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座谈时指出:“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013年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主持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时强调:“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摆在重要位置。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要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让每个党员、干部都在思想上受到触动。”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开展思想斗争的锐利武器,是我党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保持锐气永不懈怠的法宝,是抵御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诱惑的“防腐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就时下而言,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有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宽松氛围,有无高质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其中关键。
批评有多种,一种是不痛不痒的,讲点鸡毛蒜皮问题,无关宏旨,不伤和气,这是低质量的批评,聊胜于无;一种是和风细雨的,用词委婉,语调平缓,不动筋骨,这是中等质量的批评,于事有补,但往往因力度不够而作用有限;一种是一针见血的,意见尖锐,直指痛处,不留情面,这才是高质量的批评。平心而论,听得进前两种批评不难,难的是能听得进、容得下尖锐批评。尖锐批评,可能会声色俱厉,不留余地,可能会言语过激,分寸失度,很容易使人面红耳赤,难堪窘迫,下不来台。但忠言逆耳、真正有意义的批评就是指的这种批评,即所谓“千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组织,一级政府亦是如此。一般来说,无论是谁受到批评,除了其自身确有缺点和不成熟的一面外,还因为人们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克服缺点,尽快成熟,也相信他们能不断进步。因而,绝大多数批评都是出于关心、爱护,与人为善,能听到批评应视为难得的精神财富。但毕竟任何批评的本质都是否定和指责的,不管语气如何委婉,用词如何讲究,听来都是不那么令人愉悦的。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永远是表扬的多,批评的少,栽花的多,挑刺的少。而真正能使我们进步,给事业带来帮助的,还是真诚尖锐的批评。195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前夕,民主人士仇鳌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惟党一接近实际政治,最易停滞与腐朽。从来讲主义、淡政治,在宣传的革命时期,属于破坏方面,无所顾忌,易于成功;而革命战争胜利后,迄至掌握政权,进入主义的建设,千头万绪,学识不够,经验全无,不独难见成功,而且时有错误,遂不免自起怀疑,顿生停滞现象。在此期间,最宜鼓起勇气,克服种种困难,使既定政策能逐步实现。又,同志们在地下工作期间,正如孟子所谓‘劳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此皆能忍受。一旦革命成功,上述各种情况忽然消逝,取昔日敌人之所有者而尽有之,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皆达愉快,不免在有形与无形之间,使革命的伟大前途,因腐蚀而发生障碍。此则当前未可丝毫忽略之问题……”这封信,意见尖锐,语重心长,毛泽东看了信后,非常激动,立即回信给仇鳌说:“共产党就是需要你老这样的诤友。”
习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也指出:“党内生活要交心,党内同志要做诤友、挚友。”“诤友”,就是勇于当面进行尖锐批评,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明代学者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把朋友分为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其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财相倾,贼友也。”有些党员干部就是因为交友不慎,拒绝交结畏友即诤友,身边围满昵友、贼友,结果近墨者黑,在拉拉扯扯、觥筹交错中,自己也一路堕落,沦为腐败分子,教训十分深刻。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进步还是组织兴旺,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国安邦,有无敢于进行尖锐批评的“诤友”都十分重要。所以,陈毅同志诗云:“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能容得下尖锐批评而因此获益者,历史上不乏其人其事。诸葛亮常号召部下“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因而成功辅助刘备实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自己也成为了历史上的名相与智慧象征。魏徵一次次不留情面的尖锐批评、挑刺,终于成就了一代英主唐太宗,也带来了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而被高力士、杨国忠、安禄山一帮马屁精包围的唐玄宗,则在一片颂扬声中葬送了花团锦簇的大唐盛世。