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的快乐而写像自慰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3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流连忘返。每日从各色各样精彩纷呈的花朵中采撷那一点点精华,认真品味,不知餍足。生命不息,采蜜不止。直到老得再也飞不动了,才躺在花丛中静静地死去。——李银河”
  李银河出版了自传《人间采蜜记》,这是她剥离性学学者、王小波遗孀的身份,作为一位作家来讲述自己的人生和经历。褪去公众赋予的各类标签,李银河是一位谦和温柔并且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老人,她天真、羞涩、质朴。她在自传中老老实实地写了自己走过的路,一段传奇、勇敢、丰富的轨迹。
  见到李银河,是在新书的读者见面会上,参加活动的读者跨越了广泛的年龄段,有在校的大学生,也有满头银发的老人。她说“这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人对于她经历的生活的不厌其烦的记录而已。”而我也分明看到,不少读者在现场看她生活轨迹的视频时轻抹的眼泪,所以,微不足道,是怎样的分量?只是李银河又说“如果有人会通过我的记录对我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感兴趣,或者是从社会学角度,或者是从历史学角度,或者是从人类学角度,甚至考古学角度,那是他们的事儿,跟我无关。我惟一的愿望是把我的自传写得兴味盎然,妙趣横生。”


  李银河是很多人眼里的战士和英雄,这不光是因为她为同性恋合法化的问题奔波发声,更是因为她自己两段非凡的恋爱经历。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几乎无人不知,却鲜有人知晓这段爱情是怎样开始的。二十多岁时,李银河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前程似锦;与此同时,王小波只是个街道工人,李银河却毫不在意,幸福地认为:“我和他就是一个男版灰姑娘的故事嘛。我早就看出来,我的这个灰姑娘天生丽质,他有一颗无比敏感、无比美丽的心,而且还是一个文学天才,早晚会脱颖而出。”正如王小波所说:“真正的婚姻都是在天上缔结的。”
  李银河说,在与王小波相依的那些年都是甜蜜和温暖。“我这一生仅仅得到了他的爱就足够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痛苦磨难,小波从年轻时代起就给了我这份至死不渝的爱,这就是我最好的报酬。我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了。”
  她现在也拥有着另一份非凡的爱情,年初同性伴侣大侠的曝光引发热议,但这并没有影响她们其乐融融的生活。大侠一直陪伴着李银河,在她签书时,我看到大侠轻轻触摸李银河的头发,满是默契和爱意。
  “人间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一生之中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李银河说。
   Q&A 对话李银河
  Q:自己最得意的研究是什么?
  A:最主要的是同性恋的研究,在中国是第一个。20世纪90年代,国外大学的同性恋研究已经相当广泛深入,有整架整架的专著,而中国几乎还是一无所有。另外一方面是虐恋研究, 1996年,我在剑桥图书馆里泡了整整半年,收集各种善本资料,中国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这个研究。
  Q:你认为性该遵守怎样的道德标准?
  A:性可以分成三类:有罪的、有错的和完全没问题的。有罪的比如强奸,是法律问题;有错则是道德问题,比如婚外性行为。那么,什么样的性是完全没问题的呢?我的原则是:自愿的、在隐私环境的、与成年人发生的。只要不违反这三个原则,就完全属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Q:怎么看待淫秽视频的传播?
  A:比如前不久的“优衣库事件”,可以看出当代人性观念的变迁,不再认为性是肮脏、丑恶的坏事,而认为是快乐、美好的事,乐在其中。如果淫秽品随处都可以买到,大众不会这样激动。正是因为成年人消费淫秽品和色情品的欲望被压抑得太深,才会导致这样一个爆发。我有一个“菜单理论”:淫秽品之于性行为,正如菜单之于吃饭。除非能彻底地打击吃饭、禁止吃饭,否则没有理由打击菜单、禁止菜单。此外,性交是眼耳鼻舌身的综合行为,而淫秽品是视觉消费,为什么要单独打击视觉呢?
