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认知的内容、认知的主体和认知的目标三方面解释了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并结合对《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材和习题的解读,提出了地图教学、综合分析、归纳演绎、区域比较、调查观察等几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区域认知;教材解读;题例分析;方法途径
“认知”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等进行分析、解释和预测的过程,它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意识。“区域认知”就是从地理学科角度,对特定区域的地理事象分析、解释和预测的过程,它是学生理解、剖析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人地关系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方法,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是否树立了这种意识,是核心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
一、区域认知内涵
(一)认知内容
1.区域特征的认知
区域特征认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进行,首先是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两方面来概括区域最显著的特征或标志;其次是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由这些要素产生和衍生的各种地理事象;第三层面是分析某些地理事象区位选择的依据,预测地理要素或地理事象的变化趋势。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区域特征认知素养。世界地理的十三个重点区域、中国地理的四大区域都是典型的案例,我们在利用这些案例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认知各个区域的特征,积累基本的地理知识,又要举一反三,总结出孤立案例中包含的规律性东西,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培育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反复演练中帮助学生摸索、提炼、总结出区域特征认知的思维和方法,最终提升学生区域特征认知素养。
2.区域差异的认知
区域差异是区域特征的对比表现,存在于区内和区际之间。不同区域相同地理要素、相同区域不同地理要素可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到它们的差异之处,从而加深对区域特征的认知。这样有利于区域事象的区位评析和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判断,最终提升学生区域现状的认知能力、区域发展的预测能力。
3.区域联系的认知
区域有不同的尺度、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功能,相互间有并列关系,也有统属关系,对这些关系的分析就是区域横向联系的认知。与之相对的就是区域纵向联系的认知,即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选择区域联系的典型案例进行“抛砖引玉”式教学,如中国东部经济带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关联、温帶海洋性气候在欧洲与美洲分布范围异同的比较、中国西北干旱的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这个联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知纷繁复杂的地理事象的道理。
4.区域发展的认知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征,这导致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人类活动方式、人地关系的形式和问题等也不相同。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地关系、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地理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地理核心素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区域问题、提出和论证解决措施、分析和推断区域发展变化的能力,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防患于未然。
(二)认知主体
学生是区域认知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和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而不是把教师的认知经验和认知结果直接讲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从教师的视角来认知区域,学生没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勇于探索”“乐学会学”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时要保障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坚持过程重于结果、方法重于知识、规律重于个案的原则。
(三)认知目标
区域认知的目的是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地理事象的观察力更为敏锐,培养、提高和树立区域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能力和意识,形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思想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区域人地关系和问题,形成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区域的观念,最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德“立”人“树”。
二、教材分析解读
湘教版教材必修三《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理念,展现了地理学科在分析、解决河流流域相关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过程。首先教材图文资料相结合,提供素材让学生认知区域的范围、位置、地形、资源、气候、水文等特征,从而让学生能有理有据地评析区域发展。其次介绍了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开发前的状况:“20世纪初期,沦为美国东部最贫穷、最落后地区之一”,这也相当于是引导学生认知区域差异。第三,以区域纵向联系的认知为主,区域横向联系的认知较少涉及。“河水资源与水利开发、水电和核电发展”与“经济(工业、农业)发展”的纵向联系以文字、图形形式呈现;“气候(降水)、地形与洪水”和“梯级开发与防洪”的纵向联系以活动问题形式呈现;“地形、水电与农业”“水利与渔业”的纵向联系以补充材料形式呈现。“田纳西河流域的航运网与美国内河水运系统”“拥有全美最大的电力系统”是区域的横向联系。第四,对区域发展的认知是本章教材编排的重点。教材指出了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方面的失误,“过度垦殖、滥伐森林”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芜”。然后把环境保护和开发治理前后的区域状况进行对比,“洪水控制”“建成航运网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变成优美风景区”“人均收入提高”,给了学生鲜明而深刻的印象。那么造成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流域治理”“水资源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环境保护(灭蚊防疟、植树造林、复垦、垃圾处理)”等措施在文字叙述中杂以图片深化。这样一来,学生就对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在一定程度得到了实现。
本章教材站在学生角度编写,充分展现地理学习的进阶过程,“学材”特色突出。教材先以文字、图形形式提供素材,让学生充分认知田纳西河流域的特征和开发治理前后区域的发展变化,然后以问题活动形式让学生利用素材研究区域发展问题,评析区域决策得失,总结经验,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内容编排方式、表达方式、设计的课内外活动都紧紧围绕“学习”这个核心,只要按照教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容易就体现出来。美中不足的是教材表达方式比较单一,只有地图、景观图、文字三种。内容设计比较简单,有些结论性东西都已经直接告知,资源种类及分布、气候(降水)特征以文字材料形式呈现使学科特色下降。 本章教学内容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一流域开发建设具体内容和综合治理具体措施的学习,来掌握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因此,“田納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整个地理课程体系中,本章内容仅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案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把握案例原则,学习案例又不局限于案例。
三、试题举例分析
(一)试题举例
早期的田纳西河流域山清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致使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滞后。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读田纳西河流域地形图和流域内纳什维尔年内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2:田纳西河19世纪后期开发利用方式示意图。
材料3:田纳西河水利设施分布图。
(1)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 ,田纳西河的主要补给方式是 。
(2)美国田纳西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试分析其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3)概述该地气候对于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应该怎样合理有效地利用田纳西河的水资源来发展农业?
