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被誉为“油画重工业第一人”、“用画见证历史第一人”,因为他在世界美术史上多年保持着油画创作尺度和人物数量第一名的地位。
他被誉为“当代画王”,因为他的作品从1993年到1997年在香港公开拍卖中,连续打破了中国油画拍卖成交价的最高记录。
这位油画巨匠就是刘宇一。
在奥运比赛举行的如火如荼时,这位油画巨匠偕女儿历时七年,向世界奉献出一幅独特的百年奥运宏图画卷——《奥林匹克颂》
太震撼了!这是无数观众第一眼见到《奥林匹克颂》时的感觉。
《奥林匹克颂》是一幅反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12年历史的百米油画长卷。它以圣火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从普罗米修斯偷运圣火到人间的传说、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到2008年奥运圣火在北京上空点燃,最后以不同肤色的人们在五环旗下高举圣火奔向未来的壮丽场景作为收篇。从著名运动员,到各国火炬手;从欢乐的儿童、安详的老人,到云海中翩翩起舞的仙女,画面上有形形色色的人物近两千人。
宏大的场面、绚丽的背景、矫健的运动身姿、一脉相承的奥运故事……站在这幅112米的巨著前面,一股健美而热烈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人类的激情、追求和奋斗。
“以画记载历史第一人”
《奥林匹克颂》不仅是世界第一大油画,同时也是全世界惟一一幅连贯现代奥运百年历史的艺术长卷。它以一条光明的主线把现代奥运的29次夏季奥运会、20次冬季奥运会和28个赛项一气呵成地贯穿起来,所有的举办城市、盛会标志、吉祥物无一遗漏。历届奥委会主席、脱颖而出的金牌健儿,动人心弦的奥运故事……都被画家父女一一搬上画布。
这幅巨作分为三个板块。在长卷开篇的第一板块中,画家以普罗米修斯偷盗圣火到人间的神话作为落笔的起点,继而让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共赏古奥运赛事。这出神入化的一笔,十分巧妙地把世界交流与友好的理念回溯到久远的古代。
与此相呼应,长卷的收篇板块 “奔向未来”充满了人类畅想光辉前景的浪漫色彩。代表五大洲的五位女运动员以运动中的凌空姿态围绕着鲜艳的五环标志游走云天。一位手擎火炬中国古代老者和一个稚嫩可爱的幼童在一只飞翔的巨大和平鸽上方凌空起舞,既包含了古代和未来、继承和创新相融的寓意,又隐含着人类对古老的奥林匹克运动未来的期盼。在全篇的结尾部分,火焰般灿烂的大背景中露出一片深远的浩瀚星空,五个不同肤色的裸体男女青年以飞天的姿态共同点燃奥运火炬,揭示出奥运圣火传遍五大洲、奥运精神与宇宙同在的寓意。
中间的板块,是画家最着重表现一部分,占据了全画80%以上的面积。画家在这一板块中采用基本写实的艺术手法,以现代奥运发展的不同时期把画面分成五大篇章。配合以虚实结合的远近背景,展现了现代奥运史上的历届盛会。
作者刘宇一、刘浩眉父女在《奥林匹克颂》的创作中一改以往在大历史题材油画中的写实笔法,大胆地将神话和现实、历史和当代、古中国和古希腊结合在一起,把“神游奥运”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虚拟到写实,从现实到希望,从运动活力的展现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奥林匹克颂》的各个篇章新意层出,蕴涵深远,犹如一出高潮迭起、情节连贯、节奏分明、气势恢弘的精彩舞剧,落幕之时,仍令人回味无穷。
从“体育盲”到“体育迷”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激情之夜。当天晚上,心情激动难以平复的刘宇一连夜完成了一幅名为《龙飞凤舞荡神州》的油画草图,表现了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的欢庆场面。