  Q:对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历经苦难、充满怨气。但你的描述没有这个色调,真的觉得过去的生活好吗?
  A:人在特别特别苦的时候,也不见得就只能哭吧。我也想对生活和工作中不尽如人意的年轻人说,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定得高一点。虽然生活并不是一个大花园,但是你也可以从苦中找到精华来吸收。
  【名字·李三反】
  1952年2月4日,我在北京出生。那一天是立春,除了闰年,几乎我的生日总是立春这个节气,我是个精确意义上的春姑娘。节气跟农时有关,按说应当走农历,可它却总是跟阳历一致。
  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居所在东华门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是人民日报宿舍,因为父母是人民日报社的创社元老。我母亲一生都在人民日报做编辑,父亲的主要年华也在这里,直到1965年才调离,那时,他在人民日报已经工作了二十年。
  东华门紧邻王府井,是北京最繁华的地段,人民日报社直到六十年代后期一直坐落在王府井大街上。我的童年就在这熙来攘往的商业区度过。每次去父母单位看电影、洗澡,都要从北到南穿过整条王府井大街。尽管如此,我们住的那个小院倒是个闹中取静的所在,因为它处在与王府井大街垂直的东华门大街西端,已经远离了街市的喧嚣。
  我在七岁之前一直叫李三反。这个名字有两个特别之处,一个是我随母姓而不是父姓,原因在于父母的男女平等地位和观念。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大姐和二姐随父姓,哥哥和我随母姓。说到给孩子起名字,人民日报这种知识分子扎堆儿的地方“越轨事件”是比较频发的。父母的一位同事是傅作义的女儿,她跟一位周姓同事结了婚,生有三个女儿,老大随母姓傅,老二随父姓周,老三索性没有姓了,据说就叫晨风。我们两家住对门,晨风常来我家玩耍,是个非常可爱的小姑娘。另一个特别之处是,“三反”典出1952年在全国开展的“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父母政治上过于敏感,所以才给我起了这么个名字。记得我们小学同年级的同学里有好几个叫三反的,什么蒋三反啊,陈三反啊,可是我上小学后就改了名字,三反只是小名了。我小时候学会的第一首儿歌就是“反贪污,反浪费,官僚主义我反对”。我哥哥小名叫老虎,有些大人见到我们一家出游总要拿我和哥哥的小名打趣:“三反打老虎,三反打老虎”。我一开始不明白:我没有打过哥哥呀。后来才知道,“三反”运动抓出来的贪污犯都被称为“老虎”,所以这些大人会把我们俩的小名连在一起,叫个不停,乐不可支。   我记事相当晚,六岁以前的事情处于一片模糊的混沌之中。印象最深的只有胡同口那个摆摊卖纽扣的老头。每当阿姨拉着我走过,我总是赖在老头的摊位前挪不动脚步,扣子的形状和颜色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以致受到老头的申斥:你们老站这儿,我怎么做生意?我这才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地走开。
  再有一个印象就是妈妈要把我送学前班,我闹着不去,拼命逃跑,绕着院子里一个圆形的花坛,我在前面跑,妈妈在后面追,不知追了多半天才捉住了我。反正最终胳膊拗不过大腿,我还是被强行扭送了。
  那个学前班是我最早的社会生活,值得写几笔。
  【学前班·娘娘庙】
  学前班是人民日报社办的,在一个旧庙里,叫娘娘庙。我在那里生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那个学前班和电影《看上去很美》中的场景极为相似,尤其是厕所——不是隔间马桶,甚至不是单个的蹲坑,而是一条贯穿全屋的水沟,上厕所的时候脚要踩在两边的砖地上,粪便会被一个水龙头统一冲走。那时我们是那么幼小,上这样的厕所简直成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冒险。学前班老师不允许起夜,憋尿就成了我生活中的第一个恐惧。同学们也全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临睡觉前,谁都不愿意从厕所出来,好像待的时间长一点就能减少夜里的便意似的。