(4)结合材料2,说明田纳西河流域19世纪后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5)结合材料3,指出田纳西河流域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6)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答案:
(1)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大气降水
(2)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上游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落差较大,水流急;流域内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田纳西河流域气候特点对于农业的影响:从农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夏季是农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而冬季需水量较少;田纳西河流域的大气降水主要集中于冬末春初,夏秋季节降水相对较少。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说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对于农业发展是不利的。主要采取的措施有:①大力建设水库,在冬春季节把大量充裕的河水储存起来,以供夏秋季节农业发展需要。②大力发展水电,有效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工业的发展。
(4)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O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5)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实行梯级开发。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6)①加强立法,为流域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法律保证;②加强管理,实行自然资源统一开发管理,有利于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管理。
(二)试题说明
1.考查内容
考查的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其中以区域认知的考查为主。
2.具体任务
第1小题要求学生回答气候类型、河流补给方式和第2小题阐述水能丰富原因,要求学生能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第3小题要求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看学生对人文地理事物区域选择依据的分析能力,这些都体现了对区域特征认知的考查。
第2小题水能丰富原因分析和第3小题气候影响农业概述,也考查了对区域联系的认知,考查学生综合区域自然、人文等要素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第4小题评析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第6小题总结治理经验体现了对区域认知目标的考查,检验学生因地制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3小题利用河水发展农业的措施、第5小题田纳西河治理措施的回答要求学生在认识区域背景后,运用认知区域的方法和工具,较全面评析某决策的得失,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体现了对创新思维和区域发展的考查。
试题提供的图文信息较多,强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原理”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解题过程能反映学生区域认知的经验、方法与技能掌握情况和是否有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学生是区域认知的主体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题对区域差异认知和区域横向联系认知的考查涉及较少。
3.试题情境
本题图文信息资料以特定河流在不同时期流域开发利用状况为背景,通过认知流域地理特征、分析不同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重点考查学生的图文信息资料的有效提取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验证学生的区域认知、人地观念和综合思维素养,难度一般。
四、培养方法途径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读图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关键。本课教学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田纳西河流域位置图”中获取范围、位置、地形等区域特征信息,同时训练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然后展示“田纳西河流域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让学生据图描述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同时结合地形图逻辑推理田纳西河的水文、水系特征。以上措施主要是培养学生认知区域特征的素养。接着引导学生阅读“田纳西河水力资源梯级开发景观、示意图”和“流域农场景观图”,让学生归纳综合治理和开发的措施,评析措施的合理性,培养学生认知区域发展的素养。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GIS、RS、数字地球等工具能大大丰富我们的地图、地理数据等素材,地图教学将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读图能力的提高也能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区域认知目标的实现解决最大的障碍。 2.综合分析
区域综合分析一是能从宏观方面对区域进行總体分析;二是能从微观方面对区域各个组成成分予以分析;三是分析整体和要素之间、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在进行本章节教学时,注意将田纳西河流域的各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地进行剖析、解释和评价,说明该区域的环境特征和发展状况,为后续综合治理与开发措施的提出提供依据。教学过程中,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分析田纳西河的水文、水系特征一定让学生思考完成,后续治理和开发措施的提出和评价等开放性问题最好能挑起学生思辨。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保障了学生区域认知的主体地位。可见,综合分析的方法用于培养学生认知区域联系和认知区域发展的素养是非常有效的。
3.归纳演绎
