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年12月11日和1930年2月1日,邓小平(化名邓斌)和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陈豪人、雷经天、俞作豫等分别发动和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百色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工农民主政府,邓小平为红七军前委书记,张云逸为第七军军长,雷经天任右江工农民主政府主席。龙州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和左江革命委员会,邓小平任红八军政委,俞作豫任军长,李明瑞任红七、红八军总指挥。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了24个县、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50万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七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转战数千里,1931年7月到达江西于都县与中央红军第三军团胜利会师,编入红三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
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留下了众多的旧址,见证了红军那段艰苦岁月的风云。
百色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
位于百色市解放街39号,原为粤东会馆。1929年12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成立了中共红七军前委,军部和前委设在这里。粤东会馆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现存建筑为清中晚期建筑,坐西向东,为前、中、后三进,两侧是相对称的厢房和庑廊,是一组院落式布局的建筑群,主体建筑均面阔三间,裹陇瓦屋面,硬山建筑,铃铛排山,以坚硬的枧木制作木构架,花岗岩石质檐柱,陶塑和灰塑脊饰,内墙壁画装饰。建筑规模宏大,工艺精湛,装饰华丽,是典型的岭南传统建筑风格建筑。
1977年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为旧址题词“百色起义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现举办有百色起义军部办公和邓小平、张云逸等住处陈列。
田东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
位于田东县平马镇南华路1号,旧址原为经正书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辛亥革命后改为经正学堂。这座院落式建筑群坐北向南,分前、中、后三座。
1929年12月11日上午,右江地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经正书院大厅隆重召开,出席代表80多人,大会通过关于成立右江苏维埃政府的决议,并通过实施政纲,选举产生了右江苏维埃政府领导机构,雷经天为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午,在经正书院北广场召开庆祝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右江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经正书院内。右江苏维埃政府辖18个县,共100多万人口,成为当时全国瞩目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1977年8月17日,邓小平同志题写了“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旧址已辟为革命纪念馆,1978年10月对外开放。
百色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政治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政治部所在地清风楼,位于百色市中山一路55号八一小学内。原为民国时期百色县政府办公楼,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风楼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共三层,一层二层外形面宽三间,“回”字形平面,中间为厅堂,四周为券廊,小青瓦歇山顶屋面,是券廊式风格建筑。因可凭栏迎清风,故名清风楼。
红七军的各种文件、布告和《右江日报》曾在这里印发,至今室内墙上保留当年红七军书写的标语。当时,百色苏维埃政府也设在这里。
龙州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军部旧址
在龙州县城新街,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后成立红八军,军部设在这里。始建于清末民初,原是两广巡阅使陆荣廷的拜把兄弟梁兆兰的“瑞丰祥钱庄”。底层为地下室,上为二层楼房,券廊式风格建筑,是当时龙州乃至广西西南地区有名的钱庄。1929年末和1930年初,邓小平同志先后两次到龙州,在这里度过了龙州起义和建立左江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峥嵘岁月。
龙州左江革命委员会旧址
在龙州县城新街,与红八军军部旧址相距约50米。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后成立左江革命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这里。左江革命委员会是左江地区最高地方政府,管辖龙州等11县。该会建立后,着重抓剿匪和反帝。2月19日组织万人反帝大会,包围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海关楼和天主堂,没收地主藏匿在该处的钱财,将法国领事和传教士送到镇南关驱逐出境。
东兰红七军前委和东兰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东兰县武篆镇中和圩魁星楼。魁星楼是武篆为出文人而修建的六角攒尖顶阁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砖木石结构,外观是三层六角形楼阁式塔,内部实为四层,通高17.50米。