“北京奥运是世界体育的一场盛事,更是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自己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一名画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该做些什么才对得起这个时代?”刘宇一这样问自己。最终,他决定和女儿刘浩眉合作一幅描绘百年奥运的史诗性油画长卷,借以体现奥运精神和中华振兴,也表达父女俩作为中国画家对北京奥运会这场世界盛事的衷心祝愿。
先用碳素笔完成素描草图,接着用水粉画做出效果,再完成9米长的大幅油画样稿,之后把样稿正式搬上百米画布,最后对画作进行精细描绘并反复推敲后定稿,这五个步骤,前后用去了他们7年的时间。
长112米、高5米、面积达560平方米、人物近两千……这对于一幅油画作品来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世界上至今没有任何巨幅油画能够表现如此众多的人物。
用巨幅油画描绘百年奥运的历史,画家的体育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奥林匹克颂》的主创者刘宇一直到北京申奥成功之时还是个 老“体育盲”。
“这幅画要囊括一个多世纪里最精彩的奥运故事、最著名的奥运人物、最感人的奥运细节,同时要交待大量的国家、城市的文化和风貌,历届的吉祥物、标志等,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学习,要了解体育。只有先掌握了浩瀚如海的基本材料,你才能谈得上浓缩和提炼。”
刘宇一和女儿刘浩眉一起收集了大量的体育书籍和资料,其中一半以上是英文的。刘宇一全家每次从香港飞北京时,随身的行李总是成箱的奥运书籍。在他画室的西端,有一条宽两米、长12米的巨大书案,上面堆满了刘宇一和刘浩眉在7年间收集到的有关奥运的书刊、图片、资料和文稿。
在《奥林匹克颂》的7年创作过程中,刘宇一也从一个体育知识极为贫乏的画家变成了一个“高段位”的奥运通,其奥运知识水平曾多次得到顶尖专家的检验。
国际奥委会的海伯格先生第一次观摩画室时,极为认真地观看了《奥林匹克颂》的所有细节,最后只指出了一点缺陷:挪威运动员服装上的标志颜色有少许误差。
何振梁先生来画室参观时,边看画边做记录,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考察时间里他很少说话。最后他不动声色地问刘宇一:“近代奥运会一共有几届啊?”刘宇一说:“一共有49届,其中有29届夏季奥运会,20届冬季奥运会。”何振梁又问画家:“有一对捷克运动员夫妇是同一天生日,并且一同在奥运会上获得冠军,这个故事在你的画里有体现吗?”刘宇一答道:“那是1952年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上,扎托佩克刚刚获得了5000米长跑金牌,他的妻子塔娜接着又获得了标枪金牌。他们应该是那一天世界上最幸福的夫妻了。”说话之间,刘宇一抬手就在画上指出了这对奥运金牌夫妻。
何振梁终于笑了:“现在你是专家了。”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
“在这样艰巨的创作任务面前,我和女儿只要松一口气,《奥林匹克颂》就会变成幻想。”刘宇一淡淡的笑容中透出一股英气:“如果我热衷于赚钱,这样一个财力投入巨大而回报不明的创作计划,是不会纳入我的考虑的。我完全可以去搞一些商业性的画作。有人说我是给自己背上了一副社会责任的十字架,奉献了社会,压垮了自己;也有人说我好大喜功到了不可自控的地步。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
很多人在了解《奥林匹克颂》的创作计划后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工作量,很可能要穷尽一位画家毕生的精力!以你刘教授这样的年纪和单薄的身板,能行吗?”
