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近日从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以下简称中房集团)得到确认:华能集团下属总资产达23亿元的三级企业华能房地产开发公司,现已整体无偿划拨给中房集团,从而成为中房集团的一个二级企业。
据了解,这次资产划拨是中房集团和华能集团自愿协商的结果。双方就此事达成意向后,同时向国资委提出申请,国资委也已发文批准。由于此次划拨是中房集团对华能房地产开发公司人财物的全面接收,因此待后者产权界定完成,便可执行划转。据中房集团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梁运斌估计,目前正在进行资产交接手续,预计9月底有望在国资委主持下进行资产划转的签字仪式。
央企房地产资源整合大幕拉开
中房集团和华能集团的房地产资产整合,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事实上,它是中央企业房地产资源整合的一个前奏。
今年6月28日,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国资函[2004]104号)》(以下简称104号函)。该函称,为贯彻主辅分离、精干主业的要求,国资委决定整合中央企业的房地产资源,“拟寻求重组合作方并准备将房地产业作为非主业剥离的有关中央企业,可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等五家企业联系,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研究有关重组问题”。
业内普遍认为,此举是国资委要求央企专注于做大做强主业思路的延续。不过和此前国资委主导的多起央企资产重组相比,引起外界普遍关注的是,国资委的这份文件是以通报的形式发出,淡化了行政命令的色彩。文件中强调了“自愿协商”原则,国资委只是在其中进行一些协调工作。
记者采访得知,在上述104号函出台的过程中,中房集团充当了重要角色。
中房集团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梁运斌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时,中房集团就想到要重组央企的房地产资源。中房当时的愿望是,以中房集团为载体,一举整合分布在187家央企中的房地产资源。
2004年2月,中房集团高层口头向国资委表达了重组的想法,当即得到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肯定,并要求中房集团先拿出一个重组方案。3月,中房集团联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房地产协会启动起草方案;4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和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联合向国资委提交了《关于有效整合中央企业房地产资源的建议方案》,正式提出由中房集团这样的企业整合中央企业房地产资产。
5月,中房集团的方案得到李荣融的肯定。中房集团便向100多家中央企业发函转达了国资委和两个协会的意见。此时104号函还没有发出。
据梁运斌介绍,中房集团发函后,有近70家中央企业给予电话或传真回复,其中有50多家企业意愿强烈。到目前为止,十多家企业有进一步合作的意向。其中,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表示愿意以入股的方式把下属房地产业资产交付中房集团;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诚通控股公司则表达了由中房托管的愿望。中国航空信息集团、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建材院、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等十多家中央企业也明确表示,愿意以各种方式参与重组。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也已决定将资产无偿划转,并签署了划转意向书。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孟晓苏告诉记者,前些年因为房地产热,多数中央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利润丰厚的房地产业。比如很多煤炭、电力企业,在主业不好的时候投资房地产,希望能够从中赚一些。现在国家需要能源,其主业迅猛发展,而房地产业却处于萎缩状态。这种情况下,进行资产整合便成为双方的共同意愿。
梁运斌告诉记者,目前已形成的所有合作意向,都是中房和对方自愿商谈的结果。尽管最后还要通过国资委来完成划转资产的程序,但已经绝不同于过去行政化的“拉郎配”了。
国资委“做强做大”情结
央企房地产资源的整合,虽是由中房集团推动,但国资委如此明确和迅速表明支持态度,说明中房集团的愿望和国资委的思路是一拍即合。目前中央企业所属的房地产企业数量达536家,但资金不到100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有关资产不过2亿元左右。国资委也希望通过对中央房地产企业资产的整合,达到“突出主业”的目的,形成一些大企业集团。
其实不仅仅限于房地产业。早在成立之初,国资委就表达了其打造行业巨头以及在重组大型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战略控制力方面的决心。
2003年7月,在国资委成立后的第一次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定下了央企整合、突出央企主业的调子。其思路是,央企“先做强,再做大”。做“强”就是把主业做上去,主业不要超过三个,不要把摊子铺得过大,过大的要逐步收缩(参见《财经》2003年8月5日号《国资委的国企新布阵》)。