地理归纳指从多个地理案例中推导出地理一般规律,地理演绎指从一般地理规律推导出个别地理事例的过程。我们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中,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推理方法要结合使用。我们要把本章节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归纳出本区域治理和综合开发的措施,然后再把这些措施尝试用于其他区域进行推演。“源于案例,高于案例”,分析、解释和预测区域事物与现象的方法比具体某区域重要。地理区域千变万化,只有掌握了归纳与演绎才能压缩记忆的信息量,才能让学生学到的不是某个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一种区域认知的方法和思想,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一通百通。“对地理事象的观察力更为敏锐,培养、提高和树立区域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能力和意识”这一区域认知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4.区域比较
指通过对不同区域或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知和理解区域或要素特征。本章节主要进行区域内部的开发治理前后的比较:
没有对比不知道差异,在本章节教学时有意识引导学生比较学习,开发治理前后不同的人类活动对区域的不同影响效果就更加凸显,留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也更有利于学生认知区域差异素养的培养。
5.调查观察
本章节设置了三个学习活动:调查家乡的工业项目及确定依据、收集资料说说黄河流域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与治理措施、收集家乡某流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这三个学习活动用调查和观察的方法较好。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现场对区域情况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区域或区域要素的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这种区域认知方法有利于学生把握区域的状况,进行合理逻辑推理,总结规律性东西,形成区域认知的方法、能力和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调查和观察的过程,本身也是作为区域认知主体的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
总之,湘教版教材必修三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通过分析流域的地理背景,明确流域发展和制约因素,从而为流域的开发和整治提出合理对策。教学中安排了较多的学生活动,保证了学生在区域认知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但课标内容容易掌握,而且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普遍、从知识到能力、从习题到方法,从教材到思想,最终实现从课堂到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从课程到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目标的“立德树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莹莹.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6.
[2]项波.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学科教育,2017(1):160-161.
[3]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0):48-51.
[4]杨德军,余发碧,王禹苏,郭玉婷,李静.核心素养的落实:他方经验与本土推进[J].中小学管理,2016(10):27-30.
[5]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2):51-53.
关键词:区域认知;教材解读;题例分析;方法途径
“认知”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等进行分析、解释和预测的过程,它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意识。“区域认知”就是从地理学科角度,对特定区域的地理事象分析、解释和预测的过程,它是学生理解、剖析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人地关系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方法,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是否树立了这种意识,是核心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
一、区域认知内涵
(一)认知内容
1.区域特征的认知
区域特征认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进行,首先是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两方面来概括区域最显著的特征或标志;其次是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由这些要素产生和衍生的各种地理事象;第三层面是分析某些地理事象区位选择的依据,预测地理要素或地理事象的变化趋势。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区域特征认知素养。世界地理的十三个重点区域、中国地理的四大区域都是典型的案例,我们在利用这些案例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认知各个区域的特征,积累基本的地理知识,又要举一反三,总结出孤立案例中包含的规律性东西,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培育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反复演练中帮助学生摸索、提炼、总结出区域特征认知的思维和方法,最终提升学生区域特征认知素养。
2.区域差异的认知
区域差异是区域特征的对比表现,存在于区内和区际之间。不同区域相同地理要素、相同区域不同地理要素可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到它们的差异之处,从而加深对区域特征的认知。这样有利于区域事象的区位评析和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判断,最终提升学生区域现状的认知能力、区域发展的预测能力。
3.区域联系的认知
区域有不同的尺度、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功能,相互间有并列关系,也有统属关系,对这些关系的分析就是区域横向联系的认知。与之相对的就是区域纵向联系的认知,即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选择区域联系的典型案例进行“抛砖引玉”式教学,如中国东部经济带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关联、温帶海洋性气候在欧洲与美洲分布范围异同的比较、中国西北干旱的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这个联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知纷繁复杂的地理事象的道理。
