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灵魂的皈依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k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南方女作家。从小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她的作品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救赎色彩。在她的代表作《好人难寻》中,她通过隐喻与象征来抒写寓意深刻的主题,让读者从字面意义之外看到其最后的、神秘的宗教含义。
  关键词:隐喻;象征;宗教;救赎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2-0134-3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南方女作家。从小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她的作品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救赎色彩。但是,奥康纳从来不用说教来大张旗鼓地宣扬她的宗教信仰,而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用隐喻与象征来抒写寓意深刻的主题,意在让读者从字面意义之外看到其最后的、神秘的宗教含义。正如作者本人所说,“一个好的小说家是通过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情感的” (Paulson, 1988: 12)。她的代表作《好人难寻》就是这样一则通过暴力获得救赎的宗教寓言。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讲述的是老祖母一家人去佛罗里达度假的经过。不幸的是旅行途中不慎发生车祸,虽然一家人在车祸中幸免遇难,然而他们随后遇到的逃犯——“不合时宜的人”却将他们全家一个个杀死。异常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主题和深刻的宗教内涵,传达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宗教救赎观。
  
  1. 无处不在的宗教意象和暗示
  
  1.1 天堂与地狱
  我们与其把老祖母一家六口的周末之旅形容为死亡之旅,倒不如说这是一次基督徒的天路历程和灵魂洗礼。文章在开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国南方的美好景色:奇石屹立的山峰,高速公路两旁呼啸而过的蓝色花岗岩,红里透紫的粘土河堤,地里绿意起伏的庄稼,就连树木都闪烁着银白色的阳光……这美仑美奂的景色构成了美国南部典型风景,更像是通往伊甸园的天路美景。而让老祖母念念不忘的老庄园:“房子前面有六根白色的柱子,一条两旁种满橡树的小径通向这所房子,小径的两旁各有一个木结构的凉亭,你与恋人在花园散步后可以坐在那里小憩。”这美丽的庄园俨然是伊甸园的翻版,是人类理想中的家园。一家人乘坐的汽车驶向老庄园也给读者带来一种错觉:这一家人似乎正驶向伊甸园,距离幸福家园越来越近。然而,由于老祖母的“过错”——记错了方位,汽车载着一家人驶向地狱,距离天堂越来越远。当老祖母猛然警醒时,为时已晚。紧接着发生的车祸、遭遇逃犯——“不合时宜的人”一伙儿彻底切断了这家人通往天堂的道路。这让我们想起老祖母在旅途中曾经讲述过的她年轻时的一个小插曲:一个名叫迪加登的先生追求她,他给她送来一只西瓜,因为她不在家,迪加登先生就把刻有他姓名首字母“E.A.T”的西瓜放在门廊前走了。但是,这只西瓜却被一个黑人小男孩吃了,因为他看到了E.A.T——eat(吃)。黑人小男孩吃了不应该吃的西瓜,让人联想到人类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命运(Paulson, 1988: 88)。圣经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果后被逐出伊甸园,开始蒙受尘世的苦难。他们的后代也因此无法逃避原罪和死亡。这一细节暗示人类偷吃禁果之后想要重回伊甸园并非易事,尤其像老祖母这家人,平时没有信仰,只有危难时才想到上帝,想要重返伊甸园谈何容易?意指人类想要重归上帝将会更加艰难!
