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博物馆是集展览、收藏、科研、教育、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单位,其解说系统对于实现其功能具有根本性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博物馆 旅游解说 场所依靠 场所认同 场所依赖
一、博物馆解说系统的功能与发展
解说并非事物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体验揭示事物内在意义与相互联系。“解说系统”的涵义,就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吴必虎等)。借用1984年美国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纪的博物馆(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中对博物馆的教育意义的描述,我们可以这样来形容博物馆的解说系统: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解说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国外对博物馆解说系统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范围已涵盖展品的陈列、观众注意力研究、与观众的互动、观众的学习效果、展品与观众的关系等内容。在美国,其博物馆解说历史经历了从形式主义方法(Formalist Approach)到分析视角(Analytical Perspective)的转变。形式主义方法因为其关注于展品的物质形式,认为展品本身就是历史的说明,因此强调历史的具体的物质方面。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对于仅用展品作为惟一解说历史的方式的质疑,从而出现了分析视角,即展品应该作为反映过去的镜子,而不是作为过去的代表,不仅告诉游客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如何发生。这样,解说将展品放在一个当时的观点、价值还有其他社会环境的情境中,收藏成为关注于动态的过去社会的更为全面历史的工具。一些专业团体和组织如美国博物馆协会(AAM)和美国州与地方历史协会(AASLH)都对他们内部的成员机构有这方面的培训和规定。他们把解说定义为:一个博物馆借以执行使命和教育角色的媒介/活动。解说媒体/活动包括但是不限于:展览、参观、网址、班级授课讨论、学校计划、出版物还有扩展服务。
二、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的认识误区
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多重视对陈列展示技术与设计,讲解技巧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如黄春雨对新中国博物馆陈列进行了回眸,王有庆提出了“物以载道、实话实说” 陈列艺术的创新原则,认为博物馆除了对人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收藏,以及部分的研究功能以外,陈列展览功能无疑是其主要的功能。此外还有关于解说媒体的探讨,如张润峰、孙桂茹从技术控制的角度研究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智能分区解说系统。至于观众需求,潘守永等在《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中分析了中国博物馆参观者的基本构成、参观相关的观众行为分析以及博物馆及其展览信息的传播途径;洪艳、陶伟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例就游客对于解说媒体的需求进行了研究。但是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博物馆解说方法单调,对解说系统的整体概念还存在认识不清楚的问题。对于解说系统的认识,更强调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机构文化痕迹过于明显。尽管博物馆都希望以人为本,从观众和游客的需要出发,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展品为主、以资源为主的出发点来设计解说系统,却忽视了一种独立于资源和设施吸引而对旅游者产生着广泛而深入影响的因素,即社会交往和心理交流所形成的某种默契和认同。这对于解决博物馆的机构形象和“冷热不均”的现象显然是不利的,因此笔者希望换一个角度,借用“场所依赖”理论来改变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并由此建构博物馆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系统构建
1.制定以人为本的解说系统规划战略
我国博物馆的工作往往以典藏品为中心,更多地关注展品的物质形式,忽视对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详细说明。这样一种没有考虑到观众的实际需要、视观众为“专家”、靠观众自己理解的方法显然无法增进观众对博物馆及其展品的了解。因此,当前博物馆解说系统最重要的工作是改变以“物”为中心的认识、以人为本来规划设计解说系统。
