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封面人物小档案
刘博闻,汉族,北京人,1982年出生。北京市委党校研究生学历。近日获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 荣誉称号。六岁跟随父亲工艺美术大师刘忠英进入漆器行业,从小跟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接触过很多地区风格迥异的漆器工艺
2008年,刘博闻参与设计制作了雕漆北京奥运会特殊荣誉奖牌;
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设计制作了雕漆国礼《中国馆》;
2014年APEC会议,设计制作了国礼四海扬帆雕漆鼎,并获得APEC会议特殊贡献奖。
除此之外,刘博闻设计制作或参与设计制作的雕漆国礼作品不胜枚举。
2015年,第六代传人刘博闻继和合雕漆局掌门位,刘博闻在学习传统漆器技艺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雕漆风格和新的制作工艺。
2015年5月推出“一念"国漆念珠,取得骄人的成绩和高度好评,于2015年7月推出雕漆手机壳系列作品,更是风靡了文玩圈,
2015年11月推出的雕漆zippo系列,又给刘博闻的创新风格定下基调: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生活。
在京城传统工艺美术圈,有个“80后”北京大男孩儿,若论资历和年龄,绝对是小字辈儿。但如果拼雕漆技艺,可是艺压群芳,当仁不让。
他,就是和合雕漆局新掌门、北京市美术工艺大师——刘博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艺术最年轻的传承人,北京和合局漆器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博闻技艺精湛,从事北京雕漆工艺14年,设计制作上百件艺术品。这些件件堪称绝世珍品的漆器,不仅雕刻出刘博闻的“漆”彩人生,还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多项殊荣,并多次作为国宾礼品馈赠外国政要和友人。
创新“漆”艺
熟悉刘博闻的人都知道,出生于1982年的他是个地道的“老北京”,打小儿在胡同里长大。而对漆艺的独爱,主要是深受父亲刘忠英的影响。6岁开始,刘博闻就跟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学习全国各地风格迥异的漆器技艺。
当时,父亲就职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厂,这里成了刘博闻的另一个家。每逢假日,刘博闻就跑来厂里,向大师们请教漆艺,有时一座几小时不离席。那里的老艺人没有不认识他的,而且都非常看好这个未来的雕漆继承人。
从一脚踏进中国雕漆艺术的神奇世界,刘博闻生命中潜在的激情和灵感就被点燃了。虽然,从未有人手把手的教授,但天资聪慧的刘博闻不学自通,10几岁就了解了雕漆的全部流程,成为一个设计、制胎、做地、髹漆、画工、雕刻、抛磨、完成等全工序。在不断学习漆艺的同时,刘博闻愈加意识到漆艺传承的艰辛,由于其工艺原始,流程复杂且受民间密传之影响,濒临失传。为此,刘博闻留下了在热泪,但同时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一中华瑰宝传承下去,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2004年,大学毕业后,刘博闻放弃条件优厚的大国企,而是选择来到怀柔区渤海镇马道峪村,和父亲一起开办北京和合局漆器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精彩绝伦的漆器大业。
期间,刘博闻一直负责公司技术创新工作。他每天坚持学习,不断提高漆器技艺。很快,刘博闻挑起了工厂大梁,一个全新的设计往往由他创意与设计,一种新投产的产品往往由他来制作,工艺流程以及工料定额的修订。他游刃有余做着这一切,似乎专为漆艺而生,最终成了该厂总工艺师。
刘博闻介绍,北京雕漆工艺整套程序分为10几道大工序,蕴含了更多的讲究。“真正的雕漆产品全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纯天然大漆。刚割下来的漆是乳白色的,很快就变成红褐色,又变成血红色,最后变成铁黑色,越是好漆变化越快,因为漆酚含量高。漆调好之后就可以刷在漆胎上,叫做光漆。在北京的气候条件下,一般一天只能涂一道漆,刷20层的漆才厚1毫米,制作一件小物件漆器最少也要三四毫米60道漆共两个月。” 刘博闻说,至于雕刻用的小刀子、小铲子,这些工具以前全都是厂子里自己做,外边根本没卖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国宝级工艺目前正面临失传。刘博闻谈到,现在很多雕漆工艺的匠人都没有了,大师甚至更少。相比之下,雕漆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确有着更为严酷的危险,从业人员少,培养时间长,因此也应该得到行业重视,从政策、资金、人才上进行扶持,别让老祖宗留下的工艺消失了。