刘宇一说,在创作《奥林匹克颂》的过程中,自己的基本态度就是四个字:“不顾一切”。在作品的最终用途和经济回报方式都不明了的情况下,刘宇一锲而不舍地开始了全家人的 “长征”。
2005年初,刘宇一在香山脚下租下了一片场地,并决定把场地上的一个室外网球场改建为画室。这个在全世界堪称独一无二的画室长30米,宽15米,高7米,规模之大如同一个车间。香山地区的城管人员发现了这个轻钢结构的庞然大物超过了市政部门为香山地区规定的最高限度。为此刘宇一亲自跑到香山镇的管理部门去解释画室的用途,对方的领导为之感动,为刘宇一开了绿灯。
画室建成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寻找大画布。能够生产宽度达五米的巨幅画布的厂家目前世界上还很少。为此,刘宇一听说在东北牡丹江的一个工厂可以定制巨幅画布,和这家工厂取得联系并发去了订单,终于完成了超大的、最好的雨露亚麻布的购置,然后又从香港运来了荷兰进口的涂料,完成了大画布的制作。
由于画室巨大,整体的供暖水平无法达到正常的室内温度,隆冬时节刘宇一常常身着皮衣登高作画,夏季酷暑时,空调冷气只在画室的中下部起作用,在高处作画的刘宇一只穿短裤还挥汗如雨。除了用餐和休息,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奥林匹克颂》之中,半夜12点才走下画台是经常的事。有几次他在半夜上卫生间时突发灵感,又怕打扰家人休息,就坐在马桶上把刚刚出现的想法写在纸上。
超大型油画需要画家长时期的专注投入。为此,刘宇一决定把一切以创收为目的的艺术活动都放下,为《奥林匹克颂》让路。大作品需要大支出,在长时间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刘宇一必须为这幅大画继续投资支撑绘画材料和办公器材、升降机、助手的工资、模特费等繁杂的日常费用。当然,这里面还不包括他和女儿刘浩眉的劳动价值。
刘宇一全家定居香港,《奥林匹克颂》的创作工作在北京,要维持这两地的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运行,每天的日常支出异常巨大。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刘宇一是一位名利双收、腰缠万贯的大画家,生活潇洒无忧,事业进退自如,搞点大手笔的动作应该不在话下,但真实的情况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刘宇一说:“我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大创作、高支出的状态。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从不把金钱的多少和生活是否安逸作为生活的准绳。我的钱是为艺术而进的,也为艺术而出。”
为了创作工作,刘宇一不可能挤出时间和精力去筹划运作家庭财政。但现实的问题又必须有人去考虑和解决。于是,打理家庭财政,避免入不敷出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妻子瑞眉的肩上。刘宇一十分感激妻子为他艺术事业的付出:“妻子是我的精神支柱,我需要她的理解和支持胜过任何人。为此我深深地感谢瑞眉。我家本身就是一个‘无敌组合’,干活儿的是我们父女,而在这个世界上最支持我的人是妻子。”
女儿刘浩眉曾经问父亲:“为什么我们总没有机会安排休闲一下?”刘宇一回答道:“没办法,现在是非常时期。”女儿又问:“那我们为什么总是在非常时期呢?”父亲无言以对,因为他的目标看起来似乎是没有尽头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人,他深知生命留给自己的创作时间并不宽裕,除了拼搏之外,他别无选择。
“女儿是我最好的合作者”
《奥林匹克颂》的创作,对刘宇一父女来说是一座从未遇到过的高峰。
刘宇一的油画重视吸收欧洲古典写实主义传统的养分,而刘浩眉的创作则更多地充满了新写实主义的现代感。《奥林匹克颂》的创作,是刘宇一和刘浩眉父女规模空前的一次合作,也是两种艺术风格前所未有的一次碰撞和交融。
但是,在创作《奥林匹克颂》的合作过程中,父女二人也经常出现分歧,甚至经常发生争执。在创作《奥林匹克颂》的几年时间里,父女二人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选材、构图、手法和修改都是分歧点,按照刘浩眉的说法是“三天一小改,五天一大改”。统一意见的过程就是争论的过程。
刘浩眉是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在画“小巨人”姚明的时候,刘浩眉的那份执着表现得更为充分。她坚持要找到和当时姚明所穿背心配套的短裤,从头到脚,起码改了三次,直到8月3日,浩眉找到姚明更好的照片,又重新从头画一遍,果然效果是更好了。刘宇一感慨道:“认真到如此程度的人,谁还能和你合作?也只有我一个吧!”
看过《奥林匹克颂》创作过程的人就会发现,最终面世的作品和初期画布上的样子有着何等巨大的差别。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在每一处差异的背后都有刘浩眉和父亲的一次争论。“难能可贵的是,刘浩眉从来没有因为这种争论而改变了她参与的态度。噘嘴、抱怨都有过,但她从未放慢过创作的节奏。”父亲难掩对女儿的骄傲之情。
刘宇一感叹道:“在某种意义上说,女儿是为了我的追求而牺牲了她自己的追求,她是在尽一份女儿的孝心。浩眉确实是真正理解我的人,也是我最好的合作者。其实,她在心理上对我钟情的大题材的历史背景是有距离的,在老父亲的艺术追求过程中,只有女儿能够给予最无私和最全力的专业支持,因此,她放下了自己的艺术事业来成就我的追求。”
《奥林匹克颂》不仅凝结着刘浩眉和父亲的汗水和心血,也使父女二人的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对此刘宇一感叹道:“没有女儿的参与,《奥林匹克颂》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梦想。有一个最棒的女儿在和我并肩开拓拼搏,我很荣幸!”