制定解说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解说原则和目标的说明,如分析本博物馆有何种值得解说的东西,本博物馆的特点在哪里?为何要开发博物馆解说系统,是为了提高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认知和了解,促进保护工作,为以家庭为单位的观众提供有意义的一天,还是为了延长观众在馆中的停留时间?解说的对象是谁?是想吸引新的观众,还是想改善对现有观众的服务,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来确定哪些人来参观而哪些人不来参观,他们的喜好是什么?在明确了目标之后,还要解决如何达成这些目标的问题。如,是否需要举办年度展览、增加互动内容、向更广泛的使用者征求意见?还有制定时间表、有没有当地的节事活动可以参与其中、能否预先安排后几年的展览等问题。
2.丰富解说内容
生活在资讯时代受到良好教育的观众显然已经不满足于“知其然”的解说内容,他们还想“知其所以然”,因此,博物馆在解说的内容上要丰富详实,为观众提供清晰的脉络,对于非学习动机的观众来说,解说内容还要设计得活泼有趣。博物馆应就博物馆及其展品相关历史背景、专业知识进行介绍,除此之外,还可以介绍很多相关内容和知识,国外一些博物馆甚至考虑到将本国在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成果置于与同事期或相近的其他文明的比较之中,以激发民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许很多博物馆会抱怨说牌示传达的信息量太小,而多媒体的投入很大,其实只要为展品编号,在解说牌的基础上加以书页式解说即可;在这一点上英国博物馆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甚至在馆内设置了图书馆,在展厅内摆放了百科词典方便观众有问题随时查阅。
3.场所认同的建立
场所具有明显的文化因素,是使社会模式在空间范围内运作具体化的一个概念,它是产生人与人之间,社区和文化关系的地点和背景,而且人们重视的是这些社会关系而不仅仅是场所本身。场所依赖是人与场所之间基于感情(情绪、感觉) 、认知(思想、知识、信仰) 和实践(行动、行为) 的一种联系,其中,感情因素是第一位的,有研究证明,社会依赖比物质依赖要更强,且因年龄和性别依赖程度不一样。博物馆的场所依赖亦然,也就是说,除了建立博物馆硬件设施的依靠之外,还要更进一步地关注社会和心理层面的依赖,形成心理认同、社会认同并形成文化认同,最终形成对于博物馆的场所认同。
1.以馆内社会交往建立观众对于博物馆场所的心理认同
人具有社会性,需要群体生活和社会交往。解说场所的参观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社会经历,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聚集空间,自然具有社会交往的功能,那些能够激发人们进行社会交流的解说将更为有效地传达博物馆的信息并建立人与地之间的认同与依赖。因此,博物馆应把展厅作为学习中心、社会交往中心,把参观者变为展厅的作者,使每一位新参观者都为博物馆带来一种新的解说。这样,每一个展厅都可以成为反映游客自己的态度,价值观,信念的一面镜子。
2.丰富博物馆社会交往形式以强化观众对于博物馆场所社会文化认同
在现代多元化发展的态勢下,博物馆社会交往不能只局限于简单的讲解服务,而应提供多角度、多领域的交往。如开展联合主题参观,即多个博物馆联合起来进行同一主题的展示与解说,在博物馆与博物馆社会交往多元化的同时,也将观众的社会交往多元化,在社会上产生更广大的对于博物馆行业的依赖。另外,在各自的博物馆内,要提供专门的交流、探讨、学习的空间,定期举办研讨会、知识讲座、培训班、咨询会,使博物馆的公共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除此之外,博物馆的解说还要走出博物馆,进行更广阔范围的服务,如走进校园,走进社区,更进一步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四、结论
如果说旅游者是否喜欢一个景区或场所是用脚来投票的,那么场所依赖理论则是解决旅游者由脚到心再到脚的重游决策的重要依据。诚然,人们对于博物馆的场所依赖不仅仅取决于博物馆的解说系统,还要依靠更多的诸如相关的服务和社会、经济等因素,但是,集合了大量的资讯和丰富的文化语境的博物馆,如何将资讯准确地传达给旅游者,使之正确地解读博物馆丰富的文化内涵,解说系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资源、设施、和心理、文化因素方面构建博物馆的场所依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孔旭红.从封闭走向开放——博物馆业切入旅游市场的设想[J].经济论坛,2003(21):30-31.
[2] 林美珍,肖洪根. 博物馆化:对旅游景观吸引系统发展变化的一种理论释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61-64.
[3] 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1999(1):44-47.
[4] 黄春雨.新中国博物馆陈列回眸[J].中国文化遗产,2005(4):80-85.