  小波的小说中也写过幼儿园上厕所的场景:老师忙不过来的时候,“我”帮助小女孩擦屁股,记得原话大意是:谁能想到,这些后来的美女早就被我光顾过屁股呢。可是后来看,要说惊险,这个厕所还真不算什么。我后来在山西农村插队,当地家家户户的厕所都是在院子里挖一个一丈深的大坑,直径也有一米多,上面架两条木板或者石条,那才真叫惊险,小孩掉进去淹死的极端事件屡见不鲜。
  我还留着一张学前班同学的合照,有三十多个人,都是人民日报社员工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我被任命为班长。要命的是,班长在老师进教室的时候要喊“起立”,这个差事差点儿要了我的命,我性格中有种极度的羞涩,可能是遗传。每当要喊起立的时候,我心跳剧烈,脸红脖子粗,憋半天才能喊得出来。这种羞涩使我把别人看来轻而易举的一些事情视为畏途,终身不敢沾边。
  上小学时我被选中参加表演《八大员》,那是个连说带唱的节目,我浑身哆嗦,硬着头皮去表演,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参加工作,在国务院研究室,开联欢会唱歌也是这样,几乎哆嗦得唱不成句。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后来居然当了老师,上台讲课(我讲课从来不能脱稿,我后来执意从北京大学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想讲课是原因之一),还不时受邀去讲演。我始终不善讲演,能逃就逃,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去的才硬着头皮上。我宁愿把讲演改为对谈,我喜欢一问一答的表达方式,因为都是驾轻就熟的话题,我是本领域的权威,比别人知道得多,就比较自信,不会过于羞涩了。
  言归正传,继续说学前班。学前班的教室设在娘娘庙大殿里,外面有九曲回廊。我们上完课就在院子里玩游戏,或者坐在回廊上听一个叫新华的小男孩说书。这孩子天赋异禀,小小年纪就会讲《三国》、《水浒》、《西游记》。那时候我们才六岁呀,他怎么能记住那么多的故事,还能那么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呢?新华简直就跟我完完全全相反:他知道那么多故事,我什么故事都不知道;他讲起故事来神态自若,眉飞色舞,我一说话就满脸通红,羞得无地自容。
  那时候,我对新华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至今还记得他讲故事时的一个习惯动作:因为讲话讲得满嘴白沫,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用手背去抹嘴角。从那时到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还记得一清二楚,足见当时他给我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造成了多么大的震撼。
  【典故·家族逸事】
  家里有个典故册,记录了孩子们说过的最有趣的话,常常被父母拿出来说,供全家开怀一笑。这里试举几则:一则是我大姐小林的:她五六岁那年,有一次妈妈病倒了,下不了床。小林对妈妈说:“如果你死了,一定要把钱包留给我。”她可能看到妈妈总是从钱包里掏出钱来买吃的,怕自己断了粮草。另一则是我哥哥老虎的,他小时候说话有点大舌头,有一天,他看见来了一辆公共汽车,说:“快看快看,东东汽车(公共汽车)上坐了一车小撅撅嘴儿。”因为妈妈老管他叫小撅撅嘴儿,他以为所有人都叫小撅撅嘴儿。而我最脍炙人口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对着镜子哭,妈妈要给我擦眼泪,我说:“别擦了,我还要接着哭呢。”
  编辑推荐
  《一千种风的味道》
