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学生普遍淳朴、憨厚、害羞,口语交际锻炼的机会比较少,制约着他们与人交往的主动性,他们在三五个朋友间能交谈自如,遇到人多的场合或上课老师提问,便往往面红耳赤,期期艾艾,词不达意,在大庭广众中讲话更是窘迫。不善言谈成为许多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深感苦恼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口语的应用范围和频率,已远远超过书面语言,以往必需通过文字表达的信息渐渐地为口头语言表达所代替,生活对于人们口语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深刻认识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一、原因分析
1.口语交际课程的系统模糊
《語文课程标准》虽然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并没有对各年级提出明确的要求。关于口语交际的理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念,六册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后也都有口语交际训练,但是放在写作和综合练习中,只有简单笼统的训练内容,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阐述。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测试系统还有待完善。
2.课堂上教师爱唱独角戏
教师不给学生“说”的机会,一上课就滔滔不绝地从字词句篇讲到语逻修文,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说”,若学生发言时声音小或结结巴巴,或语无伦次,有的教师往往大为不满,或者怒斥一番,结果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说话时吞吞吐吐,结结巴巴。
二、遵循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
老师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交际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权,使作为主体的学生愿意说,敢于说,乐于说。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急于打断他们,而是耐心地听他们把话说完,用激励的语言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对声音小又结巴的学生说:声音再大一点,说话不要急,一句一句慢慢说。千方百计的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获得人格的尊重,得到成功的体验。
2.示范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教学语言的高低直接制约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字正腔圆、口若悬河、抑扬顿挫或口齿不清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以标准的普通话、顺畅的表达、恰当的措辞、丰富生动的词汇、自如的表情做学生的榜样。
3.渐进性原则
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可急于求成,而应由易到难,有阶段、有步骤、系统地去训练。在初始阶段,应设置一些简单题目去训练,诸如采用“自我介绍”、“我的父亲(或其他家人)”、“我的愿望”等“介绍类”“独白类”话题。允许学生先写后说。训练一个阶段后,可设置一些“表演类”或“交往类”的话题去训练。如设置情景对话“道歉”、“借物”、“回到家后”等话题,有广泛性。在此基础上,可设置一些随机性的话题去训练他们的临场发挥的随机交流能力,达到真正“表达”的目的。
4.互动性原则
互动交际就是要打破老师说学生听或学生说老师听的单方面模式,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
三、应对策略
1.改革语文成绩的评价机制
加大口试内容及比重,除了可以把平时课堂发言纳入平时成绩外,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可以由口试和笔试两部分组成,口试成绩可占总分的20%到30%,《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评价”部分也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实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2.丰富平时的积累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好的很大原因是语言积累不够,语感较差,而要获得一定的语言基础,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交谈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很容易产生语言障碍,从而失去交流的兴趣与信心。朗读、背诵、日记等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语感、规范语言行为。
3.坚持课前训练
每节课前5分钟,三年就是50多个小时,把这些时间统一安排,合理利用,设计一个有目标、有梯度、有重点、全程化的口语训练体系,持之以恒,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锻炼的场合。
4.立足课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训练课,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选好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要充分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契机。在教学中可以穿插朗读、复述、讨论、讲解等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要充分调动学生去“说”,去“议”,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在课外语文活动中训练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见识少,视野不开阔。但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教师要利用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设计相关的口语训练活动,例如:观察大自然,叙述父母劳动的情景,介绍农作物,描述家乡风土人情等。为了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班级演讲赛、辩论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编演课本剧、口头作文等各种活动,开展社会调查、主题班会、座谈会、访谈等。
总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有心、留心、用心,就能为农村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口语的应用范围和频率,已远远超过书面语言,以往必需通过文字表达的信息渐渐地为口头语言表达所代替,生活对于人们口语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深刻认识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一、原因分析
1.口语交际课程的系统模糊
《語文课程标准》虽然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并没有对各年级提出明确的要求。关于口语交际的理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念,六册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后也都有口语交际训练,但是放在写作和综合练习中,只有简单笼统的训练内容,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阐述。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测试系统还有待完善。
2.课堂上教师爱唱独角戏
教师不给学生“说”的机会,一上课就滔滔不绝地从字词句篇讲到语逻修文,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说”,若学生发言时声音小或结结巴巴,或语无伦次,有的教师往往大为不满,或者怒斥一番,结果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说话时吞吞吐吐,结结巴巴。
二、遵循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
老师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交际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权,使作为主体的学生愿意说,敢于说,乐于说。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急于打断他们,而是耐心地听他们把话说完,用激励的语言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对声音小又结巴的学生说:声音再大一点,说话不要急,一句一句慢慢说。千方百计的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获得人格的尊重,得到成功的体验。
2.示范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教学语言的高低直接制约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字正腔圆、口若悬河、抑扬顿挫或口齿不清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以标准的普通话、顺畅的表达、恰当的措辞、丰富生动的词汇、自如的表情做学生的榜样。
3.渐进性原则
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可急于求成,而应由易到难,有阶段、有步骤、系统地去训练。在初始阶段,应设置一些简单题目去训练,诸如采用“自我介绍”、“我的父亲(或其他家人)”、“我的愿望”等“介绍类”“独白类”话题。允许学生先写后说。训练一个阶段后,可设置一些“表演类”或“交往类”的话题去训练。如设置情景对话“道歉”、“借物”、“回到家后”等话题,有广泛性。在此基础上,可设置一些随机性的话题去训练他们的临场发挥的随机交流能力,达到真正“表达”的目的。
4.互动性原则
互动交际就是要打破老师说学生听或学生说老师听的单方面模式,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
三、应对策略
1.改革语文成绩的评价机制
加大口试内容及比重,除了可以把平时课堂发言纳入平时成绩外,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可以由口试和笔试两部分组成,口试成绩可占总分的20%到30%,《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评价”部分也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实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2.丰富平时的积累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好的很大原因是语言积累不够,语感较差,而要获得一定的语言基础,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交谈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很容易产生语言障碍,从而失去交流的兴趣与信心。朗读、背诵、日记等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语感、规范语言行为。
3.坚持课前训练
每节课前5分钟,三年就是50多个小时,把这些时间统一安排,合理利用,设计一个有目标、有梯度、有重点、全程化的口语训练体系,持之以恒,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锻炼的场合。
4.立足课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训练课,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选好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要充分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契机。在教学中可以穿插朗读、复述、讨论、讲解等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要充分调动学生去“说”,去“议”,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在课外语文活动中训练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见识少,视野不开阔。但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教师要利用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设计相关的口语训练活动,例如:观察大自然,叙述父母劳动的情景,介绍农作物,描述家乡风土人情等。为了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班级演讲赛、辩论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编演课本剧、口头作文等各种活动,开展社会调查、主题班会、座谈会、访谈等。
总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有心、留心、用心,就能为农村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