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与人文素质缺失矛盾的日益凸显,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是一个综合发展的人。职业教育要有远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如果能比较具体地为艺术类高职生的现在和将来着想,就会认识到语文同他们的联系、对他们的作用,非常紧密和显著。我们应该用新的理念积极推进新一轮改革,使高职语文课程复归于人文素质培育的本位。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 语文课程 创新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40-02
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技能的专业人才。但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与人文素质缺失矛盾的日益凸显,素质教育的核心——“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正在被越来越来多的教育界的有志之士所思考。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是一个综合发展的人。职业教育要有远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如何使职业院校在有限的学时里将语文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语文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关于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吁,在理论研究上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但教学实践中,鉴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学校轻视语文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职业院校中,语文课程学时少、学分低、规模小、学科的系统性比较差,并常处于随时可能被“挤占”的尴尬境地。这种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课的轻视。其结果就是职业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无论是规模、质量和效果,都远没有达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毋庸讳言,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下面以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二、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的独特作用
要进一步认识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一方面它是以往中学语文教学的自然延续;另一方面,它可以在学生正式就业前对其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必要铺垫。对此,一个新认识是: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时,要同时把年轻的“职业后备军”应有的人文素质培养一并考虑进去。从一般意义上的普适性转向特定专业而聚焦认知,会使我们避免那些宽泛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宏观建构”。如果能比较具体地为艺术类高职生的现在和将来着想,就会认识到:语文同他们的联系、对他们的作用,非常紧密和显著。这并非夸张,只要看看许多艺术家所述说的切身感受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早期接受艺术教育时,大都得到来自于课内外语文的良好熏陶。在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面,在揉入艺术韵味的生活内容里,都或显或隐地有“语文”。遗憾的是,在偏执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技能训练的思想影响下,语文课程也处于几乎被忽略的地位,变得没有生气和活力。我们应该用新的理念积极推进新一轮改革,使高职语文课程复归于人文素质培育的本位。
三、高职艺术类专业开设和重视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语文课。许多实践证明,毕业生仅有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参加工作以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会产生困难和障碍,同时,这种困难和障碍又会影响到个体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发挥。所以,学一点语文课程对高职毕业生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艺术类的职业院校,更应该给语文课程以应有的学科地位。
经验证明,当高职毕业生掌握了某种技能后,他可以解决即时就业的问题,但要有更大的发展,还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时,其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政治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非专业因素有很大关系。所以,在高职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三方面,应该有机结合,协调进行。正因为如此,高职艺术类专业开设语文课程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四、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语文能力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育时,当然不会忽视对其所需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把学生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与其所学习艺术类专业,尤其是今后步入职场时有可能就职的岗位需求要对接,一项一项的夯实基础,使学生逐渐确立起对相关能力的自我培育意识,切实进入学习状态。
只有透彻明了这些基本点,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自觉意识,继而使语文教学有更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发挥更实在的育人效应。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语文能力基本描述如下:
1.读、写、听、说的能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只要会“从艺”就可以了,用不着在读写听说和交际方面多费功夫。其实不然。会“从艺”,确实是搞艺术的人必须具有的基本功,但艺术爱好者乃至艺术家不能仅仅满足于会“从艺”,还应该会读、会写、会听、会说、会交际,概言之:具有“吐纳”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读和听是对语言文字的吸纳,写和说是对语言文字的吐露。读和写凭借着书籍文本,言语交际活动伴随着说说听听,这些均可理解为书面和口语信息的“吐纳”活动。
爱艺学艺者,应加深自己的艺术修养,这就需要广泛涉猎艺术类书刊,包括一些重要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著作。此外,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心得需要总结、概括和表达,同行之间需要沟通、交流,表演经验需要交流,创作状态需要分析评价,这些都离不开书面和口语的表达。我国古代文学和艺术批评理论的重要范畴,都是用极简练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我们若能深刻解读,可以将其演绎的十分精彩,并能在潜移默化中积淀为艺术创造的底蕴。
2.处理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
艺术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也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意义。一个有着良好语文修养的艺术工作者,在对艺术品进行审美的时候,一定不会忽略语言文字的表意作用。 身处现代信息社会,形形色色的信息纷至沓来,相互混杂,都在吸引甚至干扰着我们的注意力。无论是读报刊、看电视、听广播,还是上网搜索资讯,都要求我们学会处理各类信息,有目的、有选择地加以整理,以便从“海量”的语言文字中,获取有助于启发艺术表演和构思的素材资源,或使之成为扩大视野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必要的联系。