遵义会议、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成功范例,对于党的团结进步与胜利功不可没。所以,毛泽东曾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形象地比作“扫灰尘”“照镜子”“洗脸”, 当成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目前,也有一些党员干部丢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喜欢听表扬,听顺耳的话,而不愿听批评,特别是容不下尖锐批评。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上级批评下级多半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下级批评上级,则少如凤毛麟角。有的领导虽然嘴上说“欢迎批评”,但真正对其批评时,则一批就跳,或百般辩解,或给人脸色,甚至“穿小鞋”。这样的地方和单位,往往万马齐喑,表面看起来是你好我好他也好,实际上是死水一潭,工作缺乏动力,事业难有起色,领导群众奔小康也成一句空话。
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无论何时何地何团体,只有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容得下尖锐批评,个人才能进步,工作才能少走弯路,党群关系才能融洽,事业才能成功。
容得下尖锐批评,是一种胸怀和气度。一个单位或地区,有无高质量的尖锐批评,关键是有无“容得下”的氛围,如果人家稍微一“尖锐”,就被你堵回去了,那就很难有尖锐批评的立足之地。必须认识到,尖锐批评,虽不留情面,但正是对你“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能听进去尖锐批评,从善如流,广开言路,需要有宽阔博大胸怀,虚怀若谷的气度,也是智者的表现。党中央在延安时,就虚心听取李鼎铭先生关于“精兵简政”的尖锐批评,精简政府官员,降低群众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很快就使根据地变得欣欣向荣,成为国人向往的革命圣地。
敢于尖锐批评,是一种责任和境界。对同志推心置腹、直言相见,是真正的待友之道,同志之谊,但有时也不免会有得罪人的可能,因为,喜听恭维,恶闻批评,特别是尖锐批评,是许多人的本能反应。因而,勇于尖锐批评,应该看成是对同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一种应尽责任,是胸有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高尚境界,这样的尖锐批评越多,风气就越正,人心就越凝聚,事业就会越兴旺;反之,如果同志之间看到毛病不指出,发现错误不批评,怕伤和气,明哲保身,其结果是,表面上一团和气,人与人之间互不交心,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最终受伤害的是我们的事业和大局,同时,这也是对同志不负责任的表现。
(责编/彭澜)
2013年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主持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时强调:“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摆在重要位置。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要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让每个党员、干部都在思想上受到触动。”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开展思想斗争的锐利武器,是我党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保持锐气永不懈怠的法宝,是抵御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诱惑的“防腐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就时下而言,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有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宽松氛围,有无高质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其中关键。
批评有多种,一种是不痛不痒的,讲点鸡毛蒜皮问题,无关宏旨,不伤和气,这是低质量的批评,聊胜于无;一种是和风细雨的,用词委婉,语调平缓,不动筋骨,这是中等质量的批评,于事有补,但往往因力度不够而作用有限;一种是一针见血的,意见尖锐,直指痛处,不留情面,这才是高质量的批评。平心而论,听得进前两种批评不难,难的是能听得进、容得下尖锐批评。尖锐批评,可能会声色俱厉,不留余地,可能会言语过激,分寸失度,很容易使人面红耳赤,难堪窘迫,下不来台。但忠言逆耳、真正有意义的批评就是指的这种批评,即所谓“千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组织,一级政府亦是如此。一般来说,无论是谁受到批评,除了其自身确有缺点和不成熟的一面外,还因为人们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克服缺点,尽快成熟,也相信他们能不断进步。因而,绝大多数批评都是出于关心、爱护,与人为善,能听到批评应视为难得的精神财富。但毕竟任何批评的本质都是否定和指责的,不管语气如何委婉,用词如何讲究,听来都是不那么令人愉悦的。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永远是表扬的多,批评的少,栽花的多,挑刺的少。而真正能使我们进步,给事业带来帮助的,还是真诚尖锐的批评。