国际奥委会的褒奖
和画作的定稿过程一样,画家在解决《奥林匹克颂》的归宿问题上也经历了一段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在《奥林匹克颂》的草创时期,刘宇一父女来不及多想作品的用途和回报,完全凭借着一股自发的激情开始了这项浩大的油画工程。直到2004年初在《奥林匹克颂》草图基本成熟之际,刘宇一才开始考虑作品的出路问题。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通过全国政协给北京奥组委写了一封信,报告了自己的创作计划并表达了捐赠意向。
北京奥组委对此非常重视,很快给全国政协回信表示:一般不接受捐赠,但此画可以例外。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副主席蒋效愚也很快来到《奥林匹克颂》的创作画室,在指导改进工作的同时,开始和画家父女讨论作品的使用和市场回报问题,并两次在北京奥组委主持会议进行讨论。只是《奥林匹克颂》的版权归属问题,最终还须由国际奥委会市场委员会做出权威解答。
消息传到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官员格尔哈德·海伯格很快亲临画室了解《奥林匹克颂》的创作。在海伯格视察《奥林匹克颂》画室后,国际奥委会充分肯定了《奥林匹克颂》画作的意义和作用,但在《奥林匹克颂》作品对画家投入的回报方式上,态度仍然很谨慎。
海伯格先生在国际奥委会效力时间长达14年。作为奥运市场管理的首席专家,海伯格深知《奥林匹克颂》版权归属问题对画家父女的投入回报及其今后事业的意义之重大,而作为和刘宇一几乎同龄的老人,他更能体会到这位中国老艺术家偕女儿投身《奥林匹克颂》巨制的境界和艰辛。在代表国际奥委会就《奥林匹克颂》的版权归属问题明确表态之前,他需要的是对作品质量的审视。
海伯格在第一次来到刘宇一的香山画室时,并未就版权问题发表任何见解,而只是细细地把创作中的长卷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他在告别时说:“我今天感受了一种美好的震撼。奥运会的百年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作品,现在中国人做出来,我非常高兴,也分外钦佩。”
在第二次会见刘宇一时,海伯格带来了国际奥委会的结论。他首先提了一个建议,在《奥林匹克颂》问世的时代,国际奥委会“当家人”罗格先生在画面的形象很重要,可以选一张更有神采的照片作参考。刘宇一和刘浩眉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接着,海伯格微笑着把一个亲自签署的授权文件交给了刘宇一。
这份文件的语言十分简练,内容却非常明确:刘宇一先生对于油画《奥林匹克颂》拥有的知识产权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可,为了表彰作者的突出贡献,免予向奥委会交版权费。在临别握手的时候,这位挪威老人以一言九鼎的语气说:“如果有人说你个人不能使用这张画,你就告诉他海伯格已经点头了。”
柳暗花明。《奥林匹克颂》的魅力打动了国际奥委会,画家在向世界展现作品的方式上获得了充分的自主权。这是对作品的肯定,也是对画家人格的认可。2008年7月15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热情洋溢地给刘宇一来信,表示“这是一幅优秀的权威性的巨作”,并欣然给画题词。
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将刘宇一的史诗性油画巨制的创作概括为两句话:“一杆擎天笔,千秋动地歌”。
国学大师文怀沙在审视了刘宇一的系列油画作品后冷静地说:“一个大国,一个大族,要有和它历史相称的宏图巨制,忠于历史的人将来要借鉴刘宇一的画。”
