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诱发电位及其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与评价

来源 :中国法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诱发电位是视网膜接受刺激,通过视路传导至枕叶皮层所诱发的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是客观评定视觉功能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不同类型视觉诱发电位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以及视觉功能评定的标准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其他文献
作为话语建构的重要方式,议题设置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议题设置是彰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造力和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行使具有自觉性的重要方式,通过议题设置,能够在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提升话语控制力的过程中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同时,议题设置是关乎一国意识形态话语强弱的重要变量,是破除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必然要求.具体来看,议题设置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然而,这四个环节并非是一套完全固定的程式,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反复.所以,要着重研究议题设置提升主流
党内问责制与党的政治建设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党内问责制能够从三方面保障和促进党的政治建设:党内问责制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各类主体提供了内在激励机制;党内问责制确立了以责任为中心的主体间互动规则体系;党内问责制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党的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党内问责制的制度定位、制度建设目标以及问责情形设定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政治建设取得的成效为党内问责制的发展提供了心理支持、能力保障和环境支持.
历史实践本质是人的追求目的性的活动,中国共产党所必须推进和完成的具有根本性的历史任务即为党的历史主题.新时代以来,习近平进一步明确地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系统地阐释了党的所有奋斗的历史渊源、精神动力、历史起点、发展阶段、根本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地概括出党的奋斗过程的内在关联、演进脉络、历史本质和现实方位,形成了党的百年历史主题新的重大判断.这一党史观的重大创新,可以从理论形成逻辑和理论构成体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是社区矫正制度的核心属性.社会力量对社区矫正的认知和参与,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完善具有重大作用.当前青藏地区社会力量对社区矫正的认知程度不高,其中有普法因素、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社会组织建设滞后的因素,如何提高认知,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是青藏地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当关注的问题.
围绕“村民自治制度实行以来,国家如何塑造乡村精英”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本文将国家对乡村精英的塑造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作为“整体的国家”以宏观政策方式塑造乡村精英.其中,意识形态话语的变迁使乡村精英由“政治型精英”转变为“经济型精英”,基层制度设计的变迁使乡村精英由“单一政治型精英”转变为“多元化精英”,资源性政策的变迁则使得“新代理人”登上村庄政治舞台.二是基层政府作为与乡村精英直接互动的行动者塑造乡村精英.其中,压力型科层制使基层政府根据中心工作的性质来塑造乡村精英,使乡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公共政策层面看,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既表现在宏观的政策决策上,如制定方针路线;也可体现在中微观的政策执行中,如全面引领治理过程.在制定方针路线与全面引领治理之间的行为选择中,地方党组织采取后一种行为方式的发生机制是什么?除受党的先进性、上级要求等因素影响外,通过对地方动迁政策实践的个案研究发现,由于复杂政策的“网络性”要求有效的协调制度,制度建构和运作需投入大量资源,而市场或行政机制下的执行方式存在资源投入不足和协调制度匮乏,导致地方治理陷入集体行动困境,进而催生
区域城市一体化是区域发展体现国家战略的重要路径,而实现这一路径的核心难题则是推进区域城市的一体化治理.尽管传统的单一区划调整由于其诸多制度弊端受到学界的强烈批判,并生发出诸多以不动区划的区域治理理论予以解释并应用,但行政区划调整在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中仍有其制度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体现在传统区划调整从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两方面的转变,一方面是从制度供给角度进行政区政策工具的扩展化改造,另一方面是在制度需求角度将区域一体化对政区的空间逻辑需求叠加上政治逻辑需求.由此,区域城市一体化中的政区治理化和治理政区化构成了
通过历次人口普查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发现,2000-2020年间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空间格局已经发生转折性变化.以2010年为界,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迁移的净增量已由波浪式推高转变为波浪式回落,省际之间的流动人口增长明显减缓,乡城转移的人口年龄红利逐渐消逝,城乡老龄化程度双双增长.其重要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城镇化速度反超东部.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人口与经济区域均衡发展初露端倪,人口空间格局新变化使区域均衡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奠定了我国人口发展区域均衡的大格局,未来我国人口空间格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谣言的蔓延既容易引发社会性恐慌,又有损于政府公信力,极大地影响了疫情的整体性治理.阻遏谣言不能简单依靠多元主体参与“辟谣”,而需要洞察谣言作为群体性无意识活动背后的社会心理诉求和意识形态表达.整理汇集“2020新冠肺炎”“2003非典型肺炎”“1910东北鼠疫”和“1894粤港澳鼠疫”期间流行的谣言,通过建立一个历史比较的框架,分析和解释重大疫情谣言规律性重现的原因,即谣言的产生是公众世界观秩序被扰乱后的慌忙重构、公众意识形态的集体具象化和公众渴望深度介入公共事务的表达.鉴于此,谣言
视野缺损测评是法医学鉴定领域方法研究与鉴定实操的难点.本文通过将国内外现行残疾标准视野评定条款及视野缺损计算方法进行比较与总结,发现国内残疾标准中《致残分级》关于视野缺损条款的覆盖范围及等级划分较《工伤伤残》《保险伤残》更为合理和完备,但是较国外权威残疾标准如美国AMA指南(第六版)仍存有差距.视野有效值法与国外视野评分法相比,计算简单、可操作性较强,但在不规则视野缺损、偏盲、双眼功能视野等方面欠准确甚至无法计算.建议日后在国内视野缺损残疾标准的修订时,结合国内残疾研究和实操状况适当参考国外视野缺损残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