作为新掌门,刘博闻考虑的不仅是工艺革新,而是现在更为紧迫的传承,他依然坚守着雕漆的希望。“我相信雕漆永远不会灭绝的,永远会有人在传承这个。”对雕漆的未来,刘博闻充满期待,“雕漆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能让年轻人喜欢上,它就能发展得很好。”
工艺和技术创新势在必行。由于生产工艺复杂、制造周期长,雕漆艺人年龄偏大等因素,传统雕漆濒临灭绝境地。为解决这一技术性问题,刘博闻冥思苦想,大胆提出计算机数据化制作传统漆器的设想。经过几年研究探索,终于成功研究出计算机、雕刻机相结合雕刻传统漆器的技术,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更解决了漆器品种的单一性。此技术开启雕漆技艺的新里程,如今已向世界推广。
堆红工艺是指将大漆罐灌入模具当中,使其堆塑成為一个毛坯,最后进行人工的手工修整。为研究这一新工艺,刘博闻查阅大量古籍文献,并对现实生产情况下所面临的各种弊病,如传统技术对于温度、湿度等环境要求非常严格,不断将生产材料、完成技术进行改进,摆脱对环境的依赖,最终研究推出雕漆堆红新技艺,成为北京雕漆行业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使濒临失传的北京传统雕漆技艺恢复新生,并重新焕发出活力。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市场。深谙其中道理,刘博闻继堆红等新技术之后,又潜心研究漆器新技艺——钿彩工艺。如果说红雕漆是历史画卷里的一束有着天姿国色倾国、雍容华贵的牡丹,钿彩工艺品则是气质清雅、袅袅出土的翠竹,它的别致风雅给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添上了婉约的一笔。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钿彩工艺品的诞生,不仅填补了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空白,更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注了一笔新鲜的血液。 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终于摸索出了“利用模具注漆工艺,促使雕漆成型”的新方法。在保留中国传统工艺风格的同时,这种新工艺将雕漆工艺演变成漆雕工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几十倍。如今,北京和合局漆雕厂逐渐成为全国最大、最具规模的北京漆雕工艺品厂,可设计制作包括盘、盒、瓶、摆件、屏风、首饰等多种漆雕产品,同时在全国建有7处分公司。
刘博闻的视角并没局限于此。为让更多人了解漆艺文化, 2004年5月,刘博闻建立北京和合局——中国漆器艺术馆。目前,馆藏3000多种盘、瓶、屏风等共2万余件手工雕漆艺术品。特别是由该厂研发生产的龙凤喜庆盘及茶几、果盘、桌子等家庭日用品漆器,正逐步走进百姓家庭。
创意“漆”品
如何挖掘中国雕漆工艺和传统文化元素结合,从而创造出行之久远的雕漆创意产品?
对于刘博闻而言,虽说是雕漆业界大家,但制作一件作品同样也是考验功夫的手艺。“要做出一件上好的雕漆作品,不但需要作者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还要熟练掌握刻刀的使用技巧,而最最重要的是要手艺人能够真正静下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多次失败的痛苦考验。”刘博闻感慨道,作品创作关键处,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做雕漆就如同走钢丝,每一步都令人心惊胆战、如履薄冰。坦白讲,做雕漆前期可能需要你付出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而且在你没有做出成绩之前,基本是零收入。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2008年10月6日,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北京奥组委特别授予为奥运会、残奥会申办筹办工作做出特殊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并向他们颁发了刻有祥云图案,镶有奥运会、残奥会纯金会徽的荣誉奖牌。大家也许并不知道,这些极富艺术造诣和收藏价值的精美木托和漆雕图案奖牌,就出自刘博闻和和合局工人之手。
正是由于中国漆雕工艺的博大精深,才让北京奥组委在物色奥运会、残奥会特别荣誉奖牌的加工厂家时,看好了和合局漆雕厂的工艺。当年8月20日,北京奥组委将一份生产“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特别荣誉奖”奖牌的订单交给了刘博闻,要求在一个月内赶制出700块高21.6厘米、宽17厘米,刻有火炬祥云图案,侧面呈梯形的“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特别荣誉奖”奖牌。