毫无疑问,具有如此情怀的画家是不会在有生之年轻易止息自己的追求的。当人们看到年近七十的刘宇一在巨大的画室里,站在高墙一样的画幅面前一笔一笔地给《奥林匹克颂》加色增彩时,这种感觉会油然而生。
他被誉为“当代画王”,因为他的作品从1993年到1997年在香港公开拍卖中,连续打破了中国油画拍卖成交价的最高记录。
这位油画巨匠就是刘宇一。
在奥运比赛举行的如火如荼时,这位油画巨匠偕女儿历时七年,向世界奉献出一幅独特的百年奥运宏图画卷——《奥林匹克颂》
太震撼了!这是无数观众第一眼见到《奥林匹克颂》时的感觉。
《奥林匹克颂》是一幅反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12年历史的百米油画长卷。它以圣火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从普罗米修斯偷运圣火到人间的传说、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到2008年奥运圣火在北京上空点燃,最后以不同肤色的人们在五环旗下高举圣火奔向未来的壮丽场景作为收篇。从著名运动员,到各国火炬手;从欢乐的儿童、安详的老人,到云海中翩翩起舞的仙女,画面上有形形色色的人物近两千人。
宏大的场面、绚丽的背景、矫健的运动身姿、一脉相承的奥运故事……站在这幅112米的巨著前面,一股健美而热烈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人类的激情、追求和奋斗。
“以画记载历史第一人”
《奥林匹克颂》不仅是世界第一大油画,同时也是全世界惟一一幅连贯现代奥运百年历史的艺术长卷。它以一条光明的主线把现代奥运的29次夏季奥运会、20次冬季奥运会和28个赛项一气呵成地贯穿起来,所有的举办城市、盛会标志、吉祥物无一遗漏。历届奥委会主席、脱颖而出的金牌健儿,动人心弦的奥运故事……都被画家父女一一搬上画布。
这幅巨作分为三个板块。在长卷开篇的第一板块中,画家以普罗米修斯偷盗圣火到人间的神话作为落笔的起点,继而让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共赏古奥运赛事。这出神入化的一笔,十分巧妙地把世界交流与友好的理念回溯到久远的古代。
与此相呼应,长卷的收篇板块 “奔向未来”充满了人类畅想光辉前景的浪漫色彩。代表五大洲的五位女运动员以运动中的凌空姿态围绕着鲜艳的五环标志游走云天。一位手擎火炬中国古代老者和一个稚嫩可爱的幼童在一只飞翔的巨大和平鸽上方凌空起舞,既包含了古代和未来、继承和创新相融的寓意,又隐含着人类对古老的奥林匹克运动未来的期盼。在全篇的结尾部分,火焰般灿烂的大背景中露出一片深远的浩瀚星空,五个不同肤色的裸体男女青年以飞天的姿态共同点燃奥运火炬,揭示出奥运圣火传遍五大洲、奥运精神与宇宙同在的寓意。
中间的板块,是画家最着重表现一部分,占据了全画80%以上的面积。画家在这一板块中采用基本写实的艺术手法,以现代奥运发展的不同时期把画面分成五大篇章。配合以虚实结合的远近背景,展现了现代奥运史上的历届盛会。
作者刘宇一、刘浩眉父女在《奥林匹克颂》的创作中一改以往在大历史题材油画中的写实笔法,大胆地将神话和现实、历史和当代、古中国和古希腊结合在一起,把“神游奥运”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虚拟到写实,从现实到希望,从运动活力的展现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奥林匹克颂》的各个篇章新意层出,蕴涵深远,犹如一出高潮迭起、情节连贯、节奏分明、气势恢弘的精彩舞剧,落幕之时,仍令人回味无穷。
从“体育盲”到“体育迷”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激情之夜。当天晚上,心情激动难以平复的刘宇一连夜完成了一幅名为《龙飞凤舞荡神州》的油画草图,表现了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的欢庆场面。