  事实上,当老祖母一家人在“塔尔”餐馆用餐时,我们已经看到了地狱而非天堂的意象:一间又深又黑的房子由一只正在捉自己身上跳蚤吃的猴子看守。猴子的名字是“刻而波罗斯”(Cerberus)——与希腊神话中守卫冥府入口处的猛犬同名。而且,老祖母在一个叫“土墓斯波罗”(Toombbsboro)的地方从梦中惊醒,回想起她年轻时拜访过的老庄园。Toombbsboro与tomb(坟墓)谐音,奥康纳选择这样一个地名决非偶然,而是刻意安排。它与“刻而波罗斯”的意象相似,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隐喻: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蜕变成充满罪恶和死亡的地狱。
  1.2 路与车
  在老祖母的错误指挥下,汽车驶离了大道转入一条“似乎好几个月都没人走过”的土路。车一路颠簸,扬起一阵粉红的尘土。土路崎岖不平,不时有急转弯,两边的树布满尘土,似乎鲜有人来。奥康纳使用这一意向是有独特意义的。在这里,路象征着选择。基督教中,路指人的选择,即遵从或违背上帝的戒律。(Bible: Psalms 23: 3)古代以色列的先知约书亚曾经对以色列人说:“你们要大胆遵行写在摩西律书上的一切话,不可偏离左右”(Bible: Joshua, 23: 6)这家人放弃大路而走崎岖、不平的土路意喻着他们抛弃了上帝而走入歧途。而路的坎坷也象征着人类在尘世间所遭受的苦难。无处不在的尘土令人感到窒息的同时也暗指了这家人即将遭受的命运:“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吴龙桓,2005: 58)
  发生车祸后,一家人被困在一条沟里,急切地等待救援。这时,从远处开来一辆车。它开得极慢,一会儿在拐弯处消失,一会儿又出现。读者禁不住会猜测这到底是一辆什么样的车呢?从外观上来看它又黑又大,破烂不堪,像辆灵车。车的主人“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像是一个殡仪员”。车的寓意在这里显而易见,它不是带给全家人希望和福音的救援之车,而是将全家送往死亡的地狱灵车。不管老祖母怎样乞求,他们全家人还是被一个个地拖进森林中杀死。他们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上帝甚至为他们准备好了灵车。
  
  2. 暴力、死亡与救赎
  
  奥康纳的创作生涯集中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正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透过经济繁荣的表象,她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暴力和腐败的堕落社会。种族歧视、暴力冲突随处可见。人们自私虚荣、贪婪堕落,毫无精神信仰可言。她曾经说过:“我的读者是那些认为上帝已经死了的人,我很清楚自己正是为这些人而写作的。”(奥康纳,1969: 85)因此,在刻画这些饱受信仰危机之苦的人物形象时,她非常注重探索人们的内心世界,并且希望能够为他们找到拯救之路。在奥康纳的笔下,肉体的死亡并不代表失败与灭亡,反而象征重生,意味着胜利与解脱。她通过描写暴力和死亡,用以震醒自以为是的读者。正如她自己所说,“对于耳背的人,你要大声疾呼;对于视力不清的人,你不得不画出大而惊人的人物。”(Bruccoli, 1987: 400)《好人难寻》中的老祖母和“不合时宜的人”正是奥康纳给读者画出的大而惊人的人物。
  暴力和血腥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当老祖母认出逃犯——“不合时宜的人”之后,她亲眼目睹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地被拉到树林里枪杀。而她自己在临死之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也终于顿悟,几次劝说“不合时宜的人”与她一起向上帝祈祷。然而对方却是个认为“基督将一切搞乱了套”的人。当老祖母低声说道:“你是我的宝贝。你是我的一个儿子!”,并且伸手去触摸他时,三颗子弹接连射入了她的胸膛。老祖母在临死之前能够以上帝仁爱之心去同情和劝服“不合时宜的人”说明她接受了上帝的恩宠;而死后她的灵魂也获得了救赎,皈依了上帝,这表现为她死后的姿势,“半坐半卧在一滩血中,像个孩子似地盘着双腿,仰望着晴空微笑”。这让人不禁联想到耶酥所说的凡人进入天堂的形象:任何人若不像小孩那样去接受上帝的天国,谁都无法进入(方汉泉,2002: 66)。换而言之,老祖母死后如同孩童般的形象就是她获得灵魂救赎的写照。这可以套用圣徒奥古斯丁的一句箴言来概括:“我们的灵魂不得安宁,直到它们在您(上帝)的身上找到了安宁。”