有了多年的技艺积累,刘博闻对于漆器的各项技术应用已了如指掌。接到这份特殊的政治任务之后,刘博闻利用当时所能利用到的各项技术,带领工人们加班加点,昼夜奋战。为保证质量,缩小误差,他们采取无缝脱模新工艺,仅用8天时间就保质保量完成了700件特别奖奖牌制作任务,得到北京奥组委的肯定。
奥运奖牌设计制作的成功,让刘博闻在业界更加权威,机遇也随之接踵而来。2010年春节,当大家都在高高兴兴过节时,刘博闻和他的同事们却正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上海世博会制作“中国馆”国礼。
接到任务后,刘博闻首先进行图纸设计,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技术人员6易其稿,最终达到组委会要求。隨后,工人们又先后进行了雕刻、打样、制模、生产半成品、洗活、打磨、抛光、打蜡、包装等多道工序,到当年7月下旬,高13.5厘米、规格30X30厘米,以1:350比例再现世博会中国馆外观形状的模型纪念品亮相在北京和合局漆雕厂,200件带托盘纪念品终于合格出厂。这些纪念品后被作为国礼,馈赠于参观世博会中国馆的外国政要和知名人士。
当真正的“世博会中国馆” 模型纪念品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并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发出赞叹,“天哪!一件雕漆作品居然可以做得如此细致、完美。简直了,巧夺天工,无与伦比。”
为了再现正宗老北京雕漆艺术,把皇家雕漆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刘博闻到处搜集漆艺历史、保护、鉴赏方面的文献资料,又不辞辛苦奔波于安徽、闽南等全国各地,挖掘、继承漆雕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的艺术奇葩。经过13年的摸爬滚打,如今,和合局漆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不仅如此,北京和合局漆雕厂设计、生产的漆雕工艺品,还多次被国家领导人和知名院校作为最高礼品赠送贵宾。这其中,主要包括该厂制作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礼品、赠送香港回归纪念品“北京颐和园风景圆盘” 、赠送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的北大“未名湖”漆雕瓶、赠送奥组委的10寸慕田峪长城漆雕盘……等等,不胜枚举。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厂还制作了全国最大、雕漆工艺最完美的铜胎“江山如画大瓶”,堪称世界之最。
创造“漆”迹
刘博闻喜欢将他的人生哲学放到制作漆器的过程中,相互印证,这让他每日的手工劳作仿佛也多了一份自我禅修的味道。他看中做事做人的“度”,也看中“温润如玉”的信条。生活中的刘博闻,但他向来举止温和,言行有度,不向人发火也很少着急,颇有君子之风——打磨自己的性情,也正像打磨一件心爱的漆器一样。
如何突破传统雕漆技艺的窠臼,再造漆艺新奇迹?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刘博闻,并时刻寻找的突破点。
2015年5月,是刘博闻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他继任和合雕漆局的六代掌门人。为突破技艺,刘博闻走市场、看展会、查资料,苦思冥想,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雕漆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迄今大量的雕漆作品通常都是以器皿的陪衬物的形式出现,雕漆艺术本身的魅力往往被器皿的功用性所覆盖,人们往往看到的是一只漂亮的,辅以雕漆技艺的花瓶,而不是雕漆本身。
为什么不能让雕漆艺术走出几千年的“器皿情结”,独立登上艺术的辉煌殿堂和寻常百姓的生活呢?这正是刘博闻孜孜以求的初衷——沉下心来,出好作品,让雕漆艺术代代相传。
一次和朋友吃饭,友人调侃:“刘大师,能不能为大家设计制作一个我这样儿的手机壳?” 只见朋友的手机壳上印有青花瓷,工艺相当考究。当时,刘博闻有些犹豫,毕竟是第一次在手机上植入雕漆技艺。但勇于挑战的刘博闻答应了,“一个星期后让你看看!”
事实上,做个雕漆手机壳很简单,就是把漆板铣成薄片,再刻字即可。难的是在雕漆手机壳上作画,雕刻出青花瓷等各种图案。这对于刘博闻来说,是一次创意挑战,“一个星期做出雕漆手机壳!” 然而,言必出,行必果。
为此,刘博闻专门去故宫、逛书市,收集整理相关雕刻技法。期间,在故宫看到一件笔筒,上面印有一幅红梅傲雪图。刘博闻灵感顿时从天而降,迅速买回,按这个图案开始设计制作漆板,并在约1cm厚度漆板铣平进行雕刻,完成后拿下来打磨抛光。结果,图案是出来了,但颜色太艳,有些刺眼。
如何 “褪色”?
