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有很多传说,据说周穆王时就有神佛“化人”东来,也有传说言孔子知西方有佛;张骞通西域、霍去病攻打匈奴,都有可能把佛教带入中土。
以上说法,皆无据可考。
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已经颇为兴盛。
人生在世,无论平民还是皇族,无论强者还是弱者,都会遇到不公平、不合理、不可解释的事情,只是程度不同。可能皇族、强者遇到的麻烦比平民、弱者更多,即使控制资源,即使他们有充足的经济实力。依然不能解决问题。
南宋皇室自刘裕称帝后共有158个男丁出生,其中114人最终死于非命:子杀父者1。臣杀君者4,骨肉相残者103,被人杀者6,看来皇室的大部分男丁都被自己兄弟、叔侄甚至是儿子给杀掉了。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司马迁
某人在战乱中死掉了,亲人很悲惨,于是痛J限这个世界。连皇帝都经常被干掉,那就比较可怕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乱世。
如果你信佛教的话,佛祖会告诉你,虽然你死掉了。但精神不灭,被干掉是因为上辈子没积德(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虽死,神当其殃,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精神还会轮回。
下辈子混得怎样,就要看这辈子是不是积德。
综上所述。佛教告诉人们,你要积德。之所以在“要积德”前加“你”字,并非泛指,而是特指非佛教徒,佛教徒就可以考虑不积德。
南北朝佛教流行“净土宗”,根据教义必须大修功德才能取悦佛祖,所谓积德就是为佛教搞基本建设,建大佛像、大寺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弘扬佛法,才有利于修行。
至于建设标准: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搞建设必须有钱,无论如何“食气辟谷”人体都要摄入淀粉和蛋白质,佛祖不会真的下凡赐信徒金莲花,即使是最虔诚的也要吃饭。
于是,佛教徒必须化斋,《西游记》里的唐僧就经常差孙悟空去化斋。“悟空,去化些斋饭来”,等于说“悟空,去要些饭来”。
任何时代的僧侣都不可能指望化斋吃饱,尤其是南北朝。因为佛寺太多,仅南齐都城(邺)就有2800多座寺庙,供养僧尼8,2万多人,靠施舍肯定养不活这些僧侣。毋庸置疑,南北朝僧人的法力不如齐天大圣;无可否认。他们却绝对更有面子。
佛教徒的主要工作,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念经,超度众生。
南朝佛教徒的主要工作,他们认为,应该是享受,被超度。
南北朝。戒行高洁的僧人不是没有,但更多的恐怕还是蒙事的俗人。因为我们看到。史籍经常记载南北朝寺庙不但设酒坊酿酒,还“沽于市”,而且设屈室淫乱。当然,虽然僧侣很多,更多的还是低级僧侣,大概相当于以前的奴隶。或者,比奴隶更惨,奴隶主最多只能在肉体上剥削奴隶,低级僧侣却要在精神上服从,因为他们可能反抗的是神佛。
可惜,他们拜的不是佛,而是本和他们一样的凡人。
即使如此,在南北朝出家,也绝对是一份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入者则尊,归依则贵,居必方城,白璧朱门”,比现在的CEO拉风多了。僧尼拥有役徒、婢女,出则必车,归则必浴,据《南史》记载,南朝“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虽然有夸张之嫌,但名僧、高僧占有很多土地,却必定是事实。
如果混到寺庙住持,甚至是朝廷僧官,即使不奔赴西方极乐世界,在人间就可以提前享受到成佛的乐趣了。
最牛的,还不是提前当神仙,而是经营房地产。
北魏都城三分之一的房地产是寺庙,比现在什么××地产、黑中介都雷人。
寺庙信奉佛祖,专营房地产似乎很不体面。于是。僧人想到了周济他人。这项业务名称叫做“僧邸粟”,用途是“至于俭岁,赈济灾民”。“僧邸粟”的定位超越了贫民,上至王侯、下至商贾。都可以来寺庙借贷。
行了,直说吧。“僧邸粟”就是高利贷,利息很高,高得离谱。
北魏年间,宣武帝元恪下诏,诏书为寺庙贷款规定了基准利率,利息合计不得超过本金的100%(收利过本,毋复征责),利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那年头没有法院可以强制执行,所以南北朝寺院同样面临不良贷款,不过僧侣们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倒不是他们法力高强,而是替他们收债的往往是官府。不敬佛祖暂时还问题不大,因为要等来生才能报应。不听官府的话,问题就大了,马上就会有报应。
平民没有偿还能力,必须以土地甚至个人抵债,“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弃子伤生”、“自缢而亡”。
王侯借贷不还,看情况而定,如果是当红政坛人物,半借半送,如果是二线干部就弄点地产冲销坏账。连皇帝都跑到寺庙里出家了,想回去也得拿钱来赎。赎金少了都不行(据说有亿万钱,还不还价),还怕个把二线干部?