3.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的美育作用是以“美文”为载体对学习者发挥感染力的。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古今汉语和各类语体应该具有良好的语感,尤其是昆曲表演专业的学生,更应该能感应语言文字的美和精彩语句的魅力表现。这是一种读到好词好句、悟道美妙意味时涌现出“瞬间感受”的能力。通过默读口诵,欣赏和体验汉语本身的魅力以及体现在篇章中的文采,能让学生产生美感。教师要引导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细读文本,深层次去体会:所谓文采不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它与作者的情思理趣相谐相生。它鲜活、灵动、有声有色,表情达意动人心弦;它是精彩的,有神韵的,读诵即能给人带来直觉冲击力。它是作者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独特流露。经常带着学生去赏读,将会增加学生审美感知的“观察点”和“感应点”,有助于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五、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探讨
正确使用汉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传统,是当代高职学生应尽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担负的任务。传统的语文类课程教学观念是否应该突破?应该怎样突破?突破以后如何定位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操作?这都是我们亟需探讨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结构体系中,语文这门传统课程应在内容和形式都应有所创新。
1.结合高职教育的需要,应增加人文类课外活动
建议在开设《高职语文》、《应用写作》、《中外文学作品选读》等语文类课程的同时,还应增设人文类课外活动。如人文讲座、社团活动、社会调查、辩论演讲等。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可以突出高职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对接,又加强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
2.高职开设的语文课程,必须立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
高职的语文教学,要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语文类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服务,从而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应该按照专业和岗位需要,确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把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
3.教学内容方面,建议采用“大语文”的观念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语文水平的普遍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可以将文、史、哲、政等知识结合起来,灵活使用教材,跳出原有的“讲几段范文、写几篇作文”的旧模式,力求实现雅俗共赏,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说和写)和语文应用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制作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件,通过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解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以“真、善、美”打动人。力避传统的“老三段”教法,代之以启发、引导和联想,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理论与实用相结合。
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
建议有关部门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起来,落实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上,力求在体制、政策、方法上使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6.提倡在教学中,加强语文教师之间的校际交流。
如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同一课程的教学软件实现共享,兄弟院校合编新教材等。实现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空间,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巧妙联系其他学科特点,多渠道强化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个人素质,使语文教师在职业院校的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 语文课程 创新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40-02
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技能的专业人才。但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与人文素质缺失矛盾的日益凸显,素质教育的核心——“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正在被越来越来多的教育界的有志之士所思考。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是一个综合发展的人。职业教育要有远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如何使职业院校在有限的学时里将语文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语文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关于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吁,在理论研究上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但教学实践中,鉴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学校轻视语文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职业院校中,语文课程学时少、学分低、规模小、学科的系统性比较差,并常处于随时可能被“挤占”的尴尬境地。这种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课的轻视。其结果就是职业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无论是规模、质量和效果,都远没有达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毋庸讳言,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下面以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二、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的独特作用
要进一步认识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一方面它是以往中学语文教学的自然延续;另一方面,它可以在学生正式就业前对其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必要铺垫。对此,一个新认识是: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时,要同时把年轻的“职业后备军”应有的人文素质培养一并考虑进去。从一般意义上的普适性转向特定专业而聚焦认知,会使我们避免那些宽泛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宏观建构”。如果能比较具体地为艺术类高职生的现在和将来着想,就会认识到:语文同他们的联系、对他们的作用,非常紧密和显著。这并非夸张,只要看看许多艺术家所述说的切身感受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早期接受艺术教育时,大都得到来自于课内外语文的良好熏陶。在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面,在揉入艺术韵味的生活内容里,都或显或隐地有“语文”。遗憾的是,在偏执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技能训练的思想影响下,语文课程也处于几乎被忽略的地位,变得没有生气和活力。我们应该用新的理念积极推进新一轮改革,使高职语文课程复归于人文素质培育的本位。
三、高职艺术类专业开设和重视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语文课。许多实践证明,毕业生仅有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参加工作以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会产生困难和障碍,同时,这种困难和障碍又会影响到个体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发挥。所以,学一点语文课程对高职毕业生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艺术类的职业院校,更应该给语文课程以应有的学科地位。