做旧。
这久经思考后的灵光一现,让刘博闻兴奋不已,他看到了雕漆艺术走进新时代的一丝曙光。
结果,颜色适中,而且还增添了一些古色古香。刘博闻趁热打铁,迅速将全新设计的手机壳拍照给雕漆圈几位资深人物,在没有任何沟通的前提下,大家不约而同回复:“雕漆手机壳,绝对是90年代初北京工艺美术厂的手艺。”
拿着一个刚刚制作完成的雕漆手机壳,刘博闻慢条斯理地介绍,制作手机壳用的大漆板采用新型研制的大漆配方。制作雕漆的漆层漆面,传统的工艺是工匠用手拿着粘满大漆的棉丝往成型的胎上抹漆,然后放在地窖里阴干。如此往复百余次,一般要费80余天时间才能达到几毫米、适于雕刻的漆层厚度!大漆的主要成分漆酚、漆酶、蛋白质及漆酸。这些物质组合为生漆,漆酚含量的多少,决定了生漆的本质,漆酶的活力。漆酚比较活泼,大漆液态时易挥发至空气中,从而进入人体毛孔,人一出汗就形成弱酸水,刺激到皮肤就会起好多水泡,这是大漆过敏,行里叫“大漆咬人”。
刘博文坦言,攻克“大漆咬人”技术,是父亲刘忠英的功劳。老人家经过八年修学研究,上百次的实验,对几百个数据优选后,最终成功解决了传统雕漆的关键工艺环节——大漆的固化——利用模具注漆工艺,促使雕漆成型。之后,刘博闻跟父亲又摸索出漆酚提取置换技术和工艺,保证雕漆制品贴身使用不会诱发过敏!而此次这种新工艺在保留北京雕漆传统工艺风格同时,应用到手机壳制作中,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几十倍。
雕漆手机壳产品一推出,在圈内和市场引起不小震动,899元一个居然还供不应求。有了成功的尝试和市场认可,刘博闻又陆续设计推出了剔红连枝纹六字真言、创世神物、斯巴霍等系列手机壳,订单一直不断,目前已销售13000多件,众多客户用上了绿色低碳且不会伤皮肤的环保手机壳。
执着的刘博闻怀着对雕漆的热爱,决定无论多么艰苦也要将“雕漆路”继续走下去。刘博闻认为,先人创造的这种艺术真是很神奇,而且一旦做上活儿就什么烦恼都忘了。正是怀揣着这份厚重的感情,刘博闻一直在努力经营着这家厂子直到今日。
正如俗话所说“有多大的心胸,就有多大的事业”。在雕漆界做出如此宏伟的业绩,与其说是由于他勤奋好学,不如说更多是刘博闻感应了漆艺文化那种凝聚古人的心智和灵性、精益求精、不懈追求完美的理念。然而,不管歲月如何变迁,刘博闻始终沉浸在这门古老的技艺当中。“漆雕不仅仅是我一生的事业,也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雕漆工艺传承下去就是我的使命,而作为北京雕漆新掌门,我一定尽我所能,将雕漆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链接:北京雕漆的起源及演绎
雕漆,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与景泰蓝、玉雕、牙雕同被列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古至今,雕漆技艺是中国文化中极具历史性和代表性的“老手艺”。在社会发展和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中,雕漆行业深受所处时代的影响,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不同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如今,社会日趋多元,这门手艺更是演变得丰富多姿,表现形态多样且引人注目。
雕漆是在材质柔软、易于变形的漆层上进行雕刻,因此创作者的必须具备深厚的功力,也素有“出刀无悔”之说。主要工序为雕,主要原料为漆,故名为雕漆。北京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着漆逐层涂积,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一日涂两层。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三五百层,然后以刀代笔,按照设计画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所用之漆以朱红为主,黄、绿、黑等做底色,分为剔红(堆朱)、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工艺品类。雕漆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制胎、烧蓝、作底、着漆、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道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因此,这些产品,都具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雕漆工艺是把天然生漆与桐油、入漆颜料调和而成的罩漆在胎上逐层髹涂到一定厚度,结膜后,用刻刀在漆面上雕刻出各种艺术造型的技法。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锦纹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