1930年春夏间,中共红七军前委、东兰县苏维埃政府设在魁星楼内,此时。邓小平从中央汇报工作后回到右江地区,4月初到达武篆。这时因右江沿岸各县城已被敌人占领,邓小平便决定留在武篆,邓小平、韦拔群等在楼上办公、住宿,领导东兰土地革命试点和根据地建设,举办党政干部训练班。
魁星楼原设为陈宏谋祠堂,门额有“陈公祠”石门匾,1958年维修时将“陈公祠”匾额换上“魁星楼”门匾。
乐业红七军、红八军会师军部旧址
1930年10月,红七军一、二、四纵队在李明瑞、张云逸率领下,按照党中央及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从凌云县绕桂黔边境于10月中旬陆续进驻乐业县城,红七军军部设在乐业县城三乐街292号覃家老房子。当时正在贵州望漠县蔗香圩的红八军第一纵队在参谋长袁振武带领下抢渡南北盘江进入乐业县,10月23日在同乐镇上岗村与前来迎接的红七军第一纵队第一营胜利会师。红八军第一纵队前后苦战行程数千里,历时半年,与红七军胜利会师,在河池整编时编入红七军。会师后,军部设在覃家老房子。
覃家老房子是覃家世代居住的房屋,当时主人是覃飞,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4年)。原是前后两进、中间天井的四合院,现仅存后座。已辟为红七军、红八军会师军部旧址陈列室。
河池红七军宿营地和整编旧址
在河池市河池镇永康街。1930年11初,红七军、红八军在河池集结,军部在此宿营。11月7日,红七军召开第一次党代会,中央代表邓拔奇作政治报告,前委作过去工作报告,仍选举邓小平为前委书记,大会决定接受中央关于攻打柳州、桂林、广州的指令。党代会后第二天,部队进行整编,全军改为师团制,下设三个师,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前委书记兼政委邓小平。部队整编后,21师师长韦拔群率数十名战士返回东兰,留在右江根据地坚持斗争,19师、20师出发执行中央攻打柳州、桂林的任务。
旧址是吴自若1927年所建,砖木结构,为前中后三进高两层的楼房,占地面积822平方米,至今保存有当年红军战士书写的 标语52条、漫画6幅。现已辟为纪念馆。
全州红七军前委会议旧址
在全州县城十字街关岳庙。1930年11月9日,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率领红七军19师、20师和军部直属队共7000多人从河池出发,踏上艰苦的征途。途经怀远、庆远、富禄、古宜,欲攻打柳州、桂林,因敌人已有防备,便转向湖南进发,攻打武岗县城未克。193P年1月2日,退回广西占领全州,红七军军部和前委设在这里。1月3日红七军在这里召开前委会议,讨论中央命令是否可行和部队去向问题。会议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改变硬打攻坚战的战略,拟将部队开往湘粤边,到江西与中央红军汇合。会后,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红七军政治部主任陈豪人离开部队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在安置伤病员和筹款后,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率队于1月5日离开全州,向湖南江华进发,发现湘军已在前面布防拦截,便离开江华折回湘桂粤三省交界的广西桂岭。
旧址关岳庙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占地面积210平方米。现已辟为红七军前委会议纪念馆。
贺州桂岭红七军宿营地旧址
1931年1月14日,红七军到达广西贺州桂岭,在忠孝祠和张公庙宿营。在这里,红七军将剩下的3500人部队缩编为2个团,取消师的番号,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55团团长龚学村,58团团长李明瑞(兼)。此后,红七军挺进广东连县、乳源县(今乐昌县),经江西永新县、兴国县,于7月22日在江西于都县与彭德怀领导的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会师,编入红三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
巴马红七军21师师部旧址
位于巴马县西山乡弄索屯附近。河池整编红七军主力北上,红七军21师师长韦拔群返回东兰,组建21师,并坚持根据地的革命斗争。1931年1月,韦拔群在恩隆县乙圩举行5000人的21师成立庆祝大会,宣告成立红七军21师,下辖4个团。为坚持长期斗争,韦拔群把21师师部迁到西山险要的弄索屯,并创办《红旗报》,指导革命斗争。1931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红七军21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右江独立师,韦拔群仍任师长。
该旧址原是一间茅草房,国民党军围剿时被毁。为纪念百色起义,1978年修建一座三开间的砖木结构瓦房,室内陈列床铺、石磨、四方桌、餐具等。
东兰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东兰武篆镇巴学村北帝岩是个天然大岩洞,洞内平坦,可容数千人。1925年秋至1927年,韦拔群仿照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做法,在这里秘密举办3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右江地区十多个县的500多名农运骨干,传播马列主义。1930年,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来到东兰,将北帝岩改名列宁岩。1978年,叶剑英题书“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刻于洞口上方石壁。
韦拔群故居及陵墓
韦拔群故居位于东兰县东里屯特牙山腰,韦拔群原居住东里屯违往村,1926年2月被国民党军队烧毁。同年7月韦拔群在东里屯特牙山半山腰重起新居。1930年,邓小平、韦拔群在这里领导东里共耕社。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再次把这两栋房子烧毁。解放后,为纪念韦拔群,东兰县政府在原址重建。
从1931年3月至1932年8月,新桂系军阀先后三次对右江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围剿。1932年8月,新桂系军阀第三次大举进攻东兰凤山革命根据地。韦拔群于10月19日在巴马县西山香茶洞被叛徒韦昂杀害,头颅被砍下送去领赏和示众,最后头骨被埋在梧州北山。敌人还焚其遗体,东里屯群众冒险收拾韦拔群余骨葬在特牙山故居不远处,为不让敌人发觉叫之特牙庙。1951年东兰县政府将葬在特牙山的遗骸迁到县城安葬,1957年又迁葬东兰烈士陵园。
韦拔群的祖母、父亲、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等一家共17位烈士墓,都立在特牙山。