4.区域发展的认知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征,这导致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人类活动方式、人地关系的形式和问题等也不相同。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地关系、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地理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地理核心素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区域问题、提出和论证解决措施、分析和推断区域发展变化的能力,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防患于未然。
(二)认知主体
学生是区域认知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和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而不是把教师的认知经验和认知结果直接讲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从教师的视角来认知区域,学生没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勇于探索”“乐学会学”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时要保障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坚持过程重于结果、方法重于知识、规律重于个案的原则。
(三)认知目标
区域认知的目的是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地理事象的观察力更为敏锐,培养、提高和树立区域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能力和意识,形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思想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区域人地关系和问题,形成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区域的观念,最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德“立”人“树”。
二、教材分析解读
湘教版教材必修三《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理念,展现了地理学科在分析、解决河流流域相关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过程。首先教材图文资料相结合,提供素材让学生认知区域的范围、位置、地形、资源、气候、水文等特征,从而让学生能有理有据地评析区域发展。其次介绍了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开发前的状况:“20世纪初期,沦为美国东部最贫穷、最落后地区之一”,这也相当于是引导学生认知区域差异。第三,以区域纵向联系的认知为主,区域横向联系的认知较少涉及。“河水资源与水利开发、水电和核电发展”与“经济(工业、农业)发展”的纵向联系以文字、图形形式呈现;“气候(降水)、地形与洪水”和“梯级开发与防洪”的纵向联系以活动问题形式呈现;“地形、水电与农业”“水利与渔业”的纵向联系以补充材料形式呈现。“田纳西河流域的航运网与美国内河水运系统”“拥有全美最大的电力系统”是区域的横向联系。第四,对区域发展的认知是本章教材编排的重点。教材指出了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方面的失误,“过度垦殖、滥伐森林”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芜”。然后把环境保护和开发治理前后的区域状况进行对比,“洪水控制”“建成航运网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变成优美风景区”“人均收入提高”,给了学生鲜明而深刻的印象。那么造成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流域治理”“水资源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环境保护(灭蚊防疟、植树造林、复垦、垃圾处理)”等措施在文字叙述中杂以图片深化。这样一来,学生就对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在一定程度得到了实现。
本章教材站在学生角度编写,充分展现地理学习的进阶过程,“学材”特色突出。教材先以文字、图形形式提供素材,让学生充分认知田纳西河流域的特征和开发治理前后区域的发展变化,然后以问题活动形式让学生利用素材研究区域发展问题,评析区域决策得失,总结经验,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内容编排方式、表达方式、设计的课内外活动都紧紧围绕“学习”这个核心,只要按照教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容易就体现出来。美中不足的是教材表达方式比较单一,只有地图、景观图、文字三种。内容设计比较简单,有些结论性东西都已经直接告知,资源种类及分布、气候(降水)特征以文字材料形式呈现使学科特色下降。 本章教学内容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一流域开发建设具体内容和综合治理具体措施的学习,来掌握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因此,“田納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整个地理课程体系中,本章内容仅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案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把握案例原则,学习案例又不局限于案例。
三、试题举例分析
(一)试题举例
早期的田纳西河流域山清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致使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滞后。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读田纳西河流域地形图和流域内纳什维尔年内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2:田纳西河19世纪后期开发利用方式示意图。
材料3:田纳西河水利设施分布图。
(1)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 ,田纳西河的主要补给方式是 。
(2)美国田纳西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试分析其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3)概述该地气候对于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应该怎样合理有效地利用田纳西河的水资源来发展农业?