“北京奥运是世界体育的一场盛事,更是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自己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一名画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该做些什么才对得起这个时代?”刘宇一这样问自己。最终,他决定和女儿刘浩眉合作一幅描绘百年奥运的史诗性油画长卷,借以体现奥运精神和中华振兴,也表达父女俩作为中国画家对北京奥运会这场世界盛事的衷心祝愿。
先用碳素笔完成素描草图,接着用水粉画做出效果,再完成9米长的大幅油画样稿,之后把样稿正式搬上百米画布,最后对画作进行精细描绘并反复推敲后定稿,这五个步骤,前后用去了他们7年的时间。
长112米、高5米、面积达560平方米、人物近两千……这对于一幅油画作品来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世界上至今没有任何巨幅油画能够表现如此众多的人物。
用巨幅油画描绘百年奥运的历史,画家的体育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奥林匹克颂》的主创者刘宇一直到北京申奥成功之时还是个 老“体育盲”。
“这幅画要囊括一个多世纪里最精彩的奥运故事、最著名的奥运人物、最感人的奥运细节,同时要交待大量的国家、城市的文化和风貌,历届的吉祥物、标志等,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学习,要了解体育。只有先掌握了浩瀚如海的基本材料,你才能谈得上浓缩和提炼。”
刘宇一和女儿刘浩眉一起收集了大量的体育书籍和资料,其中一半以上是英文的。刘宇一全家每次从香港飞北京时,随身的行李总是成箱的奥运书籍。在他画室的西端,有一条宽两米、长12米的巨大书案,上面堆满了刘宇一和刘浩眉在7年间收集到的有关奥运的书刊、图片、资料和文稿。
在《奥林匹克颂》的7年创作过程中,刘宇一也从一个体育知识极为贫乏的画家变成了一个“高段位”的奥运通,其奥运知识水平曾多次得到顶尖专家的检验。
国际奥委会的海伯格先生第一次观摩画室时,极为认真地观看了《奥林匹克颂》的所有细节,最后只指出了一点缺陷:挪威运动员服装上的标志颜色有少许误差。
何振梁先生来画室参观时,边看画边做记录,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考察时间里他很少说话。最后他不动声色地问刘宇一:“近代奥运会一共有几届啊?”刘宇一说:“一共有49届,其中有29届夏季奥运会,20届冬季奥运会。”何振梁又问画家:“有一对捷克运动员夫妇是同一天生日,并且一同在奥运会上获得冠军,这个故事在你的画里有体现吗?”刘宇一答道:“那是1952年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上,扎托佩克刚刚获得了5000米长跑金牌,他的妻子塔娜接着又获得了标枪金牌。他们应该是那一天世界上最幸福的夫妻了。”说话之间,刘宇一抬手就在画上指出了这对奥运金牌夫妻。
何振梁终于笑了:“现在你是专家了。”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
“在这样艰巨的创作任务面前,我和女儿只要松一口气,《奥林匹克颂》就会变成幻想。”刘宇一淡淡的笑容中透出一股英气:“如果我热衷于赚钱,这样一个财力投入巨大而回报不明的创作计划,是不会纳入我的考虑的。我完全可以去搞一些商业性的画作。有人说我是给自己背上了一副社会责任的十字架,奉献了社会,压垮了自己;也有人说我好大喜功到了不可自控的地步。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
很多人在了解《奥林匹克颂》的创作计划后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工作量,很可能要穷尽一位画家毕生的精力!以你刘教授这样的年纪和单薄的身板,能行吗?”