史料记载,雕漆的发祥地在四川、云南一带。元代传入北京后,技艺逐渐完美成熟,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到了明代,将雕漆及剔红、剔犀等统称为雕漆。当时北京官办特色工艺作坊"果园厂"所生产的雕漆器,已达到很高水平,其造型庄重大方,雕刻技艺圆熟遒劲,形成了特有的北京风格。到了清代末期的1905年,北京雕漆业出现了“继古斋”专业作坊,并于1912年分出“继古斋”“和合局”“德成坊”三个支系。经过各支系的不断推陈出新,北京雕漆最终以纹样严谨细腻,极重刻工,雍容华贵为特征高于明代。那时,北京雕漆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并驾齐驱,名扬四海,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北京雕漆以其所特有的中国红多被皇家所御用,它象征着吉祥如意,使得历代皇家氏族追捧不已。据说清乾隆年间剔红雕漆更是风靡皇朝,无数皇家贵族以得到一件剔红雕漆为荣耀、足以见得当时雕漆特有的魅力。
刘博闻,汉族,北京人,1982年出生。北京市委党校研究生学历。近日获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 荣誉称号。六岁跟随父亲工艺美术大师刘忠英进入漆器行业,从小跟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接触过很多地区风格迥异的漆器工艺
2008年,刘博闻参与设计制作了雕漆北京奥运会特殊荣誉奖牌;
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设计制作了雕漆国礼《中国馆》;
2014年APEC会议,设计制作了国礼四海扬帆雕漆鼎,并获得APEC会议特殊贡献奖。
除此之外,刘博闻设计制作或参与设计制作的雕漆国礼作品不胜枚举。
2015年,第六代传人刘博闻继和合雕漆局掌门位,刘博闻在学习传统漆器技艺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雕漆风格和新的制作工艺。
2015年5月推出“一念"国漆念珠,取得骄人的成绩和高度好评,于2015年7月推出雕漆手机壳系列作品,更是风靡了文玩圈,
2015年11月推出的雕漆zippo系列,又给刘博闻的创新风格定下基调: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生活。
在京城传统工艺美术圈,有个“80后”北京大男孩儿,若论资历和年龄,绝对是小字辈儿。但如果拼雕漆技艺,可是艺压群芳,当仁不让。
他,就是和合雕漆局新掌门、北京市美术工艺大师——刘博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艺术最年轻的传承人,北京和合局漆器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博闻技艺精湛,从事北京雕漆工艺14年,设计制作上百件艺术品。这些件件堪称绝世珍品的漆器,不仅雕刻出刘博闻的“漆”彩人生,还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多项殊荣,并多次作为国宾礼品馈赠外国政要和友人。
创新“漆”艺
熟悉刘博闻的人都知道,出生于1982年的他是个地道的“老北京”,打小儿在胡同里长大。而对漆艺的独爱,主要是深受父亲刘忠英的影响。6岁开始,刘博闻就跟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学习全国各地风格迥异的漆器技艺。
当时,父亲就职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厂,这里成了刘博闻的另一个家。每逢假日,刘博闻就跑来厂里,向大师们请教漆艺,有时一座几小时不离席。那里的老艺人没有不认识他的,而且都非常看好这个未来的雕漆继承人。
从一脚踏进中国雕漆艺术的神奇世界,刘博闻生命中潜在的激情和灵感就被点燃了。虽然,从未有人手把手的教授,但天资聪慧的刘博闻不学自通,10几岁就了解了雕漆的全部流程,成为一个设计、制胎、做地、髹漆、画工、雕刻、抛磨、完成等全工序。在不断学习漆艺的同时,刘博闻愈加意识到漆艺传承的艰辛,由于其工艺原始,流程复杂且受民间密传之影响,濒临失传。为此,刘博闻留下了在热泪,但同时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一中华瑰宝传承下去,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2004年,大学毕业后,刘博闻放弃条件优厚的大国企,而是选择来到怀柔区渤海镇马道峪村,和父亲一起开办北京和合局漆器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精彩绝伦的漆器大业。
期间,刘博闻一直负责公司技术创新工作。他每天坚持学习,不断提高漆器技艺。很快,刘博闻挑起了工厂大梁,一个全新的设计往往由他创意与设计,一种新投产的产品往往由他来制作,工艺流程以及工料定额的修订。他游刃有余做着这一切,似乎专为漆艺而生,最终成了该厂总工艺师。
