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该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教师,应积极探索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一、注重基础教学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渗透道德教育。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一味的讲解道德的意义,向学生灌输道德的内容,殊不知自己的教学已经严重脱离了实际,所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掌握到道德相关的词汇和概念,比如,学生虽然知道友善、团结、诚实等词汇,但是缺乏对其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更加不能亲自践行相关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脱离了实际,没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同时也没能基础教学着手,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了空中楼阁,学生虽然看得见,但是却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注重基础教学,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在讲解《吃的学问多》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其教学目的为帮助学生掌握用餐礼仪,并且要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因此,在教学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改掉挑食的习惯,促使学生合理摄入营养。其次,教师要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用餐礼仪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注重用餐礼仪。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模仿就餐的情景,教师作为长辈,然后要求先摆放好桌椅和餐具,然后等到长辈落座后再落座,同时要在长辈动筷后才能动筷子。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逐渐养成尊老爱老的优秀品质。
二、创设故事情境开展教学
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否则即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再丰富多彩也无法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准备做的很足,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是真正听进去的学生却没有几个,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学生不仅难以听明白,而且不愿意听,进而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尤其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其对抽象的道德名词不敢兴趣,并且也很难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比如,小学生普遍会对故事兴趣十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进行教学,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故事人物的认识等方式来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我们不乱扔》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其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果教师一味的强调环境保护的作用和环境保护的方法,学生难以认识到这样做的意义。为此,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进行教学。“小狐狸、小兔子和小松鼠共同生活在一篇森林中,小狐狸经常将来及随意扔到森林之中,小兔子会将垃圾直接扔进垃圾桶中,而小松鼠则会将垃圾分类,然后扔进不同的垃圾桶之中。”小朋友们说一说他们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呢?在故事情境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并且都能认识到小狐狸和小兔子的做法不对,而小松鼠的做法最为正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既能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也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在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意义重大,同时培养学生法治观念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要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入手,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这样可以使学生知道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进而可以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课堂发言要举手,不能站起来直接发言等,这些都是学生需要遵守的基本規则。例如,教师在讲解《我们有新玩法》的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与游戏相结合进行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花样跳绳游戏。这样一来,跳绳便成为了新的游戏,自然有了新的玩法,同时也需要学生遵守新的游戏规则,这样才能保障游戏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之中,让学生成为规则的而制定者和实践者,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规则的认识,提升学生规则意识,为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奠定基础。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程的优势和作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朱学梅.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探[A]. .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C].:,2019:3.
[2] 吴映. 基于童性 开放课堂——道德与法治学科资源整合路径的探索[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12):28-30.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一、注重基础教学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渗透道德教育。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一味的讲解道德的意义,向学生灌输道德的内容,殊不知自己的教学已经严重脱离了实际,所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掌握到道德相关的词汇和概念,比如,学生虽然知道友善、团结、诚实等词汇,但是缺乏对其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更加不能亲自践行相关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脱离了实际,没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同时也没能基础教学着手,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了空中楼阁,学生虽然看得见,但是却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注重基础教学,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在讲解《吃的学问多》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其教学目的为帮助学生掌握用餐礼仪,并且要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因此,在教学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改掉挑食的习惯,促使学生合理摄入营养。其次,教师要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用餐礼仪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注重用餐礼仪。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模仿就餐的情景,教师作为长辈,然后要求先摆放好桌椅和餐具,然后等到长辈落座后再落座,同时要在长辈动筷后才能动筷子。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逐渐养成尊老爱老的优秀品质。
二、创设故事情境开展教学
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否则即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再丰富多彩也无法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准备做的很足,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是真正听进去的学生却没有几个,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学生不仅难以听明白,而且不愿意听,进而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尤其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其对抽象的道德名词不敢兴趣,并且也很难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比如,小学生普遍会对故事兴趣十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进行教学,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故事人物的认识等方式来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我们不乱扔》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其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果教师一味的强调环境保护的作用和环境保护的方法,学生难以认识到这样做的意义。为此,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进行教学。“小狐狸、小兔子和小松鼠共同生活在一篇森林中,小狐狸经常将来及随意扔到森林之中,小兔子会将垃圾直接扔进垃圾桶中,而小松鼠则会将垃圾分类,然后扔进不同的垃圾桶之中。”小朋友们说一说他们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呢?在故事情境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并且都能认识到小狐狸和小兔子的做法不对,而小松鼠的做法最为正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既能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也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在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意义重大,同时培养学生法治观念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要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入手,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这样可以使学生知道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进而可以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课堂发言要举手,不能站起来直接发言等,这些都是学生需要遵守的基本規则。例如,教师在讲解《我们有新玩法》的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与游戏相结合进行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花样跳绳游戏。这样一来,跳绳便成为了新的游戏,自然有了新的玩法,同时也需要学生遵守新的游戏规则,这样才能保障游戏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之中,让学生成为规则的而制定者和实践者,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规则的认识,提升学生规则意识,为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奠定基础。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程的优势和作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朱学梅.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探[A]. .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C].:,2019:3.
[2] 吴映. 基于童性 开放课堂——道德与法治学科资源整合路径的探索[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