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儿童的读物本该是弘扬真善美,引导孩子在幼年时期保持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发自内心地热爱生活生命。可是当下的图书市场却混乱不堪,暴力横行,让人不禁发问:祖国的花朵禁得起这种摧残吗?
这个夏天,大家都在讨论“熊孩子”。这个词指代的是那些“没有家教”和“不听话”的儿童,人们只是把目光放在了这些孩子身上,但是,平时儿童在看些什么、读些什么却是大家不知道的。
从童话的黑暗面说起
我们先来读一则童话:“丑小鸭因为长得丑经常被它的小伙伴欺负,没有谁喜欢它。于是它伤心地离开了这个地方,独自去流浪。一路上遇到狂风、暴雨、猎狗、熊孩子……但丑小鸭没有畏惧,它顽强拼搏,努力学习。最终人们发现,它虽然不好看,但是还挺好吃的。”
以上是网络流传的“黑暗版丑小鸭”,完全是一种成人式的幽默,但是做成儿童拼音读物是否合适?别惊讶,市场上目前有太多这样的书籍,也被称为黑暗童话。
有的家长也对我们说了类似事情:“我的宝宝2岁了,最近给他买了个故事机,里面有一个故事是《三只小猪》,故事的结尾是三只小猪杀掉大灰狼,把它放进开水锅里煮熟,三只小猪就这样吃了大灰狼……结局相当重口味,这些商家都怎么了?”
西方国家有不少黑暗童话,比如《僵尸新娘》这样的电影,人物和布景色彩厚重偏暗,而主题内容仍旧是爱、诚实、快乐这样的主流思想。日韩近年来不少童话却充斥着血腥、暴力、残忍的内容,并很快得到国内一些儿童读物出版商的青睐,迅速流入国内市场。
有些人说,世界本来就是这么残酷,应该让这些小孩提早感受到世界的冷漠和悲惨,不要生活在虚构的美好世界里,不然以后长大了会更加失望和难过。此话确实有理,但是把这样“真实”的内容打上拼音,刊印出来,给幼龄儿童作为启蒙识字的读物,真的合适吗?
笔者走访了深圳多家书城,还有小型书店,发现暑假期间很多青少年、儿童蹲坐在卡通书、玄幻漫画书周围,随意拿放,并无家长陪同,书店管理人员也不会干预。而一本注明“儿童文学”的书籍,书名叫做《魔法仙之玉之人在妖途》,还有《吸血鬼少女》这样的书名居然也建议上架“儿童文学”类别。而且一些注音类的书籍,文不对题,内容粗糙,不知所谓。对一个尚处于识字阶段的儿童来说,讨论生死的意义,说“我坐椅子你坐地,我吃香蕉你吃皮”这样的童谣,对成长有什么裨益,他又能懂得多少?
以上的现象发生在大型正规书城里,那么不正规的小书店,盗版书肆虐,黄色、暴力的儿童读物就更多了。不少学校附近,商家打着文具店的幌子,租售非正常书籍,有学生说,他们会几个人一起租看,然后再互相交流。
家长不知道孩子读什么
很多家长没有时间去一本本筛选孩子的读物,往往是他们要什么就买什么,但是很多常识性的知识,连出版社的编辑都不清楚,误人子弟已是常态。比如有的书籍把蜂虎当做雨燕,将巴西龟当成了海龟,这也算是教育读物?不少编辑为了“赶时髦”,在图片旁边配英文单词,孩子不懂,家长也不懂,书本答疑解惑的功能完全丧失。
儿童读物没有针对性,4岁和14岁的书本内容都一样,导致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早熟,言语行为成人化。有位家长说:“现在的小孩被不良读物教坏了,我女儿上幼儿园中班,对成人什么都懂,什么情呀爱呀,早熟得厉害。后来和几个家长聊天才知道她们班上的小孩对这些都很懂,有时她说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我都不知道如何应答。”
而那些想要为孩子选书的家长,往往被孩子一句话堵得语塞:“公主王子早就没人看啦!我才不要!”包装精美价格不菲的《格林童话》(请读者注意:即使是《格林童话》也是不适合幼儿读的,有一部分内容被后人不断更改。)《安徒生童话》已经不是孩子们选择的主要目标,那些神力鬼怪的书籍反而成了孩子们的心头好。
笔者(85后)小时候阅读的《神笔马良》《崂山道士》甚至现在还在更新售卖,但插图精美度大不如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在GDP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投入很不够。有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现在的小学课本,使用已经超过十年,书里有的一些生活常识,原汁原味地停留在十年前,没有与时代同步,更没有与时俱进。这可能也是家长选书难的原因之一。