本来,佛家视金、银、奴婢、牛、羊、仓廪、贩卖、耕种、田园为八不净。从南北朝的僧侣来看,把八不净反过来说,似乎还差不多。
中国银行业为什么没破产?
1992年,邓小平南巡。“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社还是姓资的禁锢。”
伴随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国人开始惊讶于中国金融业的变动。
尽管我们的银行体系繁花似锦,然而,银行体系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并不健康,不良贷款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时刻悬在国民经济头上。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际机构一致质疑中国银行业信誉,标准普尔等机构甚至降低了对中国银行业评级,导致中央政府出面抗议。确实,如果按照世界银行业通行规则,到90年代末期中国银行业基本上可以破产了:不良贷款太多。资本金又太少,中国银行业始终在干没本钱的买卖……
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看到银行业崩溃,时至今日中国银行业按市值和盈利能力计算已经排名世界前列。繁华之后的隐忧并没有成为现实,这不是偶然。
中国银行业之所以没有破产,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中国银行业能够不破产。
与发达国家相反。中国并没有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是说,一旦中国银行业破产,存款人的财产将颗粒无归,中国银行业会破产吗。
答案是,不会:可以在前面加两个字,绝对不会。
中国银行业始终以国家信誉作为担保,居民将存款放置于银行,绝非信任银行能合理运用资金,而是确信最终存款会得到兑付。国有商业银行不兑付存款,除非国家不存在。这个过程,通俗地说,就是国家没钱补贴国有企业,于是以自身信誉作为担保,通过银行向全国人民借钱,然后借给国有企业。
当市场逐渐壮大,国家陆续断掉了国有企业银行贷款,此时国家财政能力逐步增强,足以消化掉转轨时期的不良贷款。这是中国渐进转轨的关键,中国银行体系在90年代形成的不良贷款,远没有国际机构估计的那样悲观。1997年,中国启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1999年成立华融、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2000年,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充实资本金;再次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成立股份制公司,2005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H股市场上市:2006年在大陆A股市场上市……
现在颇有一批人指责中国政府对银行业的改革措施。比如,不应该以行政手段剥离不良贷款,比如直接注资容易促成银行轻率的信贷行为,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不注资,莫非还真要让中国银行业破产不成?大家的钱都没了,岂不要天下大乱。
出来混,这是在还钱。
摘自《金钱统治》
以上说法,皆无据可考。
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已经颇为兴盛。
人生在世,无论平民还是皇族,无论强者还是弱者,都会遇到不公平、不合理、不可解释的事情,只是程度不同。可能皇族、强者遇到的麻烦比平民、弱者更多,即使控制资源,即使他们有充足的经济实力。依然不能解决问题。
南宋皇室自刘裕称帝后共有158个男丁出生,其中114人最终死于非命:子杀父者1。臣杀君者4,骨肉相残者103,被人杀者6,看来皇室的大部分男丁都被自己兄弟、叔侄甚至是儿子给杀掉了。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司马迁
某人在战乱中死掉了,亲人很悲惨,于是痛J限这个世界。连皇帝都经常被干掉,那就比较可怕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乱世。
如果你信佛教的话,佛祖会告诉你,虽然你死掉了。但精神不灭,被干掉是因为上辈子没积德(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虽死,神当其殃,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精神还会轮回。
下辈子混得怎样,就要看这辈子是不是积德。
综上所述。佛教告诉人们,你要积德。之所以在“要积德”前加“你”字,并非泛指,而是特指非佛教徒,佛教徒就可以考虑不积德。
南北朝佛教流行“净土宗”,根据教义必须大修功德才能取悦佛祖,所谓积德就是为佛教搞基本建设,建大佛像、大寺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弘扬佛法,才有利于修行。
至于建设标准: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搞建设必须有钱,无论如何“食气辟谷”人体都要摄入淀粉和蛋白质,佛祖不会真的下凡赐信徒金莲花,即使是最虔诚的也要吃饭。
于是,佛教徒必须化斋,《西游记》里的唐僧就经常差孙悟空去化斋。“悟空,去化些斋饭来”,等于说“悟空,去要些饭来”。
任何时代的僧侣都不可能指望化斋吃饱,尤其是南北朝。因为佛寺太多,仅南齐都城(邺)就有2800多座寺庙,供养僧尼8,2万多人,靠施舍肯定养不活这些僧侣。毋庸置疑,南北朝僧人的法力不如齐天大圣;无可否认。他们却绝对更有面子。
佛教徒的主要工作,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念经,超度众生。
