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四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n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20日,“复调四——中国艺术生态调查之云贵川站”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参展艺术家有:余果、李子然、刘斯博、张钊瀛、罗振鸿、唐明伟、顾桃、张晋和沈阳超、冯立、孙珂、李勇政、张晓、夏炎、李剑锋、王荣植、常雄、李瑞、陶发、程新皓、Paper 小组、罗菲、张华、颜俊杰、何利平。
  区别于前三期,“复调”艺术项目第四期对云贵川地区的艺术生态调查,第一次选择了北京、上海、广州之外的地方。如果我们认同北上广区域是中国政治、经济、资源的中心区域,那么云贵川地区从艺术角度去回应这种中心理论,是否会存在边缘化的问题?我们如果身处在人为的社會中,肯定会面临着中心点的判断与选择问题。可谓地缘有中心之分,权力有大小之别。如果中心点理论折射到艺术上,那么艺术也会存在一个政治、经济汇集的中心区域。我在西南(云贵川)地区的走访过程中,经常会听见艺术家谈到自己“机会少”这样一个问题。毫无疑问,相对于北上广的美术馆、画廊、藏家、策展人、拍卖等资源构成的数量,云贵川相类似的资源是要少很多。而资源数量是否能等同于所谓的艺术家机会?我认为不会。这里有两点理由:其一,艺术家是特殊行业,他不需要工业化生产,也不需要同一个工种对同一件产品(作品)进行反复或类似的创作;其二,艺术资源不等于就业机会,不是因为就业人数越多,所创造的价值(艺术价值)就越大。


  有不少人问过我一个问题:“云贵川艺术家和其他地方艺术家的区别?”我的回答可能有些悲观,其实在我参与了五年的中国区域艺术生态的调研过程中并没有感觉到各个区域之间有特别明显的差异,有美院的地方差异会更小一点。这是年轻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问题,也是中国学院体制下培养艺术家的教学问题,当代艺术的教学及艺术家的创作都面临着公式化的问题。我们也似乎可以在年轻艺术家身上发现很多类似的地方。年轻艺术家变得越来越职业化,而职业化的加深无疑会以牺牲个性为前提。因此,在这次展览的艺术作品挑选时,我们尽量避免了当下流行的创作方式,尽量选择与艺术家个人情感更为贴切的作品。


  展览中有很多艺术家创作个案是值得研究的:刘斯博和李子然是四川美术学院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的作品《石家庄人爱地中海蓝》《通过一次打鱼验证自己曾经不是农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直面自我身份与家庭塑造的问题,而这一类型的创作会让艺术家保持与他者的差异性。张晓的装置作品《龙王,快帮帮忙》通过对小时候像枯山水一般晒麦子的记忆来回答个人经验与社会日常的关系。一百公里计划是由成都艺术家张晋和沈阳超发起的艺术项目,他们人为设定了以成都为中心点一百公里为界的区域,并通过这个艺术项目邀请艺术家进行在地性创作,如果我们以曹植的《洛神赋》比喻美术馆展览中经过深思熟虑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更像《七步诗》,有意体现了一种即兴创作后,作品未完成、待生长的状态。云南艺术家陶发运用了七天的布展时间现场创作了巨幅油画《东方神起》,这幅作品明显区别于其在工作室创作作品的冷色调,作品温暖可亲。而陶发自己的回答是:待在一个地方太久了就会越画越暗,南京这几天都是太阳,我感受到的只有温暖。摄影艺术家程新皓是北京大学表面化学的博士,他耗时长久的五件影像作品对“盘龙江”“莽人山”等五个地方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其创作方法与当今略显粗糙的艺术介入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重庆艺术家张钊瀛直接把自己改装完成的三台夹娃娃机放在了展厅中,他希望通过观众的参与来完成艺术家的一次次被消费。


