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形势下,思考和研究民族艺术的创新传承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本文以刘三姐文化品牌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互联网时代下刘三姐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以及如何更好的发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
  【关键词】互联网+;刘三姐;创新发展;传承思考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民族艺术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是二姐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计划,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自此,“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未来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何为“互联网+”
  “互联网+”是互联网创意创新发展的新形态,同时也是21世纪创新理念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催生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新状态。“互联网+”是网络思维进一步实践的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互联网+”是形态相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以此为中心点,与文化、民族、商业、金融业等行业类型的全面融合。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真正的达到相加或相融合的形态,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意义。正因为此,“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
  2、“互联网+”与民族艺术
  “互联网+”概念是基于产品本身的基础上,做到更好的服务、体验、品质的概念,这也是近年来各个企业行业间相互竞争和追求的重点。特别是在针对群众生活品质的领域,越来越多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化以及大面积的宣传和覆盖特性来进行落地和应用。
  互联网与民族艺术相融合,最大的特征就是依托信息化平台将原本散落于各个地方的民族艺术联系起来,通过大数据完成信息交换,。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新信息技术改善民族艺术原本独立存在的形态,并向其他民族艺术输出优势功能,使得互联网的优势得以运用到传统民族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与协同,为观众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带动传统民族艺术互联网化。运用信息技术,吸引观众关注、了解观众需求,通过调整资本运作和生产方式,从固有的思维中解放,在关注内容的基础上加入观众需求元素,形成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模式。
  二、刘三姐艺术品牌现状
  刘三姐作为广西著名民族艺术品牌之一,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可谓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作为“地域性艺术”,具有极高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艺术文化价值。然而,面对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产业滞后,急需创新发展,在保留其传统特质的同时,对经济开发,并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创新,迎合当下社会需求开展转型,增强文化传播影响力,引起当代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共鸣,从而使刘三姐艺术品牌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1、“刘三姐”艺术品牌的形成
  刘三姐是壮族歌仙,围绕着刘三姐的种种传说、剧目、山歌等,不仅丰富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宝库,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反应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和道德伦理追求。
  彩调剧《刘三姐》便是在刘三姐的资料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剧目,随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向世人展示“刘三姐”的经典故事。2004年,张艺谋导演等人借助桂林山水这片旅游资源,采用刘三姐的题材,融合广西各民族文化元素,利用《刘三姐》传播的影响力,运用电子声光技术及现代艺术创作理念,打造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获得巨大成功。如今的刘三姐,不仅仅是一个人物故事,更是一种文化,也是代表广西民族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它是广西的代名词,“‘刘三姐’不仅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而且在银幕上大放光芒,并赢得了广西区内外、国内外的广泛欢迎、全面认可和普遍赞誉,标志着‘刘三姐’文化品牌的正式形成!”[2]
  2、“刘三姐”艺术品牌的经济效益
  “刘三姐”从民间传说逐渐变成一个文化艺术品牌,给广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广西做了最大的宣传,“刘三姐”艺术品牌最有代表性的项目《印象·刘三姐》面试之后,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大型实景演出启发了更多的地区,接连出现了《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丽江》、《印象·国乐》等印象系列,还出现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井冈山》、《成吉思汗》等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的实景演出项目,成为了城市宣传的最好名片,不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审美相结合,还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国人和外国友人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特色文化、民族风俗,使感官享受变成一个文化文明的信息传播方式。