刘博闻介绍,北京雕漆工艺整套程序分为10几道大工序,蕴含了更多的讲究。“真正的雕漆产品全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纯天然大漆。刚割下来的漆是乳白色的,很快就变成红褐色,又变成血红色,最后变成铁黑色,越是好漆变化越快,因为漆酚含量高。漆调好之后就可以刷在漆胎上,叫做光漆。在北京的气候条件下,一般一天只能涂一道漆,刷20层的漆才厚1毫米,制作一件小物件漆器最少也要三四毫米60道漆共两个月。” 刘博闻说,至于雕刻用的小刀子、小铲子,这些工具以前全都是厂子里自己做,外边根本没卖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国宝级工艺目前正面临失传。刘博闻谈到,现在很多雕漆工艺的匠人都没有了,大师甚至更少。相比之下,雕漆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确有着更为严酷的危险,从业人员少,培养时间长,因此也应该得到行业重视,从政策、资金、人才上进行扶持,别让老祖宗留下的工艺消失了。
作为新掌门,刘博闻考虑的不仅是工艺革新,而是现在更为紧迫的传承,他依然坚守着雕漆的希望。“我相信雕漆永远不会灭绝的,永远会有人在传承这个。”对雕漆的未来,刘博闻充满期待,“雕漆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能让年轻人喜欢上,它就能发展得很好。”
工艺和技术创新势在必行。由于生产工艺复杂、制造周期长,雕漆艺人年龄偏大等因素,传统雕漆濒临灭绝境地。为解决这一技术性问题,刘博闻冥思苦想,大胆提出计算机数据化制作传统漆器的设想。经过几年研究探索,终于成功研究出计算机、雕刻机相结合雕刻传统漆器的技术,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更解决了漆器品种的单一性。此技术开启雕漆技艺的新里程,如今已向世界推广。
堆红工艺是指将大漆罐灌入模具当中,使其堆塑成為一个毛坯,最后进行人工的手工修整。为研究这一新工艺,刘博闻查阅大量古籍文献,并对现实生产情况下所面临的各种弊病,如传统技术对于温度、湿度等环境要求非常严格,不断将生产材料、完成技术进行改进,摆脱对环境的依赖,最终研究推出雕漆堆红新技艺,成为北京雕漆行业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使濒临失传的北京传统雕漆技艺恢复新生,并重新焕发出活力。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市场。深谙其中道理,刘博闻继堆红等新技术之后,又潜心研究漆器新技艺——钿彩工艺。如果说红雕漆是历史画卷里的一束有着天姿国色倾国、雍容华贵的牡丹,钿彩工艺品则是气质清雅、袅袅出土的翠竹,它的别致风雅给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添上了婉约的一笔。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钿彩工艺品的诞生,不仅填补了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空白,更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注了一笔新鲜的血液。 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终于摸索出了“利用模具注漆工艺,促使雕漆成型”的新方法。在保留中国传统工艺风格的同时,这种新工艺将雕漆工艺演变成漆雕工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几十倍。如今,北京和合局漆雕厂逐渐成为全国最大、最具规模的北京漆雕工艺品厂,可设计制作包括盘、盒、瓶、摆件、屏风、首饰等多种漆雕产品,同时在全国建有7处分公司。
刘博闻的视角并没局限于此。为让更多人了解漆艺文化, 2004年5月,刘博闻建立北京和合局——中国漆器艺术馆。目前,馆藏3000多种盘、瓶、屏风等共2万余件手工雕漆艺术品。特别是由该厂研发生产的龙凤喜庆盘及茶几、果盘、桌子等家庭日用品漆器,正逐步走进百姓家庭。
创意“漆”品
如何挖掘中国雕漆工艺和传统文化元素结合,从而创造出行之久远的雕漆创意产品?
对于刘博闻而言,虽说是雕漆业界大家,但制作一件作品同样也是考验功夫的手艺。“要做出一件上好的雕漆作品,不但需要作者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还要熟练掌握刻刀的使用技巧,而最最重要的是要手艺人能够真正静下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多次失败的痛苦考验。”刘博闻感慨道,作品创作关键处,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做雕漆就如同走钢丝,每一步都令人心惊胆战、如履薄冰。坦白讲,做雕漆前期可能需要你付出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而且在你没有做出成绩之前,基本是零收入。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2008年10月6日,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北京奥组委特别授予为奥运会、残奥会申办筹办工作做出特殊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并向他们颁发了刻有祥云图案,镶有奥运会、残奥会纯金会徽的荣誉奖牌。大家也许并不知道,这些极富艺术造诣和收藏价值的精美木托和漆雕图案奖牌,就出自刘博闻和和合局工人之手。
