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在经费分担问题上争吵不休,北约国家就先进军事技术的合作并未放缓。新近曝光的消息显示,今年7月的北约峰会上,各国防长签署了一项旨在提升反水雷和反潜能力的协议,协议重点内容包括加快新一代海上无人系统的研发和部署,以防范不断增长的水下威胁。
北约再度重视水下威胁
“无人系统的应用将改写游戏规则,”北约官方网站发布的新闻稿提到,“除了传统的海军装备,这些无人系统将增强我们的态势感知能力和对海洋的控制能力。”
此次发布缺乏细节,但暗示了一种可能性:水下和水面无人艇可能成为海军装备的下一个增长点,至少,北约这个全球最大军事联盟正在寻求统一系统制式。也就是说,一艘经过认证的无人艇可能在13个国家同时拿到订单,市场规模不容小看。
参与协议的国家包括比利时、丹麦、德国、希腊、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土耳其、英国和美国。“通过这一举措,各国能够借助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充实国防预算。”新闻稿称。
观察人士普遍认为,这项协议表明北约对潜艇威胁的重视日趋增长。
智库“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约格·贝尼特斯对美国“防务新闻”网站表示:“北约成员国对俄罗斯潜艇日益增长的威胁感到震惊,正在投入更多资源应对。”俄军已在北大西洋部署了更具隐蔽性的潜艇,北约海军要想追踪这些潜艇。难度比以往大得多。“在无人艇领域的多国合作,是北约比过去25年来更认真的最新证据。”他补充道。
战场从水面延伸到海底
海上无人作战系统受宠的另一面是北约海军的兵力危机。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国会调研署(CR,S)的一份报告,美国潜艇部队的攻击和导弹核潜艇总数为56艘,预计到2028年,这一数字将下降至42艘,到2032年将缓慢回升到48艘左右。
美国海军将于明年实施的造舰计划显示,随着“洛杉矶”级潜艇开始大量退役,攻击核潜艇数量在1920年代中期急剧下降。这一趋势已被研究机构多次预警。
另一方面,俄罗斯潜艇的进步,被驻欧洲美海军司令部司令詹姆斯·法戈上将称为“又一次大西洋之战”的预兆。美联社在10月初的报道中提到,可能的热点交战区域从美国东海岸直到波罗的海和黑海,俄军近年来在这些地区加强了反介入和区域封锁能力。
在北约看来,新的战场不仅涉及水下,还会延伸到海底——海底是部署水雷及铺设海底电缆这样的高价值资产的场所。因此,北约需要更频繁地面对高风险的情报收集、监视和侦察任务,在攻击型潜艇数量减少的当下,这项任务或将无法完成。
基于这样的背景,水面和水下无人平台,可以让日趋“稀有”的载人平台在更需要它们的地方执行任务。无论以何种形态存在,无人艇对监控重要海上通道而言都是重要的。
“我们没必要无所不知。”2015年,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如今已经退役的美国海军潜艇部队前任司令米歇尔·康纳尔如是说。“但我们还是希望对一些地点进行严密监控。对包括一些水下设施在内的资产实施保护,它们对国民经济非常重要。”
宏伟前景背后有三重挑战
和所有尖端军事技术一样。依靠无人艇改写海战格局这一愿景十分宏大。但实现它的路途充满变数。“防务新闻”将五花八门的障碍归结为三个核心问题。
最大的挑戰来自通信。如果无人侦察艇无法告诉友军自己发现了什么。它们就毫无价值。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分析师、退役潜艇军官布莱恩·克拉克说,为确保信息畅通,无人艇要么得配置可供导航和上传数据的后台,要么就得浮出水面发信息。
第二重挑战来自导航,也就是如何规避障碍。和平时期,捕鱼等商业活动在海上航道附近司空见惯,无人艇势必面临如何发现和躲避渔网的问题。
最后的考验是耐力。克拉克说,当前性能最好的水下无人艇。在理想条件下可以连续潜航24小时。代价是,这些无人艇只能以每小时几海里的速度航行,丧失了追踪目标必须的机动性。
无人艇在清扫水雷这一领域前景光明。作为载人攻击平台的替代品,水面比水下平台更被看好。这方面,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发的反潜战持续跟踪无人艇(ACTUV)已经完成了原型机,正由美军进行测试。
在市场潜力诱惑下,其他技术方案也陆续浮出水面。美国“液体机器人”公司宣称,该公司的一款“波浪滑翔机”使用洋流和太阳能为自身供电,可以在海上停留数月。对任何地区进行持续监视。每架“波浪滑翔机”造价在25万至30万美元之间。