国资委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国资委对央企的培育目标,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要培养40到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另一种说法是要细分行业,要保留每个行业的前三名,剩下的都要退出国企行列。而在国资委内部,已划分了20多个行业,以此来计算,将来可能做成行业前三名的企业也就80多家。也就是说,会有100多家目前的央企退出国企行列。
基于此,这位研究人员表示:“重组是国资委的重要工作,是国资委一个持续性的话题。”
正是在这个思路下,对央企资产的归并、整合成了国资委的重头戏。国资委成立之后,一系列资产整合的步伐陆续悄然迈出: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煤建设集团并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并入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器材进出口总公司并入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中国华轻实业公司并入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复兴浆纸有限公司并入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并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和中国昊华化工集团公司合并,成立中国化工集团;中国免税品(集团)总公司并入中国国际旅行社。
2004年7月,“国”字头领域两大农产品旗舰集团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的合并工作得到确切证实。中粮集团董事长周明臣透露,中粮集团“并入式”重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已正式通过国家批准。重组后,中土畜将成为中粮的一个全资二级子公司,公司名称不变,有独立的法人,独立经营。目前中粮正在对中土畜资产进行清理,预计在今年10月形成具体的合并方案。
从国资委成立至今一年半的时间内,央企的数量已从当初的196家整合成现在的187家。除此之外,在二级或者三级企业层面上的整合还有更多。所有的合并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大都是大企业对小企业的吞并,或是同类型企业间、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其着眼点都是通过合并来巩固和加强企业的产业链条。
新的路径
一段时间以来,国资委主导的重组时常为外界所诟病的一点,就是整合具有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缺乏市场化的资源配置。然而,此次央企房地产业资产的大整合,国资委姿态鲜明,并没有直接采取行政手段,而是强调自由与自愿。这让人们感到,国资委对于整合央企的路径选择,似乎发生了变化。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部一位研究人员对记者表示,现在国资委已经注意到,在央企整合的问题上,要更多地考虑企业自愿的原则,减少行政力度。
显然,在国资委突出主业、主辅分离的战略下,国资委对中央直属企业的整合,在规模上已经从几家公司的相互间合并,跃进到对行业的整合;而在手法上,则试图向市场化整合的方向靠拢,给予了企业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力。市场的规律和企业的自主意愿,正逐渐得到尊重。
国资委企业研究部部长王志刚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就以房地产业的整合为例说,国资委批了五家企业受让房地产业资源,也是在鼓励有限竞争,防止出现垄断。“让有意整合的企业自己找对象,这就是市场化的方向。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国资委肯定要推动这件事情。是推动而不是强制。”王志刚说。
据记者了解,与此次房地产业整合手法类似,国资委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打算整合中央企业的旅游业资源。计划将中石油、中石化、中国航空集团等全部直属央企中,非旅游企业的旅游业经营资产,包括景区、景点、旅行社、饭店等从原企业剥离,划拨给中旅集团或国旅集团经营。此计划实施后,新组成的企业将肯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企业集团。
不过,采用市场化整合的方式,又难免会遇到新问题。对于此次央企房地产资源整合,北京本地开发商大多反应平淡。北京济源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杜猛就认为,国资委在发文时强调了自愿的原则,即使中房能够吸纳到一定的资产,也只会是国资委直属企业下属的那些二级资质的房地产企业,诸如央企旗下的一些中小地产企业,因此成效有限。
的确,“自愿、协商”的方式,相比于行政划拨方式,无疑增加了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中房集团公司认为,此次缺乏行政推动的央企房地产业资产的整合,绝难轻松实现,并且很可能陷入持久战的境地。“我们希望国资委下一步能够有更大力度的行政推动,否则央企房地产资源的整合可能10年也无法完成。”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对记者说。
但王志刚表示,国资委成立至今,正在对自身形成准确定位,各个局和处都在努力弄清楚自己能够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企业重组是必然的,国资委也绝不会去勉强拼凑什么东西。”他说。