正是由于中国漆雕工艺的博大精深,才让北京奥组委在物色奥运会、残奥会特别荣誉奖牌的加工厂家时,看好了和合局漆雕厂的工艺。当年8月20日,北京奥组委将一份生产“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特别荣誉奖”奖牌的订单交给了刘博闻,要求在一个月内赶制出700块高21.6厘米、宽17厘米,刻有火炬祥云图案,侧面呈梯形的“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特别荣誉奖”奖牌。
有了多年的技艺积累,刘博闻对于漆器的各项技术应用已了如指掌。接到这份特殊的政治任务之后,刘博闻利用当时所能利用到的各项技术,带领工人们加班加点,昼夜奋战。为保证质量,缩小误差,他们采取无缝脱模新工艺,仅用8天时间就保质保量完成了700件特别奖奖牌制作任务,得到北京奥组委的肯定。
奥运奖牌设计制作的成功,让刘博闻在业界更加权威,机遇也随之接踵而来。2010年春节,当大家都在高高兴兴过节时,刘博闻和他的同事们却正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上海世博会制作“中国馆”国礼。
接到任务后,刘博闻首先进行图纸设计,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技术人员6易其稿,最终达到组委会要求。隨后,工人们又先后进行了雕刻、打样、制模、生产半成品、洗活、打磨、抛光、打蜡、包装等多道工序,到当年7月下旬,高13.5厘米、规格30X30厘米,以1:350比例再现世博会中国馆外观形状的模型纪念品亮相在北京和合局漆雕厂,200件带托盘纪念品终于合格出厂。这些纪念品后被作为国礼,馈赠于参观世博会中国馆的外国政要和知名人士。
当真正的“世博会中国馆” 模型纪念品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并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发出赞叹,“天哪!一件雕漆作品居然可以做得如此细致、完美。简直了,巧夺天工,无与伦比。”
为了再现正宗老北京雕漆艺术,把皇家雕漆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刘博闻到处搜集漆艺历史、保护、鉴赏方面的文献资料,又不辞辛苦奔波于安徽、闽南等全国各地,挖掘、继承漆雕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的艺术奇葩。经过13年的摸爬滚打,如今,和合局漆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不仅如此,北京和合局漆雕厂设计、生产的漆雕工艺品,还多次被国家领导人和知名院校作为最高礼品赠送贵宾。这其中,主要包括该厂制作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礼品、赠送香港回归纪念品“北京颐和园风景圆盘” 、赠送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的北大“未名湖”漆雕瓶、赠送奥组委的10寸慕田峪长城漆雕盘……等等,不胜枚举。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厂还制作了全国最大、雕漆工艺最完美的铜胎“江山如画大瓶”,堪称世界之最。
创造“漆”迹
刘博闻喜欢将他的人生哲学放到制作漆器的过程中,相互印证,这让他每日的手工劳作仿佛也多了一份自我禅修的味道。他看中做事做人的“度”,也看中“温润如玉”的信条。生活中的刘博闻,但他向来举止温和,言行有度,不向人发火也很少着急,颇有君子之风——打磨自己的性情,也正像打磨一件心爱的漆器一样。
如何突破传统雕漆技艺的窠臼,再造漆艺新奇迹?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刘博闻,并时刻寻找的突破点。
2015年5月,是刘博闻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他继任和合雕漆局的六代掌门人。为突破技艺,刘博闻走市场、看展会、查资料,苦思冥想,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雕漆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迄今大量的雕漆作品通常都是以器皿的陪衬物的形式出现,雕漆艺术本身的魅力往往被器皿的功用性所覆盖,人们往往看到的是一只漂亮的,辅以雕漆技艺的花瓶,而不是雕漆本身。
为什么不能让雕漆艺术走出几千年的“器皿情结”,独立登上艺术的辉煌殿堂和寻常百姓的生活呢?这正是刘博闻孜孜以求的初衷——沉下心来,出好作品,让雕漆艺术代代相传。
一次和朋友吃饭,友人调侃:“刘大师,能不能为大家设计制作一个我这样儿的手机壳?” 只见朋友的手机壳上印有青花瓷,工艺相当考究。当时,刘博闻有些犹豫,毕竟是第一次在手机上植入雕漆技艺。但勇于挑战的刘博闻答应了,“一个星期后让你看看!”
事实上,做个雕漆手机壳很简单,就是把漆板铣成薄片,再刻字即可。难的是在雕漆手机壳上作画,雕刻出青花瓷等各种图案。这对于刘博闻来说,是一次创意挑战,“一个星期做出雕漆手机壳!” 然而,言必出,行必果。
为此,刘博闻专门去故宫、逛书市,收集整理相关雕刻技法。期间,在故宫看到一件笔筒,上面印有一幅红梅傲雪图。刘博闻灵感顿时从天而降,迅速买回,按这个图案开始设计制作漆板,并在约1cm厚度漆板铣平进行雕刻,完成后拿下来打磨抛光。结果,图案是出来了,但颜色太艳,有些刺眼。
如何 “褪色”?