国内儿童刊物从业人员少,专业人士就更少,本土的又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儿童读物,实在是凤毛麟角。
家长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上海市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合女士指出,“我觉得我们儿童读物编辑、家长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培训,对于儿童阅读能力缺乏了解。比如,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他只能注意到书中的单幅图,不太容易把故事的前后顺序弄清楚;而中班的孩子,他就能知道书中的故事顺序;大班的孩子,则能预测故事的发展了。这些常识,对家长或者编辑来讲,可能还是一个盲区。”
有教育人士指出,家长要对儿童读物的来源把关,好的故事应该充满童心,有能使心灵强大的正能量,而不是靠阴暗灰色的情节使幼小的心灵困惑恐惧。在这一基础上孩子才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心态和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
儿童读物的分级和监管在哪
出版商和儿童读物编辑的自我监管显然是不够的。
滥用英文单词、图片粗糙毫无美感、语言粗俗、暴力裸露词语到处都是,缺乏儿童专业编辑素养等等,已经成了现下儿童书本编辑的通病。可是,这绝不是源头,出版商的急功近利和相关监管单位的不闻不问,造就了混乱的儿童读物市场。
很多家长坦言,出版商只想赚钱,哪里想得到我们小孩的教育?什么责任感、功德心对他们来说都是废话。甚至有家长说,“我只给孩子购买国外的儿童书籍,他们的书分得很清楚,什么该给孩子看,什么不该。画面很静很美,情节很健康很完整,画面没有暴力,语言没有脏话,我有时忍不住也想看。”
简单来说,作为一个儿童图书编辑,应该了解过儿童心理学,知道儿童喜欢什么,这个年龄段需要什么,并且真的喜欢孩子,就像一个体育杂志编辑应该了解体育赛事的分类、明星运动员的生平等等。而现在很多出版商所做的,就是把同样内容的书籍换个封面包装,加点赠品,之后在封面设计上添加诸如“儿童必读”“父母必备”这样的噱头,而内容到底是什么,管他呢,好卖就行。
另外,儿童读物分级制也是家长们呼吁的重点。
西方的儿童读物分级制很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需要对儿童读物的出版加以监督乃至立法,以减少甚至杜绝不健康的作品出现。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而童年的阅读关系到儿童的成长方向,要想把握好这个方向,必须从教育入手,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图书,万万不可马虎,不可大意,要慎之又慎。
这个夏天,大家都在讨论“熊孩子”。这个词指代的是那些“没有家教”和“不听话”的儿童,人们只是把目光放在了这些孩子身上,但是,平时儿童在看些什么、读些什么却是大家不知道的。
从童话的黑暗面说起
我们先来读一则童话:“丑小鸭因为长得丑经常被它的小伙伴欺负,没有谁喜欢它。于是它伤心地离开了这个地方,独自去流浪。一路上遇到狂风、暴雨、猎狗、熊孩子……但丑小鸭没有畏惧,它顽强拼搏,努力学习。最终人们发现,它虽然不好看,但是还挺好吃的。”
以上是网络流传的“黑暗版丑小鸭”,完全是一种成人式的幽默,但是做成儿童拼音读物是否合适?别惊讶,市场上目前有太多这样的书籍,也被称为黑暗童话。
有的家长也对我们说了类似事情:“我的宝宝2岁了,最近给他买了个故事机,里面有一个故事是《三只小猪》,故事的结尾是三只小猪杀掉大灰狼,把它放进开水锅里煮熟,三只小猪就这样吃了大灰狼……结局相当重口味,这些商家都怎么了?”
西方国家有不少黑暗童话,比如《僵尸新娘》这样的电影,人物和布景色彩厚重偏暗,而主题内容仍旧是爱、诚实、快乐这样的主流思想。日韩近年来不少童话却充斥着血腥、暴力、残忍的内容,并很快得到国内一些儿童读物出版商的青睐,迅速流入国内市场。
有些人说,世界本来就是这么残酷,应该让这些小孩提早感受到世界的冷漠和悲惨,不要生活在虚构的美好世界里,不然以后长大了会更加失望和难过。此话确实有理,但是把这样“真实”的内容打上拼音,刊印出来,给幼龄儿童作为启蒙识字的读物,真的合适吗?
