼的神情,拒绝安慰,拒绝happy ending,“在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娱乐化时代里,作家和文学的作用就在于,将世界试图掩藏的那些真正的悲剧揭示出来。”因为失去的不仅是过去,同样也是如期而至的未来。
福雷斯特的新作《薛定谔之猫》书写的依旧是这样一种失去。哈佛大学东亚系及比较文学系的王德威教授说它是“一本悲伤的书,也是一本穿越悲伤的书。细腻,神奇,深情。福雷斯特的小说直面创痛,思考救赎,却不轻易承诺救赎。重要的是,他让我们在生命的混沌中,看见‘别的东西’” 。别的东西或许得益于这本书的两个创作灵感来源:一是中国,一是量子物理。中国和量子物理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福雷斯特的笔下,竟然就这么隔空相遇,碰撞出满篇的哲理和诗意。
这本“不像小说的小说”开篇就扯到了孔子:
在黑夜里逮一只黑猫,有人说,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此。尤其是如果那儿没有。
我的意思是:尤其是如果我们四处找寻的夜里并没有猫。
有一句中国谚语就是这么说的,但作者不可考。相传是孔子……
中国(毋宁说是东方)的智慧把作者和读者引向一条思考虚实、生死、宇宙的路径。吠陀说“我即众生”,《摩诃止观卷》也说:“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阴一切阴,一切阴一阴,一切究竟一究竟……一法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一切法“缘起性空福雷斯特之所以受到佛学的吸引,或许就因为它可以帮助他放下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的过往,不分别,不妄念,不妄执。“空”对应的是黑夜,是梦,是故事,是世界的虚无和渐渐模糊的记忆。
那只在花园尽头的黑暗中突然窜出来又一溜烟消失不见的猫是虚无的使者,是埃尔温·薛定谔变态的假想实验的主角:把一只猫放进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包含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和一个装有毒气容器的实验装置。这个放射性原子核在一小时内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子将会触发这个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从而杀死这只猫。根据量子力学,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只有一小时后打开盒子,实验者才能看到“衰变的原子核和死猫”或者“未衰变的原子核和活猫”,二者必居其一。然而,只要我们不揭开盖子,那么这只猫既可以是活的,也可以是死的,它就可能有两个本征态。
如果不揭开盖子,如果生活可以有另一种可能,如果另一个世界存在另一个我。“如果我的女儿没有死。如果她没有生病。如果她没有出生。如果我拥有过别的爱情。如果我过着别人的生活。如果我是另一个人。如果我没有出生。”曾经的我,本应有的曾经,曾经幸福过、悲伤过、活过,“我想起来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幻想我本应成为另一个人。”是谁偷走了你真正的生活,留给你可笑的赝品,福雷斯特问:“我到底是谁?” 虽然“孩子的故事”还在那里,不过痛苦已经被磨平了棱角,不再尖锐得令人窒息。回忆在消解,就像波函数的塌缩,它不再暴胀侵占所有时空,而只是在某个平行世界里游弋,遥远得像一颗或许已经熄灭许久了的星星。一滴忧伤。“每个人都背负着一只承载忧伤的罐子,一滴微小的忧伤足以使它漫溢。而且一不留神,它会从四面八方流淌出来。我们感觉随时可能哭出来,但不知是为了什么事、什么人。这些眼泪和世上所有的悲伤一样,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是大悲还是小戚,因为它们同样表达了面对光阴无情的感伤。时间带走一切,它把我们钟爱的一切一个接一个推向虚无,不留给我们任何可以依赖的东西。”
从《永恒的孩子》《纸上的精灵》到《然而》到《薛定谔之猫》,福雷斯特的写作在经历一种稀释,仿佛一滴墨滴落在一池清水里,情节、情感和记忆慢慢晕染开,从有到若有到若无到无,这也是一个“悟空”的心路历程,很物理、很哲学也很宗教的命题。浓与淡,究其底还是那滴墨,还是那个哀悼的故事,只是痛苦已经被磨平了棱角,不再尖锐得令人窒息。回忆在消解,就像波函数的塌缩,它不再暴胀侵占所有时空,而只是在某个平行世界里游弋,遥远得像一颗或许已经熄灭许久了的星星。福雷斯特说所有的故事其实都是同一个故事,都始于神话中那个创世纪的混沌之初,我们生活在平行宇宙(而不自知),像《罗拉快跑》《盗梦空间》《云图》里的情节,你真的相信眼见为实?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李淼所言:“人们常用薛定谔之猫来意象化量子力学,以为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理,吊诡的是,并不存在‘我们这个世界’。或者说,你每次踏入的世界是无数平行世界中的一个,每一次踏入哪个无法预言。因此,生与死,有与无,苦与甜,幸福与不幸,不过彼此映照并同时存在罢了。”
面对生死,尽管有佛陀轮回的许诺,有量子物理平行宇宙的慰藉,福雷斯特终究还是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而在他看来,文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将我们不知道答案的终极问题放到我们眼前。”生死、因果、短暂和永恒,就像“薛定谔之猫”一样,充满了悖论和不确定。和传统的小说不同,福雷斯特把固有的叙事结构打散了,一切都在“裂变”,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模糊了,体裁也模糊了,作家说,应该把《薛定谔之猫》当作一首诗、一则童话、一则寓言去阅读,“我应该承认这是大家能够想象的最平淡的小说情节,但是如果大家有耐心去阅读这本书的话,在这本几乎没有情节的书里面,其实它会有非常多的东西慢慢地呈现,慢慢地展开,其实它给你提供的是一个非常丰盈的阅读世界。”
2004年《然而》获法国“十二月”文学大奖,理由是作者“投身于当今真正的文学创作”。而今天,作为法国著名文学期刊《新法兰西杂志》的主编,福雷斯特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学的意义,无论是对应个人的小历史还是世界的大历史,文学都应该带着反抗的姿态,抵抗裹挟着我们生活前行的庸常生活和时代浪潮的侵蚀。福雷斯特说:“我认为,英美的文学其实侵害到了其他国家的文学,不仅仅是法国,它侵害了所有的文学。关于文学,它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文学是想象的问题。现在满世界充斥的都是英剧美剧、好莱坞大片,大众的脑子都被这些东西格式化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者和读者的想象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凸显了另一种文学的重要性。”
今天,菲利普·福雷斯特的写作之于我们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他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想象的空间,另一种文学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责任编辑 农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