  总的来说,整个展览的作品与艺术家挑选一直在强调复调艺术项目的初衷,我们希望寻找一些作品与艺术家本人真实贴合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家情感与创作中闪现的活力,并把这种展览的活力带到南京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根基很深的城市,让学院更为年轻的创作者有着有效的参照或是选择。
其他文献
埃德加·德加:一种奇异的美  法国现代画家埃德加·德加以其描绘芭蕾舞者的油画闻名于世,然而他的版画却鲜为人知。2016年3月26日至7月24日,“埃德加·德加:一种奇异的美”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举行,展出约一百二十幅德加罕见的单版画,以及六十件相关的油画、素描、粉彩、速写、印刷品等。德加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制作单版画,在随后的二十年中,这些充满实验性的作品为德加的油画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技
期刊
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一种绘画发展趋势的预言可能比直接地对当下绘画状态做出一些概括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尽管这其中会不乏虚拟与假设的成分。这像是在转借克罗齐“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名言,毕竟,未来的指向性是现实价值观的放大。作为个人,能做出的判断有时候看起来是极其渺小与有限的,而一旦离开渺小个人的真实感触之外,完全依赖于所谓抽象的语意或间接的经验时,那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又应该视作什么呢?  对国
期刊
“在云上”行为表演现场是我于2009年策划发起的系列艺术活动,邀请行为表演家们在自然之中行走并即兴进行行为表演,实现行为表演家们的互动交流与自由表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逍遥是艺术家们追求的一个很高的境界,当人面对广袤的自然时,只有完全地打开自己,才能打开个体的小我与自然的大我之间的通道,实现个体自由地遨游于天地间的逍遥的状态。  “在云上”行为表演现场希望接通行为表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邀请
期刊
每天早上八点,油画家张晨初就准时来到画室,打开电脑,上网,刷微博。作为大学老师,在不需要授课的日子里,他通常会在画室里一直待到深夜。过去五年,他很少外出,在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基本只干两件事,一是刷微博,二是画画。为了这两件事,他常常省掉了吃午饭。  五年时间,让他完成了一项艺术壮举,一百五十个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中国人形象在他画笔下诞生。这些都不是普通人,而是过去五年间,在新闻与舆论中
期刊
一百多年前,现代形态的艺术展览开始在中国出现。作为今天形形色色的艺术展览的共同起源,早期的艺术展览主要形态有三:依附于艺术教育的汇报展,伴生于艺术社团的“赛画会”与脱胎于万国博览会的艺术博览会。大型的艺术群展,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艺术博览会的孑遗。后来,伴随着艺术展会的分类越来越细,博览会更多地承担了艺术市场领域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博览会作为重要的商业平台,在中国的艺术生态链中扮演了重
期刊
2008年的冬天,当我第一次来到熊文韵在宋庄的工作室时,她便非常兴奋地向我展示她多年的“收藏”。那是一个暗红色的老旧木柜子,抽屉都有些变形,从闭合不严的缝隙中露出彩色的纸片。熊文韵一层一层地打开抽屉,里面塞满了她临摹的几百本小孩子画的绘本。当时的我正沉浸在当代艺术各种高深莫测的理论中,正准备好耳朵来听一位艺术家阐释她神秘的艺术理念。但出乎意料的是,熊文韵只是自顾自地在我面前把那些看上去稚嫩笨拙的儿
期刊
2016年,作为国内首选大型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走入第十一个年头。在今天艺术博览会层出不穷,并各出奇谋地进行结构,板块和主题创新时,艺术北京却似乎已经积累起一些足以称为“传统”的经验和模式。众多媒体称赞董梦阳打造了一个“最接地气”的博览会,而他自己却总是自谦而又略带坚持地称之为“为人民服务”。今天,当我们在思考艺术北京给中国的艺术博览会带来什么的之前,不妨先看看,进入第二个十年之期的艺术北京,给我
期刊
2016年3月28日,约翰·莫尔绘画奖在上海民生美术馆揭晓,同时举行的还有入围艺术家的作品展。这是这个创立于1957年的英国知名绘画艺术奖项引入中国的第六个年头。本届赛事(中国部分)共征集包括港澳台在内34个省市与地区的2850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北上广的投稿作品数量分列前三,共计占作品总数的43%。同往年一样,本届大赛的评委会由三位英方评委与两位中方评委组成,今年大赛的五个评委分别是杰拉德·海姆
期刊
巫鸿(以下简称“巫”):你刚才在车上说到水,你说水是“零媒介”,我觉得这很有意思。  张羽(以下简称“张”):我和水墨打了近四十年的交道,从“走出水墨”的立场看水墨时,我却发现水墨媒介的核心关系应该是水。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讨论水墨时,几乎所有的研究者习惯地认为,水墨作为媒介其所指的是笔、墨、纸。水墨画就是水墨,水墨画就是笔墨,笔墨似乎是第一位的。20世纪go年代,批评家郎绍君曾强调“笔墨中心论
期刊
编者按:在2017年一浪高过一浪的艺术热潮中,11月,我们迎来了沪上目前体量最大之一的民营美术馆:上海宝龙美术馆。上海宝龙美术馆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拥有500至1100平方米的大小展厅共十个。它位于闵行区七宝商务生态区内的核心位置,占据了上海虹桥国际枢纽艺术新高地这一坐标,也是闵行文化公园内首个开业的文化艺術场馆。作为上海西部最亮眼的艺术明珠,在林立的美术馆群中,作为后起之秀的上海宝龙美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