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倡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很多教师还是单纯认为数学是做出来、练出来的,一节练习课成了做题课,学生也在题海中挣扎。怎样改变单一的练习方法,让更多的孩子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练习课中,让练习课焕发新的活力呢?那就需要不断改变,不断创新。教师要改变课堂练习的情境,激发练习的热情;巧妙设计练习题组,从“质”、“量”、“内容”等方面思考练什么,为什么练,怎样练,以激活练习的思维;改变练习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 改变 激活 创新
每个教师都知道练习课的作用,如何用练习课抓住孩子的心,成为了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从教材编排的比重来看,练习课几乎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提倡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很多教师还是单纯认为数学是做出来、练出来的,一节练习课成了做题课,学生也在题海中挣扎,使学生摆脱不了外在的羁绊,使教学活动成了一种简单的知识习得活动,而不是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致使学生对练习课产生厌烦情绪。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那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练习课中,让练习课焕发新的活力呢?那就需要不断改变,不断创新。
一、改变课堂练习的情境,激发练习的热情
传统的练习课经常出现“老师出题,学生做题;老师评讲,学生订正”这种机械呆板的劳动,因此无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练习中来。比如计算课的练习我们不要单单就是机械地算,我们可以把计算与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猜谜语、涂色及游戏巧妙地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完成练习的热情。例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时,以和机灵狗一起去探险的形式来呈现,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就藏在高山和小桥后面,每过一座山和小桥,都会得到相应的分数,得分最高的小组将会获得一份神秘礼物等等。如此创设情境,既组织了教学又使孩子们始终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练习当中去,让学生在 “玩中学、玩中练”,收到了较为理想的练习效果。
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真情投入,用“教”的热情激发“练”的激情。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学生认知的飞跃和精神的充盈。否则如果教师毫无表情,毫无激情,那再有趣味的练习,再有效的设计,学生也不会学得有味。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练习课》时,在进行综合练习环节,该老师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告诉学生:狡猾的灰太狼给羊村下了一个魔咒,把喜羊羊、美羊羊等小羊全都抓起来了,现在需要你们一起通过自己的智慧去解救这些小羊,你们愿意吗?学生听了以后,一种见义勇为的心情顿时油然而生,个个热情高涨,纷纷喊道:“愿意!”于是,人人抢着要答题,最终将所有小羊救出。在这一“救援”活动中,老师自身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同时为课堂也增添了一分人文色彩,可谓“一举两得”。
二、巧妙设计练习题组,激活练习的思维
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如何才能让每节练习课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是我在备课时考虑的最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课的练习题时要把激活学生练习的思维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那么怎样设计练习题呢?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还是为了发展而练习,我想不言而喻,每一次的练习都是希望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我们应该努力改进机械重复、生硬呆板的训练,在设计练习题时要从“质”、“量”、“内容”等方面思考练什么,为什么练,怎样练。
(一)在质量上,规范解题过程、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二年级认识米和厘米以后的练习:
小刚1米45厘米,小红1米25厘米,谁更高?