[5] 张润峰,孙桂茹.“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智能分区解说系统[J].房材与应用,2002(6):35-37
[关键词] 博物馆 旅游解说 场所依靠 场所认同 场所依赖
一、博物馆解说系统的功能与发展
解说并非事物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体验揭示事物内在意义与相互联系。“解说系统”的涵义,就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吴必虎等)。借用1984年美国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纪的博物馆(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中对博物馆的教育意义的描述,我们可以这样来形容博物馆的解说系统: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解说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国外对博物馆解说系统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范围已涵盖展品的陈列、观众注意力研究、与观众的互动、观众的学习效果、展品与观众的关系等内容。在美国,其博物馆解说历史经历了从形式主义方法(Formalist Approach)到分析视角(Analytical Perspective)的转变。形式主义方法因为其关注于展品的物质形式,认为展品本身就是历史的说明,因此强调历史的具体的物质方面。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对于仅用展品作为惟一解说历史的方式的质疑,从而出现了分析视角,即展品应该作为反映过去的镜子,而不是作为过去的代表,不仅告诉游客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如何发生。这样,解说将展品放在一个当时的观点、价值还有其他社会环境的情境中,收藏成为关注于动态的过去社会的更为全面历史的工具。一些专业团体和组织如美国博物馆协会(AAM)和美国州与地方历史协会(AASLH)都对他们内部的成员机构有这方面的培训和规定。他们把解说定义为:一个博物馆借以执行使命和教育角色的媒介/活动。解说媒体/活动包括但是不限于:展览、参观、网址、班级授课讨论、学校计划、出版物还有扩展服务。
二、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的认识误区
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多重视对陈列展示技术与设计,讲解技巧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如黄春雨对新中国博物馆陈列进行了回眸,王有庆提出了“物以载道、实话实说” 陈列艺术的创新原则,认为博物馆除了对人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收藏,以及部分的研究功能以外,陈列展览功能无疑是其主要的功能。此外还有关于解说媒体的探讨,如张润峰、孙桂茹从技术控制的角度研究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智能分区解说系统。至于观众需求,潘守永等在《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中分析了中国博物馆参观者的基本构成、参观相关的观众行为分析以及博物馆及其展览信息的传播途径;洪艳、陶伟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例就游客对于解说媒体的需求进行了研究。但是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博物馆解说方法单调,对解说系统的整体概念还存在认识不清楚的问题。对于解说系统的认识,更强调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机构文化痕迹过于明显。尽管博物馆都希望以人为本,从观众和游客的需要出发,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展品为主、以资源为主的出发点来设计解说系统,却忽视了一种独立于资源和设施吸引而对旅游者产生着广泛而深入影响的因素,即社会交往和心理交流所形成的某种默契和认同。这对于解决博物馆的机构形象和“冷热不均”的现象显然是不利的,因此笔者希望换一个角度,借用“场所依赖”理论来改变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并由此建构博物馆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系统构建
1.制定以人为本的解说系统规划战略
我国博物馆的工作往往以典藏品为中心,更多地关注展品的物质形式,忽视对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详细说明。这样一种没有考虑到观众的实际需要、视观众为“专家”、靠观众自己理解的方法显然无法增进观众对博物馆及其展品的了解。因此,当前博物馆解说系统最重要的工作是改变以“物”为中心的认识、以人为本来规划设计解说系统。
