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患者长期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与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ongtao3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长期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检索2014年6月前,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后长期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是否改善预后的临床试验文献。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量表进行质量评分,采用State 12.0软件对所纳入的数据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的28 103例患者,入选文献的质量均为6分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78.2%,P<0.01);确诊为结直肠癌后,患者长期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是改善预后的一个独立性保护因素(HR=0.732,95% CI:0.613~0.875,P<0.01)。分别对7篇研究设计相同的文献以及6篇Ⅰ~Ⅳ期肿瘤分期的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敏感性低,结果较为稳定(分别为HR=0.687,95% CI:0.557~0.849,P<0.01;HR=0.682,95% CI:0.539~0.864,P<0.01)。

结论

长期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腹部无切口经肛门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对37例肿瘤距肛缘4~7 cm的直肠癌患者施行腹部无切口经肛门切除标本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26例为T1N0M0期,11例为T2N0M0期。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8±21)min,术中出血量
期刊
腹腔镜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手术是目前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消化道肿瘤外科治疗方面最为成熟和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之一。其根治效果肯定、创伤更小和术后恢复快等显著优势已得到肯定,但手术并发症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主要包括术中并发症如血管损伤、肠管损伤和泌尿系统损伤等,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出血和狭窄等。深刻理解和掌握解剖结构和精细手术操作是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术后及时准确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处理,可最大程
目的探讨磷酸酯酶基因(PTEN)、黏着斑激酶(FAK)及白细胞分化抗原44拼接变异体6(CD44v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且经病理证实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标本。获取117例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作为观察组;另外筛选距离肿瘤边缘大于10 cm且经病理证实为正常结肠黏膜的组织块共60例作为对照组
期刊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术前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全腹部DSCT双能量增强扫描且术后或肠镜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的4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同时性肝转移患者11例(共计52枚转移性病灶),分析双能量扫描模式下得到的Sn 140 kVp、100 kVp、线性融合图像、碘图及最高对比噪声比(CNR)图像,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直肠癌细胞放疗增敏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以结直肠癌细胞HT-29细胞作为实验对象,经姜黄素和放射线处理后,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情况;采用人定制基因修复相关基因表达谱PCR芯片检测姜黄素联合放疗组与单纯放疗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Western blot对检出的差异基因进行蛋白表达验证。结果姜黄素联合放疗组较单纯放疗组在48 h和72 h的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增高(P<0.05)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早期和进展期直肠癌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早期直肠癌(0~Ⅰ期)48例,进展期直肠癌(Ⅱ~Ⅲ期)138例。选取同期行开腹手术的37例早期直肠癌和275例进展期直肠癌作为对照组。比较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手术安全性、肿瘤学安全性及近期预后。结果无论是早期还是进展期直肠
双镜联合技术是通过腹腔镜与内镜的相互配合进而扩大其应用领域、提高治疗安全性和精准性及有效性的一种微创新技术。主要分为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辅助内镜手术和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在结直肠良恶性肿瘤诊治中,腹腔镜与结肠镜或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的联合应用,为以往单镜治疗难度较大、风险较高或必须开放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选择,其在提高手术安全性、确保疗效的同时,实现手术创伤和生理功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