教学中,应先启发孩子比较1米45厘米和1米25厘米,比较后得出结论,小刚更高,在孩子理解了之后,再指导孩子正确的解题格式,并板书解题过程:
1米45厘米>1米25厘米
答:小刚更高。
还有先做题再比较的方法:
50厘米+50厘米=( )厘米
50厘米+50厘米=( )米,
比较两个题目的异同,得出结论第一道题其实就是第二道题目的第一步。
(二)在数量上,让学生感到不多不少,正好消化。
把握作业量的多少其实也是一门艺术,量太多,学生消化不了,俗话说:“吃不饱——饿着,吃太多——撑着”。这都是不理想的状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量”。我有一次失败的经验,那是因为量太多而导致学生筋疲力尽,练习效果事倍功半。二年级的一节笔算练习课,因为担心孩子计算不好,我用课件出示了各类计算题型,其中包括口算、笔算、估算、连线等等,结果一节课下来虽然作业效果不错,孩子的身心疲惫,甩着手叫累;后来在二(4)班,我改变了策略,重点进行了口算、笔算和估算,而且把题量减少了近乎一半,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检查、交流算法,在课后的作业的效果也很好,而且我感觉学生学的比二(3)班扎实,而且他们的练习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所以学生没有感觉到练习的枯燥,而是感觉到了练习的兴致。
(三)在内容上,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新课标指出,人人都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中去,体现数学的价值,在设计练习题时要体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要充满生活的气息。如一位老师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练习课》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出示一个近似于圆柱的树桩,请学生运用所学有关圆柱或圆锥的知识来提问,并解答。一时间,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释放,学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想到了把这个树桩削成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相接的铅笔的样子,然后求体积。学生在课堂上已不知不觉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练习课》时,以“小明的一天”为题,将小明起床、出门踢球,踢完球回家及吃中午饭等一系列生活场景放在一起,让学生根据这些生活情景选择相应的时间。通过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充分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改变练习评价的方式,期待多元的精彩
练习课上常见的评价方式有:看第1题,都有谁做对,举手!好,第2题,答案与他一样的,举手!其实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起学生心底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赏识和肯定。练习课更期待教师精彩的评价,一句“你真行”能让好动的孩子在练习时定下心好半天;一句“今天的你真勇敢”能让平时胆小的孩子再次举起手回答问题……因此,在练习课上更主张采用“自评”、“互评”、“班级共评”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因为孩子进行的评价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真实的。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单元复习课》时,让学生当小老师,大胆地走上讲台向其他同学提问,并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这种形式不仅让学生们在评价中能了解各自的见解,互相借鉴,互相启发,而且能让学生找到自信,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总之,数学练习课上只要教师为学生而改变自己“统领教室”的地位,为学生的发展而改变自己“固步自封”的眼光,那样练习课的精彩将层出不穷,课堂也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OL].
[2]曹平.数学练习课结构初探[J].小学数学,1998,(10).
[3] 洪湘江.对提高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思考[J].2011.
作者简介:李玫,宜春市第八小学,邮编:336000
【关键词】 改变 激活 创新
每个教师都知道练习课的作用,如何用练习课抓住孩子的心,成为了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从教材编排的比重来看,练习课几乎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提倡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很多教师还是单纯认为数学是做出来、练出来的,一节练习课成了做题课,学生也在题海中挣扎,使学生摆脱不了外在的羁绊,使教学活动成了一种简单的知识习得活动,而不是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致使学生对练习课产生厌烦情绪。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那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练习课中,让练习课焕发新的活力呢?那就需要不断改变,不断创新。
一、改变课堂练习的情境,激发练习的热情
传统的练习课经常出现“老师出题,学生做题;老师评讲,学生订正”这种机械呆板的劳动,因此无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练习中来。比如计算课的练习我们不要单单就是机械地算,我们可以把计算与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猜谜语、涂色及游戏巧妙地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完成练习的热情。例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时,以和机灵狗一起去探险的形式来呈现,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就藏在高山和小桥后面,每过一座山和小桥,都会得到相应的分数,得分最高的小组将会获得一份神秘礼物等等。如此创设情境,既组织了教学又使孩子们始终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练习当中去,让学生在 “玩中学、玩中练”,收到了较为理想的练习效果。
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真情投入,用“教”的热情激发“练”的激情。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学生认知的飞跃和精神的充盈。否则如果教师毫无表情,毫无激情,那再有趣味的练习,再有效的设计,学生也不会学得有味。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练习课》时,在进行综合练习环节,该老师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告诉学生:狡猾的灰太狼给羊村下了一个魔咒,把喜羊羊、美羊羊等小羊全都抓起来了,现在需要你们一起通过自己的智慧去解救这些小羊,你们愿意吗?学生听了以后,一种见义勇为的心情顿时油然而生,个个热情高涨,纷纷喊道:“愿意!”于是,人人抢着要答题,最终将所有小羊救出。在这一“救援”活动中,老师自身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同时为课堂也增添了一分人文色彩,可谓“一举两得”。
二、巧妙设计练习题组,激活练习的思维
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如何才能让每节练习课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是我在备课时考虑的最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课的练习题时要把激活学生练习的思维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那么怎样设计练习题呢?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还是为了发展而练习,我想不言而喻,每一次的练习都是希望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我们应该努力改进机械重复、生硬呆板的训练,在设计练习题时要从“质”、“量”、“内容”等方面思考练什么,为什么练,怎样练。
(一)在质量上,规范解题过程、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二年级认识米和厘米以后的练习:
小刚1米45厘米,小红1米25厘米,谁更高?