通过整合将中央直属企业做大做强,是国资委的既定目标。但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还是任由市场自发地配置,抑或走一条中间道路,国资委还在摸索之中。
据了解,这次资产划拨是中房集团和华能集团自愿协商的结果。双方就此事达成意向后,同时向国资委提出申请,国资委也已发文批准。由于此次划拨是中房集团对华能房地产开发公司人财物的全面接收,因此待后者产权界定完成,便可执行划转。据中房集团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梁运斌估计,目前正在进行资产交接手续,预计9月底有望在国资委主持下进行资产划转的签字仪式。
央企房地产资源整合大幕拉开
中房集团和华能集团的房地产资产整合,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事实上,它是中央企业房地产资源整合的一个前奏。
今年6月28日,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国资函[2004]104号)》(以下简称104号函)。该函称,为贯彻主辅分离、精干主业的要求,国资委决定整合中央企业的房地产资源,“拟寻求重组合作方并准备将房地产业作为非主业剥离的有关中央企业,可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等五家企业联系,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研究有关重组问题”。
业内普遍认为,此举是国资委要求央企专注于做大做强主业思路的延续。不过和此前国资委主导的多起央企资产重组相比,引起外界普遍关注的是,国资委的这份文件是以通报的形式发出,淡化了行政命令的色彩。文件中强调了“自愿协商”原则,国资委只是在其中进行一些协调工作。
记者采访得知,在上述104号函出台的过程中,中房集团充当了重要角色。
中房集团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梁运斌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时,中房集团就想到要重组央企的房地产资源。中房当时的愿望是,以中房集团为载体,一举整合分布在187家央企中的房地产资源。
2004年2月,中房集团高层口头向国资委表达了重组的想法,当即得到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肯定,并要求中房集团先拿出一个重组方案。3月,中房集团联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房地产协会启动起草方案;4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和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联合向国资委提交了《关于有效整合中央企业房地产资源的建议方案》,正式提出由中房集团这样的企业整合中央企业房地产资产。
5月,中房集团的方案得到李荣融的肯定。中房集团便向100多家中央企业发函转达了国资委和两个协会的意见。此时104号函还没有发出。
据梁运斌介绍,中房集团发函后,有近70家中央企业给予电话或传真回复,其中有50多家企业意愿强烈。到目前为止,十多家企业有进一步合作的意向。其中,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表示愿意以入股的方式把下属房地产业资产交付中房集团;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诚通控股公司则表达了由中房托管的愿望。中国航空信息集团、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建材院、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等十多家中央企业也明确表示,愿意以各种方式参与重组。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也已决定将资产无偿划转,并签署了划转意向书。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孟晓苏告诉记者,前些年因为房地产热,多数中央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利润丰厚的房地产业。比如很多煤炭、电力企业,在主业不好的时候投资房地产,希望能够从中赚一些。现在国家需要能源,其主业迅猛发展,而房地产业却处于萎缩状态。这种情况下,进行资产整合便成为双方的共同意愿。
梁运斌告诉记者,目前已形成的所有合作意向,都是中房和对方自愿商谈的结果。尽管最后还要通过国资委来完成划转资产的程序,但已经绝不同于过去行政化的“拉郎配”了。
国资委“做强做大”情结
央企房地产资源的整合,虽是由中房集团推动,但国资委如此明确和迅速表明支持态度,说明中房集团的愿望和国资委的思路是一拍即合。目前中央企业所属的房地产企业数量达536家,但资金不到100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有关资产不过2亿元左右。国资委也希望通过对中央房地产企业资产的整合,达到“突出主业”的目的,形成一些大企业集团。
其实不仅仅限于房地产业。早在成立之初,国资委就表达了其打造行业巨头以及在重组大型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战略控制力方面的决心。
2003年7月,在国资委成立后的第一次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定下了央企整合、突出央企主业的调子。其思路是,央企“先做强,再做大”。做“强”就是把主业做上去,主业不要超过三个,不要把摊子铺得过大,过大的要逐步收缩(参见《财经》2003年8月5日号《国资委的国企新布阵》)。
国资委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国资委对央企的培育目标,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要培养40到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另一种说法是要细分行业,要保留每个行业的前三名,剩下的都要退出国企行列。而在国资委内部,已划分了20多个行业,以此来计算,将来可能做成行业前三名的企业也就80多家。也就是说,会有100多家目前的央企退出国企行列。