  在奥康纳看来,获得救赎的关键是要意识到自身的罪恶。只有看到自身的罪恶才会有悔恨心和负罪感,才能实现最终的救赎。因此,《好人难寻》的寓意就是让人看到自身的罪恶,认罪、忏悔,从而获得救赎。而获得救赎的重要手段就是接受“暴力的洗礼”。虚伪、夸夸其谈的老祖母因为接受了“暴力的洗礼”才幡然醒悟,使她能够在临死之前接纳“不合时宜的人”,称他是“自己的孩子”。
  而暴力的实施者——“不合时宜的人”也并没有在施暴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相反,老祖母之死带给他强烈的心灵震撼。当老祖母伸手去抓他的肩膀,并称他是“我的一个儿子”时,他“向后退去,仿佛被蛇咬了一口”。这里的“蛇”并非伊甸园里引诱亚当夏娃犯罪的蛇,而是引诱“不合时宜的人”改变原先信仰的蛇。他之所以慌忙连开三枪打死老祖母,是害怕自己的信仰被动摇。但是,事实上这已经暴露了他的信仰危机,他只能以“杀人灭口”来掩饰内心的动荡和不安。这也是为什么当他的同伙波比·李喋喋不休地评论老祖母“是位空谈家……如果她活着时,每天有人射她几枪的话,她会是个好人……”时,他断然呵斥到“闭嘴!生活一点意思都没有。”可见,杀人并没有给他带来欣慰和快感,相反老祖母的死带给了他灵魂的震撼。正如奥康纳自己所言:“我不想将‘不合时宜的人’等同于恶魔。我宁愿相信,老祖母最后的手势就像芥末种子扎根于他的内心,最后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这将成为他内心深处永久的痛并促使他转变成为他本应成为的先知。”(奥康纳,1969: 87)表面看来“不合时宜的人”冷酷无情、刀枪不入,实则老祖母之死使他内心产生了震动,他也因此会感到内疚和罪恶,颠覆他“耶酥使世界失去平衡”的信仰。所以,可以看出奥康纳“从暴力中获得救赎”可谓是“一语双关”,获得心灵救赎的不只是受害者(老祖母),还有施暴者本人(“不合时宜的人”)。“不合时宜的人”已经发现这样的生活毫无意义,他必将寻求有意义的、非同以往的新生活。这是作者及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暗示和希望。
  好人难寻,的确如此!老祖母一家人、“不合时宜的人”等都不是奥康纳及大家要找寻的“好人”。连老祖母自己都感慨“人当然没有像以前那么好”。这一点与客店老板雷德·萨姆的看法一致“这些日子你不知道相信谁好”。美国南方曾经有过的那些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吻合了奥康纳对美国南方人的看法:盲目乐观、胸无大志、见解肤浅、缺乏信仰。而奥康纳认为要成为“好人”,就需要从宗教的角度出发,首先唤醒人们的宗教意识,引领人们获得心灵的救赎,从而领悟生活的真谛。然而,要唤醒人们的宗教意识不能只靠温和的讲道、说教,要通过暴力去触及人类的灵魂,使之在暴力中获得上帝的恩宠和灵魂的救赎。正如《好人难寻》的题铭所写:“恶龙正蹲在路边,虎视过往的行人。小心别让他把你吞掉。我们如若想去圣父那里,就必须经过那条恶龙。”(St. Cyril of Jerusalem)这段话尤其适用于“好人难寻”的故事,很显然,对于老祖母来说“不合时宜的人”就是那条恶龙,将她送到了“圣父”身边。暴力的手段虽然过于血腥和恐怖,但是却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老祖母临死前的“顿悟”,“不合时宜的人”行暴之后备感生活的“无聊”,都是暴力带来的启示,是暴力带来的灵魂震撼和救赎。
  奥康纳通过暴力获得宗教救赎的观念固然血腥、恐怖,令有些读者难以接受。但是综合她的生活背景、宗教信仰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宗教救赎是她能够找到的唯一拯救人类灵魂的方法和途径。她的自我探索、自我反映精神值得我们尊敬。
  
  参考文献
  Bruccoli, M. J. Concis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Biography: The New Consciousness[M]. NewYork: Gale Cengage, 1987: 400.