  “刘三姐”艺术品牌每年给广西带来直观的巨大收入,直接推动了广西经济与广西城市建设的发展。“刘三姐额”已经不再单纯的作为一个故事传说人物,而变成了广西各民族文化集为一体的意象,借助其在国内与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渗透进广西现代化社会发展建设和社会生活中,成为一面文化旗帜,吸引着消费者和参与者的认同。作为一个成功打造出来的文化品牌,“刘三姐”为广西余下众多的民族文化产品提供了依附,带动了其他民族文化产品的消费和经济发展。
  三、刘三姐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是我们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和,它不急包括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刘三姐文化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一千多年的时间从唐宋时期到現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发生演变。其中以桂林市阳朔县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最为出名。
  1、文化与科技相结合
  《印象·刘三姐》在表演形式上运用现代科技,在此演出发生之前,这种创新是前所未有的。首先,它打破传统较为封闭的室内或人工布景,把舞台设置在广阔的山水之中,成为全世界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这是中国表演艺术的首创,是对经典剧论的颠覆”[3]传统演出被局限于固定的舞台之上,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室内的还是室外的,都受到空间的明显限制,就连观众的数位也有限。《印象·刘三姐》则将舞台搬到广阔的天地之间,在漓江水面和河岸绿地之上,构成了全景式的自然露天舞台。在演员的选择上,也并没有一味的选择专业的表演者,而是挑选了张艺谋艺术学校、宜州刘三姐春光彩调艺术团和当地的渔民组成。这些未经过专业艺术训练的渔民在平日打鱼的江面上展示他们高超的技艺,深深的打动了观众,令人回味无穷。   在制作过程中,《印象·刘三姐》运用大量的现代科技。通过灯光、烟雾、音响等科技创新,使漓江变成光彩夺目的舞台,使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让观众在灯光、音响和歌声的交织中获得感官上的享受和快感,拥有独特的审美体验。
  2、人与自然的和谐
  《印象·刘三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現出一种生态的整体和谐之美。演出以江水作为舞台、以山峦为背景,使漓江的山水相互辉映。在山水之间,有动有静,虚实相生,充满着诗情画意。让观众寄情于山水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演出把自然和谐的理念贯穿于演出之中,既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之美,又让观众进入一种情景交融而回味无穷的审美境界之中。
  《印象·刘三姐》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项目建设与自然环境充分协调,充分利用了环保技术和产品,最大程度的降低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呵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使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环境得到平和协调的发展。
  四、刘三姐文化品牌传承思考
  1、利用现代化手段保存民族文化
  刘三姐文化的发源、根基和发展都在民间,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对刘三姐文化品牌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传播,从而在大众中营造一个民族文化的良好气氛。“刘三姐”从一个资料散落和流逝的状态,依靠人力深入民间去收集,同时采用声样采集、后期影音等现代化技术进行整理,以影响、唱片、读物、大型歌舞剧等形式得以传扬,并成为一个宝贵的活态文化。
  2、加大民族文化数字建设力度
  民族民间艺术除刘三姐文化品牌外,还有众多戏曲、曲艺类。传统戏曲产生于舞台、立足于舞台、发展于舞台,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传统舞台却禁锢了许多现代思想。舞台并不只有演员和表演构成,观众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艺术的传统表演方式对观众已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大众娱乐化时代到来,相比传统舞台环境,首先在硬件上有了很大的超越。结合全新的灯光和舞美的配合,以“刘三姐”为例的民族艺术在表演形式上已经更进了一步。它运用现代信息社会的计算机和数码技术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观众流逝的尴尬处境中获得重生。再加之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提高刘三姐文化品牌在社会当中的地位及文化传承。
  五、结语
  民族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它们具有鲜明的特色且有一定的文化与社会内涵,但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巨大变革背景下,民族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尽管如今众多民族艺术随时代变化进行信息化数字化的创新改变,但人们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仍需要思考适合民族文化生存、传承、发展的道路和战略。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李克强:制定“互联网+”计划 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015年3月5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116.shtml
  [2]潘琦.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59.