笔者走访了深圳多家书城,还有小型书店,发现暑假期间很多青少年、儿童蹲坐在卡通书、玄幻漫画书周围,随意拿放,并无家长陪同,书店管理人员也不会干预。而一本注明“儿童文学”的书籍,书名叫做《魔法仙之玉之人在妖途》,还有《吸血鬼少女》这样的书名居然也建议上架“儿童文学”类别。而且一些注音类的书籍,文不对题,内容粗糙,不知所谓。对一个尚处于识字阶段的儿童来说,讨论生死的意义,说“我坐椅子你坐地,我吃香蕉你吃皮”这样的童谣,对成长有什么裨益,他又能懂得多少?
以上的现象发生在大型正规书城里,那么不正规的小书店,盗版书肆虐,黄色、暴力的儿童读物就更多了。不少学校附近,商家打着文具店的幌子,租售非正常书籍,有学生说,他们会几个人一起租看,然后再互相交流。
家长不知道孩子读什么
很多家长没有时间去一本本筛选孩子的读物,往往是他们要什么就买什么,但是很多常识性的知识,连出版社的编辑都不清楚,误人子弟已是常态。比如有的书籍把蜂虎当做雨燕,将巴西龟当成了海龟,这也算是教育读物?不少编辑为了“赶时髦”,在图片旁边配英文单词,孩子不懂,家长也不懂,书本答疑解惑的功能完全丧失。
儿童读物没有针对性,4岁和14岁的书本内容都一样,导致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早熟,言语行为成人化。有位家长说:“现在的小孩被不良读物教坏了,我女儿上幼儿园中班,对成人什么都懂,什么情呀爱呀,早熟得厉害。后来和几个家长聊天才知道她们班上的小孩对这些都很懂,有时她说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我都不知道如何应答。”
而那些想要为孩子选书的家长,往往被孩子一句话堵得语塞:“公主王子早就没人看啦!我才不要!”包装精美价格不菲的《格林童话》(请读者注意:即使是《格林童话》也是不适合幼儿读的,有一部分内容被后人不断更改。)《安徒生童话》已经不是孩子们选择的主要目标,那些神力鬼怪的书籍反而成了孩子们的心头好。
笔者(85后)小时候阅读的《神笔马良》《崂山道士》甚至现在还在更新售卖,但插图精美度大不如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在GDP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投入很不够。有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现在的小学课本,使用已经超过十年,书里有的一些生活常识,原汁原味地停留在十年前,没有与时代同步,更没有与时俱进。这可能也是家长选书难的原因之一。
国内儿童刊物从业人员少,专业人士就更少,本土的又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儿童读物,实在是凤毛麟角。
家长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上海市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合女士指出,“我觉得我们儿童读物编辑、家长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培训,对于儿童阅读能力缺乏了解。比如,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他只能注意到书中的单幅图,不太容易把故事的前后顺序弄清楚;而中班的孩子,他就能知道书中的故事顺序;大班的孩子,则能预测故事的发展了。这些常识,对家长或者编辑来讲,可能还是一个盲区。”
有教育人士指出,家长要对儿童读物的来源把关,好的故事应该充满童心,有能使心灵强大的正能量,而不是靠阴暗灰色的情节使幼小的心灵困惑恐惧。在这一基础上孩子才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心态和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
儿童读物的分级和监管在哪
出版商和儿童读物编辑的自我监管显然是不够的。
滥用英文单词、图片粗糙毫无美感、语言粗俗、暴力裸露词语到处都是,缺乏儿童专业编辑素养等等,已经成了现下儿童书本编辑的通病。可是,这绝不是源头,出版商的急功近利和相关监管单位的不闻不问,造就了混乱的儿童读物市场。
很多家长坦言,出版商只想赚钱,哪里想得到我们小孩的教育?什么责任感、功德心对他们来说都是废话。甚至有家长说,“我只给孩子购买国外的儿童书籍,他们的书分得很清楚,什么该给孩子看,什么不该。画面很静很美,情节很健康很完整,画面没有暴力,语言没有脏话,我有时忍不住也想看。”
简单来说,作为一个儿童图书编辑,应该了解过儿童心理学,知道儿童喜欢什么,这个年龄段需要什么,并且真的喜欢孩子,就像一个体育杂志编辑应该了解体育赛事的分类、明星运动员的生平等等。而现在很多出版商所做的,就是把同样内容的书籍换个封面包装,加点赠品,之后在封面设计上添加诸如“儿童必读”“父母必备”这样的噱头,而内容到底是什么,管他呢,好卖就行。
另外,儿童读物分级制也是家长们呼吁的重点。
西方的儿童读物分级制很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需要对儿童读物的出版加以监督乃至立法,以减少甚至杜绝不健康的作品出现。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而童年的阅读关系到儿童的成长方向,要想把握好这个方向,必须从教育入手,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图书,万万不可马虎,不可大意,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