  黄山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一千种风的味道》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葡萄酒小说。
  阅读葡萄酒书籍,实在是个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事情。厚重的百科全书或高深的专业书籍,对于门外汉无疑具有阅读难度,但很多粗浅的入门书籍,又难免被内行批评不够“专业”。《一千种风的味道》采取了一个很巧妙的角度,在专业和通俗之间达到理想的平衡,即用小说的形式,将大量葡萄酒知识杂糅在爱情故事里,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专业的葡萄酒审美。
  阅读《一千种风的味道》让人不由得想到经典电影《杯酒人生》,它们都在故事里为你展现葡萄酒迷人、多变但又永恒的生命力。不同的是,《一千种风的味道》将爱欲和酒结合,跟着女主角的脚步遍尝天下美酒,经历爱欲纠葛。
  作者黄山是英国葡萄酒与烈酒教育基金会四级品酒师、葡萄酒大师候选人,工作的原因,每年有机会品尝三五千种葡萄酒,却依然期待新鲜的没有品尝过的酒出现。多年来收藏的酒也塞满了几个地下酒窖,总是想找到一瓶独一无二的,却发现越是寻找真爱就越多。于是写下这部《一千种风的味道》,纪念心路历程。
  为了延展书中的知识点,特别为故事中提到的葡萄酒品牌、葡萄品种、种植地、酿造技术等专业名词做了浅显但准确的注释。《一千种风的味道》不仅可以读故事、学知识,更加实用之处是,对照书本就可以独自选购到真正有品位的好酒。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罗永浩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科技公司开发布会敢卖门票,老罗却笑嘻嘻地走了这条不寻常的路。
  他的锤子科技新品发布会,近万人的场,分分钟抢不到票,购票系统一度崩溃,盛况堪比一票难求的郭德纲跨年演出。
  很少有一个中国人,能如此独特、有品、理想、商战、励志、幽默……简直集商业大片的所有元素于一身:
  他曾经是一名英语老师,结果讲课内容以“老罗语录”的形式风靡大江南北;
  他曾经执导过电影,结果“星巴克中杯之争”桥段至今仍被网友津津乐道;
  他曾经维权,结果自己的卡通海报每年都被各种各样的“3.15”活动拿去当做维权标志;
  老罗做的事情并不稀奇,好多人都做过或者正在做着,但是,偏偏只有他可以不遗余力折腾出好大的动静,而且不忘一路上跟大家表演“说学逗唱”。当人们说到相关事情的时候,总情不自禁地提起他,并且满脸笑意。
  如果你想弄清楚“老罗怎么就这么牛了”,不妨读读这本书。他在书里把什么都倒给了你,甚至那些纠结的心理过程。你会发现,这本书比那些成功励志书好了一万倍,因为句句掏心窝子,没有一句假大空的话。
其他文献
宋承宪对于婚姻的些许担心也许源于他不那么擅长人际关系的处理。  他感叹“只有勇敢的表达,才能够得到芳心。”所以宋承宪试着改变自己的性格,“现在我遇到喜欢的女生,会努力的去表达我的感情。”  就像韩剧故事发展的那样,不知道是粉丝“亚洲最高颜值情侣在一起吧”的呼声太高还是相见恨晚,宋承宪和自己喜欢的中国女演员在拍摄《第三种爱情》的时候酝酿出了他们的“第三种爱情”。  自2000年《蓝色生死恋》将韩流首
期刊
北京不是我的家  在台湾的日子里,白举纲喜欢打开窗子,看海浪不停地拍着沙滩,他的耳朵里单曲循环着一首名叫《Prelude for time feelers》的曲子,“然后海风把脸吹得麻麻的,很舒服。”  讲起台湾之旅,白举纲淘出手机,开始播放这首歌曲给记者听。旋律像流水一样潺潺流动,游离虚幻。对面的白举纲抱起琴,和着旋律弹起来。就这样谁也不说话地过了一分钟,他对记者说,“你听,这首曲子就是我在台湾
期刊