做旧。
这久经思考后的灵光一现,让刘博闻兴奋不已,他看到了雕漆艺术走进新时代的一丝曙光。
结果,颜色适中,而且还增添了一些古色古香。刘博闻趁热打铁,迅速将全新设计的手机壳拍照给雕漆圈几位资深人物,在没有任何沟通的前提下,大家不约而同回复:“雕漆手机壳,绝对是90年代初北京工艺美术厂的手艺。”
拿着一个刚刚制作完成的雕漆手机壳,刘博闻慢条斯理地介绍,制作手机壳用的大漆板采用新型研制的大漆配方。制作雕漆的漆层漆面,传统的工艺是工匠用手拿着粘满大漆的棉丝往成型的胎上抹漆,然后放在地窖里阴干。如此往复百余次,一般要费80余天时间才能达到几毫米、适于雕刻的漆层厚度!大漆的主要成分漆酚、漆酶、蛋白质及漆酸。这些物质组合为生漆,漆酚含量的多少,决定了生漆的本质,漆酶的活力。漆酚比较活泼,大漆液态时易挥发至空气中,从而进入人体毛孔,人一出汗就形成弱酸水,刺激到皮肤就会起好多水泡,这是大漆过敏,行里叫“大漆咬人”。
刘博文坦言,攻克“大漆咬人”技术,是父亲刘忠英的功劳。老人家经过八年修学研究,上百次的实验,对几百个数据优选后,最终成功解决了传统雕漆的关键工艺环节——大漆的固化——利用模具注漆工艺,促使雕漆成型。之后,刘博闻跟父亲又摸索出漆酚提取置换技术和工艺,保证雕漆制品贴身使用不会诱发过敏!而此次这种新工艺在保留北京雕漆传统工艺风格同时,应用到手机壳制作中,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几十倍。
雕漆手机壳产品一推出,在圈内和市场引起不小震动,899元一个居然还供不应求。有了成功的尝试和市场认可,刘博闻又陆续设计推出了剔红连枝纹六字真言、创世神物、斯巴霍等系列手机壳,订单一直不断,目前已销售13000多件,众多客户用上了绿色低碳且不会伤皮肤的环保手机壳。
执着的刘博闻怀着对雕漆的热爱,决定无论多么艰苦也要将“雕漆路”继续走下去。刘博闻认为,先人创造的这种艺术真是很神奇,而且一旦做上活儿就什么烦恼都忘了。正是怀揣着这份厚重的感情,刘博闻一直在努力经营着这家厂子直到今日。
正如俗话所说“有多大的心胸,就有多大的事业”。在雕漆界做出如此宏伟的业绩,与其说是由于他勤奋好学,不如说更多是刘博闻感应了漆艺文化那种凝聚古人的心智和灵性、精益求精、不懈追求完美的理念。然而,不管歲月如何变迁,刘博闻始终沉浸在这门古老的技艺当中。“漆雕不仅仅是我一生的事业,也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雕漆工艺传承下去就是我的使命,而作为北京雕漆新掌门,我一定尽我所能,将雕漆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链接:北京雕漆的起源及演绎
雕漆,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与景泰蓝、玉雕、牙雕同被列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古至今,雕漆技艺是中国文化中极具历史性和代表性的“老手艺”。在社会发展和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中,雕漆行业深受所处时代的影响,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不同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如今,社会日趋多元,这门手艺更是演变得丰富多姿,表现形态多样且引人注目。
雕漆是在材质柔软、易于变形的漆层上进行雕刻,因此创作者的必须具备深厚的功力,也素有“出刀无悔”之说。主要工序为雕,主要原料为漆,故名为雕漆。北京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着漆逐层涂积,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一日涂两层。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三五百层,然后以刀代笔,按照设计画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所用之漆以朱红为主,黄、绿、黑等做底色,分为剔红(堆朱)、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工艺品类。雕漆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制胎、烧蓝、作底、着漆、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道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因此,这些产品,都具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雕漆工艺是把天然生漆与桐油、入漆颜料调和而成的罩漆在胎上逐层髹涂到一定厚度,结膜后,用刻刀在漆面上雕刻出各种艺术造型的技法。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锦纹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
史料记载,雕漆的发祥地在四川、云南一带。元代传入北京后,技艺逐渐完美成熟,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到了明代,将雕漆及剔红、剔犀等统称为雕漆。当时北京官办特色工艺作坊"果园厂"所生产的雕漆器,已达到很高水平,其造型庄重大方,雕刻技艺圆熟遒劲,形成了特有的北京风格。到了清代末期的1905年,北京雕漆业出现了“继古斋”专业作坊,并于1912年分出“继古斋”“和合局”“德成坊”三个支系。经过各支系的不断推陈出新,北京雕漆最终以纹样严谨细腻,极重刻工,雍容华贵为特征高于明代。那时,北京雕漆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并驾齐驱,名扬四海,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北京雕漆以其所特有的中国红多被皇家所御用,它象征着吉祥如意,使得历代皇家氏族追捧不已。据说清乾隆年间剔红雕漆更是风靡皇朝,无数皇家贵族以得到一件剔红雕漆为荣耀、足以见得当时雕漆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