南朝佛教徒的主要工作,他们认为,应该是享受,被超度。
南北朝。戒行高洁的僧人不是没有,但更多的恐怕还是蒙事的俗人。因为我们看到。史籍经常记载南北朝寺庙不但设酒坊酿酒,还“沽于市”,而且设屈室淫乱。当然,虽然僧侣很多,更多的还是低级僧侣,大概相当于以前的奴隶。或者,比奴隶更惨,奴隶主最多只能在肉体上剥削奴隶,低级僧侣却要在精神上服从,因为他们可能反抗的是神佛。
可惜,他们拜的不是佛,而是本和他们一样的凡人。
即使如此,在南北朝出家,也绝对是一份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入者则尊,归依则贵,居必方城,白璧朱门”,比现在的CEO拉风多了。僧尼拥有役徒、婢女,出则必车,归则必浴,据《南史》记载,南朝“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虽然有夸张之嫌,但名僧、高僧占有很多土地,却必定是事实。
如果混到寺庙住持,甚至是朝廷僧官,即使不奔赴西方极乐世界,在人间就可以提前享受到成佛的乐趣了。
最牛的,还不是提前当神仙,而是经营房地产。
北魏都城三分之一的房地产是寺庙,比现在什么××地产、黑中介都雷人。
寺庙信奉佛祖,专营房地产似乎很不体面。于是。僧人想到了周济他人。这项业务名称叫做“僧邸粟”,用途是“至于俭岁,赈济灾民”。“僧邸粟”的定位超越了贫民,上至王侯、下至商贾。都可以来寺庙借贷。
行了,直说吧。“僧邸粟”就是高利贷,利息很高,高得离谱。
北魏年间,宣武帝元恪下诏,诏书为寺庙贷款规定了基准利率,利息合计不得超过本金的100%(收利过本,毋复征责),利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那年头没有法院可以强制执行,所以南北朝寺院同样面临不良贷款,不过僧侣们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倒不是他们法力高强,而是替他们收债的往往是官府。不敬佛祖暂时还问题不大,因为要等来生才能报应。不听官府的话,问题就大了,马上就会有报应。
平民没有偿还能力,必须以土地甚至个人抵债,“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弃子伤生”、“自缢而亡”。
王侯借贷不还,看情况而定,如果是当红政坛人物,半借半送,如果是二线干部就弄点地产冲销坏账。连皇帝都跑到寺庙里出家了,想回去也得拿钱来赎。赎金少了都不行(据说有亿万钱,还不还价),还怕个把二线干部?
本来,佛家视金、银、奴婢、牛、羊、仓廪、贩卖、耕种、田园为八不净。从南北朝的僧侣来看,把八不净反过来说,似乎还差不多。
中国银行业为什么没破产?
1992年,邓小平南巡。“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社还是姓资的禁锢。”
伴随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国人开始惊讶于中国金融业的变动。
尽管我们的银行体系繁花似锦,然而,银行体系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并不健康,不良贷款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时刻悬在国民经济头上。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际机构一致质疑中国银行业信誉,标准普尔等机构甚至降低了对中国银行业评级,导致中央政府出面抗议。确实,如果按照世界银行业通行规则,到90年代末期中国银行业基本上可以破产了:不良贷款太多。资本金又太少,中国银行业始终在干没本钱的买卖……
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看到银行业崩溃,时至今日中国银行业按市值和盈利能力计算已经排名世界前列。繁华之后的隐忧并没有成为现实,这不是偶然。
中国银行业之所以没有破产,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中国银行业能够不破产。
与发达国家相反。中国并没有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是说,一旦中国银行业破产,存款人的财产将颗粒无归,中国银行业会破产吗。
答案是,不会:可以在前面加两个字,绝对不会。
中国银行业始终以国家信誉作为担保,居民将存款放置于银行,绝非信任银行能合理运用资金,而是确信最终存款会得到兑付。国有商业银行不兑付存款,除非国家不存在。这个过程,通俗地说,就是国家没钱补贴国有企业,于是以自身信誉作为担保,通过银行向全国人民借钱,然后借给国有企业。
当市场逐渐壮大,国家陆续断掉了国有企业银行贷款,此时国家财政能力逐步增强,足以消化掉转轨时期的不良贷款。这是中国渐进转轨的关键,中国银行体系在90年代形成的不良贷款,远没有国际机构估计的那样悲观。1997年,中国启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1999年成立华融、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2000年,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充实资本金;再次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成立股份制公司,2005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H股市场上市:2006年在大陆A股市场上市……
现在颇有一批人指责中国政府对银行业的改革措施。比如,不应该以行政手段剥离不良贷款,比如直接注资容易促成银行轻率的信贷行为,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不注资,莫非还真要让中国银行业破产不成?大家的钱都没了,岂不要天下大乱。
出来混,这是在还钱。
摘自《金钱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