8月18日,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在京召开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主持,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王仲伟出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讲话。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杨天石、王立平、赵仁珪、陈平原和来自吉林、江苏、重庆、陕西、甘肃文史研究馆的馆员代表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近50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畅所欲言,热情讴歌
期刊
Viktor & Rolf Haute Couture F/W 2015两位设计师在T台上忙活半天,原来是在模特身上组装名画。设计师把展馆级的当代画作根据立体解构剪裁原理,连画带框的变成眼前这些搭配牛仔工装的高级礼服,模特展示完毕再动手拆下,铺展开来随即还原为挂在墙上的绘画装置艺术作品。  幽默的,实验性的,梦幻的,怪诞的,精致的,这是人们对Viktore & Rolf二人组合的作品的主观感觉,人
期刊
整理术,远比我们想象的范围广,如果你自己扩展一下,你会发现整理无处不在。重要的是通过整理概念的扩展和整理意识的加强,人们可以建立一种全新的自我秩序。这种秩序是一点一点整理出来的,而且是一种慢慢建立的成功秩序。  美丽商数,关注美态,掌控美感  老实话,“整理”这个词竟是从演员刘涛身上得来的。  因为,搬家要收拾鞋子,买了好多的收纳袋,淘宝上一搜,竟然全是“刘涛同款”。原来在真人秀节目中,刘涛大秀了
期刊
劳斯莱斯魅影  劳斯莱斯曾于1938-1939年生产制造过魅影车型,而在第83届日内瓦车展的媒体日首日,劳斯莱斯正式发布了全新魅影车型。经由Bespokes设计团队精心打造的魅影特别版车型外观极具张力,其搭载的V12双涡轮增压发动机,仅需4.4秒加速时间即可轻松达到100公里/小时。除了手工打造的内饰和强劲动力之外,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魅影一口气推出了三款特别版车型。魅影灵感定制系列共包括三款特别版车
期刊
希区柯克有一部特别的电影叫《群鸟》,是他作品中罕见的灾难片。和一般的山崩地裂不同,《群鸟》讲的是鸟类骚扰人类形成鸟灾的故事,这些人类眼中最温顺不过的鸟儿出乎意料地成为攻击人类的战争发动者。片中,惊恐万分的人们不断地相互询问或者自言自语:“鸟类为什么攻击我们?”但是,希区柯克没有给出答案。  《群鸟》中人类对鸟类的恐惧显然给日本摄影师水谷吉法造成了深深的心理阴影。后来,在东京上学的他常常被一个诡异的
期刊
Schiaparelli 2015秋冬高定,新任设计总监Bertrand Guyon执掌首场高定秀,以传奇创始人Elsa Schiaparelli的早期形象为灵感,每一套服装都有着自己的表情,巴洛克式的华丽在这一季演绎的淋漓尽致。Bertrand Guyon在一方T台间演绎出万千姿态,花卉长裙之飘飘欲仙、鎏金套装之高冷干练、丝绒礼服之性感妖娆,在考究的廓形与精致的剪裁之间表达独有的“高定态度”。 
期刊
因为闺蜜中都有A轮千万级的人物了,再加上朋友圈隔天就有离开传统媒体奔向自媒体创业大潮的人,物质狂觉得如今女人圈最时髦的话题早已挣脱了原来的美容+星座组合,一个女人如果不谈创业,似乎要被潮流抛弃。  “似乎新媒体时代,小女人很容易弄起大浪潮!”物质狂发现原来一向以不靠谱为荣的一群人都开始做联合创始人了。到底是时代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时代?  最近一次中关村的下午茶,物质狂真的被这股女性创业狂潮
期刊
昆明文物市场就像大多数古玩市场一样,每天都有人捡漏、打眼。某日,古玩店老板老七因为一件文物跟人吵了起来,正在旁边闲逛的漫画家李昆武被他一句“爱国主义国宝”吸引过去,俩人聊了起来。这次偶然的经历让李昆武和抗日战争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李昆武自称老李,与老七混熟了之后,老李在他那里发现了一张日本人于1894年描绘中日甲午战争场景的彩图,这张彩图的文物价值和技术价值让他惊讶不已。老七又神神秘秘地告诉李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