  Paulson, M. S. Flannery O’Connor: A Study of the Short Fiction[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88: 12, 88.
  弗兰纳里·奥康纳. 神迹与表现:随笔集[A]. 萨利·罗伯特非茨杰拉德选编. 纽约:法拉·斯特劳斯·吉鲁出版公司,1969:85-87.
  吴龙桓. 从《好人难寻》看弗兰娜丽·奥康纳的宗教宿命观[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8.
  方汉泉. 喜剧与暴力·暴力与死亡·死亡与救赎[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66.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的教学,都基于教师备课。备课教案无疑是最能体现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依据。本文分析了28位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备课教案的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和面谈,总结了高师英语专业学生备课教案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了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职前培训的建议。  关键词:高师英语专业生;教育实习;英语备课;教案  [中图分类号]H315
期刊
摘 要:本文研究CET4新题型“选词填空”对大学英语教与学的要求和内容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观摩课记录、问卷调查、学生反馈及采访记录,笔者发现教师受四、六级考试改革影响不太大,但学生颇受考试改革的影响。“选词填空”使学生更注重课文学习及篇章语境下的词汇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篇章能力的培养。可见,该新题型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反拨作用。  关键词:四级考试新题型;选词填空;大学英语教学;反拨作用  [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国外语言学家提出的搭配构式分析和互为变化的共现词寨的概念及应用,并以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解释。搭配构式分析研究构式中互为变化的共现词素,它是对传统的单纯注重频率的语料库研究方法的一种更新和重要的补充。该方法对于汉语构式的研究和搭配的习得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搭配构式分析;互为变化的共现词素;into-致使构式;搭配构式强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是我国第一部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进行翻译研究的著作。本文对该书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析,希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多地应用于我国的翻译研究中并取得更多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翻译;生态学;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0)09—0234—3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测试及受试者内设计的研究,从语篇类型这一新的角度探讨了影响EFL词汇附带习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记叙文阅读中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要明显优于在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中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这说明记叙文较其它两种文体更容易促成阅读者的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结果对英语词汇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词汇附带习得;语篇类型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求职应聘能力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尤其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用英语求职应聘的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介绍训练学生这种能力的两个有效途径,商务英语课程中的项目教学和英语求职应聘大赛。  关键词:求职应聘能力;商务英语课程;求职应聘大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2-0074-4    1. 引言    近年来,随
期刊
摘 要: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这一人物的悲剧集中体现了作者哈代的悲剧观,即人物的欲望会带来自身的毁灭。本文将有选择地对小说情节与人物描写进行细致分析,探索苔丝渴望萌生的原因和其带来的后果,以进一步解读哈代的悲剧创作理念。  关键词:苔丝;哈代;悲剧观;渴望;毁灭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0)09—0228—2
期刊
摘 要: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借助ESP理论及相关课程设置理论、原则,就如何更合理、科学地设置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职院校教育的要求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成都纺织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2-
期刊
摘 要:随着课堂活动在英语教学中重要性的日益加大,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活动的效度,而不造成虚假繁荣的课堂,将成为一个迫切而长期的课题。本文尝试结合学习策略和默会知识理论,寻找一种有效的、可复制的活动模式。同时,本文也强调,对于成功的课堂活动而言,隐性的课堂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学习策略;默会知识;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
期刊
摘 要:信度和效度是语言测试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因为它们是衡量语言测试质量的重要依据。大学英语考试最近一次大规模改革已过去三年,但是国内对新题型的信度和效度研究才刚起步。本文通过实验,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听力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听力测试的外部信度较高而内部信度较改革前有下滑;内容效度较改革前没有提高而标准相关效度较高。  关键词:新大学英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