195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前夕,民主人士仇鳌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惟党一接近实际政治,最易停滞与腐朽。从来讲主义、淡政治,在宣传的革命时期,属于破坏方面,无所顾忌,易于成功;而革命战争胜利后,迄至掌握政权,进入主义的建设,千头万绪,学识不够,经验全无,不独难见成功,而且时有错误,遂不免自起怀疑,顿生停滞现象。在此期间,最宜鼓起勇气,克服种种困难,使既定政策能逐步实现。又,同志们在地下工作期间,正如孟子所谓‘劳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此皆能忍受。一旦革命成功,上述各种情况忽然消逝,取昔日敌人之所有者而尽有之,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皆达愉快,不免在有形与无形之间,使革命的伟大前途,因腐蚀而发生障碍。此则当前未可丝毫忽略之问题……”这封信,意见尖锐,语重心长,毛泽东看了信后,非常激动,立即回信给仇鳌说:“共产党就是需要你老这样的诤友。”
习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也指出:“党内生活要交心,党内同志要做诤友、挚友。”“诤友”,就是勇于当面进行尖锐批评,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明代学者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把朋友分为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其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财相倾,贼友也。”有些党员干部就是因为交友不慎,拒绝交结畏友即诤友,身边围满昵友、贼友,结果近墨者黑,在拉拉扯扯、觥筹交错中,自己也一路堕落,沦为腐败分子,教训十分深刻。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进步还是组织兴旺,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国安邦,有无敢于进行尖锐批评的“诤友”都十分重要。所以,陈毅同志诗云:“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能容得下尖锐批评而因此获益者,历史上不乏其人其事。诸葛亮常号召部下“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因而成功辅助刘备实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自己也成为了历史上的名相与智慧象征。魏徵一次次不留情面的尖锐批评、挑刺,终于成就了一代英主唐太宗,也带来了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而被高力士、杨国忠、安禄山一帮马屁精包围的唐玄宗,则在一片颂扬声中葬送了花团锦簇的大唐盛世。遵义会议、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成功范例,对于党的团结进步与胜利功不可没。所以,毛泽东曾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形象地比作“扫灰尘”“照镜子”“洗脸”, 当成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目前,也有一些党员干部丢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喜欢听表扬,听顺耳的话,而不愿听批评,特别是容不下尖锐批评。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上级批评下级多半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下级批评上级,则少如凤毛麟角。有的领导虽然嘴上说“欢迎批评”,但真正对其批评时,则一批就跳,或百般辩解,或给人脸色,甚至“穿小鞋”。这样的地方和单位,往往万马齐喑,表面看起来是你好我好他也好,实际上是死水一潭,工作缺乏动力,事业难有起色,领导群众奔小康也成一句空话。
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无论何时何地何团体,只有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容得下尖锐批评,个人才能进步,工作才能少走弯路,党群关系才能融洽,事业才能成功。
容得下尖锐批评,是一种胸怀和气度。一个单位或地区,有无高质量的尖锐批评,关键是有无“容得下”的氛围,如果人家稍微一“尖锐”,就被你堵回去了,那就很难有尖锐批评的立足之地。必须认识到,尖锐批评,虽不留情面,但正是对你“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能听进去尖锐批评,从善如流,广开言路,需要有宽阔博大胸怀,虚怀若谷的气度,也是智者的表现。党中央在延安时,就虚心听取李鼎铭先生关于“精兵简政”的尖锐批评,精简政府官员,降低群众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很快就使根据地变得欣欣向荣,成为国人向往的革命圣地。
敢于尖锐批评,是一种责任和境界。对同志推心置腹、直言相见,是真正的待友之道,同志之谊,但有时也不免会有得罪人的可能,因为,喜听恭维,恶闻批评,特别是尖锐批评,是许多人的本能反应。因而,勇于尖锐批评,应该看成是对同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一种应尽责任,是胸有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高尚境界,这样的尖锐批评越多,风气就越正,人心就越凝聚,事业就会越兴旺;反之,如果同志之间看到毛病不指出,发现错误不批评,怕伤和气,明哲保身,其结果是,表面上一团和气,人与人之间互不交心,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最终受伤害的是我们的事业和大局,同时,这也是对同志不负责任的表现。
(责编/彭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