刘宇一说,在创作《奥林匹克颂》的过程中,自己的基本态度就是四个字:“不顾一切”。在作品的最终用途和经济回报方式都不明了的情况下,刘宇一锲而不舍地开始了全家人的 “长征”。
2005年初,刘宇一在香山脚下租下了一片场地,并决定把场地上的一个室外网球场改建为画室。这个在全世界堪称独一无二的画室长30米,宽15米,高7米,规模之大如同一个车间。香山地区的城管人员发现了这个轻钢结构的庞然大物超过了市政部门为香山地区规定的最高限度。为此刘宇一亲自跑到香山镇的管理部门去解释画室的用途,对方的领导为之感动,为刘宇一开了绿灯。
画室建成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寻找大画布。能够生产宽度达五米的巨幅画布的厂家目前世界上还很少。为此,刘宇一听说在东北牡丹江的一个工厂可以定制巨幅画布,和这家工厂取得联系并发去了订单,终于完成了超大的、最好的雨露亚麻布的购置,然后又从香港运来了荷兰进口的涂料,完成了大画布的制作。
由于画室巨大,整体的供暖水平无法达到正常的室内温度,隆冬时节刘宇一常常身着皮衣登高作画,夏季酷暑时,空调冷气只在画室的中下部起作用,在高处作画的刘宇一只穿短裤还挥汗如雨。除了用餐和休息,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奥林匹克颂》之中,半夜12点才走下画台是经常的事。有几次他在半夜上卫生间时突发灵感,又怕打扰家人休息,就坐在马桶上把刚刚出现的想法写在纸上。
超大型油画需要画家长时期的专注投入。为此,刘宇一决定把一切以创收为目的的艺术活动都放下,为《奥林匹克颂》让路。大作品需要大支出,在长时间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刘宇一必须为这幅大画继续投资支撑绘画材料和办公器材、升降机、助手的工资、模特费等繁杂的日常费用。当然,这里面还不包括他和女儿刘浩眉的劳动价值。
刘宇一全家定居香港,《奥林匹克颂》的创作工作在北京,要维持这两地的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运行,每天的日常支出异常巨大。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刘宇一是一位名利双收、腰缠万贯的大画家,生活潇洒无忧,事业进退自如,搞点大手笔的动作应该不在话下,但真实的情况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刘宇一说:“我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大创作、高支出的状态。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从不把金钱的多少和生活是否安逸作为生活的准绳。我的钱是为艺术而进的,也为艺术而出。”
为了创作工作,刘宇一不可能挤出时间和精力去筹划运作家庭财政。但现实的问题又必须有人去考虑和解决。于是,打理家庭财政,避免入不敷出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妻子瑞眉的肩上。刘宇一十分感激妻子为他艺术事业的付出:“妻子是我的精神支柱,我需要她的理解和支持胜过任何人。为此我深深地感谢瑞眉。我家本身就是一个‘无敌组合’,干活儿的是我们父女,而在这个世界上最支持我的人是妻子。”
女儿刘浩眉曾经问父亲:“为什么我们总没有机会安排休闲一下?”刘宇一回答道:“没办法,现在是非常时期。”女儿又问:“那我们为什么总是在非常时期呢?”父亲无言以对,因为他的目标看起来似乎是没有尽头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人,他深知生命留给自己的创作时间并不宽裕,除了拼搏之外,他别无选择。
“女儿是我最好的合作者”
《奥林匹克颂》的创作,对刘宇一父女来说是一座从未遇到过的高峰。
刘宇一的油画重视吸收欧洲古典写实主义传统的养分,而刘浩眉的创作则更多地充满了新写实主义的现代感。《奥林匹克颂》的创作,是刘宇一和刘浩眉父女规模空前的一次合作,也是两种艺术风格前所未有的一次碰撞和交融。
但是,在创作《奥林匹克颂》的合作过程中,父女二人也经常出现分歧,甚至经常发生争执。在创作《奥林匹克颂》的几年时间里,父女二人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选材、构图、手法和修改都是分歧点,按照刘浩眉的说法是“三天一小改,五天一大改”。统一意见的过程就是争论的过程。
刘浩眉是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在画“小巨人”姚明的时候,刘浩眉的那份执着表现得更为充分。她坚持要找到和当时姚明所穿背心配套的短裤,从头到脚,起码改了三次,直到8月3日,浩眉找到姚明更好的照片,又重新从头画一遍,果然效果是更好了。刘宇一感慨道:“认真到如此程度的人,谁还能和你合作?也只有我一个吧!”
看过《奥林匹克颂》创作过程的人就会发现,最终面世的作品和初期画布上的样子有着何等巨大的差别。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在每一处差异的背后都有刘浩眉和父亲的一次争论。“难能可贵的是,刘浩眉从来没有因为这种争论而改变了她参与的态度。噘嘴、抱怨都有过,但她从未放慢过创作的节奏。”父亲难掩对女儿的骄傲之情。
刘宇一感叹道:“在某种意义上说,女儿是为了我的追求而牺牲了她自己的追求,她是在尽一份女儿的孝心。浩眉确实是真正理解我的人,也是我最好的合作者。其实,她在心理上对我钟情的大题材的历史背景是有距离的,在老父亲的艺术追求过程中,只有女儿能够给予最无私和最全力的专业支持,因此,她放下了自己的艺术事业来成就我的追求。”
《奥林匹克颂》不仅凝结着刘浩眉和父亲的汗水和心血,也使父女二人的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对此刘宇一感叹道:“没有女儿的参与,《奥林匹克颂》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梦想。有一个最棒的女儿在和我并肩开拓拼搏,我很荣幸!”