(4)结合材料2,说明田纳西河流域19世纪后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5)结合材料3,指出田纳西河流域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6)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答案:
(1)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大气降水
(2)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上游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落差较大,水流急;流域内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田纳西河流域气候特点对于农业的影响:从农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夏季是农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而冬季需水量较少;田纳西河流域的大气降水主要集中于冬末春初,夏秋季节降水相对较少。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说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对于农业发展是不利的。主要采取的措施有:①大力建设水库,在冬春季节把大量充裕的河水储存起来,以供夏秋季节农业发展需要。②大力发展水电,有效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工业的发展。
(4)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O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5)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实行梯级开发。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6)①加强立法,为流域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法律保证;②加强管理,实行自然资源统一开发管理,有利于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管理。
(二)试题说明
1.考查内容
考查的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其中以区域认知的考查为主。
2.具体任务
第1小题要求学生回答气候类型、河流补给方式和第2小题阐述水能丰富原因,要求学生能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第3小题要求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看学生对人文地理事物区域选择依据的分析能力,这些都体现了对区域特征认知的考查。
第2小题水能丰富原因分析和第3小题气候影响农业概述,也考查了对区域联系的认知,考查学生综合区域自然、人文等要素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第4小题评析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第6小题总结治理经验体现了对区域认知目标的考查,检验学生因地制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3小题利用河水发展农业的措施、第5小题田纳西河治理措施的回答要求学生在认识区域背景后,运用认知区域的方法和工具,较全面评析某决策的得失,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体现了对创新思维和区域发展的考查。
试题提供的图文信息较多,强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原理”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解题过程能反映学生区域认知的经验、方法与技能掌握情况和是否有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学生是区域认知的主体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题对区域差异认知和区域横向联系认知的考查涉及较少。
3.试题情境
本题图文信息资料以特定河流在不同时期流域开发利用状况为背景,通过认知流域地理特征、分析不同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重点考查学生的图文信息资料的有效提取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验证学生的区域认知、人地观念和综合思维素养,难度一般。
四、培养方法途径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读图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关键。本课教学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田纳西河流域位置图”中获取范围、位置、地形等区域特征信息,同时训练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然后展示“田纳西河流域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让学生据图描述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同时结合地形图逻辑推理田纳西河的水文、水系特征。以上措施主要是培养学生认知区域特征的素养。接着引导学生阅读“田纳西河水力资源梯级开发景观、示意图”和“流域农场景观图”,让学生归纳综合治理和开发的措施,评析措施的合理性,培养学生认知区域发展的素养。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GIS、RS、数字地球等工具能大大丰富我们的地图、地理数据等素材,地图教学将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读图能力的提高也能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区域认知目标的实现解决最大的障碍。 2.综合分析
区域综合分析一是能从宏观方面对区域进行總体分析;二是能从微观方面对区域各个组成成分予以分析;三是分析整体和要素之间、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在进行本章节教学时,注意将田纳西河流域的各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地进行剖析、解释和评价,说明该区域的环境特征和发展状况,为后续综合治理与开发措施的提出提供依据。教学过程中,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分析田纳西河的水文、水系特征一定让学生思考完成,后续治理和开发措施的提出和评价等开放性问题最好能挑起学生思辨。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保障了学生区域认知的主体地位。可见,综合分析的方法用于培养学生认知区域联系和认知区域发展的素养是非常有效的。
3.归纳演绎
地理归纳指从多个地理案例中推导出地理一般规律,地理演绎指从一般地理规律推导出个别地理事例的过程。我们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中,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推理方法要结合使用。我们要把本章节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归纳出本区域治理和综合开发的措施,然后再把这些措施尝试用于其他区域进行推演。“源于案例,高于案例”,分析、解释和预测区域事物与现象的方法比具体某区域重要。地理区域千变万化,只有掌握了归纳与演绎才能压缩记忆的信息量,才能让学生学到的不是某个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一种区域认知的方法和思想,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一通百通。“对地理事象的观察力更为敏锐,培养、提高和树立区域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能力和意识”这一区域认知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4.区域比较
指通过对不同区域或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知和理解区域或要素特征。本章节主要进行区域内部的开发治理前后的比较:
没有对比不知道差异,在本章节教学时有意识引导学生比较学习,开发治理前后不同的人类活动对区域的不同影响效果就更加凸显,留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也更有利于学生认知区域差异素养的培养。
5.调查观察
本章节设置了三个学习活动:调查家乡的工业项目及确定依据、收集资料说说黄河流域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与治理措施、收集家乡某流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这三个学习活动用调查和观察的方法较好。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现场对区域情况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区域或区域要素的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这种区域认知方法有利于学生把握区域的状况,进行合理逻辑推理,总结规律性东西,形成区域认知的方法、能力和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调查和观察的过程,本身也是作为区域认知主体的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
总之,湘教版教材必修三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通过分析流域的地理背景,明确流域发展和制约因素,从而为流域的开发和整治提出合理对策。教学中安排了较多的学生活动,保证了学生在区域认知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但课标内容容易掌握,而且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普遍、从知识到能力、从习题到方法,从教材到思想,最终实现从课堂到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从课程到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目标的“立德树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莹莹.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6.
[2]项波.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学科教育,2017(1):160-161.
[3]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0):48-51.
[4]杨德军,余发碧,王禹苏,郭玉婷,李静.核心素养的落实:他方经验与本土推进[J].中小学管理,2016(10):27-30.
[5]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