  [3]容小宁,等.“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新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百家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时代,媒体与平面设计都在相互蓬勃发展中,新媒体的出现时刻影响着平面设计的传播方式,在此背景下的平面设计应更加与客户之间建立有效快速的交互沟通,在传统媒体的固有形式中叠加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唯有这样,传统的平面设计才会得以更好的发展与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平面设计;发展道路  引言  单平面设计专业而言,新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从而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设计也在为之发生改变,传统媒体
期刊
【摘要】:刘永福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他反侵略的英勇事迹、视死如归的民族气概和救国救民的反帝决心,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留给后代的精神遗产,更是我们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重要精神支柱。  【关键词】:刘永福;黑旗军;民族英雄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抗争史。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田汉曾有诗句写道:“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这里的“刘”指的是
期刊
【摘要】: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而创作是艺术发展的生命力。中国画中的笔墨不仅是一种技法表现形式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笔者认为在当下中国画创作的继承与突破中,笔墨是尤为重要的是不可遗弃的。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笔墨;时代精神  一、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形式特点  传统中国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讲究笔墨韵味的文人写意画、二是讲究工致秀丽的院体工笔画,这两类画风呈
期刊
【摘要】:随着新版谷歌和扁平化设计Windows8的推出与发展,扁平化设计的风格逐渐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随着融汇了扁平化设计 Windows8 以及新版谷歌的推出,各类人气网站纷纷采用这种扁平化的主题设计的网页设计中,通过符号化、抽象化、简化、的设计元素来表现,形成网页设计的热门趋势。  【关键詞】:网页设计;扁平化设计;趋势探究  网页扁平化设计通过符号化、抽象化、简化、的设计元素来表现,形成
期刊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依据,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而作为我们的舞蹈艺术也不例外,它的出现通常在三个空间里,民间、教学和舞台上,即原生性、次生性、再生性的三个空间,而这三个空间又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原生性是次生性的基础,次生性是再生性的必要准备,再生性是前两者的综合体现。本文通过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原生性、次生性及再生性
期刊
【摘要】:画家在创造作品时所用的绘画语言总是有明显的个体特性的。八大山人笔下的山石、树木、房屋、扁舟、花鸟、鸟兽等,不管是在章法上,还是造型取势上,都为表现“意象”服务,山水多有荒寒萧索之气,花鸟则虚疏淡泊,冷逸逼人,形成简约、飘逸、冷峻的风格。风格的选择是八大山人精神和心理需求的必然结果,是其凄凉身世、冷落情怀的表现。  【关键词】:八大山人;意象;独特;个体  八大山人(1626—1705),
期刊
【摘要】:信息时代的科技进步,使得布包的造型逐渐趋于同质化,技术和功能表现突出,造型和设计符号却表现匮乏。布包产品是跟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产品,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沟通的减少,人们对布包产生一种情感意义的需要。为了满足新时期布包产品的造型意象和意义内涵的要求,引入并应用产品语意学。  【关键词】:产品语意学;布包;创意  一、产品语意学  1、1产品语意学定义  语意学是一门
期刊
【摘要】:民族舞具有繁多的种类,而且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我国多元化的民族舞蹈是在通过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积淀而成的,其具有非常丰富的种类,如藏族舞和蒙古舞等,这些民族舞蹈的特色和艺术魅力都是非常独特的。只有将民族舞的表现特征准确的把握住,才能够对民族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对民族艺术更好的把握。所以本文就是对把握民族舞表现特征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民族舞;表
期刊
【摘要】:家具是室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特征更是室内设计风格表现形式的主要载体。每一种典型的室内设计风格出现时,必然会有一类家具与之匹配,而这类家具的造型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又成为了室内设计风格有力的表达形式,为室内环境的渲染和气氛的烘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室内设计风格;家具造型;作用;  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
期刊
所谓空间是指相对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常通过视觉的七要素表现出来,即形状、线条、明暗、色彩、质感和立体感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从古至今空间问题始终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野,空间和时间一样具有客观性,都是相对出现的一种形式。空间的基本要素是富有抽象意义和变化的点、线、面、体。阿恩海姆借鉴现代物理对于“空间”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心理学中空间的概念,概括起来就是,空间是被事物本身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