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强烈震撼了国民党西南地区的反动统治,为缔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统战工作的成功典范,建立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摸索和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旧址成为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的重要历史见证。
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留下了众多的旧址,见证了红军那段艰苦岁月的风云。
百色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
位于百色市解放街39号,原为粤东会馆。1929年12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成立了中共红七军前委,军部和前委设在这里。粤东会馆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现存建筑为清中晚期建筑,坐西向东,为前、中、后三进,两侧是相对称的厢房和庑廊,是一组院落式布局的建筑群,主体建筑均面阔三间,裹陇瓦屋面,硬山建筑,铃铛排山,以坚硬的枧木制作木构架,花岗岩石质檐柱,陶塑和灰塑脊饰,内墙壁画装饰。建筑规模宏大,工艺精湛,装饰华丽,是典型的岭南传统建筑风格建筑。
1977年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为旧址题词“百色起义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现举办有百色起义军部办公和邓小平、张云逸等住处陈列。
田东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
位于田东县平马镇南华路1号,旧址原为经正书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辛亥革命后改为经正学堂。这座院落式建筑群坐北向南,分前、中、后三座。
1929年12月11日上午,右江地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经正书院大厅隆重召开,出席代表80多人,大会通过关于成立右江苏维埃政府的决议,并通过实施政纲,选举产生了右江苏维埃政府领导机构,雷经天为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午,在经正书院北广场召开庆祝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右江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经正书院内。右江苏维埃政府辖18个县,共100多万人口,成为当时全国瞩目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1977年8月17日,邓小平同志题写了“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旧址已辟为革命纪念馆,1978年10月对外开放。
百色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政治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政治部所在地清风楼,位于百色市中山一路55号八一小学内。原为民国时期百色县政府办公楼,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风楼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共三层,一层二层外形面宽三间,“回”字形平面,中间为厅堂,四周为券廊,小青瓦歇山顶屋面,是券廊式风格建筑。因可凭栏迎清风,故名清风楼。
红七军的各种文件、布告和《右江日报》曾在这里印发,至今室内墙上保留当年红七军书写的标语。当时,百色苏维埃政府也设在这里。
龙州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军部旧址
在龙州县城新街,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后成立红八军,军部设在这里。始建于清末民初,原是两广巡阅使陆荣廷的拜把兄弟梁兆兰的“瑞丰祥钱庄”。底层为地下室,上为二层楼房,券廊式风格建筑,是当时龙州乃至广西西南地区有名的钱庄。1929年末和1930年初,邓小平同志先后两次到龙州,在这里度过了龙州起义和建立左江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峥嵘岁月。
龙州左江革命委员会旧址
在龙州县城新街,与红八军军部旧址相距约50米。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后成立左江革命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这里。左江革命委员会是左江地区最高地方政府,管辖龙州等11县。该会建立后,着重抓剿匪和反帝。2月19日组织万人反帝大会,包围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海关楼和天主堂,没收地主藏匿在该处的钱财,将法国领事和传教士送到镇南关驱逐出境。
东兰红七军前委和东兰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东兰县武篆镇中和圩魁星楼。魁星楼是武篆为出文人而修建的六角攒尖顶阁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砖木石结构,外观是三层六角形楼阁式塔,内部实为四层,通高17.50米。
1930年春夏间,中共红七军前委、东兰县苏维埃政府设在魁星楼内,此时。邓小平从中央汇报工作后回到右江地区,4月初到达武篆。这时因右江沿岸各县城已被敌人占领,邓小平便决定留在武篆,邓小平、韦拔群等在楼上办公、住宿,领导东兰土地革命试点和根据地建设,举办党政干部训练班。
魁星楼原设为陈宏谋祠堂,门额有“陈公祠”石门匾,1958年维修时将“陈公祠”匾额换上“魁星楼”门匾。
乐业红七军、红八军会师军部旧址
1930年10月,红七军一、二、四纵队在李明瑞、张云逸率领下,按照党中央及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从凌云县绕桂黔边境于10月中旬陆续进驻乐业县城,红七军军部设在乐业县城三乐街292号覃家老房子。当时正在贵州望漠县蔗香圩的红八军第一纵队在参谋长袁振武带领下抢渡南北盘江进入乐业县,10月23日在同乐镇上岗村与前来迎接的红七军第一纵队第一营胜利会师。红八军第一纵队前后苦战行程数千里,历时半年,与红七军胜利会师,在河池整编时编入红七军。会师后,军部设在覃家老房子。