教学中,应先启发孩子比较1米45厘米和1米25厘米,比较后得出结论,小刚更高,在孩子理解了之后,再指导孩子正确的解题格式,并板书解题过程:
1米45厘米>1米25厘米
答:小刚更高。
还有先做题再比较的方法:
50厘米+50厘米=( )厘米
50厘米+50厘米=( )米,
比较两个题目的异同,得出结论第一道题其实就是第二道题目的第一步。
(二)在数量上,让学生感到不多不少,正好消化。
把握作业量的多少其实也是一门艺术,量太多,学生消化不了,俗话说:“吃不饱——饿着,吃太多——撑着”。这都是不理想的状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量”。我有一次失败的经验,那是因为量太多而导致学生筋疲力尽,练习效果事倍功半。二年级的一节笔算练习课,因为担心孩子计算不好,我用课件出示了各类计算题型,其中包括口算、笔算、估算、连线等等,结果一节课下来虽然作业效果不错,孩子的身心疲惫,甩着手叫累;后来在二(4)班,我改变了策略,重点进行了口算、笔算和估算,而且把题量减少了近乎一半,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检查、交流算法,在课后的作业的效果也很好,而且我感觉学生学的比二(3)班扎实,而且他们的练习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所以学生没有感觉到练习的枯燥,而是感觉到了练习的兴致。
(三)在内容上,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新课标指出,人人都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中去,体现数学的价值,在设计练习题时要体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要充满生活的气息。如一位老师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练习课》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出示一个近似于圆柱的树桩,请学生运用所学有关圆柱或圆锥的知识来提问,并解答。一时间,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释放,学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想到了把这个树桩削成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相接的铅笔的样子,然后求体积。学生在课堂上已不知不觉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练习课》时,以“小明的一天”为题,将小明起床、出门踢球,踢完球回家及吃中午饭等一系列生活场景放在一起,让学生根据这些生活情景选择相应的时间。通过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充分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改变练习评价的方式,期待多元的精彩
练习课上常见的评价方式有:看第1题,都有谁做对,举手!好,第2题,答案与他一样的,举手!其实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起学生心底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赏识和肯定。练习课更期待教师精彩的评价,一句“你真行”能让好动的孩子在练习时定下心好半天;一句“今天的你真勇敢”能让平时胆小的孩子再次举起手回答问题……因此,在练习课上更主张采用“自评”、“互评”、“班级共评”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因为孩子进行的评价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真实的。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单元复习课》时,让学生当小老师,大胆地走上讲台向其他同学提问,并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这种形式不仅让学生们在评价中能了解各自的见解,互相借鉴,互相启发,而且能让学生找到自信,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总之,数学练习课上只要教师为学生而改变自己“统领教室”的地位,为学生的发展而改变自己“固步自封”的眼光,那样练习课的精彩将层出不穷,课堂也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OL].
[2]曹平.数学练习课结构初探[J].小学数学,1998,(10).
[3] 洪湘江.对提高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思考[J].2011.
作者简介:李玫,宜春市第八小学,邮编:3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