制定解说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解说原则和目标的说明,如分析本博物馆有何种值得解说的东西,本博物馆的特点在哪里?为何要开发博物馆解说系统,是为了提高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认知和了解,促进保护工作,为以家庭为单位的观众提供有意义的一天,还是为了延长观众在馆中的停留时间?解说的对象是谁?是想吸引新的观众,还是想改善对现有观众的服务,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来确定哪些人来参观而哪些人不来参观,他们的喜好是什么?在明确了目标之后,还要解决如何达成这些目标的问题。如,是否需要举办年度展览、增加互动内容、向更广泛的使用者征求意见?还有制定时间表、有没有当地的节事活动可以参与其中、能否预先安排后几年的展览等问题。
2.丰富解说内容
生活在资讯时代受到良好教育的观众显然已经不满足于“知其然”的解说内容,他们还想“知其所以然”,因此,博物馆在解说的内容上要丰富详实,为观众提供清晰的脉络,对于非学习动机的观众来说,解说内容还要设计得活泼有趣。博物馆应就博物馆及其展品相关历史背景、专业知识进行介绍,除此之外,还可以介绍很多相关内容和知识,国外一些博物馆甚至考虑到将本国在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成果置于与同事期或相近的其他文明的比较之中,以激发民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许很多博物馆会抱怨说牌示传达的信息量太小,而多媒体的投入很大,其实只要为展品编号,在解说牌的基础上加以书页式解说即可;在这一点上英国博物馆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甚至在馆内设置了图书馆,在展厅内摆放了百科词典方便观众有问题随时查阅。
3.场所认同的建立
场所具有明显的文化因素,是使社会模式在空间范围内运作具体化的一个概念,它是产生人与人之间,社区和文化关系的地点和背景,而且人们重视的是这些社会关系而不仅仅是场所本身。场所依赖是人与场所之间基于感情(情绪、感觉) 、认知(思想、知识、信仰) 和实践(行动、行为) 的一种联系,其中,感情因素是第一位的,有研究证明,社会依赖比物质依赖要更强,且因年龄和性别依赖程度不一样。博物馆的场所依赖亦然,也就是说,除了建立博物馆硬件设施的依靠之外,还要更进一步地关注社会和心理层面的依赖,形成心理认同、社会认同并形成文化认同,最终形成对于博物馆的场所认同。
1.以馆内社会交往建立观众对于博物馆场所的心理认同
人具有社会性,需要群体生活和社会交往。解说场所的参观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社会经历,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聚集空间,自然具有社会交往的功能,那些能够激发人们进行社会交流的解说将更为有效地传达博物馆的信息并建立人与地之间的认同与依赖。因此,博物馆应把展厅作为学习中心、社会交往中心,把参观者变为展厅的作者,使每一位新参观者都为博物馆带来一种新的解说。这样,每一个展厅都可以成为反映游客自己的态度,价值观,信念的一面镜子。
2.丰富博物馆社会交往形式以强化观众对于博物馆场所社会文化认同
在现代多元化发展的态勢下,博物馆社会交往不能只局限于简单的讲解服务,而应提供多角度、多领域的交往。如开展联合主题参观,即多个博物馆联合起来进行同一主题的展示与解说,在博物馆与博物馆社会交往多元化的同时,也将观众的社会交往多元化,在社会上产生更广大的对于博物馆行业的依赖。另外,在各自的博物馆内,要提供专门的交流、探讨、学习的空间,定期举办研讨会、知识讲座、培训班、咨询会,使博物馆的公共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除此之外,博物馆的解说还要走出博物馆,进行更广阔范围的服务,如走进校园,走进社区,更进一步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四、结论
如果说旅游者是否喜欢一个景区或场所是用脚来投票的,那么场所依赖理论则是解决旅游者由脚到心再到脚的重游决策的重要依据。诚然,人们对于博物馆的场所依赖不仅仅取决于博物馆的解说系统,还要依靠更多的诸如相关的服务和社会、经济等因素,但是,集合了大量的资讯和丰富的文化语境的博物馆,如何将资讯准确地传达给旅游者,使之正确地解读博物馆丰富的文化内涵,解说系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资源、设施、和心理、文化因素方面构建博物馆的场所依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孔旭红.从封闭走向开放——博物馆业切入旅游市场的设想[J].经济论坛,2003(21):30-31.
[2] 林美珍,肖洪根. 博物馆化:对旅游景观吸引系统发展变化的一种理论释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61-64.
[3] 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1999(1):44-47.
[4] 黄春雨.新中国博物馆陈列回眸[J].中国文化遗产,2005(4):80-85.
[5] 张润峰,孙桂茹.“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智能分区解说系统[J].房材与应用,2002(6):35-37