国际奥委会的褒奖
和画作的定稿过程一样,画家在解决《奥林匹克颂》的归宿问题上也经历了一段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在《奥林匹克颂》的草创时期,刘宇一父女来不及多想作品的用途和回报,完全凭借着一股自发的激情开始了这项浩大的油画工程。直到2004年初在《奥林匹克颂》草图基本成熟之际,刘宇一才开始考虑作品的出路问题。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通过全国政协给北京奥组委写了一封信,报告了自己的创作计划并表达了捐赠意向。
北京奥组委对此非常重视,很快给全国政协回信表示:一般不接受捐赠,但此画可以例外。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副主席蒋效愚也很快来到《奥林匹克颂》的创作画室,在指导改进工作的同时,开始和画家父女讨论作品的使用和市场回报问题,并两次在北京奥组委主持会议进行讨论。只是《奥林匹克颂》的版权归属问题,最终还须由国际奥委会市场委员会做出权威解答。
消息传到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官员格尔哈德·海伯格很快亲临画室了解《奥林匹克颂》的创作。在海伯格视察《奥林匹克颂》画室后,国际奥委会充分肯定了《奥林匹克颂》画作的意义和作用,但在《奥林匹克颂》作品对画家投入的回报方式上,态度仍然很谨慎。
海伯格先生在国际奥委会效力时间长达14年。作为奥运市场管理的首席专家,海伯格深知《奥林匹克颂》版权归属问题对画家父女的投入回报及其今后事业的意义之重大,而作为和刘宇一几乎同龄的老人,他更能体会到这位中国老艺术家偕女儿投身《奥林匹克颂》巨制的境界和艰辛。在代表国际奥委会就《奥林匹克颂》的版权归属问题明确表态之前,他需要的是对作品质量的审视。
海伯格在第一次来到刘宇一的香山画室时,并未就版权问题发表任何见解,而只是细细地把创作中的长卷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他在告别时说:“我今天感受了一种美好的震撼。奥运会的百年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作品,现在中国人做出来,我非常高兴,也分外钦佩。”
在第二次会见刘宇一时,海伯格带来了国际奥委会的结论。他首先提了一个建议,在《奥林匹克颂》问世的时代,国际奥委会“当家人”罗格先生在画面的形象很重要,可以选一张更有神采的照片作参考。刘宇一和刘浩眉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接着,海伯格微笑着把一个亲自签署的授权文件交给了刘宇一。
这份文件的语言十分简练,内容却非常明确:刘宇一先生对于油画《奥林匹克颂》拥有的知识产权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可,为了表彰作者的突出贡献,免予向奥委会交版权费。在临别握手的时候,这位挪威老人以一言九鼎的语气说:“如果有人说你个人不能使用这张画,你就告诉他海伯格已经点头了。”
柳暗花明。《奥林匹克颂》的魅力打动了国际奥委会,画家在向世界展现作品的方式上获得了充分的自主权。这是对作品的肯定,也是对画家人格的认可。2008年7月15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热情洋溢地给刘宇一来信,表示“这是一幅优秀的权威性的巨作”,并欣然给画题词。
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将刘宇一的史诗性油画巨制的创作概括为两句话:“一杆擎天笔,千秋动地歌”。
国学大师文怀沙在审视了刘宇一的系列油画作品后冷静地说:“一个大国,一个大族,要有和它历史相称的宏图巨制,忠于历史的人将来要借鉴刘宇一的画。”
毫无疑问,具有如此情怀的画家是不会在有生之年轻易止息自己的追求的。当人们看到年近七十的刘宇一在巨大的画室里,站在高墙一样的画幅面前一笔一笔地给《奥林匹克颂》加色增彩时,这种感觉会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