经验证明,当高职毕业生掌握了某种技能后,他可以解决即时就业的问题,但要有更大的发展,还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时,其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政治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非专业因素有很大关系。所以,在高职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三方面,应该有机结合,协调进行。正因为如此,高职艺术类专业开设语文课程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四、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语文能力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育时,当然不会忽视对其所需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把学生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与其所学习艺术类专业,尤其是今后步入职场时有可能就职的岗位需求要对接,一项一项的夯实基础,使学生逐渐确立起对相关能力的自我培育意识,切实进入学习状态。
只有透彻明了这些基本点,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自觉意识,继而使语文教学有更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发挥更实在的育人效应。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语文能力基本描述如下:
1.读、写、听、说的能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只要会“从艺”就可以了,用不着在读写听说和交际方面多费功夫。其实不然。会“从艺”,确实是搞艺术的人必须具有的基本功,但艺术爱好者乃至艺术家不能仅仅满足于会“从艺”,还应该会读、会写、会听、会说、会交际,概言之:具有“吐纳”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读和听是对语言文字的吸纳,写和说是对语言文字的吐露。读和写凭借着书籍文本,言语交际活动伴随着说说听听,这些均可理解为书面和口语信息的“吐纳”活动。
爱艺学艺者,应加深自己的艺术修养,这就需要广泛涉猎艺术类书刊,包括一些重要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著作。此外,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心得需要总结、概括和表达,同行之间需要沟通、交流,表演经验需要交流,创作状态需要分析评价,这些都离不开书面和口语的表达。我国古代文学和艺术批评理论的重要范畴,都是用极简练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我们若能深刻解读,可以将其演绎的十分精彩,并能在潜移默化中积淀为艺术创造的底蕴。
2.处理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
艺术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也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意义。一个有着良好语文修养的艺术工作者,在对艺术品进行审美的时候,一定不会忽略语言文字的表意作用。 身处现代信息社会,形形色色的信息纷至沓来,相互混杂,都在吸引甚至干扰着我们的注意力。无论是读报刊、看电视、听广播,还是上网搜索资讯,都要求我们学会处理各类信息,有目的、有选择地加以整理,以便从“海量”的语言文字中,获取有助于启发艺术表演和构思的素材资源,或使之成为扩大视野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必要的联系。
3.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的美育作用是以“美文”为载体对学习者发挥感染力的。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古今汉语和各类语体应该具有良好的语感,尤其是昆曲表演专业的学生,更应该能感应语言文字的美和精彩语句的魅力表现。这是一种读到好词好句、悟道美妙意味时涌现出“瞬间感受”的能力。通过默读口诵,欣赏和体验汉语本身的魅力以及体现在篇章中的文采,能让学生产生美感。教师要引导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细读文本,深层次去体会:所谓文采不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它与作者的情思理趣相谐相生。它鲜活、灵动、有声有色,表情达意动人心弦;它是精彩的,有神韵的,读诵即能给人带来直觉冲击力。它是作者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独特流露。经常带着学生去赏读,将会增加学生审美感知的“观察点”和“感应点”,有助于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五、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探讨
正确使用汉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传统,是当代高职学生应尽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担负的任务。传统的语文类课程教学观念是否应该突破?应该怎样突破?突破以后如何定位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操作?这都是我们亟需探讨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结构体系中,语文这门传统课程应在内容和形式都应有所创新。
1.结合高职教育的需要,应增加人文类课外活动
建议在开设《高职语文》、《应用写作》、《中外文学作品选读》等语文类课程的同时,还应增设人文类课外活动。如人文讲座、社团活动、社会调查、辩论演讲等。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可以突出高职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对接,又加强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
2.高职开设的语文课程,必须立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
高职的语文教学,要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语文类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服务,从而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应该按照专业和岗位需要,确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把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
3.教学内容方面,建议采用“大语文”的观念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语文水平的普遍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可以将文、史、哲、政等知识结合起来,灵活使用教材,跳出原有的“讲几段范文、写几篇作文”的旧模式,力求实现雅俗共赏,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说和写)和语文应用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制作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件,通过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解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以“真、善、美”打动人。力避传统的“老三段”教法,代之以启发、引导和联想,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理论与实用相结合。
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
建议有关部门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起来,落实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上,力求在体制、政策、方法上使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6.提倡在教学中,加强语文教师之间的校际交流。
如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同一课程的教学软件实现共享,兄弟院校合编新教材等。实现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空间,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巧妙联系其他学科特点,多渠道强化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个人素质,使语文教师在职业院校的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