基于此,这位研究人员表示:“重组是国资委的重要工作,是国资委一个持续性的话题。”
正是在这个思路下,对央企资产的归并、整合成了国资委的重头戏。国资委成立之后,一系列资产整合的步伐陆续悄然迈出: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煤建设集团并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并入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器材进出口总公司并入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中国华轻实业公司并入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复兴浆纸有限公司并入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并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和中国昊华化工集团公司合并,成立中国化工集团;中国免税品(集团)总公司并入中国国际旅行社。
2004年7月,“国”字头领域两大农产品旗舰集团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的合并工作得到确切证实。中粮集团董事长周明臣透露,中粮集团“并入式”重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已正式通过国家批准。重组后,中土畜将成为中粮的一个全资二级子公司,公司名称不变,有独立的法人,独立经营。目前中粮正在对中土畜资产进行清理,预计在今年10月形成具体的合并方案。
从国资委成立至今一年半的时间内,央企的数量已从当初的196家整合成现在的187家。除此之外,在二级或者三级企业层面上的整合还有更多。所有的合并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大都是大企业对小企业的吞并,或是同类型企业间、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其着眼点都是通过合并来巩固和加强企业的产业链条。
新的路径
一段时间以来,国资委主导的重组时常为外界所诟病的一点,就是整合具有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缺乏市场化的资源配置。然而,此次央企房地产业资产的大整合,国资委姿态鲜明,并没有直接采取行政手段,而是强调自由与自愿。这让人们感到,国资委对于整合央企的路径选择,似乎发生了变化。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部一位研究人员对记者表示,现在国资委已经注意到,在央企整合的问题上,要更多地考虑企业自愿的原则,减少行政力度。
显然,在国资委突出主业、主辅分离的战略下,国资委对中央直属企业的整合,在规模上已经从几家公司的相互间合并,跃进到对行业的整合;而在手法上,则试图向市场化整合的方向靠拢,给予了企业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力。市场的规律和企业的自主意愿,正逐渐得到尊重。
国资委企业研究部部长王志刚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就以房地产业的整合为例说,国资委批了五家企业受让房地产业资源,也是在鼓励有限竞争,防止出现垄断。“让有意整合的企业自己找对象,这就是市场化的方向。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国资委肯定要推动这件事情。是推动而不是强制。”王志刚说。
据记者了解,与此次房地产业整合手法类似,国资委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打算整合中央企业的旅游业资源。计划将中石油、中石化、中国航空集团等全部直属央企中,非旅游企业的旅游业经营资产,包括景区、景点、旅行社、饭店等从原企业剥离,划拨给中旅集团或国旅集团经营。此计划实施后,新组成的企业将肯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企业集团。
不过,采用市场化整合的方式,又难免会遇到新问题。对于此次央企房地产资源整合,北京本地开发商大多反应平淡。北京济源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杜猛就认为,国资委在发文时强调了自愿的原则,即使中房能够吸纳到一定的资产,也只会是国资委直属企业下属的那些二级资质的房地产企业,诸如央企旗下的一些中小地产企业,因此成效有限。
的确,“自愿、协商”的方式,相比于行政划拨方式,无疑增加了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中房集团公司认为,此次缺乏行政推动的央企房地产业资产的整合,绝难轻松实现,并且很可能陷入持久战的境地。“我们希望国资委下一步能够有更大力度的行政推动,否则央企房地产资源的整合可能10年也无法完成。”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对记者说。
但王志刚表示,国资委成立至今,正在对自身形成准确定位,各个局和处都在努力弄清楚自己能够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企业重组是必然的,国资委也绝不会去勉强拼凑什么东西。”他说。
通过整合将中央直属企业做大做强,是国资委的既定目标。但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还是任由市场自发地配置,抑或走一条中间道路,国资委还在摸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