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让高中历史教学回归本色,是所有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是高一历史教学面临的首要难题。本文主要结合历史新课程标准和人民版教材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实践对高一历史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字:高一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初高中历史衔接
G633.51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且确立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历史是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实现学生发展的核心六大素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方面而言,加强历史课程改革,研究历史教学实践有效教学策略,非常迫切。
一、有效教学及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教师利用教学过程有效性,成功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二、及高一学生学情状况及历史教学分析
(一) 初高中历史课程整体分析:
首先,具体到课程体系方面。初中历史采取了通史体例,时序性特征较为显著。高中历史新课程则采用了模块+专题体例,这种体例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其次,具体到课程内容方面,初中课程重中国史、重政治史,经世界史、轻经济文化史;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史、经济史及思想文化史分别编制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足鼎立。
(二)高一学生学情状况分析
首先,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 “副科”,中考采用开卷方式,仅占50分,学生历史基础普遍薄弱,且思想上不重视。
其次,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如故,这也给高中历史教学学习带来了诸多难题。
三、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一) 对初高中历史课标进行有效研读。“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因此,历史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学生已储备历史知识,再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施教,立足于选定的版本,参考其他版本的优点。
初中采用的通史编写模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涉及知识在初中并没有独立成章,但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同样可以寻找相关要求: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2)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4)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5)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6)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7)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8)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专题的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我们清楚地知道初中历史主要是“了解”、“知道”、 “简述”、“概述”等相对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强调掌握“分析”、“认识”、“说明”、“探讨”的能力,另外,我们应特别关注宗法制、九卿、挟书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等初中没有学过的知识点。
(二)“依标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和取舍。我校选用的是人民版教材,依据新课标要求,参考了人教版、岳麓版教材后我决定本专题补充如下内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元朝的一省二院制、汉朝的另一种选官制征辟制、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概况、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等内容。对教材“关于夏商政治形式”、“六王毕,四海统一”、“法令出一”、“清朝的边疆政策”进行大胆的舍弃或略讲。
(三)对教学结构的进行有效整合。根据结构性教学原则,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结构整合时必须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和课标的要求。
本专题是必修一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热点。我将课本内容划分为两个关系和四条线: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变化的四条主线。第一课时讲早期政治制度,重点讲分封制和宗法制;从第二课开始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含中央機构,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内容。
一、中央机构。主要包含皇帝制和中央官制,重新整理线索为:秦三公九卿制,汉中外朝制,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二院制,明废宰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引导学生总结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第一对主要矛盾。
二、地方行政制度和监察制度。高考主要考察秦郡县制,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和元的行省制,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第二对主要矛盾。这样的课堂内容调整使学生很快能掌握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这两个重要的历史概念。
三、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的线索就更加清楚了,明确这些措施是维护皇权的。
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初步形成于战国,建立于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巩固于汉(内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征辟制),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于北宋(二府三司制,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发展于元(行省制),强化于明清(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这样又将所有的制度回位到了各自的朝代,成功的从横向和纵向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
总之,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研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我们每一位高一历史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面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中学历史教学、高考的现实,高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龙报新.陈晓瑞.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4(4):39-43.
[2]张大均.教与学的有效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2(11):3-8.
关键字:高一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初高中历史衔接
G633.51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且确立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历史是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实现学生发展的核心六大素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方面而言,加强历史课程改革,研究历史教学实践有效教学策略,非常迫切。
一、有效教学及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教师利用教学过程有效性,成功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二、及高一学生学情状况及历史教学分析
(一) 初高中历史课程整体分析:
首先,具体到课程体系方面。初中历史采取了通史体例,时序性特征较为显著。高中历史新课程则采用了模块+专题体例,这种体例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其次,具体到课程内容方面,初中课程重中国史、重政治史,经世界史、轻经济文化史;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史、经济史及思想文化史分别编制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足鼎立。
(二)高一学生学情状况分析
首先,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 “副科”,中考采用开卷方式,仅占50分,学生历史基础普遍薄弱,且思想上不重视。
其次,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如故,这也给高中历史教学学习带来了诸多难题。
三、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一) 对初高中历史课标进行有效研读。“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因此,历史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学生已储备历史知识,再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施教,立足于选定的版本,参考其他版本的优点。
初中采用的通史编写模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涉及知识在初中并没有独立成章,但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同样可以寻找相关要求: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2)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4)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5)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6)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7)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8)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专题的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我们清楚地知道初中历史主要是“了解”、“知道”、 “简述”、“概述”等相对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强调掌握“分析”、“认识”、“说明”、“探讨”的能力,另外,我们应特别关注宗法制、九卿、挟书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等初中没有学过的知识点。
(二)“依标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和取舍。我校选用的是人民版教材,依据新课标要求,参考了人教版、岳麓版教材后我决定本专题补充如下内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元朝的一省二院制、汉朝的另一种选官制征辟制、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概况、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等内容。对教材“关于夏商政治形式”、“六王毕,四海统一”、“法令出一”、“清朝的边疆政策”进行大胆的舍弃或略讲。
(三)对教学结构的进行有效整合。根据结构性教学原则,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结构整合时必须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和课标的要求。
本专题是必修一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热点。我将课本内容划分为两个关系和四条线: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变化的四条主线。第一课时讲早期政治制度,重点讲分封制和宗法制;从第二课开始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含中央機构,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内容。
一、中央机构。主要包含皇帝制和中央官制,重新整理线索为:秦三公九卿制,汉中外朝制,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二院制,明废宰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引导学生总结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第一对主要矛盾。
二、地方行政制度和监察制度。高考主要考察秦郡县制,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和元的行省制,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第二对主要矛盾。这样的课堂内容调整使学生很快能掌握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这两个重要的历史概念。
三、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的线索就更加清楚了,明确这些措施是维护皇权的。
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初步形成于战国,建立于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巩固于汉(内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征辟制),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于北宋(二府三司制,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发展于元(行省制),强化于明清(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这样又将所有的制度回位到了各自的朝代,成功的从横向和纵向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
总之,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研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我们每一位高一历史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面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中学历史教学、高考的现实,高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龙报新.陈晓瑞.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4(4):39-43.
[2]张大均.教与学的有效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2(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