就全局而言。13个北约国家达成的协议只是未来战场无人化的新迹象之一。“终结者”式的战斗机器人或许不会很快统治海洋,但无人系统与载人平台协同作战的格局已然明朗。
北约再度重视水下威胁
“无人系统的应用将改写游戏规则,”北约官方网站发布的新闻稿提到,“除了传统的海军装备,这些无人系统将增强我们的态势感知能力和对海洋的控制能力。”
此次发布缺乏细节,但暗示了一种可能性:水下和水面无人艇可能成为海军装备的下一个增长点,至少,北约这个全球最大军事联盟正在寻求统一系统制式。也就是说,一艘经过认证的无人艇可能在13个国家同时拿到订单,市场规模不容小看。
参与协议的国家包括比利时、丹麦、德国、希腊、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土耳其、英国和美国。“通过这一举措,各国能够借助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充实国防预算。”新闻稿称。
观察人士普遍认为,这项协议表明北约对潜艇威胁的重视日趋增长。
智库“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约格·贝尼特斯对美国“防务新闻”网站表示:“北约成员国对俄罗斯潜艇日益增长的威胁感到震惊,正在投入更多资源应对。”俄军已在北大西洋部署了更具隐蔽性的潜艇,北约海军要想追踪这些潜艇。难度比以往大得多。“在无人艇领域的多国合作,是北约比过去25年来更认真的最新证据。”他补充道。
战场从水面延伸到海底
海上无人作战系统受宠的另一面是北约海军的兵力危机。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国会调研署(CR,S)的一份报告,美国潜艇部队的攻击和导弹核潜艇总数为56艘,预计到2028年,这一数字将下降至42艘,到2032年将缓慢回升到48艘左右。
美国海军将于明年实施的造舰计划显示,随着“洛杉矶”级潜艇开始大量退役,攻击核潜艇数量在1920年代中期急剧下降。这一趋势已被研究机构多次预警。
另一方面,俄罗斯潜艇的进步,被驻欧洲美海军司令部司令詹姆斯·法戈上将称为“又一次大西洋之战”的预兆。美联社在10月初的报道中提到,可能的热点交战区域从美国东海岸直到波罗的海和黑海,俄军近年来在这些地区加强了反介入和区域封锁能力。
在北约看来,新的战场不仅涉及水下,还会延伸到海底——海底是部署水雷及铺设海底电缆这样的高价值资产的场所。因此,北约需要更频繁地面对高风险的情报收集、监视和侦察任务,在攻击型潜艇数量减少的当下,这项任务或将无法完成。
基于这样的背景,水面和水下无人平台,可以让日趋“稀有”的载人平台在更需要它们的地方执行任务。无论以何种形态存在,无人艇对监控重要海上通道而言都是重要的。
“我们没必要无所不知。”2015年,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如今已经退役的美国海军潜艇部队前任司令米歇尔·康纳尔如是说。“但我们还是希望对一些地点进行严密监控。对包括一些水下设施在内的资产实施保护,它们对国民经济非常重要。”
宏伟前景背后有三重挑战
和所有尖端军事技术一样。依靠无人艇改写海战格局这一愿景十分宏大。但实现它的路途充满变数。“防务新闻”将五花八门的障碍归结为三个核心问题。
最大的挑戰来自通信。如果无人侦察艇无法告诉友军自己发现了什么。它们就毫无价值。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分析师、退役潜艇军官布莱恩·克拉克说,为确保信息畅通,无人艇要么得配置可供导航和上传数据的后台,要么就得浮出水面发信息。
第二重挑战来自导航,也就是如何规避障碍。和平时期,捕鱼等商业活动在海上航道附近司空见惯,无人艇势必面临如何发现和躲避渔网的问题。
最后的考验是耐力。克拉克说,当前性能最好的水下无人艇。在理想条件下可以连续潜航24小时。代价是,这些无人艇只能以每小时几海里的速度航行,丧失了追踪目标必须的机动性。
无人艇在清扫水雷这一领域前景光明。作为载人攻击平台的替代品,水面比水下平台更被看好。这方面,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发的反潜战持续跟踪无人艇(ACTUV)已经完成了原型机,正由美军进行测试。
在市场潜力诱惑下,其他技术方案也陆续浮出水面。美国“液体机器人”公司宣称,该公司的一款“波浪滑翔机”使用洋流和太阳能为自身供电,可以在海上停留数月。对任何地区进行持续监视。每架“波浪滑翔机”造价在25万至30万美元之间。
就全局而言。13个北约国家达成的协议只是未来战场无人化的新迹象之一。“终结者”式的战斗机器人或许不会很快统治海洋,但无人系统与载人平台协同作战的格局已然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