覃家老房子是覃家世代居住的房屋,当时主人是覃飞,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4年)。原是前后两进、中间天井的四合院,现仅存后座。已辟为红七军、红八军会师军部旧址陈列室。
河池红七军宿营地和整编旧址
在河池市河池镇永康街。1930年11初,红七军、红八军在河池集结,军部在此宿营。11月7日,红七军召开第一次党代会,中央代表邓拔奇作政治报告,前委作过去工作报告,仍选举邓小平为前委书记,大会决定接受中央关于攻打柳州、桂林、广州的指令。党代会后第二天,部队进行整编,全军改为师团制,下设三个师,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前委书记兼政委邓小平。部队整编后,21师师长韦拔群率数十名战士返回东兰,留在右江根据地坚持斗争,19师、20师出发执行中央攻打柳州、桂林的任务。
旧址是吴自若1927年所建,砖木结构,为前中后三进高两层的楼房,占地面积822平方米,至今保存有当年红军战士书写的 标语52条、漫画6幅。现已辟为纪念馆。
全州红七军前委会议旧址
在全州县城十字街关岳庙。1930年11月9日,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率领红七军19师、20师和军部直属队共7000多人从河池出发,踏上艰苦的征途。途经怀远、庆远、富禄、古宜,欲攻打柳州、桂林,因敌人已有防备,便转向湖南进发,攻打武岗县城未克。193P年1月2日,退回广西占领全州,红七军军部和前委设在这里。1月3日红七军在这里召开前委会议,讨论中央命令是否可行和部队去向问题。会议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改变硬打攻坚战的战略,拟将部队开往湘粤边,到江西与中央红军汇合。会后,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红七军政治部主任陈豪人离开部队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在安置伤病员和筹款后,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率队于1月5日离开全州,向湖南江华进发,发现湘军已在前面布防拦截,便离开江华折回湘桂粤三省交界的广西桂岭。
旧址关岳庙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占地面积210平方米。现已辟为红七军前委会议纪念馆。
贺州桂岭红七军宿营地旧址
1931年1月14日,红七军到达广西贺州桂岭,在忠孝祠和张公庙宿营。在这里,红七军将剩下的3500人部队缩编为2个团,取消师的番号,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55团团长龚学村,58团团长李明瑞(兼)。此后,红七军挺进广东连县、乳源县(今乐昌县),经江西永新县、兴国县,于7月22日在江西于都县与彭德怀领导的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会师,编入红三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
巴马红七军21师师部旧址
位于巴马县西山乡弄索屯附近。河池整编红七军主力北上,红七军21师师长韦拔群返回东兰,组建21师,并坚持根据地的革命斗争。1931年1月,韦拔群在恩隆县乙圩举行5000人的21师成立庆祝大会,宣告成立红七军21师,下辖4个团。为坚持长期斗争,韦拔群把21师师部迁到西山险要的弄索屯,并创办《红旗报》,指导革命斗争。1931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红七军21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右江独立师,韦拔群仍任师长。
该旧址原是一间茅草房,国民党军围剿时被毁。为纪念百色起义,1978年修建一座三开间的砖木结构瓦房,室内陈列床铺、石磨、四方桌、餐具等。
东兰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东兰武篆镇巴学村北帝岩是个天然大岩洞,洞内平坦,可容数千人。1925年秋至1927年,韦拔群仿照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做法,在这里秘密举办3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右江地区十多个县的500多名农运骨干,传播马列主义。1930年,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来到东兰,将北帝岩改名列宁岩。1978年,叶剑英题书“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刻于洞口上方石壁。
韦拔群故居及陵墓
韦拔群故居位于东兰县东里屯特牙山腰,韦拔群原居住东里屯违往村,1926年2月被国民党军队烧毁。同年7月韦拔群在东里屯特牙山半山腰重起新居。1930年,邓小平、韦拔群在这里领导东里共耕社。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再次把这两栋房子烧毁。解放后,为纪念韦拔群,东兰县政府在原址重建。
从1931年3月至1932年8月,新桂系军阀先后三次对右江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围剿。1932年8月,新桂系军阀第三次大举进攻东兰凤山革命根据地。韦拔群于10月19日在巴马县西山香茶洞被叛徒韦昂杀害,头颅被砍下送去领赏和示众,最后头骨被埋在梧州北山。敌人还焚其遗体,东里屯群众冒险收拾韦拔群余骨葬在特牙山故居不远处,为不让敌人发觉叫之特牙庙。1951年东兰县政府将葬在特牙山的遗骸迁到县城安葬,1957年又迁葬东兰烈士陵园。
韦拔群的祖母、父亲、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等一家共17位烈士墓,都立在特牙山。
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强烈震撼了国民党西南地区的反动统治,为缔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统战工作的成功典范,建立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摸索和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旧址成为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的重要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